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虎山镇中心完小 吕桂丽
在新课改背景下,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让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转变教育方式,逐步从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挣脱出来,避免单纯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教师应重视引导与锻炼学生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有效的问题引导下,促使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点,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生普遍存在活泼好动的特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擅长结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从而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入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创设出适合的情境,设计充满趣味性和具有较强探索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主动展开数学知识的学习,探索新的数学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部分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从情境入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明八岁了,却只过了两次生日,而其他的小伙伴每一年都在过生日,这是怎么回事。”教师通过为学生介绍这样的内容,学生会主动思考并且提出问题:“我们每一年都过生日,而明明为什么只过了两次生日呢?”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从所创设的情境入手,在运用认知冲突的前提下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深入探讨,激起学生主动思考的欲望。经过对问题的分析与探究,学生也能更加快速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从而顺利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如,在学习《3的倍数特征》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让学生随意给出数字,然后迅速判断出是否是3的倍数。这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何教师就能直接得到结果呢?在这一疑惑下,教师把这节课的知识点引出来,让学生进行初步感知,掌握有关3的倍数的特点,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生缺乏学习经验,未能熟练掌握学习方法与技巧。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带着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中,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带来帮助。为了充分发挥出问题导学的优势,教师要擅长发现与生成问题,给学生布置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课堂学习任务。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提问的形式,带着学生更好地学习与分析,强化学生的自学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在讲解《余数》这节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先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大致了解余数的概念、计算方式,为后续重点学习带来方便。然后,教师要对学生所提出的知识盲点进行总结归纳,对其学习情况进行研究,制订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与教学时间。当学生初步对除数、被除数、商以及余数等进行掌握之后,教师带着学生针对有余数的除法及无余数的除法进行对比,然后展开提问:“有余数的除法及无余数的除法所使用的计算原则是否一致?针对有余数的除法的商、余数是否有规定?如何对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进行判断呢?”利用这一种方法,教师通过问题进行知识渗透,帮助学生梳理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从而实现高效学习目标。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问题导学的方法,采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理解力。通过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探索数学问题。
以讲解“可能性”为例,教师可以运用下面的形式实现问题导学:第一,向学生提问“如果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个小的火柴盒,每一个火柴盒中装有两粒胶囊,每一颗胶囊大小、形状完全一样,只是颜色不同,有红色和黄色两种。这时候,如果从火柴盒中任意拿出一粒胶囊,那么可能会是什么颜色的呢?”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课件来实现演示,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展开探究。每一个学生任意拿出一粒胶囊,记录颜色之后放回火柴盒中,然后把火柴盒合上摇晃再次选取第二轮的胶囊。这时候,教师需要先进行一次示范,然后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火柴盒的实验,以小组作为单位记录胶囊的选取情况。每一个小组完成实验之后,教师可以让只选择到红色或者黄色胶囊的小组来总结选取的规律,让学生认识到当他们在火柴盒中进行胶囊选择时,或者一定是红色胶囊,或者一定是黄色胶囊,只有这两种可能性,这就是“确定事件”;而其他的在火柴盒中选取的既有红色胶囊也有蓝色胶囊的小组,每一次选取胶囊或者有可能选取到红色胶囊,或者有可能选取不到红色胶囊,这就是“不确定性事件”。这样,便于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问题导学通过问题带着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为了真正发挥问题导学模式的作用,教师要强化对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探究。
对题干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圈画题目关键词的方式,对应用题展开拆分,找到问题核心。教师直接进行讲授,带着学生解决问题,不如为学生传授解题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在读题时平心静气,对题目中的每一个字进行仔细阅读,防止粗心大意而错过关键信息,教师要带着学生找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已知的条件推理出新的条件,找到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与隐藏条件,将抽象的语言变成具体的数学符号,帮助学生形成好的解题习惯,养成好的读题与分析能力。当学生具备解题思路后,自然就能举一反三,对相似的应用题采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根据步骤分析问题,做题也就能更顺手。教师要有意为学生传授并且渗透数学思维方法,从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才能获得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学生要掌握数学解题技巧与解题方法,形成基本的解题思路,挖掘出数学学习的规律,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将实践和理论知识相结合的科目,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将新知识融入问题中,重视丰富学生的认知。教师在设定问题时要符合理论知识中所要求的探究目标,还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理解知识,将所学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例如,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本子,撕下其中的一张纸,将这张纸对折,对这张纸对折线两边的图形是否一致实施研究。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思考,日常生活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有多少条?应该怎样找到图形的对称轴?并且,教师让学生对教室中的课桌、讲台等物品展开观察,思考这些物品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因此,教师设置问题不但要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而且需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理解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点。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的方式,能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教师通过多维度问题培养与锻炼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保证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真正发挥多维度问题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