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

2022-04-27 12:58冯烽
当代经济管理 2022年3期
关键词:北京冬奥会推进策略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耦合研究》( 18BJY101);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吉林基地项目《东北振兴背景下创新驱动吉林高质量发展研究》(CASS2021GQDYJL)。

作者简介:冯烽(1980—),男,广西梧州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大数据与经济模型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分析、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DOI: 10.13253/j.cnki.ddjjgl.2022.03.006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策略冯烽1,2(1.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102488)

[摘要] 推进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持续释放“冬奥红利”的关键,也是冰雪产业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文章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阐述了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从冰雪基础设施、冰雪人才、冰雪产业分布、冰雪旅游品牌、冰雪产业体系五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并系统分析了全球三大冰雪产业经济带代表性国家奥地利、美国和日本冰雪产业的发展模式。未来,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以下六个方面共同发力:加强冰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冰雪旅游接待能力;加大冰雪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资金短缺困境;健全冰雪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速冰雪产业人才供给;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冰雪资源,冰雪双线发力带动全域;深入发掘冰雪文化内涵价值,扩大冰雪旅游群众基础;努力构建冰雪全产业链体系,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冬奥会;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 F592;G8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22)03-0041-07

冬奥会能否为东道国带来“冬奥红利”是政界和学界长期关注的问题。不少学者研究了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3],KASIMATI 和 DAWSON研究了2014年雅典奥运会对希腊经济的影响,认为夏季奥运会是一项收益大于筹备成本并能促进主办城市经济发展的体育赛事[4]。然而,LIN和LU检验了 1950—2014 年举办亚运会和奥运会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发现尽管这两项赛事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率、投资、就业和国际贸易具有短期的正向效应,但这两项赛事并不能使东道国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5]。FIRGO以奥运会申办候选国中获支持票数次高的候选国作为奥运会主办国的反事实来识别奥运会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举办夏季奥运会可使东道国举办年的人均GDP较前一年提高约3~4个百分点,而举办夏季奥运会对东道国人均GDP的长期影响虽然为正向影响但统计上并不显著。尤其值得注意的是,FIRGO发现举办冬奥会并未对东道国经济产生长期的正向影响,甚至会导致东道国在冬奥会前后几年的人均GDP下降[6]。MüLLER评估了 2014 年索契冬奥会的投入成本及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濟和社会效应,指出与550亿美元的总投入成本相比,索契冬奥会能够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效益极其有限,索契冬奥会大规模建设导致酒店产能过剩,投资者拖欠国家支持的贷款,场馆等大型基础设施缺乏后续利用,以及每年的运营及维护费用将加重俄罗斯政府长期的财政负担[7]。既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夏季奥运会,冬奥会对东道国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要实现“冬奥红利”的持续释放,有赖于成功的赛事运营,还取决于东道国冰雪产业的发展水平。1972年札幌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将冰雪旅游带入日本民众的视野,冬奥会后北海道通过构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共生的链条,重塑了北海道旅游业,使北海道成为一个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8]。北京具有成功举办亚运会、奥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的丰富经验,且随着比赛场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毕、全领域全要素模拟冬奥会正赛的测试完成,北京冬奥会也将如期成功举办。同时,北京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冰雪运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中国冰雪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在北京冬奥会筹备和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双重驱动下,人民群众对冰雪旅游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0》,2018—2019年冰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达到2.24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约3 860亿元,分别较2017—2018年冰雪季增长13.71%和16.97%。然而,相较于丰富的赛事运营能力,中国冰雪产业起步较晚,受历史条件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在冰雪运动发展水平、冰雪旅游消费层级等方面还落后于世界冰雪强国,尤其是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与美国、加拿大、瑞士、日本、奥地利等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9]。因此,如何推动冰雪运动、冰雪旅游与其他产业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合发展,进而加快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持续扩大“冬奥红利”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做大做强冰雪产业,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冰雪产业发展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实际行动,也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客观要求。

(一)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选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新动能,是新常态下中国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选择。冰雪产业以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为核心,以科技、交通、金融、人才等为支撑,涉及装备制造、服装服饰、文化科教、会展服务、餐饮住宿、商贸娱乐等领域[10-11],其在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关联度和增强产业带动力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以冰雪为载体和媒介,推进相关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进而提升冰雪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通过“冰雪+”旅游、体育、装备、文化、动漫、会展等,实现冰雪产业与相关产业广泛、深刻的融合发展,进而催生冰雪产业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冰雪产业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随着冰雪衍生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冰雪产业的空间集聚将有助于冰雪产业的集约发展和技术进步,进而推动冰雪产业的创新升级。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为中国实现由冰雪旅游到冰雪全产业链、再向冰雪经济跃升的创新路径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推进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选择。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东北全面振兴是“十四五”期间中国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之一,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发挥东北地区冰雪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东北地区要“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冰雪旅游带”。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东北地区冰雪资源优势突出,冰雪运动起步早、基础好、水平高,是助力中国实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天然高地。随着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加快,东北地区将成为世界级的冰雪运动赛事基地和冰雪旅游度假胜地,冰雪产业也将成为推动东北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引擎,服务业的提质增效将有助于提升东北地区的经济韧性[12],为东北地区实现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提供新动能,进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13]。东北地区独特的冰雪资源禀赋、强大的装备制造能力、深厚的冰雪文化底蕴为东北地区发展冰雪产业奠定了良好的产业条件,冰雪产业有望成为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的重要抓手。因此,推进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綠色低碳发展的本质要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①,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将“冷资源”变为“热经济”,是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本质要求。冰雪季长、气候寒冷被认为是东北、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劣势,然而,大自然赋予的冰天雪地却蕴藏着无比巨大的商业潜力,同一纬度的德国、瑞士、加拿大、美国北部、日本北部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就是最好的例证。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正是要充分发挥冰雪产业低碳环保、产业关联度高的特点,通过瞄准冰雪“冷资源”,打造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等“热产业”,加速冰雪旅游从冰雪观光模式向更高附加值的冰雪度假模式转变,进而提升冰雪资源的经济利用效率,让“冰天雪地”成为“金山银山”。因此,推进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把冰雪资源作为一种宝贵的生态环境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和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和良性互动,是绿色低碳发展的本质要求。

(四)扩大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

冰雪文化既是冰雪运动发展的基石,也是冰雪产业发展的灵魂,推进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向世界传播中国冰雪文化,是扩大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中国北方地区各族人民在利用自然环境、战胜自然环境的漫长历史进程中,通过与冰雪共生共存,创造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冰雪运动文化、冰雪生产文化、冰雪饮食文化、冰雪交通文化等,这一系列的冰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随着北京冬奥会的举办,中国冰雪文化将与奥林匹克文化交相辉映、融合发展,北京冬奥会也将成为促进冰雪文化国际交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从而实现以冰雪文化“走出去”带动整个冰雪产业“走出去”。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让冰雪文化成为中国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冰雪文化交流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扩大对外开放的路径选择。

(五)共享冬奥遗产的实践要求

让广大人民群众从北京冬奥会中受益是举办冬奥会的重要意义之一,推进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共享冬奥遗产的实践要求。良好的冰雪基础设施是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冬奥场馆和相关交通基础设施等冬奥会有形遗产进行赛后利用,既符合北京冬奥会 “廉洁办奥”的理念,又服务于全民健身和促进举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冬奥会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设计就综合考虑了2008年北京奥运场馆遗产的再次“焕新”和2022年冬奥会的赛后利用,其前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射箭场和曲棍球场,该场馆赛后将成为集“体育赛事、群众健身、文化休闲、展览展示、社会公益”五位一体的多功能冰上中心。“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2015年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时向世界做出的承诺,也将是北京冬奥会宝贵的无形遗产之一,这一无形遗产能否兑现有赖于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扩大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拉动冰雪产业繁荣发展,推进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共享冬奥遗产的实践要求。

二、中国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一)冰雪场地供给不足,交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较弱

冰雪场地是冰雪运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交通基础设施则是保障冰雪旅游的生命线,中国优质滑雪场有效供给不足,且滑雪场与城区之间、不同类型滑雪场之间、滑雪场与周边商业中心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还不够完善,限制了各冰雪场之间联合运营。虽然2020年中国实际对外营业的滑雪场达到715家,比2015年的568家增长了25.88%②,但能达到欧美滑雪场建设标准的不足40家,其中目的地度假型滑雪场仅有森工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北大壶滑雪场、长白山滑雪场、崇礼万龙滑雪场、万科松花湖度假区、新疆丝绸之路国际度假区等少数几家,在全部滑雪场中的占比不足2%。更重要的是,这些滑雪场度假区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与国外世界级滑雪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滑雪场的开发建设和馆内设施的购置需要高额的资金投入,尤其是目的地滑雪场度假区的投资数额通常是城郊滑雪场的10倍以上;二是滑雪场普遍需要人工增雪维持运营,企业不仅需要采购造雪车、压雪车、缆车等价格高昂的硬件设备,还需要购买大量用于租赁的滑雪板、雪地车等滑雪设备;三是冰雪产业属于线下重资产行业,需要长期投资且投资回报的周期较长。目前,冰雪场地的投资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和品牌商业地产开发商,政府主要投资的是专业训练和竞赛的体育场馆,企业大多投资的是高端滑雪场与房地产开发及大型商业中心的综合体,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投资比例不高。从交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看,通往冰雪场的交通设施建设水平较低,从机场、火车站到目的地滑雪场度假区道路不畅或缺少公共交通。此外,冰雪场周边的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存在明显短板,公共交通、路灯、公共厕所、指示牌等普遍不足。

(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难以支撑冰雪产业快速发展

中国冰雪人才数量少、人才质量参差不齐,冰雪人才紧缺已成为制约中国冰雪产业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的要素瓶颈。虽然缺乏最新的统计数据,但根据专家估算,2016年中国索道、造雪、教练等技术骨干不足1 500人,全国重要滑雪场管理人员仅320人,冰雪专业竞赛组织运行人才更是近乎空白[14],由于冰雪人才培育周期长、成本高,全国冰雪人才数量短期内增长有限。随着北京冬奥会“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工作的推进,冰雪运动教练员、裁判员的短缺问题将进一步凸显。此外,冰雪场馆建造与维护人员、造雪机与压雪车操作维修技术人员、雪具维修人员、会滑雪的翻译、医疗救护人员、冰雪赛事主持人、赛事运营与管理者等专业人才与复合型人才也存在很多缺口。造雪机和压雪车作为滑雪场的常用大型设备,在使用和维护上通常需要雪场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与实践,并且维修成本高、难度大,甚至需要高薪从国外聘请,因而降低了设备工作效率并对滑雪场的经营绩效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巡逻救护人员作为保障大部分体验式游客安全的守护者,大多由附近村民充当,他们虽然具备滑雪技能,可以引导游客行为规范、降低安全风险,但缺乏医疗救护的专业技能,难以有效处置突发安全事件和进行医疗救治。冰雪运动赛事主持则需要具备冰雪赛事解说与调动观众的双重能力,但兼备这双重素养的人才数量还远不能满足冰雪赛事活动的旺盛需求。

(三)冰雪设施开发无序,低水平重复建设致资源浪费

自2015年北京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以来,中国冰雪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国家和各省级政府相继出台了支持冰雪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冰雪场馆数量和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同时也存在冰雪设施开发无序的情况。京津冀地区一度出现了滑雪场“圈地”运动,不少城郊滑雪场违规取地下水进行人工造雪,据测算,一个小型滑雪场一年需用水约30万立方米③,以2018年北京24家滑雪场④计算,一年至少需要720万立方米的水用于人工造雪,这将导致北京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更为突出[15]。在旅游产品供给方面,不仅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纷纷兴建冰雪场馆,新疆、内蒙古、青海、山东等省份也增加了冰雪旅游路线的推出,浙江、广东等南方省份则悄然兴起了人造“冰雪世界”,各省冰雪旅游的竞争愈发激烈。目前,冰雪类旅游产品大多是以观赏冰雕、冰燈和嬉雪为主,冰雪民俗体验类和冰雪目的地度假区旅游类产品较少,从而造成地区内冰雪旅游产品较为单一、缺乏自身特色、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进而陷入大打价格战的尴尬境地。另外,由于缺乏长远和整体的规划,各省缺少联动,加上各省在发展冰雪产业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跟进、一哄而上的情况,将给全国冰雪产业带来“产能过剩”的隐患。

(四)旅游服务意识淡薄,冰雪旅游乱象降低品牌形象

冰雪旅游需求的持续释放需要有序的市场管理来维持,部分冰雪旅游景区由于服务意识淡薄、经营管理混乱,冰雪旅游乱象不时见诸新闻媒体,对冰雪旅游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16]。一是冰雪项目低质化发展影响了游客对冰雪运动的认知。部分地区在投资冰雪旅游产业时,对冰雪旅游市场和冰雪旅游服务设施缺乏专业认识,导致建成的滑雪场更像是一个休闲式的体验型滑雪场,而不是正式的滑雪场。这些休闲体验型雪场一般设施过于简陋,大多只有初级雪道。而作为滑雪新手的游客在这样的滑雪场难以真正体验到滑雪的乐趣,无法感受滑雪时由于“飞翔感”和“失重”所产生的愉悦和快感,往往“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进而影响其对滑雪运动的认知,令其难以真正爱上这项运动。二是冰雪场馆的粗放式开发导致事故频发,让游客望而却步。一些乡村私建滑雪场,这些小而弱、乱而散的滑雪场只注重旅游开发,而忽视场地的安全隐患,在雪道等级、配套设施、从业人员资质、滑雪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不符合规范要求。初次滑雪者常会由于滑雪事故受伤而不再上冰雪。三是服务意识淡薄,“天价宰客”等问题饱受诟病。部分景区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进行虚假宣传、坐地起价,强迫消费和欺客宰客式的“一锤子买卖”严重损害了当地冰雪旅游的品牌形象。

(五)产业融合程度偏低,冰雪经济产业链发展不成熟

冰雪经济的产业化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来支撑,目前全国尚未形成完善的冰雪产业链,“冰雪+”与场馆建设、装备制造、运动培训、餐饮住宿、商业娱乐、影视创意、运营分销等还缺乏深度融合发展。以冰雪旅游上游的冰雪装备产业为例,尽管中国具有雄厚的装备制造基础,模具、铸造、锻造等基础配套能力可满足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业的基本需求,但目前冰雪装备制造大多限于滑雪服、滑雪圈等技术含量较低的滑雪服装装备,而精密度要求高的造雪机、压雪车、索道和安全标准高的滑雪板等冰雪设施装备主要是从冰雪运动发达国家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国产品牌的雪板、雪鞋、头盔、雪杖等冰雪器械装备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方面缺乏国际竞争力。同样,冰雪旅游与中下游的餐饮住宿、商业娱乐、运营分销等的融合发展程度还较低,即使是万科松花湖、北大壶、万达长白山等大型滑雪度假区,它们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影城和票务中介服务等方面也不够完善,没能形成行业间的联动,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因而企业普遍处于长期亏损状态。此外,冰雪产业与科技、互联网等要素融合发展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冰雪+”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还有待加速形成。

三、典型冰雪强国的冰雪产业发展经验

自然条件和地域因素是影响冰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冰雪产业需要以滑雪基地为依托。目前,世界滑雪基地主要有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脉、北美的落基山脉和东亚。因此,这些地区是全球冰雪产业的主要聚集区,包括欧洲的奥地利、法国、意大利、德国、瑞士、芬兰,北美的加拿大、美国以及东亚的日本、韩国等。这些国家大多为冰雪强国,冰雪产业较为发达,发展模式也各具特色。奥地利、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冰雪产业的发展经验与发展模式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可为中国冰雪产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一)奥地利:生态环境保护与冰雪装备制造出口并重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奥地利既是世界冰雪旅游胜地,也是冰雪装备出口大国,其冰雪产业具有极强的全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二战”后,奥地利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大的工业基础和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形成了完整且可持续发展的冰雪产业链。奥地利冰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一是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和一流的冰雪基础设施。奥地利位于全球最大的阿尔卑斯冰雪基地中心地带和中欧腹地,建有谢莫林、因斯布鲁克、奥茨山谷等24个主要滑雪区和3 157条缆车道,雪道总长2万2千公里,面积共2.33万平方公里,占奥地利国土面积的0.28%,尽管奥地利人口总量大约只有890万人,但奥地利每年的滑雪量稳定在6 100多万天,约占世界滑雪总量的1/5⑤。二是先进的工业装备制造基础。尽管奥地利工业门类并不齐全,但其冶金技术、汽车工业、电子工业、信息技术、化工产业的水平处于世界领先位置。奥地利非常善于利用其工业技术优势发展冰雪装备制造业,世界上第一台压雪机和第一台造雪机就诞生于奥地利,其缆车技术、索道、滑雪器械以及滑雪道的安装和冰雪场馆的规划建设均世界领先,并且拥有Atomic等一批世界著名冰雪装备品牌,奥地利的许多冰雪装备生产企业是隐藏的冠军和全球市场的领导者。三是注重可持续发展。兼有“滑雪之冠”和“维也纳森林”之称的奥地利在发展冰雪产业过程中十分重視生态环境保护,将林木砍伐量和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作为滑雪场选址规划的重要约束因素,其于1992年对森林及森林产品的永续利用实行证明制度[17],既有效保证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又可通过森林植被有效保持了水土、防止雪崩对滑雪场造成危害。奥地冰雪产业很好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高度协调统一。

(二)美国: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综合性滑雪度假区模式

美国是老牌冰雪运动强国,有着广泛的冰雪运动民众基础,其大部分滑雪场位于北美冰雪产业聚集区落基山脉,已形成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综合性滑雪度假区的冰雪产业发展模式。在推进大众冰雪运动方面,科罗拉多州、缅因州等十多个州在每年1月开展“学习冰雪运动月”活动[18],活动期间这些州的滑雪场向大众提供低折扣或免费的冰雪运动学习课程,以鼓励大众参与户外冰雪运动。为满足大众开展冰雪运动的场地需求,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后,犹他州奥运遗产组织提出了改造冬奥设施和规划项目的方案,将原先为精英运动员及冬奥会设计建造的冬奥设施改造为可用于青少年冰雪运动的教学设施,通过对冬奥设施的再利用,既促进了冰雪体育人才的培养,又增加了当地的财政收入。在滑雪场的经营管理方面,每个滑雪场通常由一家商业公司(滑雪场经营商)来管理,商业公司根据合同内容要求对滑雪场进行专业化的运营,包括索道经营、雪具出租、食品饮料零售业务、滑雪学校教学等“冬季体育或滑雪产品”的经营[19]。商业公司通常以明星滑雪场为主导,整合周边的滑雪场,通过联合运营以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为广大冰雪体育爱好者提供家庭旅游休闲度假服务,北美的滑雪场都配套建设了相应规模的度假村。这些度假村不仅有国际化的餐饮和酒店住宿,还有丰富的节庆活动、美妙的音乐会和购物中心。滑雪场和度假村组成的综合性滑雪度假区,既能缓解游客滑雪后的身体疲惫,又能让游客享受到非同凡响的度假体验。美国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综合性滑雪度假区模式很好地实现了冰雪运动与冰雪旅游的深度融合。

(三)日本:吸引海外冰雪游客的多元化联动发展模式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通过举办职业冰雪赛事和兴建滑雪场带动了冰雪体育运动的普及,此后日本民众滑雪热情高涨并持续至20世纪90年代达到鼎盛阶段,但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2000年以后日本滑雪市场开始萎缩,直至近年日本以多元化的冰雪旅游产品吸引海外游客,日本滑雪市场才开始走向复苏[20]。2008年以来日本冰雪产业的多元化联动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节庆旅游与影视文化的融合联动。每年2月的札幌冰雪节是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日本将其世界闻名的动漫文化融入札幌冰雪节这一传统节日。札幌的公园里展出的《星球大战》《LoveLive!Sunshine!!》《最终幻想》《冰雪奇缘》等著名动漫电影中的卡通人物和建筑的巨大雪雕让札幌冰雪节更具吸引力。二是冰雪旅游与传统观光旅游、地方民俗活动的联动。每年在世界各地举办滑雪商谈会,是日本向海外推广其滑雪旅游产品的重要途经。滑雪商谈会上除了推广滑雪旅游产品外,还会大力推广具有日式风情的民俗活动。此外,往返滑雪场与日本各机场的大巴上还有用日语、英语、中文等多国语言发布的风景名胜、温泉、美食等全方位旅游信息,强化了冰雪旅游与名胜古迹观赏、自然风景观光及参与地方民俗活动的综合旅游度假体验。三是区域内多个滑雪场一体化联合经营。为降低单个滑雪场的运营成本,避免滑雪场之间的恶性竞争,日本实行区域内多个滑雪场门票通用[21],多个滑雪场的不同滑雪体验,让游客获得了旅游服务增值,也成功地延长了游客在滑雪场的驻留时间,增强了滑雪旅游的消费带动能力。日本凭借多元化的联动发展实现了高水平的冰雪旅游资源开发,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冰雪品牌。

四、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中国冰雪经济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冰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冰雪旅游接待能力

要深化冰雪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冰雪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完善冰雪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冰雪旅游接待能力。一方面,要加快全国高铁、公路旅游交通一张网的构建,加快A级以上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等交通建设,尤其要加快推进3A级以上景区二级以上公路连接,鼓励机场、高铁站开通重点景区旅游专线和公交车,以一体化、便利化、快捷化、无障碍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提高景区交通便利度。另一方面,要按照国际高规格赛事标准完善旅游目的地滑雪场的场地设施建设,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滑雪场要指导其加强滑雪道防护网设置和滑雪器材检修,并且要加强景区全覆盖和景区厕所的新建与改造,在改进滑雪场硬件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景区舒适性和接待能力。

(二)加大冰雪企业融资支持力度,缓解企业资金短缺困境

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撬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投向冰雪产业,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一是针对滑雪场冰雪旅游项目,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如采用收益质押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贷款、农家乐贷款等方式为冰雪产业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二是针对冰雪装备器材产业化项目,对其用于冰雪产业科技研发、生产制造的租赁场所予以适当的税收优惠与房租减免,并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冰雪旅游和相关产业的投资力度。三是鼓励企业创新投资运营模式。例如,引导国内资本和PVCP等海外旅游地产开发及管理领军集团开展合作,借助海外旅游地产开发商进行冰雪旅游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并将其销售给国内投资人,然后从国内投资人手中租回地产用于冰雪旅游管理,将冰雪旅游收益作为回报返还给国内投资人,以“冰雪旅游度假地产开发+售后回租+旅游运营”的方式提高经营收益和投资收益。

(三)健全冰雪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速冰雪产业人才供给

在冰雪产业人才培育过程中,要加强政府、冰雪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通过高质量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共同完善冰雪人才培养体系。一是针对专业的冰雪产业专项人才开展体育协会资质认证考核,提高冰雪产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建设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针对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构建不同类别的冰雪人才培養模式,例如冰雪运动管理人才、冰雪艺术人才、冰雪旅游人才、冰雪康复人才等,建设体系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三是鼓励国内滑雪场与南半球国家的滑雪场开展业务合作,支持国内滑雪场在淡季时派管理人员赴外方滑雪场进行考察交流与培训学习。四是鼓励体育院校邀请高水平冰雪运动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为学生授课,同时鼓励冰雪场、冰雪装备生产企业积极为高校冰雪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以校企互利共赢发展促进复合型高端技能冰雪人才的培养。

(四)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冰雪资源,冰雪双线发力带动全域

要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坚持整体布局,加强科学规划,通过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全季节旅游产品体系推动四季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全国冰雪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各地区冰雪资源状况,建立中国冰雪旅游资源数据库,为优化全国冰雪旅游产品结构、科学制定中国冰雪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供坚实的数据保障。二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打通跨省区、跨部门、跨层级的行政堵点,加快构建“以京津冀重点承办综合性国际冰雪赛事为引领,以东北地区稳步推进目的地冰雪度假旅游为基础,以西北地区加快发展冰雪休闲健身运动为支撑,以南方地区合理发展室内滑冰为扩展”的全国冰雪双线发力、多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同时,鼓励地区之间联合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加强冰场与滑雪场、城郊滑雪场与旅游目的地滑雪场开展战略合作,以特色化、差异化发展破解冰雪旅游同质化难题,推动中国冰雪旅游全域协同发展。三是整合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的冰雪、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旅游资源,统筹推动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把露营、徒步等春夏秋户外活动与冬季的滑雪活动加以整合,打破传统滑雪场只能冬季经营的限制,打造“春踏青,夏避暑,秋游景,冬滑雪”的全时段旅游发展格局,以四季经营破解“一季养三季”难题,提升旅游经济韧性。

(五)深入发掘冰雪文化内涵价值,扩大冰雪旅游群众基础

冰雪文化在推动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冰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冰雪文化提升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层次与内涵的作用,打造国际知名的优质旅游品牌。一是加快推进冰雪项目进校园,将冰球、冰壶、短道速滑等冰雪课程融入国家体育课程体系,将“冰嬉”“冬捕”“冬狩”“木帮”等冰雪民俗、中国优秀冰雪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德育、历史等文化课程,通过构建室外体育课与室内文化课“两位一体”的冰雪教育模式,激发青少年学生参加冰雪运动的热情,进而提升冰雪运动的内涵和群众普及率。二是加强冰雪文化网络平台的建设,拓宽冰雪旅游宣传和推广的思路。例如,冰雪旅游景区和目的地可以利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与冰雪大V、关键意见领袖和网络达人合作,推出冰雪题材相关短视频,借助平台优势宣传冰雪文化与冰雪旅游。三是充分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提升游客冰雪旅游体验,冰雪旅游景区和目的地可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技术等现代数字技术,与冰雪内容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数字冰雪体验产品,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冰雪旅游体验产品。

(六)努力构建冰雪全产业链体系,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通冰雪全产业链是推动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目前国内冰雪装备产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并且尚未形成完备的冰雪产业链条,要抢抓机遇,充分发掘冰雪产业链条上各细分领域的衍生价值,延伸、健全冰雪全产业链体系。一是充分利用中国汽车、轨道客车等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技术优势,通过将其中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压雪车、造雪机、浇冰车、缆车等重型冰雪场地装备的制造,加快培育若干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型冰雪场地装备制造企业。二是充分利用中国在金属冶炼方面的技术优势,通过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多种方式联合开发冰雪运动轻型装备的轻量化关键材料和减速等关键技术,实现滑雪板、雪杖、冰刀等冰雪运动轻型器材的国产化生产。三是推进与发达国家知名企业的合作,重点发展冰鞋雪靴、滑雪服装等冬季户外运动服饰。四是将冰雪与教育、设计、文化、餐饮、影视、娱乐、会展、健康产业等相结合,通过“冰雪+”电竞、养生、文创、研学、会展、节庆等发展模式延长冰雪产业链,扩大冰雪旅游“乘数效应”。

[注释]①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强调“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② 数据来源:《2020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暨2020-2021雪季财年报告)》(http://www.pinchain.com/article/250554)。

③ 数据来源:北京郊区圈地建滑雪场与人争水引发争议(https://news.sina.com.cn/c/2005-07-17/16046457228s.shtml)。

④ 数据来源:2019版《中国滑雪场大全》(https://www.chyx x.com/industry/202004/849250.html)。

⑤ 数据来源:奥地利国家旅游局中文官方网站(https://www.austria.info/cn/目的地/地区特色/奥地利滑雪首选地),滑雪量按“滑雪人数×滑雪天数”累计计算。

[参考文献][1]KASIMATI E. Economic aspects and the Summer Olympics: a review of related research[J].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3,  5(6): 433–444.

[2]侯宇鹏,鞠晓峰,段志刚. 基于CGE模型方法的大型体育活动对经济的影响研究[J]. 中国软科学, 2008(6): 145-149.

[3]蒋艳. 冬奥会对举办城市旅游休闲的影响和启示:一个文献综述[J]. 旅游学刊, 2020, 35(4): 1-3.

[4]KASIMATI E, DAWSON P.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2004 Olympic Games on the Greek economy: a small macro-econometric model[J]. Economic modelling, 2009, 26:139-146.

[5]LIN H, LU H. A longitudinal assessment on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hosting major sporting events[J]. Applied economics, 2018, 50(56): 6085-6099.

[6]FIRGO M. The causal economic effects of Olympic Games on host region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21, 88(10):36-73.

[7]MüLLER M. After Sochi 2014: costs and impacts of Russia’s Olympic Games[J]. Eurasian geography and economics, 2014, 55(6): 628-655.

[8]金准. 冬奥会带来的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契机——以1972年札幌冬奥会为例[J]. 旅游学刊, 2020, 35(4): 3-5.

[9]郭金丰.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推动我国冰雪产业发展的对策[J]. 经济纵横, 2018(8): 114-120.

[10]林素絮,黄元骋. 冰雪运动产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研究[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0, 40(2): 20-23.

[11]白鹤松. 冰雪产业发展研究综述[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6, 26(S1): 452-455.

[12]徐圆,张林玲. 中国城市的经济韧性及由來:产业结构多样化视角[J]. 财贸经济, 2019, 40(7): 110-126.

[13]许欣. 东北振兴战略演进轨迹及其未来展望[J]. 改革, 2017(12): 15-24.

[14]王世让,张航. 冰雪运动发展迅猛人才培养需要跟上[N]. 中国体育报, 2018-02-26.

[15]晴朗. 滑雪场该不该人工造雪[N]. 中国经济导报, 2010-01-16(3).

[16]张洪昌. 新时代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治理逻辑与制度创新[J]. 当代经济管理, 2019, 41(9): 60-66.

[17]李昌鉴,王成祖,封加平,等. 可持续发展的奥地利林业及其给我们的启示——中国林业代表团赴奥地利考察报告[J]. 林业经济, 1997(1): 13-24.

[18]李志伟. 专业领域与大众产业联动[N]. 人民日报, 2021-03-26(17).

[19]石玲,李淑艳,程兆豪. 国际滑雪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2(3): 75-80.

[20]王静,田慧. 日本滑雪产业发展经验与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 2019(11): 104-109.

[21]付铁山,杨传鑫. 日本乡村滑雪场市场开发模式及其启示[J]. 体育文化导刊, 2014(3): 130-133.

Promotion Strateg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Ice

and Snow Econom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s

Feng Feng

(1. Institute of Quantitative and Technological Economics,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2. School of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China)

Abstract: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ce and snow economy is not only the key to continuously boosting the “Winter Olympics dividend”, but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the ice and snow industry to implement the new development philosoph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ortance of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ice and snow economy from a new philosophy of being innovative, coordinated, green, open, and shared. It analyses the would-be difficulties from five aspects of the ice and snow economy development: infrastructure, talents, industry distribution, tourism brand and industry system. It also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development models of the ice and snow industries in Austria,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ree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 of making good use of the ice and snow economy. In the futur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a’s ice and snow economy requires joint efforts in the following six respects from both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des: strengthening the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of ice and snow tourism to improve its reception capacity; increasing the financing support for ice and snow enterprises to alleviate their shortage of funds; improv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to accelerate the supply of talents for the ice and snow industry; strengthening the top-level design of integrating ice and snow resources to driv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deeply exploring the connotation and value of ice and snow culture to expand the mass base of ice and snow tourism; and endeavoring to build a whole industrial chain system of ice and snow economy for it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ice and snow economy;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eijing 2022 Winter Olympics; promotion strategy

(責任编辑:张梦楠)

猜你喜欢
北京冬奥会推进策略高质量发展
北京地区居民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
北京奥运博物馆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经济改革“高质量发展”是关键词
开启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我国经济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
北京冬奥会对华北地区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对策
北京冬奥前期长春市冰雪休闲旅游发展对策分析
新时期高校党代表任期制的思考:历史、现实与推进策略
新常态下实现外资高水平引进来的影响因素及推进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