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朝新 陕西华油天然气有限公司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丰田公司提出了精益理念,通过对该理念的运用,形成了适用于企业产品生产制造、生产经营管理的精益管理方式。近年来,我国企业通过开展公司治理、建设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实施业财融合方案等,初步完成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在日益扩大的全球同行业竞争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多重压力,需要借助精益管理,提升竞争优势、扩增管理效用,提高企业可盈利空间。下面先对新时期企业精益管理的内涵做出说明。
精益管理(Lean Production Management)的核心理念集中在“精简、效益”方面,应用时主要是围绕产品生产制造产业链展开,包括了产品(实物产品、虚拟产品)研发、设计、采购、生产、订单、营销、售后各环节,内容涉及到人、财、物、机、技术、时间、空间等等各类资源。近三十年来随着在深度、广度、精度多个维度下的深化研究,现代企业将精益管理发展成为了一种适用性较高的管理模式与管理工具,兼具了科学技术与管理技术的双重特征,而且借助搭建“精益屋”可以更为系统、专业的对精益管理进行应用(见图1)。
图1 现代企业精益管理中搭建的“精益屋”
目前,我国企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对于精益管理的应用相对增多,在其实践中通过需要结合企业业务、财务等配置配套性管理工具(如PDCA循环管理系统、项目管理办法等)。尤其在工业4.0改革时期,多数企业将信息技术与精益管理进行了资源融合,推动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系统性精益管理应用、专项化精益管理应用。所以,新时期企业精益管理内涵十分丰富,正在向着多元化应用方向发展。需要说明的是,精益管理不是在企业管理中进行精细化管理,也不是对某类型的精益管理方式进行移植应用。而是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企业产品生产制造、生产经营管理所处的状况,从了解现状、提炼问题、分析问题、搭建因果关系链条等环节出发,制定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精益管理方案,配套设置相应的精益管理制度、机制等开展精益管理活动。
精益管理在欧美、日本、中国等不同地区与国家,对于精益管理均进行了“本土化”实践与优化。以新时期我国企业的精益管理需求看,既受到了市场竞争内容变化的影响,也与企业在本土市场的转型升级相关。除之之外,企业精益管理始终与企业本质相关联,旨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在新时期企业精益管理需求方面,存在着不同维度的解读。下面分别从市场竞争、企业转型、盈利能力三个层面展开具体分析。
经过工业4.0改革、产业化发展,各行业诸领域的竞争逐渐由传统时期的规模化竞争,转移到了供应链竞争与行业质量体系管理标准制定权的竞争层面,因此当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同行业竞争时,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均需要转变竞争策略。
从实践经验看,在这种新的竞争内容下企业要提升竞争优势,一方面需要扩大产品研发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增强企业的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精益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不仅适用于产品研发设计,也有利于辅助企业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因此在新时期市场竞争内容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需要凭借增强精益管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我国企业在新时期的转型目标十分明确,总目标是从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增长方式。具体升级过程中,划分了若干转型层次,包括了战略转型、技术转型、管理转型等,涉及到企业的品牌战略、人才战略、知识产权创新、生产经营方式、财务管理范围扩展等。
与此同时,在这种大转型的过程中企业也面临着多种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在转型升级的各个层次上,细化与集约型增长方式相关的生产要素、管理指标、技术信息。目前在该方面应用效率高、应用效果较好的方法仍然以精益管理为主,在具体的精益管理工具应用时,可以结合企业实际的战略目标定位、技术研发需求、管理业务等,设计匹配度高、适用性强的精益管理方案,并对其进行多元化应用。所以从企业转型需求看,精益管理既具有现实意义,也是辅助企业完成转型升级的有效工具。
新时期现代企业的本质仍然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己任,不同于传统时期的是,在经济利益之外,将追逐目标扩展到了社会利益、生态利益。而且从2018年我国确立生态文明思想以来,从法治化的角度,要求企业进一步增强环境管理,借助自主型的环境影响评价与自行环保竣工验收,以及企业项目运行中的环境动态监测等。所以在综合效益产出的需求之下,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扩增可盈利空间。
从目前企业实践经验看,除了研发设计好的产品、改变生产经营管理方式、扩展财务管理范围、实施内部控制管理以外,还需要运用精益管理确保各项盈利方式与盈利渠道的全面管理,以及对各项盈利方案的精准评估与有效运用。尤其是精益管理在产品生产制造全过程的系统应用与在成本、生产、安全、质量等各个方面的专项应用,均能够较好的达到开源节流、节能降耗的目标,进而在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同时扩大企业可盈利空间。
精益管理内涵丰富、应用时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研发设计匹配度高、适用性强的精益管理方案,其中包括了精益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精益管理团队等。由于当前我国企业在新时期应用工业设计思想,构建了内容完整、流程标准的产品生产制造产业链条,同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根据实际项目、业务、财务等实施了各个层面的专项管理。所以,下面从全过程应用的理念出发,分别从系统性精益管理、专项化精益管理两个层面,对其具体的应用措施展开具体分析。
首先,我国企业从2018全面实施“互联网+”改革之后,企业通常会结合信息技术在常规产品生产制造产业链条上,创建价值流程图,进而为精益管理提供必要条件。以某制造业企业为例,创建了以“产品订单—产品设计—生产资源的确认—生产计划的编制与发布—开展生产(过程监测、产品验收)—产品入库/出库—产品运输—客户接收”为基本内容的价值流程图。同时,在价值流程图各项内容构成要素上,配套划分了不同的管理部门与管理系统,具体如下:(1)专门化程度较高的销售系统;(2)研发系统;(3)综合管理系统,涉及制造、采购、物流、设备、人力、计划、计划;(4)计划管理系统;(5)制造管理,配套管理涉及到安全、质量、工艺、计划、设备、物流、财务、人力;(6)物流管理、质量管理;(7)物流管理;(8)销售、物流、财务管理。见图2。
图2 某制造业企业价值流程图示意(局部)
其次,在相对典型的价值流程图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精益生产需求,按照“了解现状—建立标准—问题分析—制定措施”的基本流程,完成对企业系统性精益管理方案的研发设计。例如:(1)在了解现状方面,企业可以根据具体项目、产品开展对价值流程的分析。(2)在建立标准方面,一方面企业可以参考全球同行业质量体系管理标准,另一方面企业应立足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合理的设置企业产品生产制造各环节的精益管理标准。(3)在问题分析时,企业可以利用鱼骨图之类的经典分析方法(如头脑风暴法、SW2H分析法等),对企业产品价值流程图各项内容相关的人、机、料、法、环、测等进行分析。通常问题分析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现状与标准方面,可以较好的辅助企业清晰的掌握精益管理的对象与精益管理需求。(4)在制定措施方面,应以实际的分析结果为准,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的思路,制定合理的精益管理方案并选择匹配度较高的精益管理工具。从目前多数企业对精益管理方法的应用经验看,选择适配性较高的精益管理工具时,应该注重它的分析功能,例如,选择SWOT分析工具时,可以从竞争优势与劣势、管理机遇与威胁等细方面科学的评估精益管理方案之功效,并结合分析结果对优化精益管理方案。再如,应用PDCA工具时,可以使企业具体的项目、业务诸环节对精益管理方案进行指标化应用等。
新时期企业应用精益管理时普遍会搭建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设目标趋于一致的“精准屋”,以制造业企业为例,常规的经营中包括了安全、质量、效率、成本、组织发展五个基目标。而且在应用精益管理时需要结合标准化、信息化操作方式,持续改进精益管理方案。另外,多数企业在实践中以发挥人力优势为主,借助全员参与办法保障精益管理专项化应用。由于专业化精益管理内容繁多、精细化程度深、应用后的效用相对较高。因此下面仅从成本方面专项化精益管理方面做出说明。
在企业成本精益管理时,主要步骤包括了成本企划—成本维持—成本改善。具体内容如下:(1)在成本企划方面,企业应该从市场供需均衡的角度,对作为需求侧的消费者需求与作为供给侧的企业生产目标结合起来,以需求拉动生产,预防生产过剩、生产无市场的产品。这样可以保障产品设计的合理性、选材的精准性,以及对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对成本管理计划的合理设置。(2)在成本维持方面,需要结合采购成本、生产成本需求,合理的将成本管理目标定位在“按生产需要采购”的基本原则上,如此可以降低仓储率,减少成本占用、控制无效成本等。(3)在成本改善方面,主要是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结合价格机制,对劳动力成本进行控制,同时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的功能,按照企业所处阶段选择合适的配置方式。例如,在初期发展阶段,可以选择土地要素主导的配置方式,在中期阶段可以选择资本要素主导的配置方式,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采用技术要素主导的配置方式,这样可以划分出主次,合理的分配成本。另外专项化精益管理始终贯穿于产品生产制造全过程,此时可以独立的发挥其管理优势,同时也能够将成本、质量、效率、组织发展等方面的专项化精益管理协同起来实施协同应用。
总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精益管理内涵日益趋于多元、丰富化。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强对精益管理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优势、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扩增其盈利空间。因此,在当前阶段十分有必要从历史演进角度,梳理精益管理应用路线,同时结合典型的企业应用案例提升对精益管理功能与作用的认知。结合以上初步分析,建议一方面按照现代企业产品生产制造产业链条诸构成环节开展精益生产管理,另一方面应该从具体项目、实际经营业务、财务管理等不同角度,开展专项化的精益管理,扩大精益管理的应用范围、扩增其应用效用,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全面提高提供有效的管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