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历史学习中系统思维的重要性及培养

2022-04-29 20:42董谋勇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普通高中要素课程标准

董谋勇

葛剑雄先生认为“历史研究的基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在复原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探索以往的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1]。可见,研究历史以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离不开对历史事实的“复原”。怎样才能做到“复原历史事实”?按系统论的观点,就是要将所考查的历史事物及其环境视作一个系统,对该系统中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全面考查。

一、系统及系统思维

自20世纪40年代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一般系统论以来,系统论已经成为认识世界的极其重要的思维方法。系统论认为,系统是指由若干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某些功能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事物都是一个系统。[2]系统思维就是人们运用系统观点把研究对象中互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和功能进行系统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系统思维下的人类历史就是一个系统,同时它又是宇宙史巨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我们所处的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太阳不过是银河系中数百万颗恒星中的一颗,而银河系又只是宇宙几百万个星系中的一个。”[3]

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对培养系统思维的重视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对培养系统思维的重视和要求,主要体现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教材中。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材编写、历史课程实施以及历史高考命题的依据和指导思想,体现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体现了国家意志。《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系统思维的重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确指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4]要实现这一目标,系统思维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按系统论的观点,世界中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的。从服务于将来的学习来看,高等教育的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是将这个世界的某个领域作为系统来研究的;从服务于个人的职业及社会生活来看,运用系统思维便能在实践中考量方方面面的因素,推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所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又强调“要着力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系统性”[5]。

(2)《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历史学科的五大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素养本身即构成一个关乎学生认知能力、必备品格、正确价值观的能力价值观系统,体现了系统思维。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历史观,是人们了解历史的基本方法论,它认为人类的历史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是以客观物质为依据的。只有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前提下,时空观才有意义。时空观认为,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空间下发生的,历史事物是特定时空中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在历史学习和研究中,只有坚持时空观,认为历史事物是曾经存在于某时某地的事物,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才有意义。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是因为历史事物是过去的、已经消失了的事物这一特殊属性与人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而导致的,既然人们要认识的历史事物是存在于过去时空中的事物,现实中的人们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现实经历及感受它,要认识其真相便只有借助尽量多的与该历史事物发生时密切相关的信息即一二手史料,来推理、判断、论证以求其原貌——历史学就是一门解释的学科,历史学习就是一种学习解释的活动。家国情怀素养是伴随着学生在了解历史、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积极情感。当学生真正认识了某历史事物的积极价值,如认识到该事物对民族、对国家、对人们在生活发展进步中具有重大推动作用时,其在情感上便自然会有所触动,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升华了自己的精神和品格。可见五大学科素养实则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系统。

(3)历史学科素养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历史解释等各成系统。唯物史观体现的系统思维指它将人类社会看成包括如下要素的系统: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多种阶级等,并指出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以及系统的动态性(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时空观上的系统思维则表现为将所有历史事物按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进行考察。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6]。历史解释体现的系统思维则指在认识历史事物时,要从它与人类社会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中进行认识,如认识其与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如对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原因的认识,要从自然环境、经济、传统等方面进行考察。

2.高中历史教材编写对系统思维的重视

课程标准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7]。高中历史教材包括必修教材、选择性必修教材、选修教材。他们在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以及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关联性,与高中其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上,都体现了系统思维。例如,高中历史课程结构中三类历史课程之间便存在关联性、层次性、渐进性。《中外历史纲要》是基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是递进、拓展;《史料入门》、《史学研读》是延伸。强调与高中其他课程的关联,则表现在“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共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8]在某一分册教材的编写上,则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按时间先后顺序和空间中外顺序来展示人类历史画卷中的每一个景点。每一课的几个子目联系紧密、逻辑严谨;每一子目中的段落之间、每一段中的几句之间、每一句中的多个信息之间也同样体现了严密的逻辑。这种课题、子目、段落、句子、概念信息通过严谨的逻辑,相互关联成一个个、一层层系统。

三、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系统思维

胡军哲老师指出“在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原因、影响等问题时,必须揭示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9]。而高中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解释时,思维往往具有偶发性,缺乏系统性,只会从记忆中检索已经记住了的历史知识进行罗列,从而导致答案角度不全或错误。为了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笔者在历史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科素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时相关系”法

这里的“时”是时空观的简称,指将考察对象放入时间空间中来考察。“相”是真相的简称,指要认识考察对象的构成要素。“关”是关联的简称,指认识考察对象本身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及该事物与过去事物、外界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系”是系统的简称,在对历史事物进行如上三个方面的考量以后,我们所要考察的历史事物及其所处的时空环境便以系统的形式反映在学习者的思维中了。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师的意图,我往往边讲边在黑板上画图以帮助学生理解。下面以“对我们手中的钢笔进行历史解释”(传入中国及推广的背景、特点、意义)为例,来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

(1)关于“时空观”“关联”“系统”意识的培养

教师在黑板上利用圆、直线、带箭头的直线等符号及文字直观地图示出“时间及空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钢笔”。

引导学生结合图中时空要素思考“钢笔传入中国的背景是什么?”

a,时间维度:近代中国国门被打开,中西文明交流,推动钢笔在近代传入中国;中国有悠久的文明传统,至近代我国文明程度已相当高,社会对文字书写有普遍需求(如果换作那些仍然以原始部落形态存在的地方,则钢笔必然不会传入)。

b,空间维度:自然环境方面,气候湿润,气压合适,墨水不会因干燥而很快挥发或因气压问题而出现书写时水流不畅;社会环境方面,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上的需求。

再问“钢笔在中国推广的意义?”

a,空间维度:从图中所示的社会环境各因素来思考,可得出推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丰富中华文化。

b,时间维度:即考虑对后世的影响,如钢笔大幅度取代毛笔书写,使国人将一定程度上丧失毛笔书法才能培养及发展出的艺术辨证思维、审美体验及传统人文情怀。

(2)关于认识事物“真相”

引导学生认识钢笔系统要素,如钢笔的材料、外形、构造、色泽、手感、工作原理、使用技术、表现力等。对钢笔“真相”的认识,可以拓宽学生在回答历史事物特点类问题时的思维,获得更多角度。

2.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知识体系构建

一是“读书须先明目录”。胡军哲老师指出“教材的目录充分体现了教材严密的编排思路及科学的知识体系,把握好了目录也就获得了宏观认識”[10],将教材目录进行系统化,弄懂作者要表达的事物的概况和全貌。二是对于教材中每课题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所有表述都是围绕主题(课文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即该主题系统的构成要素)如背景、过程、与周围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等方面来对主题进行解释的,让学生自己画出思维导图,从而形成知识系统。

3.排序法

对于学习资料中往往会出现的从多角度解释某个历史事物的文字表述,引导学生将它们按某种逻辑重新排列。常用的逻辑有时间顺序;空间维度的由近至远、国内至国外;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物质与精神;事物的产生及发展历程等。

4.在生活中训练系统思维

一切科学知识,都是关于人类社会生活、关于世界的,都是以系统形式呈现的。引导学生以自己存身其中的世界和社会生活为考察对象,对其间的事物进行分类、对其进行系统化认识,以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系统思维的发展。

【注释】

[1]葛剑雄、周筱赟:《历史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09页。

[2][奥]贝塔朗菲著,秋同、袁嘉斯译:《一般系统论》,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45页。

[3][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9页。

[4][5][6][7][9]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3、2、6、2、11页。

[9][10]胡军哲:《杏坛爬梳》,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31页。

猜你喜欢
普通高中要素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普通高中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普通与特色同步发展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教育部要求各地防止建设大规模普通高中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