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吏前
“双减”就是要减轻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学习,真正实现“学足学好,提质增效”。在此形势与要求下,针对语文课程、学生任务、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的设计,本文结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做了一些探索。
一、以具体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建立具体情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更容易处于热情积极的状态。教学中可以依据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将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具体情境载体,借助阅读、写作、诵读、吟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诗歌赏析兴趣,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诗歌吟诵和写作水平。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自己的需求,激发内在的成长后劲,让学生在活动中沉浸、体验、反思、播种,进而感受文学之美,实现自主发展。
二、以典型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悟透诗歌的意
教师要以典型任务为驱动,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引导学生踊跃探求、协作学习。学生以典型任务为驱动,能够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获取成就感,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愿望,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比如对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可以采取以下项目任务。
项目名称:让诗歌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任务一:学习鉴赏
1.自主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梅岭三章》《短诗五首》《海燕》,上网查找这几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写下阅读感受和疑问。
2.结合注释、旁批,再次阅读诗歌,然后赏析每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关键词句、诗歌意象、意境及思想感情。
3.结合赏析内容,再次阅读诗歌,思考朗诵技巧。
4.选择其中一首诗,精心写一段赏析文字,200字左右。
任务二:诗歌诵读
1.选择一首诗歌,通过朗诵推荐给其他同学。要求:(1)选择朗诵形式(可以独诵,也可以邀请家长或同学双人朗诵或多人轮诵);(2)选择朗诵配乐;(3)选择表现诗歌意境的图片或者视频,制作朗诵背景(PPT);(4)结合制作的朗诵背景(PPT)录制朗诵视频。
2.制订诵读比赛评分细则,评比优秀朗读作品(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5名)。
3.阅读《舒婷诗集》,从中选择诗歌朗诵,制作朗诵背景,参加“舒婷诗歌朗诵会”比赛。
任务三:尝试创作
1.仿写诗歌。可以创作同题诗歌,也可以创作形式或主题相近的诗歌。
2.诗歌创作。可以是格律诗,也可以是自由诗;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和其他同学共同创作,还可以和家长共同创作。
3.推荐自己创作的诗歌。可以演唱或者吟诵自己创作的诗歌。
三、以实践活动为策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的趣
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把语文学习置于一个真正的“生活”之中,让学生保持强烈的兴趣。例如针对陈毅的《梅岭三章》,教师可以布置以下任务。
1.阅读《陈毅诗词选集》、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鲁迅的《自嘲》,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理想信念和伟大人格。
2.分组开展编写剧本和表演活动,可以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话剧,引导学生编写剧本、选择配乐、设计场景、竞选演员和点评,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学生体验诗歌趣味。
四、以读写结合为路径,培养学生书写诗歌的情
教学中可以通過读写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一)以读促写。即从“如何促成写作”的角度来了解阅读材料,梳理写作思路,提高学习写作能力。如学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时,通过钻研分析作者描摹景物的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景物描写来创作诗歌,抒发内心情感。
(二)以写促读。从写作的角度来了解阅读资料,整理作者的写作思绪。如学习卞之琳的《断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写一段鉴赏文字,剖析作者是如何将人生哲理与诗歌意象融为一体的。这样的读写练习多了,学生自然就能提笔写出优秀的诗作。
总之,语文诗歌教学与作业设计只有呈现情境化,贴近生活,以典型任务驱动,强化实践活动和读写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