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视域下的高三历史课堂教学

2022-04-29 21:45曹玲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史料漫画历史

曹玲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历史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2019年11月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本文以《近代以来西方漫画中的龙》主题式复习课为例,与同行交流。

一、以学习主题和学习项目为引领,精选史料链

借鉴主题式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理念与基本做法,整合教学内容,拟定统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的学习主题,选用新颖、复杂、易聚焦的典型史料,构成史料链,为学生创设一个贯通学习过程的问题情境。

《近代以来西方漫画中的龙》以3个课时构建一个完整的主题式复习课,把核心知识的识记、理解、运用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并重,精选三组不同时期以“龙”为主题的西方政治漫画(具体见上表),以“如何认识近代以来西方漫画中龙形象的变化”为核心问题,引领学生复习中国近现代历史,提升在特定历史时空中提取史料信息、判断史料价值、多角度解释与正确评价的能力。

“龙”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但西方政治漫画中的“龙”与中国人心目的“龙”天差地别,不同时期漫画中的“龙”还有很大变化。这种差别与变化激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完成中国近现代史专题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以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為基,本课进一步追求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聚焦于漫画类史料的研习。因作者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漫画有着鲜明的艺术夸张性和主观性。但余伟民先生认为“由于漫画贴近时事政治,发挥着类似新闻报道的社会监督功能,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历史记录,或者说,通过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漫画,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特殊的历史镜像,它用特定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当年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通过解读历史上的漫画可以找到留存在那些夸张画面中的历史信息,其中包括漫画讽刺对象的言行,也包括漫画作者的立场和观念。”[1]笔者认为漫画在教学中的证史价值可从三个角度挖掘:其一是漫画主题,即作者描绘的历史现象;其二是漫画作者的立场和意图;其三是漫画流传度与社会反响所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三组“龙”主题的漫画为学生复习历史知识体系提供了生动激趣的媒介,也因漫画史料的特殊性,可开展聚焦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史料研习活动。“龙”是象征中国的龙,作者却是西方人,按自己的价值观与需求来诠释甚至丑化中国,依托“龙”形象传播给读者,因此漫画中的“龙”具有西方立场和视角,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有较大出入。如何认识他者笔下的“龙”?教师引导学生逐次提取漫画信息,如漫画主题、创作年代、作者身份等,再挖掘政治环境、时代特征、作者意图、刊物立场等深层次信息,最后综合论述“如何认识近代以来西方漫画中的龙”。

二、以时空线索为基石,构建学习生成问题链

问题是思维的价值体现,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问题的设计留足思考与想象的空间,为学生打开思维、铺设阶梯,激发学生的拓展学习。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历史学科的学科特征,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打开思维、展开想象、深刻感知的历史时空,再以长时段、大视野的时空线索为基石,构建史料的辨析与互证、解释与论证等学习生成问题链。

通过探究西方人笔下龙形象的变化过程,构建特定历史时空,把学生引入每组漫画指向的具体历史时期,在长时段、大视野下认识龙形象的变化。首先按照时序给每幅漫画创设了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问题链,由提取表象信息到分析隐藏信息,由特定视角到综合分析:这幅漫画作者是谁?创作于何时?画中的“龙”是什么形象?比喻什么?作者创作意图是什么?作者的认识符合当时中国实际吗?为什么?你能找到哪些有力证据?每幅漫画的具体问题不尽相同、各有侧重。如图2,刊登在美国《PUCK》杂志1900年8月4日的封面上,根据年代与英文单词可推断出,“龙”象征义和团运动,而代表美国的哥伦比亚女神在威胁光绪皇帝必须斩首恶龙、剿灭义和团运动。教师设问“Civilization的内涵是什么?在国际交往中,怎样的行径是真正的文明?”学生结合所学讨论问题,意识到漫画作者及《PUCK》杂志编辑,相信西方在道德和文化上优于中国,却回避了“随意干涉他国、维护殖民利益的行径才是最不文明的野蛮之举”。再以图5为例,“龙”扬眉吐气地与鹰、狮子、熊举杯同欢。漫画主旨应该是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将带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但龙真的与熊、鹰、狮平起平坐了吗?在战争后期的国际会议中,中国主权没有完全得到尊重,中国依然处于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设问还要有一定的拓展性,能激发学生超出课堂历史语境展开进一步探究,迁移、运用课堂习得。以图6为例,其标题是“The cold war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绘于1978年。教师提供漫画作者的人生经历等资料,以“作者勾画出中苏之间怎样的关系?喷火龙是何寓意?用‘the cold war’形容中苏关系准确吗?”等基本问题,驱动学生辨析漫画信息,进一步抛出拓展问题,“你知道20世纪下半叶还有哪些西方报刊刊登过中国龙形象?至21世纪,西方漫画中的中国龙有何新变化?”把学生的探究与思考延伸到三组漫画之外的时空中。课后拓展作业中,有学生发现21世纪西方笔下的中国龙形象很丰富,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吸引了全世界目光,且相对多地偏向于肯定、赞叹。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实现过去与现在的对话,通过资料的搜集、辨析与解读,学生认识到除了立场与视角外,龙形象的变化还与外交关系、中国实力变化相关。教师可再顺势追问“撇除立场、政治、外交因素,在历史中,中国龙被西方人异化还有文化因素吗?”意在使学生理解以往的文化误读加剧了中国龙被西人异化的程度。中国文化中的龙,是图腾,是各民族尊奉的神异动物,象征尊贵与吉祥,后演化为皇权象征。但由于起初翻译的问题,与“龙”对应英文单词一度是“dragon”,它在西方文化里是邪恶象征,因此,有些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的西方人看到“dragon”就会下意识地对中国龙联想出负面形象。

三、以历史思维能力发挥和提升为目标,合作解决生成问题

在高三历史课堂中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关注学生在合作中解决生成问题的习得过程能实现教、学、评三位一体。

本课中统摄延续性历史时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识近代以来西方漫画中龙形象的变化?”开放性的设问给学生留足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解决问题的过程非以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为主,而重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依据学情,把班级学生分组,按组分配任务。完成任务后,小组代表汇报成果,并接受他组同学提问。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碰撞观点,吸纳意见,完善认识,构建起四个层面的基本历史思维过程。其一,如何从史料来源、材质、主题等多角度对史料进行分类,判断其证史价值。其二,如何進行史料实证解决基础问题,由提取表象信息到分析隐藏信息,由特定视角到综合分析,或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图文互证。其三,如何以唯物史观解决论证性问题,纵向追踪项目的历史长线脉络,横向从中外或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观察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其四,如何在分辨不同解释的基础上提出新解释。相较于传统高三课堂中被动听讲、被动接受的模式,学生自我建构起的知识体系和史学思想方法更深刻、深厚,更能内化为学科核心素养。

四、设计有能力梯度的系列作业,逐级落实素养目标

课后作业是高三学习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课堂习得的总结、巩固,更是迁移、应用、拓展、提升。由于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重,作业设计要目标导向明确,以一定的历史情境为载体,巩固已学历史知识、迁移史学思想方法、内化正确价值观,进而落实素养目标。

学生在本课学习中辨析特定历史时期遗留的漫画类史料,对“西人笔下的中国龙形象”进行解释评价,提升了历史思维能力。但这样的能力是囿于具体对象的特殊经验还是能适用于新情境中新问题解决的一般素养?答案就在课后作业的完成过程中。

围绕本课内容,教师设计了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为主要目标导向的系列作业。其一是巩固课堂所学的总结性作业,要求学生以“你如何看待西人笔下的中国龙形象”为主题撰写小论文。学生既要梳理三组漫画相关的知识体系,也要归纳、提炼课堂习得的史学思想方法,锻炼准确表述能力。其二是在“新情境、老问题”中迁移和应用课堂所学的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分析21世纪西方漫画中中国龙形象的变化成因。学生要置于新历史时空中建构新知识体系,全面客观地解释评价“西方漫画中的中国龙形象”。其三是在“新情境、新问题”中拓展、提升课堂所学的拓展作业,要求学生在漫画之外,借助例如影视剧、小说等文化载体,了解他者眼中的中国形象,并对之进行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在完成三个能力层级的系列作业中,学生由感知历史到认知历史,由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到涵养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学评一体的深度学习。

综上,从教学评一体的角度看,课标、高考评价体系与试题的变革对高三历史复习课的创新提出要求。变革传统复习模式,在教学立意明确的前提下精选史料,构建开放的、复杂的、真实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链驱动展开教学活动,以目标导向的课后作业巩固、迁移、应用、提升课堂所学,既不让学生觉得学习枯燥,还提高了复习效率,有助于教、学、评三位一体在高三课堂的实现。

【注释】

[1]吴广伦编:《老漫画中的中国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序言第3页。

猜你喜欢
史料漫画历史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新历史
知识漫画
漫画4幅
漫画与幽默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