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2-04-26 14:11陈华燕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福建省厦门市3610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8期
关键词:先天性血肿心脏病

陈华燕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福建省厦门市 361000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是先天性畸形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是指患儿在胚胎发育期间,由于心脏、大血管发育异常或障碍引发的解剖结构异常,或患儿出生后应自动关闭的通道未能关闭造成的异常情况,此类型疾病约占先天性畸形疾病的28%[1-2]。临床中对于此类型疾病的治疗大致分为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与介入治疗三种[3]。其中外科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其创伤大、风险大,因此介入治疗成为患儿家属的首选方式,因患儿年龄较小、身体发育不完全,科学的护理方式成为提升患儿介入治疗效果的有效方式。基于此,本文探讨了早期护理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5月1日—2020年5月1日进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儿48例为对照组,2020年5月2日—2021年5月2日进行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儿50例为观察组。纳入标准:(1)年龄<14岁;(2)患儿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且签署书面文件;(3)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1)资料不完整者;(2)解剖结构不适宜进行介入治疗者;(3)合并心内膜炎、出血性疾病者;(4)合并严重肺动脉高压致右向左分流者;(5)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者;(6)心功能不全、不能耐受手术者;(7)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8)拒绝参与本次研究者。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6岁,年龄平均(3.15±1.94)岁。对照组中男24例,女24例,年龄1~7岁,年龄平均(3.21±1.78)岁。两组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性、均衡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生命体征监测、环境干预、对症支持、健康宣讲、注意事项叮嘱。观察组实施常规+早期护理,常规护理同上,早期护理:(1)全程信息提供:患儿入院后,由专科护士向患儿家属介绍医院、科室环境,主治医师等各项信息,帮助患儿家属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并发放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手册,主动讲解手术注意事项、手术成功案例、手术禁忌证等。(2)术前采用抚摸、玩具、舒缓音乐、语言引导、家属干预、深呼吸指导等多种方式帮助患儿放松身心,并严密监测患儿心率、体温、血压等各项生命体征。(3)术中时刻观察患儿表现,当患儿出现房室传导阻滞、面色苍白、期前收缩、ST段抬高等现象时给予对症处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4)术后72h严密监测患儿体征,提前告知家属可能出现的现象,如:发热、烦躁等,需家属与护理人员共同给予患儿对症处理,并安抚患儿情绪。(5)并发症护理:①心律失常:术中、术后患儿可能因各种原因出现心律失常,需严密监测患儿心率、心电图变化情况,对各类心律失常进行甄别并记录,复查心电图1次,当患儿出现头晕、心悸、心慌等症状立即上报主治医师,解除封堵管踏破造成的局部水肿、避免房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出现;②呼吸障碍:针对患儿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障碍准备相应吸氧等急救工具,避免患儿出现呼吸不畅等现象;③毒副作用:患儿由于年龄较小,各项机能发育不完全,对造影剂、麻醉药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因此在使用造影剂时需严密观察患儿情况,对于面色潮红、呕吐等症状时鼓励患儿多喝水将其尽早排出体外;④血栓、栓塞:血栓、栓塞是介入治疗常见并发症,是术后制动、止血器、加压止血等方式引起的血液静脉回流缓慢、受阻现象。术中需对患儿足部体温、动脉血流情况进行严密监测,术后需密切观察患儿体征与皮肤色泽、温度变化,指导患儿术后24h后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栓、栓塞形成,对于已经出现血栓者及时进行溶栓治疗;⑤封堵管脱落:封堵管脱落是术后并发症之一,与心脏解剖结构选择不当有关,90%发生于术后12h以内,患儿会出现呼吸困难、严重心律失常,严重者可导致猝死。若有相关症状出现,需立即上报主治医师,进行X线、心脏彩超等检查进行确诊,并协助外科医师进行取出;⑥穿刺部位血肿:造成穿刺部位血肿的原因众多,如:止血器使用不规范、穿刺部位压迫偏移、术后巡视不严密、患儿不配合、止血器减压时间过短、加压时间不足、绷带加压包扎时间不足等均可造成穿刺部位血肿。护理人员应全面评估并选择适当穿刺点,严格依据操作规章进行实操,并严密观察患儿病情与穿刺部位是有出血、肿胀等情况,若有血肿情况出现,需根据造成血肿原因给予对症处理如:冷敷、硫酸镁湿敷等;⑦感染:与术中无菌操作不当有关,术后严密监测体温变化,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对比:对两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评分进行比较。(2)并发症对比:汇总两组患儿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心律失常、呼吸障碍、封堵器脱落、感染、血栓与栓塞、穿刺部位血肿、造影剂或麻醉副作用。(3)护理满意度对比:患儿出院时,由患儿家属填写我院自拟满意度评分表,非常满意:85~100分,一般满意:84~70分,不满意:70分以下。满意度=(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对比

2.2 两组患儿并发症对比 两组患儿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且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其中,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儿并发症对比[n(%)]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因胎儿发育异常等因素造成的小儿心脏疾病,介入治疗因安全、简单、创伤小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在临床中,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患儿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因此,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成为确保治疗效果、降低患儿并发症的关键。本文中,对于先天性心脏病采用介入治疗的患儿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观察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相对于传统护理而言,早期护理干预方式可根据疾病特点,及早进行干预措施,降低患儿术中、术后风险,有效保障患儿治疗效果,促进康复,降低疼痛感。早期护理干预本就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护理干预活动,以先天性心脏病的病例特点作为护理主要依据,通过科学理论与护理诊断指导,按照预定的干预方式对患儿实施一系列护理措施,提升治疗效果,规避可能出现的意外与风险,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早期护理干预成效显著,其通过健康教育、环境指导、心理支持、并发症护理以及强化护理人员的巡查效率与次数,可有效帮助患儿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本文中,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早期护理干预对拉近护患关系有促进作用。

本次研究受时间、地域限制,研究结果虽有一定价值但不可作为大数据使用,以期样本数量更大、范围更广的数据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有效降低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促进患儿康复,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并推广。

猜你喜欢
先天性血肿心脏病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GJA8基因错义突变致先天性白内障一家系遗传分析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半胱氨或能逆转心脏病发作和中风过程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护理多发性颅内血肿患者时需要注意哪些情况
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Smog in Los Angeles
硬膜外血肿“T”管引流效果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