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春美
(宁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系,宁夏 银川 750001)
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举措,在扶贫开发中起着基础性、先决性和关键性作用。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会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致贫原因的多样性,贫困往往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脱贫之后依然也有可能返贫。教育精准扶贫既有依靠教育扶贫之意,也有扶教育之贫之意,扶贫和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直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农村学前教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教育扶贫以追求教育公平为价值追求,使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得到公平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提到,办好学前教育,让每个孩子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是消除不同阶层、不同文化差异,实现教育机会起点公平的重要途径和弱势补偿性措施。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能够保证学前儿童接受有质量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现阶段我国农村学前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充足、不充分现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短板的学前教育底子薄、基础薄弱,虽然近些年得到长足进步,尤其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更是有目共睹。但是财政投入不足、办园设施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健全等资源配置问题仍然突出。教育精准扶贫可以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农村学前儿童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有助于实现教育起点公平和过程公平。
本研究以农村幼儿园12 位园长和206 位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向其发放问卷,进行访谈的方式获得相应信息。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调查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运用调查法调研幼儿园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三个方面。向幼儿教师发放调查问卷206份,回收问卷206份。通过对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收集相关信息,同时结合园长、教师访谈,以及实地观察补充相关信息,以了解当前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面临的困境,进而探索优化路径。
政府财政投入较少,重点表现在对农村民办园的投入上。在财力支持上,政府对农村普惠园给予了一定专项经费支持,资金主要用于购买教职工的社会保险、教育教学所需设备等方面,采用将资金直接划拨到幼儿园,或者购买户外活动器材等方式。但是,财政投入是极其有限的,而且缺乏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对农村民办园园长的访谈中了解到,民办园经费不足是一个普遍性问题,园长表达了希望政府加大对农村民办园的财政投入的意愿。对于发展较为滞后的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资源配置主要以县或乡政府为保障[1]。政府将有限的资金主要投入到公办园,对民办园尤其是非普惠性民办园的财力支持更为不足。民办园办园经费主要来源于家长缴纳的保教费,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无法收取高昂的费用,因而幼儿园经费使用捉襟见肘,财政投入不能满足幼儿园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在农村地区幼儿园,《幼儿园玩教具配备目录》规定的体育类、构造类、角色表演类、科学类、音乐类和美工类等教玩具的配备种类和数量都存在一定不足。有些幼儿园没有运动场,设备简陋,种类不全,数量也不足。户外活动设施以大型滑梯最为普遍,攀爬架、沙坑、水池、30m2直跑道等严重缺乏,无法保证幼儿园户外活动有效开展,难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班级活动区域创设属于班级环境布置的重要内容,要求区域设置应保证区域种类齐全,涉及幼儿发展的各个领域,材料投放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并根据幼儿兴趣和教育教学的需要及时进行更新。调研中却发现,有些幼儿园甚至没有设置班级区域,或者即使有,应付了事痕迹明显,无法凸显教师的设计理念。在材料投放上,不同班级年龄特征体现不明显,不能满足对材料投放的丰富性、层次性、适宜性等对活动区域材料选择及投放的要求。
《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中规定,全日制幼儿园中全园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为1:5~1:7,全园保教人员与幼儿比1:7~1:9。每班配备2 名专任教师和1 名保育员,或配备3 名专任教师。然而调查显示,农村幼儿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教职工数量不足的情况,其中民办幼儿园更为严重。在班级幼儿数量超出国家标准2-3 名的基础上,每个班只配备2 名教师,或者1 名教师和1 名保育员,有些幼儿园保教人员与幼儿比甚至高达1:15,远远超出国家标准。不同于其他学段,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师资数量不足对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会直接导致保教工作质量的下降,毕竟教师的精力的是有限的,幼儿数量过多,难免会出现无暇顾及的情况,保证充足的师资配置是非常必要的。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农村幼儿园尤其民办园师资配备数量不足较普遍。
农村幼儿园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如表1所示。首先,幼儿教师学历层次仍需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中大专学历所占比例最多,占58.3%,大专学历成为农村地区幼儿教师队伍的主体。本科学历所占比例也不小,占19.4%,但其中很多本科学历是通过函授、自考等在职学习形式得来的,属于非全日制学历。不容忽视的是,无硕士及以上高学历人才,初中及以下学历教师占比4.9%。教师的学历水平是反映幼儿园教师素质的重要指标,教师学历近几年得到了明显提升,但不能忽略有学历不达标的教师任教现象。其次,无教师资格证任教的教师比例较大。教师资格证是对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人员资质的认可,作为最基本的要求,是幼儿教师入职的门槛。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反映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教师必须取得相应教师资格证书方可上岗。调查显示,调查的206名幼儿教师中,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教师有150人,占72.8%,没有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幼儿教师占27.2%。无论公办园还是民办园,都存在没有教师资质幼儿教师任教的现象。再次,无职称教师占绝大部分。幼儿园教师的职称评定情况是衡量幼儿园师资队伍质量的标准之一。教师的职称情况表明: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是非常缺乏的,无职称教师占92.2%,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由于农村地区编制缺乏,幼儿教师评定职称十分困难。大部分民办幼儿园教师对此不太了解,有些教师甚至都没有听过评职称一说。一位建园十几年的老园长谈到:“之前我问过,对评职称积极性也挺大的,但是对方说民办园没有资格参评,对我们打击还是挺大的”。最后,教师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男幼儿教师比例过低。从事幼教职业的男幼儿教师比例只占1%,男幼师稀缺是一直以来存在的问题。工资待遇低、社会的偏见、工作中的困扰等,是制约男幼师从事幼教职业的因素。
表1 幼儿教师的基本情况
工资待遇的高低直接影响该职业的吸引力、社会地位和从教的责任心。调查显示,在编教师工资远比非在编教师工资高,农村公办园在编教师除了享受住房补贴、取暖费等各种福利之外,还同时享有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补贴。根据所在地区贫困程度和工龄等因素的不同,教师所享受的补贴也有所不同。据一位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幼儿园园长反映:“在我们这儿,在乡村工作十五年以上的老师每月1940 元补贴,十五年以下每月有1600 元,县聘乡用教师不享受该待遇”。也有园长反映,十五年工龄以下员工每月拿到640 元的乡村教师补贴。但是,农村幼儿园有编制教师寥寥无几,占据比例绝大部分的无编制教师工资整体偏低。调查显示,民办园教师平均月工资在2300元左右,其中46.4%幼儿教师工资在2000 元以下,无其他福利,很多幼儿园也未给教师办理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险。大部分老师认为所付出的辛苦与收入不成正相关,因此,选择改行、努力考入公办园或进城里的幼儿园,由此导致幼儿园师资队伍稳定性差。公办幼儿园非在编教师收入与民办园相当,与在编教师差距较大,同工不同酬,极容易滋生非在编教师不满情绪。一位幼儿教师在访谈中说到:“我们是合同制,跟县教育局签订合同,工资要比在编教师少很多,各种福利待遇差很多,我们干的工作不比她们的少,甚至更多,希望能够做到同工同酬,或者至少多一些补贴,这样我们心里也会平衡一些。”相对于其他学段,幼儿园教师整体工资较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也影响到男幼教教师从事幼教职业的积极性。
1.农村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充足、不充分,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无法保证学前儿童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难以支持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
2.政府对农村幼儿园的重视程度仍需进一步提升,财政投入较低,尤其是对民办幼儿园投入更低,没有完善的保障机制,相应监管体系不健全。
3.农村幼儿园物力资源配置,如户外活动设施、玩教具、区域材料投放等,不足以支持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4.农村幼儿教师结构失衡,师资队伍总体水平偏低,学历主要集中在大专层次,且年龄普遍较小,没有教师资格证的幼儿教师比例较大,部分教师没有社会保险的保障。
1.坚持弱势补偿原则,加大财政投入向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倾斜的力度,完善监管和问责机制
首先,制定教育扶贫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对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给予保障。农村学前教育起步晚、底子薄,教育资源配置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应加大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尤其是财力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缩小城乡之间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同时,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增加社会捐资学前教育经费的比例,来缓解资金压力。为提升农村地区学前教育质量提供基本保障。其次,完善监管和问责机制。国家和地区层面对幼儿园的办园资质、幼儿教师的准入标准、活动场地设施等均有明确的规定,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的责任,对监管不力的情况,要追究责任,建立健全监督和问责机制,为农村幼儿能够享受有质量的教育保驾护航。再次,加大编制和职称评定向农村幼儿园倾斜力度。一方面,编制向贫困农村地区幼儿园倾斜,增加编制数量。着力解决农村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园在职称评定过程中面临的一切阻碍,鼓励、引导教师提升职称,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最后,合理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待遇,吸引优秀师资到农村任教。“待遇”一词,一是指在社会中享有的权利、社会地位等,二是指物质报酬、工资福利等。科学规划农村幼儿教师编制比例,重点关照农村幼儿园。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风气,多样化宣传学前教育在一个人成长中的关键作用,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对幼儿的长远影响,从而认可幼教职业的专业性。合理提高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工资待遇,对愿意投身农村幼教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开通绿色通道。另一方面,为不在编制内的幼儿园教师给予一定乡村教师补贴,尽可能做到同工同酬,办理社会保险,稳定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
2.增设班级活动区域,配足配齐玩教具、户外活动设施
首先,增设班级活动区域,保证每个班级有4-5个活动区域。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主要附着在区内的操作材料之上的。材料不同,操作方法及活动方式便会不同,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学习经验也就不一样[2]。幼儿通过对物体的操作和摆弄,在“玩中学”、“做中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因此,根据幼儿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设置不同的活动区域,引发和支持幼儿自主学习和游戏。设置的区域应尽量多样化,如美工区,角色扮演区、科学区、阅读区等,材料投放充足、体现层次性,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区域的设置及材料的投放应动态更新,帮助幼儿获得多方面经验,提高活动区域的划分与设置质量,服务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其次,配足配齐玩教具、户外活动设施。要配足配齐国家规定的玩教具、户外活动设施等,如有不足或缺失,应尽快补齐。部分农村幼儿园户外活动设施主要就是滑梯,缺少如攀爬架、沙池、小推车等,种类过少,数量也不足。通过积极争取教育精准扶贫资金的投入、社会力量捐赠等方式,筹措基金,用于购置玩教具、户外活动设施等。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幼儿园也可以开动脑筋,争取家长和社区的支持,找寻废旧物品,比如不用的轮胎等,为幼儿园所用。
3.培养与培训相结合,提高农村幼儿教师专业素养
国内外经验证明,“教育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和具备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积极性高又可靠的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3]”。首先,实施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培养计划里包括男幼师专项计划。这些定向毕业生主要满足定向农村地区的公办幼儿园师资需求。其次,加强职后培训力度,优化幼儿教师队伍结构。教师资格证、学历、职称等,是反映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指标,也是提高幼儿园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顶层设计农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增加职后培训机会。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提高学历、职称等。再次,建立幼儿园教师轮岗交流机制,结对帮扶缩小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方面的差距。推行市区与乡镇、公办与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多向流动机制。最后,严格园长的任职资格。园长是幼儿园的领路人,对园所的发展起着引领作用。当前农村普遍存在从小学转岗而来的、非学前教育出身的教师,被任命为幼儿园园长。她们没有经过系统化专业培训,甚至某些园长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很难胜任园长的职务。因此,应严格幼儿园园长的任职资格,优先聘请从事专业领域多年、理论水平较高、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教师到幼儿园任园长一职。
4.厚植乡土观念,加强培育“本土化”幼儿教师
由于农村和农村幼儿园现实条件的限制,引进外地幼儿教师,尤其是优秀幼儿教师存在诸多困难。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地区幼儿教师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则是农村地区各级政府的当务之急。地方政府和师范院校应根据当地实际需求,加强“本土化培养”,定向农村学前教育培养人才。在生源的选择上,优先选择成绩优异的农村建档立卡和低保户家庭学生等贫困学生,这部分学生在求学路上享受了国家和地方各项帮扶政策,感恩之心更加浓厚,更愿意毕业后回到家乡,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力量。这种培养方式的优势在于,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家乡感情深厚,主观上存在改变家乡教育落后现象的意愿,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实施教育更有针对性。此外,家人在本地,内心也是安定的,有利于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不仅满足师资数量上的要求,也有利于建设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