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英 宋耀武
【摘要】希腊古典时期“智慧”化身的智者,以职业教师的身份,凭借“三艺”典籍中的修辞、雄辩术,采用演讲与习明纳教化模式对雅典城邦公民施加“智慧”教育与信息渗透,彰显了人性伦理价值观,成为西方口语传播过程中公民教育中的典范,为融媒体时代的传者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智者职业教师;口语传播;“三艺”典籍;教育模式;人性伦理观
通过对公元前5世纪希腊古典时期智者职业教师口语传播中多重历史价值分析,我们清晰地发现,智者以口语传播“三艺”“智慧”中的修辞与雄辩术为介质,通过口语传播过程中演讲、习明纳教育模式的创设与使用,传播了广场文化,实现了培养雅典城邦公民个人生活、政治素养言说与雄辩才能的教育目标,开启了人性伦理价值观探索。智者在口语传播公民教育中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以罗伯特·克雷格(Robert T. Craig)等为代表的传播学四要素——传者、媒介、受者、伦理的有机结合中[1],堪称公民教育中的典范。而从传播学的角度对智者职业教师在公民教育中的历史贡献的重视程度与研究深度需进一步强化;挖掘其教育价值,供融媒体时代借鉴,益于助推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中经典文化在公民教育中发扬光大。
一、希腊古典时期口语传播者溯源:智者
希腊荷马时代,智者是“智慧”的化身,当时,神是全知全能的“智慧”者,智者是唯一人神对话者,开启了神话媒介的“迷魅”时代。后来,其称谓泛化,某一方面才能突出者均尊称为智者,成为诗歌、绘画、戏剧、哲学、教育等智慧[2]者的统称。
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古典时期,雅典城邦迎来“黄金时代”,催生的公民所需“智慧”传播者智者,是以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为代表的第一批靠嘴巴收费授徒的职业教师。普罗泰戈拉自称是西方“第一个收费教师”。[3]他“承认自己是一个智者,通过口语载体嘴巴教人”。[4]这群特殊阶层的受者——教育对象主要是15岁以上的青年、部分追随者,以及不定期的城邦民众等公民。智者围绕古希腊公民个人、民主政治生活等所需,着力传播与培养他们修辞术智慧和雄辩艺术素养。
二、希腊古典时期智者“智慧”:“三艺”口语传播典籍
智者从职业教师的身份认识到教育这一古老而传统的口语传播形式在公民个人成长及社会参与中的价值,着力培养其逻辑思维与雄辩的口语表达能力。智者编纂传播了“三艺”“智慧”,即文法、修辞术、雄辩术等口语传播核心课程,及以历史、政治、法律、诗歌、音乐为代表的人文传播信息与以数学、几何、医学为代表的自然传播信息等基础课程。其中“三艺”设置有内在逻辑要求,雅典公民雄辩能力表达的核心以“三艺”为依托,雄辩术的清晰表达与传播是“三艺”的核心目标。到欧洲中世纪,“三艺”介质与柏拉图(Plato)的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等科目整合为西方“七艺”典籍。智者通过“三艺”“智慧”展开公民教化活动,开了口语传播经典文化之先河。
古典时期希腊公民的个人生活、政治参与急需“智慧”传播者,而智者在修辞、演说和辩论等方面的积淀,迎合了社会文明进步所需。“传播学的修辞学传统起源于古希腊智者”[5],即其为了获得教育效果而开展的修辞、雄辩术等传播中。亚里士多德在智者修辞术基础上,将其升华为修辞学,并指出“修辞的本质属性是说服,具备在各种问题中找到说服方式与方法的功能”,以简明而权威的方式阐释“三艺”[6]经典。后来者一致认为,亚里士多德在智者修辞术基础上的贡献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与口语传播最契合的研究。[7]智者的修辞术运用“三艺”经典课程和多种表现技巧,教诲受者,创造了各种修辞术表达,恰当传递了思想和感情,教育着城邦公民。纵览西方各个历史时期修辞学的研究,均源于亚里士多德对智者修辞术的研究。身为“三艺”传播技术中最典型的代表,雄辩术能够熟练地运用传播原理、信息和技术,带来口语传播效果,给城邦公民提供教育内容;智者尤其看中其在公民雄辩能力的培养、促使公民逻辑论证与抽象思维的形成、自我意识觉醒等方面的价值。
三、希腊古典时期智者的演讲模式:口语传播广场文化教化城邦公民
智者职业教师凭借口语传播的演讲模式,教化城邦公民共同生存的契约、信仰与理想,使古典时期雅典城邦文化传播的中心——广场成为公众接受教育的场所。在广场文化教化活动中,口语教化模式以演讲为主。智者深知“话语是社会实践的形式,是社会实践的符号成分”[8],他们以职业教师的身份,要求接受教育的公民认可其口语传播中演讲者是“智慧”的化身,其人格魅力能够获得信赖与共鸣感。要使公民深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等教育渗透及拥有公民自愿承认与值得信赖的“智慧”的重要性。智者在口语传播中态度自信、情感饱满,體现其多重人格魅力;理性实力展现其语言逻辑、思维能力、表达方法等口语传播的教育素养。
智者立足于广场,凭借演讲教育模式,“智慧”典籍得以清晰、逻辑、思辨等方式的把控,拓展了城邦公民接受教育的空间,推进了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智者逐渐成长为希腊文明史上经典文化的传承者。黑格尔(Hegel)对其评价称“只有智者的介入,真正的人间智慧在古希腊开始蓬勃发展,当时的公众教师因职业教师的诞生而黯然失色……”。[9]
四、希腊古典时期智者的习明纳教化模式:主体间口语传播
马丁·布伯(Martin Buber)指出,人存在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我你”关系。[10]这种主体间的关系推动了习明纳教化模式的诞生与发展,智者职业教师在“我你”信息场中,凭借雄辩术建构主体间口语传播教育活动。
智者以职业教师的身份出入于广场、剧场、画廊,驻足在富人家里,应受者缴费后的需求,展开演讲或针锋相对的辩论,场面热烈、激昂;大多为小团体全息模拟、微型讨论等主体间活动。智者时常作专题演说与讨论,或展开分层指导;既有探究、争鸣前精心准备的书面传授、演讲与陈述,又有与受者建构的信息场域中顿悟的探究,三两人切磋;模仿、渗透、问诘、解惑等表达、争鸣,逐渐形成了主体间口语传播——习明纳教化模式。智者中高尔吉亚(Gorgias)的《海伦赞》和《帕拉梅德斯辩护辞》经常作为口语传播教育的范本,为信息场域采用。有论题、思考、方法、图示等呈现;有语音、语调等情感要求;有高低潮安排;有场景、服饰、音乐等主体间口语传播方式的展示。传受之间推动辩论与争鸣,模拟法庭中的陈述与辩论场面表现最为典型。
智者在口语传播过程中采用的探究精神与逻辑思辨相统一的主体间交流习明纳模式,融洽了传受双方之间的情感、活跃了场域气氛;通过引导、争鸣、反诘等口语表达技巧,促进了对话式学术研究的传播与升华。到了18世纪,习明纳模式在德国文化传播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趋于成熟,体系更加完备[11],20世纪末期,成为美国高校学术探究的亮点。
五、希腊古典时期智者口语传播中的伦理:人性价值观
智者第一位职业教师普罗泰戈拉在《论神》中指出:至于至高无上的神灵,对他们是否存在表示怀疑与否定,更不屑知道把他们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作比较……[12]。智者高扬人性,改变了古希腊城邦对“智慧”的认知与解读,将口语传播的“智慧”由“神话”转向“人话”。启迪城邦公民挣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打开愚昧人类精神的枷锁,发现人是万物之灵,人在自身发展与社会生活中才是思想形成的决定因素,肇始了伟大人性的彰显,开启了无神论人性伦理价值观探索。
智者口语传播的教化活动因城邦公民从政、经商、社交等活动产生,并不断兴盛。为了弘扬人性伦理价值观,智者在口语传播与教育中不断推演人性的表达介质逻辑、思辨理性为载体的修辞与雄辩术,演绎为世俗“人话”时代的演讲与习明纳教育模式;转变了古希腊哲学家对物质、元素等规律的过度关注;在人性与人情世界探寻真理,打破了早期精英阶层垄断语言的格局[13],形成了公民普遍所需之智慧。智者的口语传播与教育,引导受者探索人性、批判权威、消解文化垄断,架构了人性社会的复杂关系;经由“传”“受”“思”“辨”,形成了西方人性伦理价值观学说。智者在逻辑论证、演绎推理的基础上,推演出一个未可知的绝对思辨新论断;“智慧”被演绎到能知与所知之极致,形成了西学人性缜密的思辨文风,智者的口语传播教育是一次伟大人性伦理价值观“启蒙”。
六、希腊古典时期智者口语传播教化启示:融媒体时代的意蕴
(一)应注重口语传播教化多重表达介质的有机融合
进入融媒体时代,人类传统的传播、教育随之发生了深层次变革,冲击着文字符号的呈现方式。视觉影像、声音等多媒元素进入交流语境,多模态素养及训练受到青睐。[14]单一模态介质已经很难找寻,从在场的言说到借助媒体的扩散,口语传播多模态话语运用了多种感官的激活,依靠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不同方式和符号展开教育活动。智者职业教师凭借人格魅力与“三艺”“智慧”,传播了城邦公民的需求,构建了逻辑论证的传播与教育功能。然而,希腊古典时期文字匮乏,精英阶层垄断信息,智者的口语传播理念与方式不可避免地凸显优越与灌输之嫌。其弊端警醒融媒体时代的传者,做多模态“智慧”的传者,有机融合受者的多样性需求;兼顾多方督导与评估个人、社会两个本位追求,力争做到知识的传播形式立体、多变,又不失可读性、悦读性特质。把传播思想、灵魂、信息等逻辑论证严密的知识本位传播教育模式过渡到重视科技创新及转化的知识本位传播教育模式,再向突出人性、创造性与实践性、满足个人需求与发展的传播教育模式过渡,且兼顾社会需求与进步的传播教育模式相融合的理想状态发展。[15]对于职业教师而言,凭借口语传播促使融媒体时代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达成任重道远。
(二)应注重口语传播中传者与受者构建的主体间交流教化活动
融媒体时代的传者职业教师在借鉴新技术过程中,应深刻领会与吸纳智者主体间口语传播习明纳教育模式中的精髓,内化为“智慧”。智者以职业教师的身份彰显了人性的光辉与人格魅力,构建了“表情”“肢体”等演讲会、讲坛信息场域;传播信息,释疑解惑;自如应对诘难、争鸣;自信、激情洋溢,没有现代化的场技、聚光介质,却能感染、教化在场的每一个人。借鉴智者的传播模式,依托修辭学与雄辩术口语传播中基本素养训练设计为例,按照“陈述”“思辨”“争鸣”等训练的要求分解图式规范,设计训练步骤。传、受主体间设置模拟环节;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传授与接纳,建构的是心灵互通的共同体。首先,借用精心筛选的经典文献,通过二次创作文本、子目标及其恰切安排呈现,在逻辑思辨缜密的条件下展示精美的描述、翔实的数据、生动的图画、内心活动与肢体搭配的模拟展示;其次,借用不同设计论题介质,多主体间展开模拟、研讨;最后,再作深入、严密论证的即席陈述、探究,呈现训练反思、督导反馈环节。当今我国高等教育致力于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以发展学生潜力和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口语传播习明纳教学模式,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有机保障[16],成为智者口语传播在高等教育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中得以拓展的重要尝试。
(三)应注重人性伦理价值观在口语传播与教化中的引领
希腊古典时期智者职业教师的伦理追求强调个体的内在品质,高扬了人性价值观,其伦理学精神建立在人类追求幸福的基础上,深信道德理由不应该立足于普遍的考虑,而与人性相关,人们是否有理由遵守道德准则,人性中恰当的人格、动机和情感起决定作用;在各种冲突道德规则中困惑不已的媒介者尤其是职业教师应思考怎样寻找“恰当”,它脱离了传统理性价值观之臼;人类必须面对因媒介全球化所致而无法避免的共同问题与困惑,汲取智者人性伦理价值观中的“智慧”,共享媒体实践的伦理价值观的建立才可能达成。
柏拉图一贯贬斥智者职业教师,辛辣讽刺其修辞术是烹饪与美容般的“奉承术”,传播的是无视真善美等善恶标准的劝说。古典时期后期的智者因无视是非观,沦为不可知论者或者诡辩家。以史为鉴,今天的传者被赋予传承与传播经典文化的使命,传统文化必须承载主流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与伦理精神,凝聚为传统中的经典,突出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才能为新时代传诵与传承。
七、结语
希腊古典时期,智者职业教师“三艺”“智慧”中的修辞与雄辩术及其演讲与习明纳教化模式“嵌入”传播学四要素的口语传播中,使言说艺术转化为对城邦公民教化的追寻,获得了传播权力,智者探索与实践了教育学与传播学的基本命题,其多重价值涵盖了整个希腊口语传播与教育活动规律发展的主要线索、方向。身为职业教师的智者以传者的身份,充分展示了自身的经典“智慧”,实现了培养雅典城邦公民个人优质生活与政治继承者之教育目的;智者职业教师注重人性伦理价值观呈现的人本与自由主义倾向,成为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思潮的思想基础,“其价值是不应当低估的”。融媒体时代,要充分把握多模态介质有机结合的规律,探索与挖掘智者口语传播及教育中的潜在价值,推进口语传播理论与实践的丰富、完善其在教育教学等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而智者的演讲活动,与其说是口语传播的教化模式,毋宁说是迎合公民的优质生活及政治素养之需达成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探索与变革。不过,为了呈现吸引效果,智者有强化言辞技巧、弱化文本真理与道德之嫌。其在教授雄辩术素养中“不再为真理而求真理,而是为着要说服大众,相信他们所要使之相信的东西”的不足,尤其是后期智者在口语传播教育过程中弱化伦理价值,导致其“智慧”堕落为诡辩术,失去了民众的支持,智者群体渐趋消亡。而融媒体时代的职业教师乃文化传播的中流砥柱,应兼顾口语传播经典与多模态融通,时刻牢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者职业伦理的引领,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者与教育者的先锋,让口语传播教育活动扎根祖国大地;积极融入世界璀璨文化,推动中华民族经典文化创新性升华。
参考文献:
[1]单波,侯雨.思想的阴影:西方传播学古希腊渊源的批评性考察[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7(12):15-35.
[2]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一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6.
[3]Chorzeiski T P,Jablonska S,Maciejowska E, et al. A Text-book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M].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05:115.
[4]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5.
[5]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四卷)[M].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5-86.
[6]Craig T.Communication Theory as a Field[J].Communication Theory,1999(2):119-61.
[7]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338-339.
[8]施宇,王怀东.“内圣外王”:论中华元典傳播的双重性效果.[J]新闻爱好者,2021(3):14-17.
[9]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二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8.
[10]马丁·布伯.我与你[M].陈维纲,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2-13,40-63.
[11]贺国庆,何振海.成就完整的大学:习明纳的历史及现实意义[J].教育研究,2019(2):41-49.
[12]Cuddon J A. A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Revised edition)[M].Great Britain: Andre Deutsch,1979:408.
[13]林玉佳.新媒体时代口语传播学的探索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8(2):5-6.
[14]齐隆壬.21世纪社会符号学的多模态影片分析入径[J].电影艺术,2015(4):101-109.
[15]别敦荣.大学教学文化:概念、模式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15(1):49-56.
[16]张铭,何振海.吉森大学李比希学派的历史贡献及其原因探析:基于一流学科培育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9(5):55-60.
(刘秀英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中原工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宋耀武为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