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金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知识容量大、时间跨度广,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存在抓不住重点,理不清线索等问题,教学的片段化、零碎化等现象比较突出。如何突破教学瓶颈,对教材进行有效整合,既完成教学进度,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任务是目前值得深思的问题。运用结构化思维进行教学设计,不仅可以将知识直观地进行呈现,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运用结构化思维是一种突破当前教学瓶颈的切实可行的策略与路径。
一、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Structured Thinking)是一个管理学名词,是指一个人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多角度思考,深刻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系统制定行动方案,并采取恰当的手段使问题得以高效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1]
结构化思维有三个基本的特征:
第一:目标清晰。具体到教学中就是明确教学目标,提炼核心问题和核心概念,确定教学立意,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第二:对实现目标所需资源的分析,高度概括而且全面。在教學中就是要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素材进行分类归纳,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流程,解决用什么学的问题。
第三:具有目标达成的具体方法和计划。在教学中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应用教学素材,基于学科特点、素养培养要求、具体学情进行个性化、情境化的教学活动设计,解决怎么学的问题。
结构化思维运用的要点就是要符合逻辑。结构化的实质是逻辑的外化。[2]在历史教学中,我们要进行结构化课堂设计,必须要遵循五种逻辑,即认知规律、学科逻辑、教材编撰逻辑、素养培养规律、教学逻辑。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教学逻辑与其余四种逻辑的契合程度。
二、如何进行历史学科结构化教学设计
笔者以高中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为例进行结构化教学设计,探究结构化思维在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方式及特点。
第一步:明确学什么
提炼核心问题和核心概念,确定教学立意,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对《课程标准》做分解,实现课标的问题化和具体化。课标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带着问题去研读教材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更准确地提炼教学立意。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课标解读】:先秦时期具体是哪些时间段?(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成文法产生的过程有哪些具体史实?(子产铸刑书)哪些思想家支持德治?(儒家)哪些思想家支持法治?(法家)德治、法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儒家主张道德礼仪教化民众,法家主张用法和刑来管理国家)争论结果如何?(法家取胜,得到重用)为什么不讲秦朝?(秦朝延续战国时期的法家治国思想)历代王朝具体指哪些王朝?(汉、魏晋、唐、宋、元、明、清)法律、礼教并用有何具体表现呢?(列举各个时期的法律和礼教的具体做法)
对教材内容做上位归纳,用时空观念优化教材知识呈现,完成知识的结构化。阅读配套的教学参考用书寻找课标和教材的契合点,从而理清线索,明确核心史实,把握核心内容,确定教学立意。
【教学立意】:通过解读课标、梳理教材内容,明确本课的核心概念是法律的儒学化,本课的教学立意旨在通过梳理中国古代法律和教化的发展历程,探究法律儒学化的原因、发展历程及影响,认识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特点。
第二步:解决用什么学
围绕核心概念和核心问题做逐层分解,形成子概念和子问题,并逐层完成与核心史实的勾连,形成主题突出、史实聚合、概念清晰的主题式结构构建,完成对教材内容的解读。[3]
第三步:解决怎么学
依据史学逻辑梳理核心史实。依据具体学情对导入、选材、设问、过渡、收尾进行个性化处理。[4]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有意识地渗透历史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确保贯彻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遵循素养培养的浸润原则,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核心史实一:子产铸刑书
【综合分析】:学生们对子产比较陌生,需要做知识铺垫,可以课前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子产铸刑书相关内容;从素养培养要求来看,将子产铸刑书置于中国古代法制史的整体框架中去思考其意义,有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养成。
【活动预设】:课中安排一位同学介绍子产铸刑书的相关内容,并引导学生理解子产铸刑书在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意义(中国最早的成文法,是法制上的巨大进步)。
核心史实二:律令儒家化
【综合分析】:从学情来讲,这个知识比较枯燥也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可以举一个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比较好;从史学逻辑来讲,一方面要梳理律令儒家化现象的发展过程,也要多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多重原因;从素养培养角度来讲,要熟悉多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史学方法。
【活动预设】:出示唐代杜佑《通典》中的一段史料
时有疑狱曰: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乙。甲当何论?
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诗云‘螟蛉有子,蜾赢负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
思考:董仲舒断案的依据是什么?(《诗经》、《春秋》等儒家经典)
追问:儒学经典引入法律解释即律令儒学化,为何出现这种现象?
核心史实三:乡约制度
【综合分析】:从学情来讲,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农村的比较多,乡村的村规乡约还是有所了解的;从史学逻辑来说,首先梳理乡约制度的发展历程,思考乡约制度兴起的原因及其意义,通过乡约制度内容的变化理解约律合流的特点。从素养角度来讲,就是学会史料的研读方法,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归纳信息,并结合史料对历史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活动预设】:播放一段《吕氏鄉约》的视频,思考乡约制度给基层治理带来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原因。出示宋代《吕氏乡约》、明太祖“六谕”、康熙帝“圣谕十六条”三条史料思考从宋朝到清朝乡约内容的变化,了解约律合流现象。
除以上针对核心史实的情境化设计外,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还要结合学情、素养目标、教材内容特点等对导入、过渡、收尾等环节进行科学设计。
第四步:解决学得如何的问题即教学评价问题
教学评价的缺失是一线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我们要重视教学评价,实现教学评价的可测化、科学化和素养化。历史教学评价的重点是考查学生的成文能力。学生成文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进行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写作不仅体现知识、能力,而且能够凸显品格。目前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阅读素材。开展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的学生历史写作是切实可行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评价中开展这样的训练,必定会大受其益。
示例:《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后作业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乡约治理是存续上千年的中国传统乡村治理机制,将乡约治理中的有益元素在新时代背景下予以创新和重构,有利于引领乡村“蝶变”,进而促进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请同学们利用国庆假期收集整理有关当地历史上乡约治理的典故、谚语、家训、文物遗存等资料,拍摄图片、编辑文字,制作课件,并与同学们分享。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运用结构化思维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理论支撑,整合教学素材,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思路。我们要积极应用结构化思维,实现教材内容的时空优化处理,主题式结构构建、情境化活动设计,落实核心素养目标的全流程贯彻,注重依据学情的个性化调整,进行教学评价的可测化设计,突破目前片段化、零碎化教学瓶颈问题。
目前新概念、新名词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认真审视,做好辨别,弄清这些概念是在哪个层面上的思想和举措,深入探讨其内涵,结合自身的经验和具体学情,有选择地理性使用,切不可囫囵吞枣般盲目照搬。我们不仅要更新知识体系,更要提高站位,深入探讨学科思维本质,追求比知识更上位的东西,这不仅是为了适应目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应对快速变化的时代的需要。
【注释】
[1]黎甜:《结构化思维》,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9年,第9—10页。
[2]刘俊利:《史实逻辑:走向通透史实的桥梁》,《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年第7期,第29—34页。
[3]黄敏兰:《论新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结构化与素养化》,《湖南教育(D版)》2021年第6期,第9—10页。
[4]朱莉:《理想课堂:追求结构化的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2020年第8期,第69—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