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白明,苗明三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从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而那时的药一般指“鲜药”。鲜药是指采挖后新鲜使用的中药材,活性成分保留充分且药物疗效较好[1]。研究证明,众多鲜药气芳香、性轻清,具有止渴生津、和中化湿、辟浊解暑等功能,可治疗急证、热证和表证等方面的疾病,其疗效与干品、炮制品大不相同[2]。现代医学认为,鲜药品质新鲜,未经加工,保持了天然的状态和分子结构,因此有效成分含量高、药效好[3]。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是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4]。仲景之方,历代名医称之为“经方”,又称之为“众方之祖”。本文通过对经方所使用鲜药的规律及特点进行分析,为中医临床应用鲜品药物提供使用依据,也展示了经方鲜药的使用特点。
1.1 一般资料查阅《伤寒论》与《金匮要略》,选取带有“生”“鲜”“汁”“露”等标志的中药。
1.2 统计学方法汇总到 Excel 表中,运用 IBM SPSS Statistics 24、Clementine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中药与中药绞取的汁液视为不同中药,例如“生姜”与“生姜汁”,“生地黄”与“生地黄汁”在统计中视为不同中药。
2.1 经方中不同证型运用鲜药的分析整理经方260首,其中运用鲜药的方剂有79首,包含生姜、生地黄、附子等11种鲜药,治疗的证型包括表证方剂、表里兼证用方、肺病证用方、心病证用方等11种证型,其中生姜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不同证型所用鲜药的频率见表1。
表1 经方中不同证型运用鲜药的分析
2.2 经方中11味鲜药的应用频率、常用剂量及用药范围经方共用到11种鲜药,应用在79首方剂中,应用频次共87次。生姜是应用频次最高的药物,占所用药物的75.86%,生姜在经方中的用量可以分为3个层次:三两及以下,三两至六两,半斤。三两在胃外,胃外者,卫外也,多用发表之药,也是经方中常用的用药剂量;三两至六两,大于三两在胃内外,其中三两在胃外;半斤之用,三两在胃外,三两在胃内,二两在肠[5]。使用频次较高的是附子,生用8次,占所用药物的9.19%。生姜与生姜汁,生地黄与生地黄汁归为不同种鲜药进行统计。11种不同鲜药因药性不同,用药剂量也有较大差异,现将11种鲜药常用剂量进行分析,见表2。
表2 经方中11味鲜药的应用频率、常用剂量分析
2.3 经方中鲜药的配伍药对药对是中医药临床配伍应用的一大特色,是大量临床经验积累的结晶[6]。药对是中药复方的核心,其组成虽然比较简单,但具备了复方基本主治功能,是中药方剂的核心和中医临床用药组方的关键[7]。本研究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4和Clementine软件对所得鲜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
2.3.1 生姜配伍药对生姜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offioinaleRosc.)的鲜根茎,秋、冬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生姜辛温,气薄色黄,入肺卫,为燥土,禀火性,其用金以刚,其气行于卫[8];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鱼蟹中毒[9]。生姜是在经方应用频率最高的鲜药,现对经方中生姜配对药物及其功效进行分析,见表3。
表3 生姜配对药物及其功效
2.3.2 附子配伍药对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侧根,性热、味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回阳、逐冷、祛风湿等作用,是临床常用中药,主要用于大汗亡阳、四肢厥逆、霍乱转筋、肾阳衰弱的腰膝冷痛、形寒爱冷、精神不振、风寒湿痛、脚气等病症的治疗[10]。附子是经方中常用的鲜药,归心、肾、脾经,所以在经方中生附子主要用于心病证用方和肾病证用方,现对经方中用到的生附子配对药物及其功效进行分析,见表4。
表4 附子配对药物及其功效
2.3.3 猪胆汁配伍药对猪胆汁为猪科动物猪[Susscrofadomestica(Brisson)]的胆汁。性味苦寒;归肝、胆、肺、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润燥、解毒、止咳平喘;用于热病燥渴、目赤、喉痹、黄疸、百日咳、哮喘、泄泻、痢疾、便秘、痈疮肿毒。现将经方中应用猪胆汁配对药物及其功效进行分析,见表5。
表5 猪胆汁配对药物及其功效
2.3.4 生地黄及生地黄汁配伍药对生地黄具有活血通脉的功效,包括治疗内伤杂症血虚瘀血证、外科新伤、痹证及阴血阳气虚弱的心脉失养证[11],多与炙甘草相伍。生地黄含有梓醇,该成分具有抗癌、保护神经细胞等多种作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12]。生地黄汁可入心而凉血以清热,入肺而养阴以生津,善清血中之虚热。生地黄汁用药剂量较大,例如百合地黄汤中剂量为1升,防己地黄汤中用两斤的生地黄绞取汁入药,炙甘草汤中生地黄的剂量为1斤。经方中生地黄及生地黄汁配对药物及其功效见表6。
表6 生地黄和生地黄汁配对药物及其功效
2.3.5 猪肤、生姜汁、生葛、人尿、生梓白皮配伍药对猪肤,为猪科动物猪(SusscrofadomesticaBrisson.)的皮肤,异名猪皮,在我国作为药用的历史悠久[13],具有滋肺肾之阴,解虚热之烦,降虚热之火,益咽喉而润燥,善解阴虚内热及咽痛的功效。
生姜汁为生姜捣汁入药,功同生姜,但姜汁辛散之力更强,开痰止呕之功更胜,便于临床应急服用,如呕逆食不下者冲服生姜汁则易于下咽,用以治疗痰饮、吐泻、疼痛、痹证、吐血衄血等多种病证[14]。生姜半夏汤用到生姜汁,具体使用方法为:半夏半升,生姜汁一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用以通阳散水,开胸化饮。
生葛为葛根鲜用,使用方法为新鲜葛根捣取汁后直接使用,可用于治疗外感热病,烦闷呕吐、消渴烦躁、药食中毒等内伤疾病[15],动物咬抓伤、毒箭伤、金疮出血等外科疾病[16]。奔豚汤用到生葛,是肝气逆证用方,用以养肝平冲、清热降气。
人尿又叫做童尿、童便,指 10 岁以下健康男童的小便,用时去始末两段留取中段使用。古代方术家称童便为输回酒、还原汤。其味咸性寒凉,归心、肺、肾、膀胱经,清热降火效果佳。便味咸性寒凉,是人体津液代谢的最终产物,具有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止血活血等功效。常被用来治疗鼻衄、吐血、肺虚气喘、跌打损伤、骨蒸潮热、咽喉疼痛、崩漏、恶露不绝等[17]。
梓白皮为紫葳科植物梓(CatalpaovataG.Don)的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味苦性寒,归胆、胃经。功效:清热利湿,降逆止吐,杀虫止痒。主治:用于湿热黄疸,胃逆呕吐,湿疹,皮肤瘙痒[18]。
猪肤、生姜汁、生葛、人尿、生梓白皮是经方中所使用到的鲜药,现将经方中应用到的这5味药物的配对药物及其功效进行分析,见表7。
表7 猪肤、生姜汁、生葛、人尿、生梓白皮配对药物及其功效
阅读中国知网文献发现,鲜有关于经方中鲜药的汇总分析,不利于对中药资源的全面开发与利用。因此,本研究汇总了经方中260首方剂,其中79首方剂中包含鲜药,包含的鲜药种类有11种,应用频率最高的鲜药为生姜,共出现66次。生姜在经方方剂中常用的剂量为三两,应用次数达到26次,所占生姜用药的39.4%。其次,附子生用的频次也比较高,总共用到8次,其中有7次用法用量比较单一(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除生姜和附子外,其他鲜药的应用频次相对比较少。“药对”也称对药,为方剂的最小配伍单位,是历代医家临证用药经验的升华[19-20]。经方作为中医学术之精华,也作为众方之祖,对其药对的研究是其中特色存在。生姜应用频次较高,所以配伍药对也比较多,生姜味辛,性微温,其配对药也多具有温中散寒之效。
鲜药与相应干品比较,药性更突出,如寒凉之性的鲜药比干品更加凉润,芳香辛窜气味比干品更加浓厚,且吸收见效快,对一些热性病、血证、外伤病症及疑难重症等具有特殊的功效。在对抗COVID-19中,中药方剂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21]。鲜药相较于干药,药性更为突出,吸收起效更快,并且有特殊功效,因此,鲜药在治疗COVID-19中可以发挥极为特殊的作用。基于鲜药的特点将其应用于临床,将会对中药的使用和发展起到更好的推进作用,但目前鲜药存在保存和运输的困难。将鲜药低温冷冻干燥能够更好地保留鲜药的一些特性,这也对鲜药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对经方中鲜药的分析,为中医临床应用鲜品药物提供了用药指导及数据支撑,也展示了经方鲜中药的使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