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宇 宋雯
摘要结合生物学独特的学科育人价值,以“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一课为例,探讨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本质属性通过逻辑性问题串设计、实施学科活动及开展项目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索能力的做法;同时,在课堂上注意发挥学科独特育人价值,关注通过营造互相鼓励尊重的课堂基调、利用情境教学、整合优质教学资源等师生交互的细节,实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提升的学科育人目标。
关键词 学科育人 课堂教学 教学策略 生物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91文献标志码B
学科育人的价值在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要认真分析本学科对于学生而言独特的发展价值。生物学作为理科中的自然科学类别,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获得日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并能将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能力、态度等迁移到其他领域中去。生物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发展价值在于:能带领学生亲身感受到生命的美丽,不断地认识生命、关注生命、探索生命、珍惜生命。所以该学科在指引学生世界观、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生涯等方面也有重大的价值。学科教育的育人价值在学生学习活动中逐步体现,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拓展延伸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合理营造具有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可以让生物学的课堂更具有意义。
下面以北师大版初中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八章第三节的“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一课为例。《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教学的要求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目标达成的层面,还要求学生能够针对自身的健康做出科学的营养评价,并在科学有效的指导下对自身饮食现状做出调试和改进。该内容可以极大程度地发挥生物学科全面育人的作用,可以作为生物课堂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缩影。下面以本节课的几个教学片段为例,浅谈如何在生物学课堂中把握教学及教育的细节,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1充分发挥学科理科属性,利用课堂教学细节提升学生科学思维及探索能力
由于生物学具有理科属性,对于培养学生归纳、演绎、推理、分类、建模等科学思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和信息技术获取、判断、筛选和利用信息的学习习惯和技能,乃至人的终身发展有重要作用。生物学还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充分动手体验、亲自实施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能有效提高其科学探究能力,学会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教师应在课堂中充分创设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利用富有深意的问题串引发学生开展有逻辑感的对话,使学生在开展学科活动中积累大量事实知识,通过学习任务综合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教师要注意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场域中、更有针对性的课堂训练中、更严谨理性的学科课堂中,充分发挥初中生物的学科本质属性,活化思维,完善知识体系,提高能力技能,并最终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也是利用课堂教学细节对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学科育人具体体现。
1.1精心构建的课堂问题串可培养学生思维及能力
教师设计富有逻辑感的问题串,深化学生的思维,通过追问与对话可以提升学生表达力。本节课上,教师以“1+X”问题串的形式,基于大概念设计了核心问题,并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了子问题,形成了问题的拆解。
本节课要解决生活中真实存在且引发学生广泛共鸣的一个核心问题——我们到底该怎么吃才合理?但这个问题涉及人体的营养板块关于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营养成分的作用、人体的消化和吸收、合理膳食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综合性。该问题是全章的小结和提升,能在前面学习的基础知识中找到答案。所以教师对其做了拆分,设计了一些子问题:
①你们的家庭饮食现状如何?(涉及食物中的营养及其作用)
②如何评价自身营养现状?(涉及人体的消化及吸收)
③科学合理的膳食指南建议是什么?(涉及合理膳食中營养学基础知识)
④我该如何综合各方数据及建议对自身饮食做出适应性调整?(涉及决策能力)
问题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由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逐渐引申到学科核心素养层面。看似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也指引了学生的思考方向,为解决核心问题做出了由易到难的铺垫。让学生在思中悟,在思中学。
1.2丰富多元的学科活动培养学生体验及动手能力
学科活动的设计要丰富多元且具有真实情境,一般可置于课前、课上及课后3个时段。课前、课后的学科活动可作为课堂的延展与补充。教师一般在课前设计前置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积累学习兴趣并带着疑问走入课堂,激活学习活力;课后,可以给学生提供拓展阅读及纪录片观看等学科活动选择,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而课上的学科活动最为常见,一般要以直观、有趣的活动为主。教师设计课堂活动时,不能只注重花里胡哨的表面,一定要从学生真实生活和感受出发,为其积累大量客观事实做辅助;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样化的选择,尊重学生差异与偏好,让每个孩子各有所得、都能有施展和表现的空间。
本节课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社会对于营养和身材的不同认识,布置学生进行查阅资料、调查、访谈、辩论等在家庭、社区进行科普宣传等活动。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生物学科在寒假开展“餐桌上的生物学”活动。学生通过调研寒假时家庭年夜饭上的一道菜,追溯食材来源,亲自动手制作菜肴体验制作食物的流程。学生亲身参与,将课本上的知识在生活中加以应用,开展有温度的综合育人的学科活动,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意识,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1.3巧妙设计学习任务能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联系学生生活,巧妙设计学习任务中,使学生更有代入感,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迁移各类知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能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在跨学科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学科育人的高层次目标。
为了寻获该节内容的真实问题,笔者展开了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到:每家医院的营养科可以对青少年的特殊营养需求、减重、增重等做出具体的运动及饮食的指导;还会给患者开出针对性极强的私人订制食谱,以帮助依从性好的营养学知识需求者早日实现自身健康目标。现在的青少年存在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等营养失衡的现状,他们具有调整饮食的需求,但缺乏科学有效的指导。因此,教师设计了学习任务——完成私人食谱报告,引导学生利用科学知识设计出符合自身营养需求的食谱,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该项任务包括成都美食之我见、身高体重自测、量腰围、家庭饮食现状调查反馈等丰富内容,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大量生物学事实,引导学生进行调查、展示、比较、归纳、分析、概括出合理膳食的概念,突出“结构与功能”及“稳态与适应”的生命观念,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并一步步构建健康生活的理念。
2时刻彰显学科育人温度,把握师生交互细节培养学生生命观念及社会责任
生物学除具有理科属性以外,还兼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劳动教育、健康教育、环保教育、成长教育等培育的需求。生物学具有科学严谨的一面,但也具有颇多人文关怀。在学科育人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对学生的生命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责任素养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鼓励尊重的课堂基调可以实现对人的关怀,也能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深获学生喜爱。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是保护学生自信心、好奇心的前提。生物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与生产,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引发学生共鸣,再一次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整合引用跨文化教学资源有利于打破学生固步自封、受限于教材的现状,开拓学生视野与格局。另外,教师还需注意学科德育渗透,培育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1鼓励尊重的课堂基调保护学生自信心与好奇心
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与尊重是学生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在不紧张、无畏惧、重交流、多鼓励的氛围中,学生能克服自身自卑情绪与畏难心理,大胆尝试突破学科难题,以此实现自我的提升。本节课上,教师通过对学生友善亲切的点评与鼓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勇气,在师生良好的互动中,进一步呵护了学生自信心与好奇心。除了知识与技能的培育以外,课堂中还应该有德育渗透。教师举手投足间的育人细节,也反映其教育观以及对人的关照。
例如,在学生分享BMI指数数据等私人信息时,教师选择了用电子作业的形式收集学生信息,并且只能教师一对一查看,不对外分享。这样的方式保护了学生隐私,尊重了学生感受。基于对中学生普遍有外貌焦虑的学情认知,教师在鼓励学生分享自身情况的同时,也呵护了学生的自信心,更大程度激发其好奇心,让学生勇于探索生物学知识。
2.2来源于真实生活中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共情力
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能激活学生情感,增强其共情力。学生在感知到知识与自身关系密切时,更能由相关性事实出发,明确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方式,由此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本课例属于“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可以与“健康地生活”主题有机整合。教师利用真实情境更易培养学生的结构与功能观、稳态与平衡观,并让学生推己及人地意识到“每个人的饮食抉择都关乎一生健康”“我们吃什么就会成为什么”的重要思想。
本节课,教师主要采用的情境多来源于自身减肥成功的实际案例,与学生真诚分享通过营养学帮助自身科学减重的经验,穿插重难点知识,引导学生运用营养学知识健康地生活。不少肥胖的学生或是想保持优美体型的学生对于生长期的减重方式十分困惑。教师选择来自于师生的真实案例作为情境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与亲切,更具有说服力。学生从教师的案例中再推演到不同家庭的营养需求,学会了评估自身营养现状,也意识到健康的宝贵意义。该课反复运用生活中的案例,也在坦诚分享的氛围中解决了看似困难的核心问题。
2.3引入整合跨学科、跨文化教学资源改变学生眼界与格局
教师选择的各类资源需要注意可多采用学生感兴趣又不了解的优质网络、生活、社會、跨学科、跨文化等资源,借优质的资源来浸润学生心扉,起到开启学生的心智、改变学生的眼界及格局的作用。在选取及整合相关资源时也体现了教师的视野及对学科内涵的理解。在整合各类资源的过程中,更新了师生的个人信息库,也为批判性思考与跨文化交流做出了铺垫。
例如,教师不仅使用了2016年版的《中国膳食指南》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还采用了前沿的2020版《美国膳食指南》。这样的跨文化资源引用使学生用多元的视角看待核心问题。对比发现,最大的几点变化在于美国膳食指南提到了“不健康配额”,这对学生的饮食观有了更加思辨的补充。因为如果不是健身爱好者或特殊营养需求者,其实更多人的需求是享受美食的同时能吃得健康。所以参考这样的前沿资源,学生提高了眼界与格局,也更能够既不死板又不随意地做出日常生活决策。这也从学科层面培养了学生的大局意识,让学生成为了更会思考的人。
3反思与小结
该研究探寻了利用日常课堂教学的细节来实现学科育人目标的路径,教师用精进的态度深挖教学细节,重视学生知识及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成为严谨理性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教师用温暖的内心注重教育细节,在与学生交流的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发挥学科育人、滋养生命的作用。
但受限制于时空,认为如何结合学科特色充分发挥育人效果需要进行系统性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既体现学科专业度,又能自然而然地育人?不让学科课堂沦为变相的班会课或德育课,也不让学科教师仅仅只做教学工作而忽略德育浸润。今后仍需要深思。也许关键就在于学科育人一定建立在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上,教师仍需多方整合各类资源,更好在细节中传达育人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校长阅刊,2006,(8):32-36.
[2]朱晓燕.初中生物学试题中的育人价值研究[J].生物学教学,2016,41(1):45-47.
[3]尹静.彰显育人价值点亮生物课堂——以“动物体对外界信息的获取”为例[J].中学生物学,2019,35(1):76-77.
[4]张智顺.浅谈中学生命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学科育人”[J].中学生物教学,2016,(22):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