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域下高中历史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

2022-04-29 07:47熊国荣唐晔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学科知识学科

熊国荣 唐晔

作业一般是指学校教师为检测学生是否完成学习任务,以及巩固、提升学习内容而布置的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包括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文件指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1]该意见旨在要求学校设计科学有效的作业,减轻学生负担、发挥作业的正向职能,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2]同时,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试题命制时,从研究对象或事物的整体性、完整性出发,体现高考在核心价值引领下对知识的交叉、能力的复合、素养的融合的全方位考查[3],这说明高中学科作业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时代发展和学科融合特点。历史学科具有包罗万象的学科特点,涉及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方面内容,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作业设计要在历史学科思维的基础上,加强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发展。据此,本文以历史与语文学科融合为例进行说明。

一、立足核心素养,制定作业测量目标

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等聚焦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4]可见,历史作业作为历史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是否促进或达成核心素养作为测量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历史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育人功能和价值意义上都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从某种程度上,核心素养具有超学科性,这决定了历史作业设计应该避免将作业设计为历史知识填空、罗列、概述等简单的重复性学习任务,而应该关注跨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整合,打破学科知识相互分离的状态,设计以核心素养为测量目标的作业,引导学生以开放式的思维方式,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解决历史问题。

作业设计案例1:选择性必修2第3课“粮食作物育种技术”作业。

依据本课内容和语文教科书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参考书籍《袁隆平:东方“稻神”》和电影《袁隆平》,谈谈对教科书所述“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人类消除饥饿作出了突出贡献”的认识。

设计意图:

旨在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与能力,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这项作业要求学生对历史教科书的结论加以辨析和价值判断,需要学生学会有目的地筛选、整合历史教科书中各种关于杂交育种新技术的叙述,并进行辨析和分析。同时,使用语文学科实用类文本和跨媒介阅读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形象直观地感受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为中国乃至世界解决饥饿问题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学生完成作业的目标并不在于记住教科书的结论,而是运用各学科知识与技能,理解世界与中国杂交育种技术的进步,感受中国在育种技术方面的突出贡献,在发展思维的同时,涵养家国情怀。

二、创设综合情境,提升作业思维含量

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復杂的、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5]因此,在对学生作业的核心素养目标测试中,需要多维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与解决问题,检测与评价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一般情况,历史作业的设计是从历史文献史料、图表、图画、现实材料、学术成果等角度创设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但随着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的实施,高考评价体系强调关注不同知识内容之间、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由此实现在多模块或多学科知识的背景下,有效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6]据此,历史作业的设计需要借助语文等其它学科相关材料,创设综合情境,提升历史作业的思维含量,以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作业设计案例2: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秦统一全国的原因”作业。

(1)依据历史教科书的内容,概述秦统一全国的原因。

(2)苏洵、苏辙的《六国论》分别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依据《屈原列传》和《谏逐客书》,提炼秦国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请查找相关史料对此进行论证。

(3)综上,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是什么?据此,应该如何分析历史成因?

设计意图:

第一层次:获取归纳历史教科书有效信息。阅读概括历史教科书中关于秦统一全国原因的叙述,包括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秦国的强大及政策得当。但教科书的叙述并不全面,有必要借助分析语文学科相关内容提升学生的历史认识。

第二层次,拓展学科融合知识进行分析。阅读相关语文学科的政论文,归纳秦统一全国的原因,苏洵认为六国灭亡“弊在赂秦”;苏辙认为六国决策者彼此“背盟致约,以自相屠灭”。《屈原列传》反映了楚国政治黑暗导致灭亡;《谏逐客书》说明秦国重视人才,承担了“大一统”历史任务。同时,从历史史料实证素养角度,依据相关史料论证语文学科中涉及的政论文的解释是否合理。

第三层次,综合得到规律性认识。以历史教科书和语文相关实用类文本创设认知情境,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全面认识秦统一全国的原因;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运用学科融合知识分析历史成因的思维意识。

三、基于创新意识,改革作业呈现方式

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对创新性的强调,创新性要求在试题设计中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7]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因此,在高中历史作业设计中,要基于创新意识,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其生活、社会实际进行密切联系,以体现作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引领,并设计出形式多样,能够检测学生审辨思维水平,以及能够提出独到见解,能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有力论证的创新性作业。如借鉴语文学科相关内容及作业方式,以演讲稿、调研报告、小论文、辩论稿等方式呈现历史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能够从学科融合层面,多角度、开放式地思考与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

作业设计案例3: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作业。

材料:以钱学森、李四光、钱三强、华罗庚、邓稼先、茅以升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辛勤工作,为祖国的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那时开始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至今仍给人们勇攀科学高峰以强大动力。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查找相关资料,完成以下学习研讨任务。

(1)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写一篇学校升旗仪式上的演讲稿。

(2)社区居委会邀请你为社区群众做一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讲座,请写出发言稿。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搜集整理历史和现实资料,并依据特定的文体和不同的受众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叙述与撰述。具体来说,(1)演讲稿要结合“两弹一星”成果和时代特征,突出说明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贫穷落后的情况下,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同时,要结合演讲的场合与对象,激励同学们向科学家学习,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2)社区群众的水平参差不齐,发言稿要通俗易懂,用生动的事例,介绍新中国的重要科技成就和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事迹。同时,适当介绍世界前沿科技成果,引领社区群众既要看到我国科技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还要认识到中国的科技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作为每一个中国人,要学习科学家的精神,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四、重视评价反馈,发挥作业导向功能

评价的实质在于促使人类活动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性的体现。[8]可见评价不仅是对被评价者的一种测试和等级评定,还在于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学生作业的反馈情况,了解作业设计的质量,如作业是否能够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作业测量目标是否立足于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等;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了解作业设计的学科融合程度与水平等。教师在分析学生完成作业中反映出的综合能力与学业水平的基础上,一方面将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及时准确地反馈给学生,另一方面调整完善作业的设计,引导学生的学习朝着预定的学习目标前进,将作业变成推动学生学业持续成长的引导因素,促进学生的学业进步和全面发展。

以作业设计案例3为例的反馈与导向:

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情况来看,总体能够介绍“两弹一星”精神,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史实,说明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的不错,也初步掌握了搜集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但作业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不能区别不同语境下历史知识的表述方式差别,国旗下的演讲稿和社区交流的发言稿,其受众对象与教育目标是不一样的;二是不能完整地进行有意义的历史阐释,如“两弹一星”精神演讲稿,必须从“两弹一星”包含的科技成果、党中央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的过程、战略意义、“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两弹一星”精神的现实意义等角度进行完整的讲述。社区发言稿,学生往往只是简单介绍科技成就,还应该介绍取得这些科技成果的原因、给我们的启示、与世界科技发展的比较与认识等。基于作业反馈情况,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要学会进行学科融合,能够运用多学科知识与能力综合解决现实问题,提高不同语境下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学科融合视域下的高中历史作业设计,要打破学科课程教学的封闭性和孤立性,克服知识学习的碎片化和分散化,以历史学科为主体,从其他学科知识与能力中把握契合点,将不同领域的学科知识、技能和思维进行整体设计和深度融合,丰富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更具综合性、完整性,提高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综合的、完整的、开放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擔的意见》,http://www.gov.cn/xinwen/2021-07/24/content_5627132.htm.

[2] [4] [5]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45、59页。

[3] [6] [7]教育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33、32、31—32页。

[8]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72页。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学科知识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通向学科育人的学科知识观
品读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超学科”来啦
研发“两弹一星”叶剑英和张爱萍心连心
从“两弹一星”到天宫二号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