李庭晓,郑元生,辛斌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上海 20162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其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专业以市场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定位,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而确定专业的毕业要求[1-2]。为合理评价纺织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培养质量,纺织服装学院2017 年制定并发布了相应的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制度,以毕业要求的达成为导向,设定支撑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的专业课程体系,每4 年针对当年的应届毕业生,对毕业要求中各项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评估遵循系统性、覆盖高、可操作原则,保证支撑某项毕业要求的所有教学活动都进行评估审查,保证评价覆盖全部学生。评价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教学活动的达成评价是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3-4],以课程考核材料作为评价依据,通过定量分析和加权计算,得到每一项毕业要求的全部指标点的达成度定量评价结果,则该项毕业要求达成度就是取其全部指标点评价值的最小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工程专业着重培育在纺织工程、纺织品设计与开发、纺织检测及纺织贸易等相关领域从事工程技术开发、产品设计、贸易管理、科技服务等工作的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有明确、公开的12 项毕业要求,可全覆盖专业认证通用标准的各项毕业要求。
专业的课程体系分5 个层次,包括核心课程板块、重要专业课程板块(本专业学生全部修读)、公共基础课程板块、其他课程板块和实践课程板块。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学生培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目标相关联,教学计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两大部分。
其中,《微积分》《物理》《电工电子技术》《数统计方法》《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针织学》《织物结构与设计》《机织产品设计学》《针织产品设计学》《纺织品加工与测试实验》 等课程支撑本专业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等技术类毕业要求;《管理学》《形势与政策》《大学英语》《专业英语》《产业用纺织品(全英语)》《外贸函电》《生态纺织品加工及整理技术》《纺织品服装进出口实务》《纺织企业管理》 等课程支撑本专业项目管理、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终身学习等非技术类毕业要求。最终通过纺织生产实习、制造技术基础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来检验学生是否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执行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之前,首先对作为评价依据的各教学活动的考核方式(包括试卷、作业、报告、设计等)、是否体现了对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考核(试题难度、分值、教学内容覆盖面等)等方面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当其合理性得到了认定,则采用其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结果作为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依据。
课程针对大三上学期学生,在达到先修课程《织造学》和《织造学实验》课程目标的基础之上,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即教学目标):掌握现代织造准备工艺特点和无梭织机的织造原理,了解国内外织造技术的差异及先进的代表织造设备特点;培养学生对织造新技术的兴趣、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够了解现代织造技术的前沿动态;能够根据基础专业知识和文献研究,对织造新技术中涉及的复杂问题进行分析,寻找可行的研究方案;理解织造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的发展过程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纺织服装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与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对分解指标点支撑的重要程度确定支撑每条指标点的3~5 门课程,《现代织造新技术》的3 个教学目标主要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2-1、2-2 以及7-1 的达成,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表1 所示。
表1 《现代织造新技术》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
根据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课程负责人制定教学大纲初稿,要求课程定位、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能够支撑该课程对应的毕业要求的达成,考核方式和试题内容要能有效地评价毕业要求的达成。因此在教学大纲中不仅须明确出现本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还必须明确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对教学目标和效果的支撑关系。大纲初稿确定后,专业负责人组织专业相关教师进行研讨,确认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情况,与前修后续及类似课程的衔接情况等,最终形成各课程教学大纲。学院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校外同行专家按照课程类别性质评审课程大纲,通过后在教学中执行。
每学期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针对试卷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完成《教学分析表》,针对课程考核《命题审核表》 中规定的各类考题对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逐题分析学生考核达成值,最后综合得到本课程考核的达成情况,结合课程目标达成标准完成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分析。对于非试卷类考核的课程,则根据设定的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标准进行评价。综合分析课程教学过程评价和考核分析的结果,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
《现代织造新技术》 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织造准备部分和无梭织机两大部分。
课程织造准备部分要求学生熟悉掌握新型织造准备技术及织造技术的工艺流程;掌握3 种国际先进自动络筒机的工艺流程,掌握自动络筒原理,能够分析比较自动络筒机张力控制原理及特点,了解新型自动络筒机的重大技术改进;了解整经技术的前沿动态,能够分析国内外的整经技术差异;了解浆纱技术前沿动态,掌握新型环保浆料种类及其特点、新型上浆工艺流程及现代上浆技术的改进,掌握新型浆料的发展趋势。
无梭织机部分要求学生了解喷气织机、剑杆织机、喷气织机和片梭织机的工作机理、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及国内外织造技术差异。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如表2 所示。
表2 教学内容、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对照表
课程通过课堂表现(20%)、阶段考核(20%)及期末考核(60%)来考核课程目标的达成,课堂表现的考核重点是课堂讨论、主题汇报,针对课堂讲授内容,设置论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查询资料、总结分析等方式得出小组的观点,在课堂上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从专业知识的正确性、表达能力、创新性及绿色设计4个方面评价。
阶段考核及期末报告是每个学生针对织造过程中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发展趋势,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检索、分析、归纳、整理与织造过程中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发展趋势相关的文献资料,得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专题演讲作为阶段考核。根据任课教师及其他学生的反馈建议,修改完善并撰写论文作为期末考核报告。期末报告要求涉及到的基础专业知识正确,论文结构完整,格式规范,语言流畅,图表结合,内容新颖,层次清晰,逻辑清楚。能够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总结形成自己的观点,且观点正确,结论可靠。确定考核方法后,需要进一步明确考核内容、考核目的及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对考核内容的难易程度、命题科学与否以及表述是否准确等方面进行审核。
每学期课程考核结束后,任课教师针对教学活动的考核结果进行分析,参考各类考题对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逐题分析学生考核达成值,最后综合起来,得到本课程考核的达成情况。结合课程目标达成标准完成课程教学目标达成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值计算方法如下:
教学目标的达成值=学生对该目标实际得分的平均分值/该目标设定的总分数值
根据这一方法,计算出在上一轮的教学目标达成评价中,教学目标1~3 的达成度分别为0.781、0.905 和0.864。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课程对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度评价。计算方法为:评价值=目标值×支撑该项毕业要求达成的教学目标达成值
其中,目标值为该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的权重值,以《现代织造新技术》课程为例,该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见表1,其中支撑指标点7-1的为教学目标3,权重为0.2(即目标值为0.2),教学目标3 的达成值为0.864,则该课程对毕业要求指标点7-1 的达成评价值为:评价值=0.2×0.864=0.1728,取值0.173。
根据这一方法,逐项计算出该课程对其支撑的各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的评价值,并根据每4 年一轮的毕业要求达成评价结果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
针对课程教学过程和达成评价结果,详细分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持续改进的措施。在上一轮教学中,教学目标1 的达成度比较低,教学目标考查的是学生对现代织造准备工艺特点和无梭织机的织造原理的掌握,以及对国内外织造技术的差异及先进的代表织造设备特点的了解。实际报告情况及分析结果表明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准备工艺特点和无梭织机的织造原理,但在掌握国内外织造技术、设备等的差异上缺乏主动探索精神。这和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部分专业基础课程采用线上教学方式,学生基础掌握不甚牢固有关,影响了其对于要求更高的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在本轮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其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课堂主题汇报中提高对基础专业知识正确性的评分比例,有针对性地改进提高学生对于该知识的掌握。
毕业要求的达成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教学活动可定量分析评价毕业要求达成的运行情况。教学活动的定量评价主要从教学目标达成及课程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分析两个方面展开,在课程对毕业要求支撑矩阵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明确课程内容、方法与教学目标的支撑关系,制定考核及评价标准,在进行合理性审核后执行。在每轮授课后,要进行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对毕业要求的达成情况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课程进行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