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慧敏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要“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1]。单元教学理念借用 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历史事件置于一种长时段和大空间内考量,符合学生心理认知结构,利于学生形成大历史观。本文尝试以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例,以“变”为主题,阐释在单元视阈下,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与落实。
一、单元总体把握
1.单元内容主旨的确定
“走向近代”单元是处于世界古代史向世界近代史、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该单元是对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的承接,又是对第六单元“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的过渡。本单元共四课内容既自成体系又联系密切,围绕着“步入近代”这一单元主题。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并逐步发展,欧洲开始酝酿一场重大变革,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出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文艺复兴运动则是其发展资本主义在思想方面的表现,探寻新航路则是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要求,同时也为他们进行殖民掠夺开辟了通道,早期殖民掠夺在客观上有助于欧洲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
基于以上梳理,确定本单元内容主旨: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等视角,考察14至17世纪的欧洲,即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文艺复兴运动、探寻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掠夺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本单元内容从发展的角度,以“变”为主线,从经济社会基础、精神动力、探索方式、资本积累等視角进行呈现,突出在这一阶段,世界历史所发生的变化。
2.单元思维导图的构建
思维导图的构建,是将抽象知识形成体系的过程,单元思维导图以单元内容主旨为基,将单元内各知识点结构化,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该思维导图围绕“变”这一主线,将封建社会后期的欧洲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前的欧洲呈现出来,体现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从历史解释的角度,从经济社会的视角,看处于转型期的欧洲所出现的经济和社会变化,从思想文化的视角,看欧洲社会变革中的精神动力之变,从物质基础的视角,看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思维导图不仅和单元主旨对应,而且将单课的知识串联起来,呈现出了这一转型时期,欧洲社会所出现的种种变化。
3.单元核心素养目标设计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本单元在进行目标设计时,以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综合考量,并做适当分配。首先,在整册书的基础上,对本册书有一个整体的目标设计;其次,在单元内容设计上,对单元目标有一个由浅入深、逐步强化的过程;最后,在单元目标与单课目标的设计上,突出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养成。单元目标预设为:以“变”为主线,从经济和社会之变、思想文化之变、物质基础之变等视角来进行阐释。
在单元核心素养目标指导下,对本单元内的单课的具体学习目标进行了细化,单课目标指向性强,落实性强,也更具有操作性。单课目标设计如下:
二、单课教学落实
单课作为单元下的子目其教学设计须依据单元的核心素养目标进行,以单元为总体把握,在整体上把握各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单课教学目标也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再来进行细化。下面以“走向近代”单元下的“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1.核心素养指导下的单课主旨
“走向近代”单元下的单课既自成体系又密切联系,内容紧紧围绕着“变”这一主线,反映了14到17世纪,世界所出现的一些变化。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出现了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而经济的发展,使得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2.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目标
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分析欧洲庄园制度瓦解和衰落的原因,通过对史料的解读,能够从经济与社会视角,分析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的产生原因以及他们对西欧社会发展的影响,提升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习,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提升学生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对中世纪晚期,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的学习,学生知道经济的发展,使西欧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为学习文艺复兴运动、探寻新航路和早期的殖民掠夺奠定基础,感悟西欧近代社会转型的长期性与重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3.教学逻辑思维导图构建
4.教学目标的落实
出示史料、图片,结合教材,思考11世纪以后,欧洲农村所发生的变化。
本环节设计,旨在提升学生的信息提炼能力和史料分析能力,让学生了解中世纪晚期,欧洲农村发生的变化。
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史事,出示马克思关于租地农场主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租地农场中,生产资料已经和生产者呈现分离趋势,出现了契约关系、货币关系、雇佣关系,租地农场成为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经营方式。
通过本环节设计,帮助学生从经济变迁的视角,理解中世纪晚期,农业所出现的这些变化。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归纳中世纪晚期手工业的发展变化,并且参考之前讲的租地农场的特点,提取信息,归纳集中的手工工场的特点,明白手工工场也采取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经营方式。
通过本环节设计,帮助学生从经济变迁的视角,理解手工业所出现的这些变化。
展示庄园制度与租地农场、手工作坊与手工工场的比较表,提示学生从生产目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等方面来总结西欧中世纪后期生产组织方式所发生变化的共同点,思考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给欧洲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本环节设计,学生明白中世纪晚期,西欧社会在经济方面所产生的这些变化,并且帮学生理解,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即土地关系的变化出现了租地农场,手工业的变化出现了手工工场,这二者共同改变了欧洲社会的面貌。
出示13世纪以后,西欧中世纪晚期,贵族逐渐减少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旧的社会阶层已經衰落,以富裕农民为代表的农村新的阶层已经出现,并且通过阅读得出,富裕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表现。
通过本环节设计,学生从社会变革的视角,理解了富裕农民崛起的过程。
出示市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史料,说明伴随着城市商品经济和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逐渐兴起,通过出示史料、结合教材,使学生明白市民阶层在政治和经济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通过本环节设计,学生从社会变革的视角,理解了市民阶层的构成和作用。
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归纳中世纪晚期的西欧,在经济环境与社会结构上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通过本环节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归纳、思考,明白西欧社会经济逐渐资本主义化,社会转型开始出现,早期资产阶级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力量,为西欧社会走向近代提供基础。
三、单元视阈下课堂教学设计的落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在结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3]以单元为视角,进行教学设计,构建一种立意更高的课程体系,可以使老师在课堂教学前,对教材体系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在进行单元设计时,将课与课放在一个整体性的体系下,使教学设计更有系统,更有层次,更有体系。
因此,笔者认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对教材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也就是要明确教材涉及的是哪部分内容,与其他教材有什么联系?对教材的时空范围有一个整体性把握。其次,在教材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对单元有一个总体定位,本单元在教材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其他单元有什么联系,然后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对教材内容进行主题式设计,使单元教学目标更具指向性。再次,在进行单课的教学设计时,先进行总体性设计,在单元主题设计前提下,将单课目标一一落实,这样不仅将单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串联起来,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构建一种大历史观。最后,在单元教学设计与单课教学设计都确定的前提下,就要考虑如何落实这些目标了,目标要合理分配,有效落实,不仅要使学生明白史实,而且要提升到历史认识的高度,提升历史解释能力,要注重培养学生历史逻辑,对内容进行整合,适度补充,来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单元与单课体系,形成历史逻辑的一种贯通,从而将学生由单纯学习历史知识,变为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历史思维、历史逻辑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注释】
[1][2][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年,第17—18、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