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饮食文化与华女阿五的成长

2022-04-29 22:02刘军
客联 2022年2期
关键词:饮食文化身份认同

刘军

摘 要:“美国华裔文学之母”黄玉雪以“跨界人”的身份,在其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的呈现,书写了处于文化夹缝中的美国亚裔作家尴尬的身份认同。阿五归化式、回归式的文化身份认同过程,有一种动态的、成长的、超越族群性的意义。

关键词:《华女阿五》;身份认同;饮食文化

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华裔文学”代表黄玉雪以第三人称写成《华女阿五》,讲述了作者在23岁之前的个人奋斗经历。小说一出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极大改变了美国主流白人社会对华人尤其是华人女性的刻板形象。该小说反映了早期美国华裔作家的普遍焦虑:身份认同。华女阿五在曲折的定位、认同过程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身份,构建了独立人格。

一、身份认同

美国华裔作家们一直尴尬地处在两种文化夹缝中。一方面,接受传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对美国主流社会来说,是一群异域的“他者”或“局外人”;另一方面,自小接受的美国教育和所处的美国社会大环境,又让他们具有西方“现代味”。于是,对文化身份定位和认同的思考与讨论,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

法国学者米歇尔·佩舒认为,面对一个体制或一个以某中心为主的论述,我们的反应可有三种:第一是认同,即对主导或主宰性的观念没有争议;第二是反认同,即在该体制内提出相反的观点;第三是否定认同,即超越建制里的一些对立,建立一种新的认同方式。[2]体现在华裔作家对自身族裔文化身份的认可和接受上,一般认为,大致有三种常见方式:以黄玉雪等为代表的“文化同化”,即对美国白人社会主流文化进行全面认同;以赵健秀为代表的“反文化同化”,对主流社会的进行了辛辣痛击;以任璧莲为代表的“文化融合”或“文化超越”,超越族裔性的限制,在多种文化中寻求生存。

在《华女阿五》中,黄玉雪(阿五)大量介绍中国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以此书写身份认同。笔者以为,小说中既有“夹在两个世界之间的”少数族裔归化式身份认同,更有回归母体文化的身份认同。这种发展的、动态的身份认同变化过程,反映了阿五在美国社会中的个体成长历程。

二、少数族裔归化式身份认同

《华女阿五》中的“文化同化”策略,集中体现在对中国饮食的细致描写。小说长篇累牍、不厌其烦地书写各种中国饮食。据笔者粗略统计,至少有40多处提到中国食物,几乎遍布每一个章节。这种充满异域情调的叙事策略,黄玉雪解释到:“如果他们(白人)阅读了有关我日常生活和受到教育的故事,他们将会尊重我们的家庭文化。”[8]二战前,美国主流社会看待华人女性多是东方尤物这样充满异国色欲的性消费对象。黄玉雪通过大量描写家庭生活,向主流白人读者展现了一位有血有肉、靠自身努力获得社会独立和尊严的新华人女性形象,颠覆了华裔女性固定形象,获得了主流社会新的认同。

不过,黄玉雪的书写仍有归化式身份认同的痕迹。对中国饮食的介绍,往往是站在美国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待的。对于那些与美国生活方式不同的饮食内容,则态度暧昧。如在提到与外婆有关的饮食时,她特意指出“她们村里的生活很简朴,家里主要吃白米饭,用一点油和盐巴调味。”相反,黄玉雪倒是很兴奋地描写了小时候在公立学校学习做黄油这种典型的西方食品。评论家对此颇有微词。同为美华作家的赵健秀就批评黄玉雪是中了“种族主义之爱”的流毒;还有学者认为,作者描写了大量“原始、怪异的饮食习惯,……似乎这些丑陋的方面比比皆是。”[3]因此,有学者将此类痕迹评论为迎合白人社会“东方主义”想象的自我东方化。[7]

三、母体文化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理论认为种族身份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行为身份,即可外在观察到的族群特征,如语言、群体和饮食偏好等;二是象征身份,即个体对所属族群的认可归属感[5]。作为二代华人,阿五对母体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正是通过中国饮食来实现的。华裔族群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通过饮食,逐渐内化为阿五最基本的族裔身份特征。

首先,饮食达成了传统生活方式的代际传承。黄家一直保持着中国饮食习惯。阿五的爸爸曾经亲自指导过阿五一整套煮饭的知识。中国的传统节日诸如春节、中秋等,也都伴随着荔枝拌鸡肉、红糖布丁、五仁月饼等美食进入了阿五的记忆,浸染了阿五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中国饮食帮助阿五这样的二代华人在被边缘化的美国社会里,构建起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使阿五认识到“生为华人很幸运”。

其次,饮食符号还让阿五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思想和道德。阿五跟着妈妈精选食材,讨价还价,学会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跟着爸爸“食不言”,学会了谨言慎行的传统儒家训规。这样,阿五逐渐认同了中国传统思想道德作为自身文化身份的一部分,后来在白人家里第一次听到下流故事时,才说:“无需多言,黄家要求很高。……除了儒家理解和基督信念之外,甚至连吵吵嚷嚷也是极不合适的。”

四、成长的阿五

正是由于对母体文化身份的认同,阿五在试图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时,才显得更有族群辨识度。以中国饮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成为她打开与白人交流局面的主要媒介,以及她的主要身份特征。在米尔斯学院,曾经孤单的阿五,邀请了一些亚裔和美国同学与她共享中国美食,“从这些起点开始了自己与米尔斯宿舍的朋友之间愉快的交流”,勇敢地踏入美国社会,让她意识到,“向非华人展示、介绍中国文化是件很有建设性的、令人高兴的活动”。

勇敢起来的阿五,在父亲“以德报德”传统儒家思想的鼓励下,举行了中国美食晚宴,招待了包括学院教职人员和音乐家们在内的一大群白人宾客,从曾经美国家庭厨房中毫不起眼的“固定装置”,变成了宴会上“重要的女主人角色”。当她说自己“不再把名人(白人)当成遥不可及的另一个世界里的‘那些人’”时,阿五也就从美国社会的局外人、旁观者,逐渐成为了参与者,平等地与这个社会中的主流——白人进行交流。

虽然常常被批判为严重的“白化”,黄玉雪通过饮食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构建起了对母体文化的不自觉的身份认同;同时,她没有背弃自己的族裔文化身份,而是有意识地运用了这一族群特征,并最终在同时属于两个世界独特处境中,实现了身份认同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转化,并最终成长为有自信的、具有鲜明族群特征的華裔新女性。

参考文献:

[1] [美]黄玉雪. 华女阿五. 张龙海译[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 Andre Lefeve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p26.

[3] 陈爱敏. “东方主义”视野中的美国华裔文学[J]. 外国文学研究,2006(6).

[4] [美]黄秀玲. 从必须到奢侈——解读亚裔美国文学[M],曾乔、蒲若茜、李亚萍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 Kalin R, Berry J W. Ethnic and Multicultural Attitude [A]. Toronto: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94: pp249-321.

[6] 梁燕丽、江映林. 美国华裔文学的“食物”小叙事[J]. 文艺争鸣,2013(2).

[7] 陆薇. 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M]. 北京:中华书局,2007: p104.

[8] 张子清. 华裔美国文学之母:充满传奇色彩的黄玉雪[J]. 当代外国文学,2003(3).

猜你喜欢
饮食文化身份认同
四川羌族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谈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徐州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云想衣裳花想容
从方言词汇看乌鲁木齐地区回民的饮食文化
美国黑人女性戏剧的文化批评研究
布尔加科夫戏剧创作与身份认同
在性爱中找寻自我
冯小刚电影中的城市空间与身份认同
从后殖民主义解读《藻海无边》中安托瓦内特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