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月华
内容摘要:打破仰望心理、惯性思维,探索思辨阅读方法,根据刚入初中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巧设入口、形象比对、读写结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细读与探究的欲望,提升学生的思维素质与精神品位。
关键词:思辨阅读教学方法 巧设入口 形象比对
《朝花夕拾》在苏教版中编排在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移前到了七年级上册,“学生看不懂,老师不好教”的呼声就更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老师牵着学生学,在时代背景的解说中传送应有的篇章主旨。根据排版的调整,需要我们进一步审视清这部作品在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引领性和奠基作用,也就更需要我们更认真、用心地去做好这部作品的教学探索和实践。
叶圣陶曾经指出:“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①基于思辨性阅读的教学方法,能较好唤醒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学会“走心”阅读。“思辨”源于《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辨能力指的是思考与辨析能力,包括分析、实证、推理、判断、发现等能力,是初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辨性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阅读者对文本阅读的独立思考、深入理解的意识与行为,形成主动的学习力量和有效的深度思维。
诚如鲁迅在该作品的“小引”中说“文体大概很杂乱”,把回忆与现实整合起来,它是鲁迅对自己生命历程的回顾,也是对思想发展历程的回顾,在现在心境的折射中,包含的过去的眷恋,对现实的批判……也正是因为这些复杂性,使这部作品有了更多的思辨资源。将思辨性阅读教学方法引入《朝花夕拾》的学习过程,寻找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打破原有大多宣读教参的定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整本书的故事内容、细节、人物形象、思想内涵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通过丰富体验、比较分析、读写结合等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锻炼学习思维,逐步引导学生由静态的阅读积累转变为动态的阅读生成,从浅在、单一的感性理解到深入、丰富的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阅读过程,在思辨阅读中推进名著阅读的内化。改变机械地模仿和对知识的强化记忆形式,让语文课堂确认好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融进学生生动活泼的生命力。下面笔者以《朝花夕拾》教学为例来谈一谈。
一.设置任务——寻找思辨阅读入口
“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这才和“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相应合。”②我们很多的课堂教学常是“架空分析”,忽略了作品具体的生活内容,致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老师们应该改变“单独留下艰难的讲学语”等的“折花”做法,善于引导学生去感知、领会作品的具体画面和形象。思辨阅读的实质还是需要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整本书阅读需要让学生能自己走进文本,养成肯阅读、会阅读、能阅读的习惯。初中生,特别是刚入学初中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更多需要凭借具体感性的形象。《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的内容涉及了鲁迅童年、少年、青年、中年等时段生活故事的回忆,相关人物也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时间和角度进行思维认识。在开始的学习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借助这些回忆性的内容,尽可能去创设真实性些的学习情境或引导学生带着感受真实生活的情境,设置使学生处于积极的状态的学习任务、学习问题,学生们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积极的经验联合成逻辑思维的结论,从向我性思维到向他性的社会思维延伸,展开自己丰富的回忆情景,产生一些与文本内容有联系的逻辑思维,产生比较强烈的愉快感 相联的表象,进而产生探入的愿望和满足感。
在学习《朝花夕拾》时,笔者首先请同学们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概括描述鲁迅在书中描绘了怎样的一些世界。先和学生阅览共读鲁迅的童年世界的一个部分,帮助学生走进鲁迅的世界,激发学生描绘鲁迅世界的欲望。之后请每位同学自己一边阅读一边在书中做好标画、批注,再与小组成员交流、丰富、整合,再请小组代表展示汇报如下:
生1:描绘了一个五彩动听的世界。从百草园里,可以看到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的动植物,聆听蝉的歌声、蟋蟀的琴声,品尝酸甜的果实,到了冬天可以和闰土一起在雪地捕鸟,收获鸟雀时还可以有很多新奇的知识,可以听长妈妈讲神奇的故事……色彩斑斓,诗情画意,有阳光、有快乐。
生2:是一个有温情真诚的世界。长妈妈给我吃福橘,彼此说祝福的话,主动帮我买连书名都说不明白的、我一直最渴盼的心爱的宝书《三海经》;寿镜吾先生方正、质朴、博学,对教书投入,不像其他私塾老师那样,他对我们的严而不厉。仙台的藤野先生不遗余力地给予我各种帮助,在收获医学知识的时候,也学到了做学问的精神、做老师应具有的优秀品质、一个世界的人所应具有的伟大品质,在鲁迅每次回想的时候都能增加无限勇气和力量。范爱农說鲁迅一定会给他找到一份工作,那份通知一定是鲁迅寄来的,无比坚定的真诚信任。
生3:阴冷灰色的世界。父亲的病一天比一天重,用重金请了多几位医生却没有一点起色,父亲最终在我的呼喊声去更痛苦地离世。衍太太怂恿我去偷母亲的首饰,还把不实的谣言散布出去,“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感觉掉进了冷水里,无助和痛苦让我只身去他乡。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与周围的人和世界格格不入,最终落水而死。
……
关注好文章中很多充满感性的、形象的东西,帮助学生调出对感性的、形象的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设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习能力的学习任务去阅读作品,学生阅读出了一个多色多元的《朝花夕拾》世界。在这个“世界”的描绘中包含了学生对这本书的大体内容的阅读了解,在判断、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展现了学生的读懂能力程度。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探引出学生自己的阅读困惑,师生携手开启思维殿堂的阅读之旅,串连起对鲁迅从儿时的无忧到家道的中落再到南京求学等过程的了解,慢慢体悟回忆与现实糅合后那慈爱与柔和的一面、那深沉而悲怆的一面,更多地进入文本,去感受鲁迅要守护的美好与温柔、要抨击的丑陋与黑暗……学生有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晶,折射出了他们的智慧光芒。
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储存,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给予抽象思维凭借和起点,建立深入思维的基础,让进一步的学习思维活动内容有血有肉,具有活力。
二.形象比较,助推思辨阅读进程
“比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方法之一,“比较法”是一种需要阅读者在阅读、分析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有效的、积极的阅读方式。整本书的比较阅读,可以在整本书内部和整本书之间形成对人物形象、文章结构、主题题材、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比较,以此来实现阅读教学的深度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比较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内部或文本之间的内容,可以达到对被比较对象更深刻理解的目的。如鲁迅写过的老师,在《朝花夕拾》中就提到了两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鲁迅在撷取记忆中深刻的片断予以多侧面生动描绘,在看似平淡的记叙中深藏着感情。在进一步的学习中,从把握人物形象出发时,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感触最深的情节,请他们作好批注并写明理由,适时可以自己去查找引入人物相关的资料,对“两位先生”进行比较阅读。
藤野先生对鲁迅无论是知识和精神上的引领都是显而易见的,再引导学生寻找写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与其他人物如日本爱国青年等的态度比较,他的正直品质、对科学的探求、没有民族歧视、跨越国界的医学思想和爱人精神,就显得更加无私和难能可贵。藤野先生的朴素而伟大言行成了他生命中不熄的明灯,时时照亮着他前行的路。比较阅读中,可以更多推动读者去发现两者的异与同,寿镜吾老先生应该有了更多角度的感受和理解:入私塾前,听说是被送进“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时,应该是旧时严厉老学究的代表,而后在自己的经历中看到的先生是这样的:“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可以爬花坛折腊梅,……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他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这是一位和蔼、慈祥的先生,他有规矩,但不像一般的封建老先生那样迂腐严厉,能给予学生一些自由空间,在那里的生活也是轻松愉快的。但对“‘怪哉虫’一事”的怒而不答,似乎又把老先生推回了古板私塾教员的形象。学生再一步探寻品读:“我对他很恭敬”,鲁迅对他的先生是尊敬的;读书的情形“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先生读书时全身心投入,沉醉其中,也引起了“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的感想,先生的投入、学识也定是给鲁迅很多影响。还有学生查阅寿镜吾先生的一些相关资料,他20岁中秀才,之后却一直坐馆授徒,专心治学,谨遵“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的遗训,正符合鲁迅说的“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的人,他也定是鲁迅敬的人。寿镜吾先生给了鲁迅5年比较宽松的学习空间,引领鲁迅接受经典传统文化,奠定了厚实基础,生活中常会帮助鲁迅。这样的老先生定也是鲁迅敬着的。
运用比较阅读方法学习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可以便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发现人物的矛盾、思想的复杂,在整合和发散思维中分析、综合、提升等。学生对关注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多方面、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变得丰满而有血有肉,實现了学生阅读思维向多层次、深层次维度发展的目的,帮助学生达成对世界和人生的真实认识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养成比较的意识,使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也起到重要意义。运用“比较”思想开展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是很有实际价值的,但需要教师自身储备丰富的知识和具备高质量的思维意识。
三.读写结合,走向思辨阅读纵深
阅读教学过程中,将读写融合,设计有效的读写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有多次的阅读体验和细读咀嚼,促使学生更全面深入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思维品质向深度发展。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支架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联想力和创造力,完成个性化的写和深度的读。笔者仍以人物的把握和解读为方向,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件的细节描写,布置学生写人物小传汇编,如长妈妈、衍太太、父亲、范爱农、无常等。如《父亲小传》:
我的父亲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小时候,常常可以看到他在书房里拿着书看上整日,旁边常常还有一个我。他在家里的另外一件主要事情就是监督我学习,他是我的父亲也是我的老师,他给我教学很认真、很细心,要求也特别严格。从起床时间到晚上睡觉时间,都有严格的制定,布置好任务给我,时不时要检查我,完不成不能和小伙伴们玩。
每天给“我”的学习任务雷打不动。去东关看五猖会的那次,因为离城远,隔天就预定好了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泊在河埠头。大清早,大家早早都起来了,把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等陆续搬去。我笑着跳着催他们时,工人们一下谨肃了,忽然觉得背后蹊跷,只看到背后的父亲拉长着脸让我去拿《鉴略》,陪着我在堂中央一句一句读念背了会,自个就去书房了,其他人都只敢默默等候,一起看太阳升起。一气背将完,父亲点头放行,工人们才露出笑脸,把我高高抱起,我却没了一点兴致。
父亲身体渐渐不好,对我的学习也不能很好照顾了,但不放松对我的叮嘱。脸色极差,身体越发肿得厉害的父亲,后来只能终日躺在床上。我们一家人都为他的身体愁苦和奔波,请来各种“名医”,最后父亲拒绝了所谓更高医术的民莲河,也否定了他提出的“冤愆”之说。
生命的最后,他却在我大声的呼唤中长长地喘气中更痛苦地死去了。
……
鲁迅的父亲是不是好父亲?在我们原有的教学过程中,在《五猖会》中父亲是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的家长代表;《父亲的病》中父亲的存在主要是引出了对一群庸医的批判,对封建孝道的批判。学生在写这篇《父亲小传》时说道:《父亲的病》的结尾中写“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鲁迅的这份深痛与后悔,必定是整合着对父亲的爱。在查寻鲁迅父亲信息时有说“他的父亲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思想开明,是洋务运动的同情者。”在这个读写结合的过程中,打破常规中单篇单句解读概括人物特点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导引学生到多篇文章中寻找叙写的人物各各方面,同时学会链接课外知识来验证补补充自己的生命体验,丰富人物形象,推进名著阅读的内化。让学生拥有自己搜集、归纳、辨析、判断的真阅读过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欲望,培养了有效的价值判读能力,提升学生多角度挖掘思维品质,让阅读活动变得更富有效性、丰富性、深入性、创造性。
“立足实现阅读取向的多元,教师要提醒学生努力寻找“不一样”的书,努力采用“不一样”的阅读姿态,努力认识“不一样”的人生和世界”。③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自主、合作、创新的学习氛围,用心设计教学环节、设计合适的教学范式,形成有效的整本书思辨教学策略,才能更好引导学生在自觉性、发现性、分析性、批判性等的思维活动中,形成学生对文本、对社会、对人生合理的多元化理解,开阔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探入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深处,发现文字中的内蕴,获中体察生命意义、指导人生方向。
探求整本书阅读中的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让阅读回归本真的家园,脱去标签式的生硬解读,解除经典性的高阁存在,让读者在思辨中共鸣,让经典因我而鲜活。跨越隔膜,接触智慧精华,耐心读下去,深入堂奥,大有获益。
注 释
①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②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③吴欣歆.培养真正的阅读者——整本书阅读之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