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美在中学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

2022-04-27 16:01陈晨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诗词鉴赏中学语文

陈晨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鉴赏诗歌,分析诗歌中的修辞及其带给作品的美是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对学生而言,能够了解修辞,体会修辞美,并将其应用到表达中,才是学习修辞的最终目的。本文就修辞美和诗词鉴赏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

【关键词】修辞美;诗词鉴赏;中学语文

姜夔的《扬州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诗歌部分第二单元的推荐作品。本词作者姜夔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遭受劫难的哀思。姜夔在词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通过多样的修辞手法和凝练的字句,让词更具美感和内涵,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一、对比

對比,是一种将有差异的两者放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手法,其目的是突出差异与变化。作者开篇从昔日的扬州落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简洁明了的八个字勾勒出扬州一派繁华的气象。而放眼今日,眼前的扬州,早已没有了当年春风十里的繁华,只有战争过后被荒废的池苑、乔木,寂静无言中渲染出一幅荒凉凄清的画面。这样的盛与衰的对比,不动声色地抒发了作者的感伤情绪,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心灵冲击、审美体验。

二、通感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在“我”又见扬州城“废池乔木”的那一刻,最初是视觉描写,等到黄昏日落之时,凄厉的号角声入耳,此时就开始由视觉转移到听觉,最后再到触觉,从衰败之象转向孤寂之音,最后再转向身体所感受到的外在的寒冷,全面调动自己的感官,由外向内展现了作者的悲凉,所见所听所感,最终使作者落进了一种落寞与冷清的氛围里。

三、移情

移情是将人的主观情感寄托到客观事物之中,进而通过带有情感的客观事物来表现、衬托主观情绪。词中写道,“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这样无知无觉的事物都厌恶战争,更何况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试想,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盛开,也很难有人有心思去欣赏它们的美。由此可见,通过移情,将无情的物充满了人的感情,相对于直接抒情,增添了几分朦胧的美感,更能表现出扬州城战争过后的惨淡景象和作者内心的伤痛之情。

四、用典

用典是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在《扬州慢》中,姜夔大量地化用了杜牧的诗句,增添了诗歌的丰富意蕴和深刻内涵。比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二首·其一》);“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二首·其一))。

结语

在中学语文诗词鉴赏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修辞中的规律。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加以练习,最终一定能够将修辞美灵活地运用到书面和口头表达中。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孙培亚.浅谈修辞教学的创新教法[J].小学教学参考,2020(6):58

猜你喜欢
诗词鉴赏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探析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从《雨霖铃》课堂实例看信息化的运用
一字一词总关情
人教版七下第五单元写作·勤于修改
初中语文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