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以《儒林外史》为例,阐述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设计问题并有效地引导学生作答。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明确性、关联性、驱动性。问题引导的方法策略:紧扣目标、借助模拟、激起反应。问题设置应该注意的事项:不宜太过简单、难度不宜太大、适当联系实际、兼顾教育功能。
关键词:名著阅读教学 问题设计 问题引导
比起那些“流行”[1]或者“通俗”[2]的“浮淺”的书[3]来,经典名著是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高值化”的书[4],是那些能够真正促进“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理解”的书[5],因而也是一些最富于“教学价值”的书[6]。然而,由于经典名著“枯燥难懂”[7],加上时空距离,多数人对之抱有“畏避情绪”[8]。这一点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中很明显[9],而在城郊初中生里更是突出[10]。
故而,如何拉近学生们与名著之间的距离,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大难题。除教师有效地运用“自身激发法”[11]、“时尚激发法”[12]等之外[13],笔者以为,课堂问题的提出与引导,也是破解该难题的关键步骤之一。在此,将以《儒林外史》为例,阐述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如何巧妙地设计问题并有效地引导学生作答。
一.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1.问题设计要具有明确性。问题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也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过于随意模糊,学生思考的指向性不清晰,审题有障碍,回答问题的方向就难以精准。故而,好的问题设计,首要的因素是指向明确。
比如在执教《儒林外史》导读课时,要分析文本中“夸张式讽刺”这一讽刺艺术,如果仅仅提问“文段是如何刻画范进‘疯’的?”学生可能会侧重于从人物描写方面的角度去考虑而忽略了“夸张”这一个关键点,所以在提问时适当多加一个小问题“运用哪种修辞手法?”学生就会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探究这一讽刺艺术。这样,当学生思考问题的大方向把握住时,也就能更有效地思考问题。
问题指向明确,在阅读中能更快地捕捉到文本的信息,有助于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和理解,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
2.问题设计要具有关联性。对于不少学生而言,名著阅读缺乏兴趣,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让设计的问题具有关联性,即让名著与课文联通[14]、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联结[15]、家庭与学校联合[16]。
针对《儒林外史》,笔者作了如下问题设计。同样在探究“夸张式讽刺”这一讽刺艺术时,先设计了“问题1:批注《范进中举》文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描写范进的‘疯’的?运用哪种修辞手法?”此问题由学生熟悉的课内名著选篇入手初步感知“夸张式讽刺”。紧接着设计“问题2:阅读《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选段,思考作品是如何体现夸张式讽刺的?”第二个问题是在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将掌握的艺术手法运用于阅读中。最后设计“问题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选择你喜欢的章回,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讽刺手法进行分析。”最后的任务是将语文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课外的名著阅读中,真正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有效地进行了阅读方法的指导。
3.问题设计要具有驱动性。新课程改革推进任务驱动性学习,这对于名著阅读教学来说尤为重要。为了推动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地理解,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儒林外史》中,你最不喜欢的人物是谁?请你搜集他的各种‘黑历史’、‘黑细节’,整理成发言稿。模仿‘吐槽大会’形式,进行人物品评。”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认真地阅读名著,在阅读的过程对文本中所表现出的人物的形象特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并做进一步分析。问题的驱动性突出,不仅能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奋点,达到名著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理想效果。
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驱动性学习是促使学生不断阅读的“助推器”,围绕阅读所设计的问题及活动,要求具有可操作实践性,也可形式多样,最终是为促进学生阅读而服务的。
二.问题引导的方法策略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一节好的语文课,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解决了课堂问题,成功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但实际上学生的释疑离不开教师的“介绍、点拨、引导、帮助”[17],换言之,教师的主导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名著阅读教学的问题引导,应讲究方法策略,才会有大的成效。
1.问题引导必须紧扣目标。课堂问题的提出,教师得到的反馈答案可能五花八门,但无论答案正确与否,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问题时都得紧扣教学目标。引导时如何把关键的知识点贯穿其中讲明白透彻,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并组织好引导语言。
比如,在理解前文所提到“夸张式讽刺”这一讽刺艺术时,教师要明确文段中“夸张”体现在语句的描写上,引导学生分析描写方法须紧扣“夸张”这一特点,讲清楚“描写出人物言行的夸张”,再进一步引导到“讽刺效果”这一作用。注意问题引导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向此问题设计的目标。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并未达到教师预想的结果时,对于问题中需要明确的内容,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回归文本,从文本入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朗读是名著阅读教学的根本手段,在读的过程中必然可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这有助于释疑,同时也紧扣阅读教学的目标。
2.问题引导需要借助模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对文本的经典情节进行“情景再现”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模拟剧情”[18]即表演的形式解读文本,在丰富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也加深了文本的解读和思考,是名著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释疑的有力方式。
在探究《儒林外史》“细节刻画式”讽刺艺术的教学中,针对问题提出“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有什么表达效果?”由于文段中人物的动作描写尤为突出,笔者在引导学生理解此问题时,让学生现场表演文段所描写的经典情景,学生的表演直观展现人物的动作。通过对“表演者”的观察,学生理解的难度大大降低,也轻而易举地捕捉到是采用“细节刻画”的方式达到讽刺效果。
3.问题引导能够激起反应。名著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释疑有时不尽如人意,教师不能以自己预设的答案使学生“画地为牢”,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的反应不那么热烈,就该换另外一种方式,如组织小组讨论或同桌讨论,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有时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名著往往篇幅长,内容多,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要完成阅读文本和解答问题双重任务颇为困难,若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则大大降低了释疑的难度。在分析《儒林外史》中“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时,组织学生合作圈点勾画文本中相关的语句进一步探讨人物形象特点和描写方法,通过合作讨论,学生很快就能把握人物的形象特点,完成阅读教学的重点。采取这种引导方式,学生能积极思考,散发创造性的火花。
三.问题设置应该注意的事项
名著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说到底是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名著内容,更好地进行整本书的阅读。阅读是“进餐”,需要“讲究营养”[19]。如何帮助学生又快又准地“进餐”并获得“营养”,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问题设置时应注意几个问题。
1.问题不宜太过简单。学生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时凭借自身的理解能力及思维水平,对名著作品已有初步的感知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问题设置无疑是为了辟出一条路径更快地到达“盛宴餐桌”,让学生“吃得饱”是前提。问题太过于简单,只是对学生已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单赘述或概括,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没有学习效果,反而会大大降低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难以调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满足初步了解作品的同时设置问题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体验释疑的快乐,得到求知欲望的最大满足。好的问题设置是问题提出后,学生为了探寻答案,徜徉书中,如饥似渴地进行阅读,直至获得精神食粮。
2.问题难度不宜太大。整本书阅读对于部分学生而言是“难啃的骨头”[20],特别是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郊,学生普遍基础差[21],要求他们阅读整本书无异于是让其“啃石头”。故而在教学中设置问题,应是将阅读困难进行分解,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吃得下”。如若问题难度太大,学生会产生畏难心理,抵触和排斥阅读的心理反应加剧,则更不利于整本书阅读的开展。
在开始阅读《儒林外史》时,就设置问题“为什么吴敬梓在书中多用‘婉讽’,而不直接讽刺?”这样的问题无疑让学生一头雾水,不知从何入手探究,学生很容易“知难而退”。在此问题前多设置一两个问题进行引导,“结合XX回目名和它们的内容说说作者是用什么方式进行讽刺的?”这样,学生就清楚须根据文本的具体内容去把握艺术手法,也为下一个问题的探究奠定基础。故而,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文本。学生有法可循,阅读的难度降低,阅读的兴趣自然而然也就有了。
3.问题兼顾教育功能。既然文学作品具有“陶冶情操”、“诱发良知”[22]的功能,那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就应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设置的问题也应引发学生对于品性、道德、价值的思考。当然,不同名著作品的“德育内容及方法”有所不同[23],但毋庸置疑,教师应精心设计,“尽心引领”[24],让学生“吃得好”。
《儒林外史》通过对儒林人物的刻画,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科举制度毒害下知识分子的心灵,它犹如一面镜子,如实地折射出整个封建社会舞台的阴暗面和畸形性。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设置问题应着重引导学生对于人物进行赏析,探究不同人物群像不同命运走向的具体原因,从人物的探究中汲取养分,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
书中的“杜少卿”这个人物,平等爱人,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这一形象特点与当时其他追名逐利的读书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由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探究作者塑造杜少卿这一形象的创作意图。”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结合“杜少卿”的典型情节和背景资料,可以理解作者在杜少卿的身上寄寓着自己恬然自安、追求人格独立的人生理想。从作者和“杜少卿”身上,学生能在阅读探究中挖掘出人性的闪光点,得到自己所需的“营养”。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得法”的关键之一在于把握好问题的设计与引导。它既是一项技术,更是一種艺术,是很值得语文教师去探索追求的。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讨论中“问题设计与引导”的原则及要求,并不适合那些存在着较大缺陷的名著,如“时代局限性”[25]和“学理性缺失”[26]都很突出的理论性著作《谈美书简》。就课型而言,它更适用于“导读课”和“赏评课”[27],而非设计要求更高的“研讨课”[28]——后者的复杂性,甚至可达到非常系统的程度[29],是本论所难以涵括的。
参考文献
[1]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特性[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8(02):19-26.
[2]郑惠生.通俗小说的认识判断与价值判断[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2):12-18.
[3]郑惠生.论大众审美文化的特征[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0(03):39-41.
[4]郑惠生.论文学经典的生成、意义和特性[J].社会科学评论,2009(01):15.
[5]郑惠生.中学生最欣赏与最反感的作家作品有哪些?——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2):62.
[6]姚佩琅.名著阅读理念与教学理念[J].文学教育(上),2019(07):94.
[7]郑惠生.关于当前大学生喜欢阅读哪类课外书的调查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02):58.
[8]郑惠生.经典名著留给大学生的印象探讨——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六[J].美与时代(下),2005(09):83.
[9]姚佩琅.高中生名著阅读中愉悦、失望与困难的调研[J].文学教育(上),2019(05):98-102.
[10]黄焕娜.城郊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成因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05):22.
[11](美)唐娜琳?米勒.书语者——如何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M].关睿,石东,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6:107.
[12]郑惠生.论审美时尚的非审美心理动因[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04).
[13]姚佩琅.名著阅读教学“四步工作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01):10.
[14]郑惠生.城乡小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小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下)[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12):83.
[15]郑惠生.影响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五个因素[J].教学与管理,2007(34):37.
[16]黄焕娜.农村学校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新尝试[J].文学教育(上),2017(10):70-71.
[17]林海纯.开设名著阅读指导讲座 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阅读[J].文学教育(上),2017(10):69.
[18]纪晓龙.激发兴趣,打开课外阅读的大门[J].文学教育(上),2017(10):66-67.
[19]郑惠生.现在“是一个不需要经典的时代”吗——对季广茂教授《经典的黄昏与庶民的戏谑》的学术批评[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2.
[20]郑惠生.中学生离经典名著有多远——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12):86.
[21]黄焕娜.课外阅读教学点亮学生的心灯[J].课外语文,2017(24):108.
[22]郑惠生.文艺学批评实践[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61.
[23]黄焕娜.语文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及方法与途径[J].文学教育(上),2020(09):70-71.
[24]郑惠生.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经典名著接触途径中有多重要——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88.
[25]鄭惠生.论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的局限性[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1):10-13.
[26]郑惠生.《谈美书简》是“现代中国美学经典”吗——论朱光潜先生《谈美书简》的学理性缺失[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2):11-16.
[27]黄少娥.怎样上好名著阅读课[J].文学教育(上),2018(11):84.
[28]肖杨杨.名著阅读教学研讨课的策略[J].文学教育(上),2019(06).
[29]陈雪君.构建课外阅读研讨课的基本模式[J].文学教育(上),2019(04).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0YQJK325,项目负责人:黄焕娜)
(作者单位:广东省汕头市外砂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