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海洋叙事

2022-04-29 21:44郑王怡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海权教科书海洋

郑王怡

一、历史教科书中的海洋内容

现今,在中国大地上正发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变革。社会的演进推动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历史学科作为中学生接受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教育的重要课程,于学生素养发展有重要意义。我国历史学科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确立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人类与环境在历史社会运行中的共变发展历程,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成为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与宏大的格局观念的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心正迅速由陆地转向海洋,海洋的战略性地位早已同国运、民生相关联。历史教科书作为昭示人类发展脉络最为直观的文本,是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的重要载体。回顾海洋与人类活动的过程,自古代海洋地位初露锋芒到近代海洋大国的崛起,海洋叙事的流变昭示着千百年来海洋地位的演进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海洋叙事作为国家对海洋权力、实力与海洋秩序的历史发展的记载、建构,并体现海洋意识与海洋观念的一套话语体系。[1]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历史教科书的海洋地位伴随着历史演进逐步凸显,自古代海洋国家发展到“以西方为中心”的体系,再至现今倡导的“海洋命运共同体”叙事体系。在历史教科书的千年叙事中,海洋地位与海洋力量在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崛起,乃至影响世界格局变换。历史述说着过往的海洋故事,海洋也正在谱写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表1是笔者研读我国义务段历史教科书并绘制的。

教科书中海洋相关内容的呈现,在时间上贯穿古今,在空间上涉及全球。历史教科书以史实为依托,讲述历史发展中各时期的海洋发展。查阅外国古代史发现,爱琴海域兴旺的海上贸易与地中海、北海及波罗的海两大贸易中心区海上商业运输业的兴盛,均与国家的海洋地理条件密切关联,海洋贸易的频繁促进了西欧商业经济与城市的发展。这一时期海洋地位初露头角,部分国家的跨洋交流、海防海权意识在觉醒,与此同时,我国古代并未开展大规模的海洋活动,也未有维护海洋秩序的意识。[2]近代以降,西方列强率先构建一套海洋叙事话语体系,其运用强大的海洋军备力量对世界其他国家进行武力逼迫。这股来自海洋异国的风吹醒了被殖民国家的海防权益意识,近代各国开始重视海洋同国运的关系,历史走向了国家海洋叙事体系的建构之路。现代全球海洋资源、生态、科创等问题将未来指向了共同开发、协作共赢的多边合作关系,我国提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应运而生,这一切在历史教科书中都有体现。历史的长河汇聚于课本,依据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我们可以体悟海洋叙事的变迁。

二、初露锋芒:海洋觉醒

哲学家黑格尔根据不同的地理特征将世界文明分别为草原文明、农耕文化与海洋文明。[3]在哲学家黑格尔的判断中,平原地区较容易创造文明并演进为繁荣的文明中心。然而,站在辩证的角度来看,农耕文明体系却容易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保守文化区域,造成区域性的地缘政治,于是失去对海洋的探索动机与兴趣,不利于海洋发展。

我国是典型以农耕文明著称的大国,农耕文明养成天人合一、和谐温润的民族性格。从民众的角度出发,他们大多以土为根,即使天灾人祸、旱涝不保,也难离故土,[4]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陆地思维,导致民众缺乏对海洋的重视,将海洋视为天堑、边疆,把“四海之内”称为国土;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分析,威胁我国中原地区政权与国家命运的大多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矛盾或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鲜少与海洋产生交集。于是民族观念一直是以海为边界,直至宋代“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南方的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都体现了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与频繁的跨洋贸易往来,海洋文明开始觉醒。

而此时,西欧的地中海、北海和波罗的海两大贸易中心区海上商业贸易已发展成型。随着科技推动航海业的发展,世界文明开始交流融合,海洋的地位扶摇而上。16世纪左右,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殖民掠夺序幕的同时,明朝中后期国力衰退,国家海防发展不被重视,“有海无防”的海域状态导致了“倭患”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富庶地区,于是开始实施“海禁”政策,民族海权发展不足的缺点暴露无遗。清朝施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将中国与世界分隔,遏制了我国海洋发展走向近代,错失了建构海洋叙事话语体系的机会,而西方诸国搭乘“海洋”这一快车飞快地奔向近代。

三、国家叙事:海洋霸权

托马斯·菲尔布瑞克认为:海洋是民族性格的训练场,是国家赢得财富和权利的角斗场,他提出的“航海民族主义”的观点即认为国家和海洋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一观点强调了海洋对国家建立和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近代以来,世界各区域交流贸易的时代需求开始出现,《探寻新航路》将航海探索的动机描述为:“欧洲市场需求逐渐扩大,商品经济日趋发达,欧洲人渴求開拓新的贸易市场。”东方文明的结晶刺激着这些海上强国的获取资本野心,殖民掠夺成为殖民国家积累原始资本的重要手段。拥有船坚炮利的列强在海域上驰骋,以海洋霸权实现资本掠夺。教科书中从“西班牙无敌舰队”、“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日不落帝国”、“荷、法、英的殖民争霸”昭示着海洋实力的角逐决定了世界地位与权势。政治、经济、国运都取决于海洋军事的强弱,海洋对于人类、民族、国家的重要性提到了空前的地位。部分没有乘上“海洋宝筏”的国家沦为被殖民地,我国觉醒者在烽火狼烟的战争中明白了海洋、海军强国的重要性,期待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表述完美地揭示了不同国家之间压迫与反压迫的对立关系,如马汉提出的:海洋权益的历史就是国家在相互竞争中对对方心生敌意,并且在频繁的斗争角力后达到某一方霸权顶峰结果,这就是一种暴力性的国家叙事。[5]历史已经证明海洋航线的开辟能够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于国家来说,制海权就变得尤为重要。历史本身便是最好的教材,也是最佳的清醒剂。古老的中华民族既经历了威震四方、万国来朝的辉煌,也尝尽了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的屈辱。历史叙述着“船坚炮利”的侵略、海战的失败,诉说着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海洋军事舰队才能保卫其海域,捍卫国家的利益。

教科书记录着20世纪欧洲列强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他们之间的竞争与争夺酝酿着战争。西方国家将民族、国家作为海权主体的海洋叙事体系具有明显的排他性,各国以军事竞赛摧毁他国舰队,建立霸权者的世界秩序,暴露出军国主义争夺海洋、利用海洋,实现控制海洋,称霸世界的目的。随着世界全球化,各国对于海洋发展的诉求激发出全新的海洋观念,这些观念的转变与诉求在教科书中有迹可循。

四、后国家叙事:从“西方中心论”到“海洋命运共同体”

科技时代的到来,海洋空间出现“尺缩效应”加速了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世界各国纷纷提出建设现代“海洋国家”,海洋成为了新的“兵家必争之地”。[6]“西方中心论”中的“海洋国家”概念是一种以国家为立场的斗争暴力性的叙事,是西方海洋海权研究的产物,体现出一种狭隘的利己主义。东方国家观念与技术的发展动摇了以海权论为代表的“西方中心论”海洋叙事体系。教科书中记录着:“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现代全球发展问题都将未来指向了海洋,海洋作为人类活动空间的拓展承载着人类大命运与国家小命运的联通,各国因海洋而同呼吸、共命运。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在平等自由原则上提出的一种超越单个国家利益的宏观的,并且具有全球视野与开阔的人文情怀的新型海洋叙事体系。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叙事体系下,各个国家要和平协商处理国家之间相关问题如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航道开放、海洋科技研究、海洋资源利用、海域权属甚至军事布局等问题,不能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并且要重视海洋本身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从而寻求合作安全、互惠共赢以及海洋的可持续发展。[7]

“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一个国家话语体系的建立,以及如何在此立场上进行海洋叙事,不仅是取决于叙事体系的优良与否,也依赖于该国的海洋实力。唯有强大的海洋实力与平等互助的开放立场,提出的海洋叙事才能在国际上获得信服与追随,进而转化为国际海洋话语权。因此《钢铁长城》一文体现着海洋强国的战略侧重于一定范围内的有限海权与经济发展取向,自我约束性、威慑性、互利共生性、共融共通是我国海洋叙事体系的特点。中国提出的这种以共商共建共享共治为精要,是新时代下中国海权秉持着共同发展理念的对中国海权的内涵的进一步深化与优化。这一体系能够破除传统海权论中以权力与利益为核心的零和式海洋控制与垄断,建立起兼有道德责任、权利与义务的海洋治理理念。海洋命运共同体这一里程碑式新型海洋叙事是对“西方中心论”海权的去霸权化的叙事和推动。

五、结语

历史学科从人类文明成果中汲取智慧,是培养学生海防意识,构建国家空间有力的意识形态工具,更是一种培养青年人思考全球文化和社会现实的有力工具。历史教科书记载着千古与八荒的发展轨迹,揭示海洋与人类密切的联系。唯有洞悉人、海、地球三者的辩证关系,才能理解人海互动与世界历史运行的共变,才能更加坚定地发展,理解中华民族当下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对全球发展贡献的智慧。

【注释】

[1]牟文富:《海洋元叙事:海权对海洋法律秩存的塑造》,《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7期,第64頁。

[2]王小龙:《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海洋观:世界历史中的海洋与国运》,《太平洋学报》2015年第7期,第89、99页。

[3]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84页。

[4]杨天豪:《莫言小说中的饥饿叙事》,《小说评论》2020年第4期,第60页。

[5]侯昂妤:《超越马汉——关于中国未来海权道路发展的思考》,《国防》2017年第3期,第47页。.

[6]王书明、董兆鑫:《“海缘世界观”的理解与阐释——从西方利己主义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化》,《山东社会科学》2020年第2期,第54页。

[7]高兰:《海洋命运共同体与中日海洋合作——基于海洋地缘政治学视角的观察与思考》,《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9年第20期,第93页。

猜你喜欢
海权教科书海洋
打麦
藏起来的教科书
藏起来的教科书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爱的海洋
藏起来的教科书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新海权时代
浅析国际法视角下“一带一路”中的法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