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磊
(大连财经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帮助经济转型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这是因为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平台,作为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围绕“双创”背景,要最大限度地增强创新创业教育动力,让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朝着高水平方向不断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围绕着学校已经取得的创新创业教育成就,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好全面的规划,对各项资源有效整合,这样才能将各方的资源形成合力,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涉及的资源丰富多样,与国家政策、社会资金和孵化基地等资源都有密切关系,也包括校内的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和学生等[1]。但在现阶段,这些资源的使用没有达到一个高效的状态。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可以帮助相关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其他学科教育有机融合,将现有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推动整体的发展,最终带动经济的不断进步。
高校内部非常注重创新创业教育,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内部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大多数是在一些管理类或经济类学科中开设。面对这样的情况,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涉及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在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设计中,和其他学科的融合性极大,需要将多个学科的资源和优势统一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创新创业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结合实际,将其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共有原则。这样的共有包括共同建设相关的资源平台,共同享受相关的成果,最终实现共赢。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内容多,具有广泛性和分散性的特点。从宏观层面而言,目前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体规划意识相对缺乏,这样就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并且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重视理论传递、轻视实践操作的情况,导致该教育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对于相关教育资源的整合,虽然在不断地优化[2],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大层面: 首先校外资源和校内资源之间无法实现有效对接,其次校内资源和学生资源出现了断层,最后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2.1.1 高校和企业联系不到位
政府、社会、天使资金、风投等校外资源无法和校内的资源实现对接,虽然提出了产学合作,但一般是指高等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教学科研和实践生产密切联系。党和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高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做好人才培养机制,帮助人才实现更好的发展。虽然产学合作为学生实践操作经验、技术训练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产学合作双方利益需求有明显的差别。高校在开展产学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培养人才,并通过产学合作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平台和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其中实现更好的发展。然而,企业的诉求是让自身的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想要让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但企业却认为高校缺乏主动服务性。高校的教育和企业的生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需要做好对两者利益的有效协调。
2.1.2 创新创业教育产学合作缺乏外部动力
在创新创业产学合作过程中,因为外部动力不足,导致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缺乏有力的支持。首先在政府方面,政府对于创新创业教育是非常鼓励的,但是产学合作模式下,如果企业投入了很多资源,而未能得到预期收益,则其积极性就会下降。其次高校内部开展创新创业产学合作多停留在相关理论的研究,如论文、课题等。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融合的过程中,因为缺乏支持,导致高校内部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一些办学规模较大的院校资源丰富,能够和大型企业进行合作。但是部分地方院校和中小型企业在产学合作的模式下,自身的利益无法得到满足,不利于产学合作的持续推进。
因为学校内部的资源和学生资源方面联系不密切,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面临突出问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资源、硬件实验室设备资源、资金资源等,将这些资源真正让有需要的学生使用,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让教学得到良性发展。尤其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资源对接学生,能够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高校围绕着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能明显看到他们与发达国家高校相比,创新创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尚不成熟。这些情况主要是因为高校内部虽然有丰富的教师资源,但这些师资类型多种多样,没有形成合力。在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创新创业教师的师资构成较为复杂,包括在课堂上给学生传递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师,也有对学生创业进行指导的相关人员,还有高校专门聘请的社会人士,虽然满足了多元化需求,但却缺乏联系。
在高校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整个创业的环境氛围对学生创业价值观会产生一些影响,在初期这样的影响并不明显。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将非常深远。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会导致学生思想层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学校内部需要有效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进一步从行动上引领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围绕着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实际,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明确自身的目标。高校创新创业资源整合的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核心目标。基本目标就是将理论和实践有机联系,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核心目标在于内合外联,将高校创新创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联系学校内部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实现有针对性的发展,帮助企业取得相应成效[3]。在这样的模式下,对各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让更多的力量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前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需要在学校内部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内合外联的模式。这样一个整合的生态系统模式,可以帮助学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模式示意图
要对校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在校内建立统一的创新创业管理机制,这样就避免了学校内部因为多方管理资源较为分散,导致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的问题。高校可以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委员会、创新创业学院,对学校的各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进行总体规划指导。各所学校都有自身的专业和特色优势,在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突出这些资源和优势,这样才能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整合跨学科的特色教学资源,需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主,对院校的资源进行充分使用。以经管学院为例,经管学院可以将其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创新创业的实际内容。其次在学校内部还涉及相关的教师资源,要对教师资源进行有效整合。院校师资主要有青年教师和长期进行教学工作的中年教师,在这两类教师资源群体中,中年教师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青年教师多是博士毕业,理论知识深厚,对于这些情况,可以将两者有机结合,将优秀的青年教师进行选拔,让他们到企业挂职,让他们能够了解实践经验[4]。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投入必要的资金支持,建立激励机制等,让教师能够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可以结合教师的实际情况做好教师队伍的管理,除了成立专门的研究部门,还可以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形成以专职教师为核心、兼职教师为辅助的团队。在学校范围内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和学生实际相联系。
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单凭高校内部的资源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依托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方力量[5]。在这个过程中,要对校企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聘请企业家、经理人或业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来学校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校外指导教师,和学生们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缓解学校内部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和学校内部的教师团队之间形成互补。在这个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有针对性的方式,例如在合作初期,围绕实际情况建立短期合作关系,随着合作的深入,找到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借助校企合作弥补高校硬件的不足。然后高等院校给企业提供创新型人才,双方建立合作育人机制,让资源得到充分应用。政府资源主要体现在场地和服务资源等方面,高校可以和政府合作共同兴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孵化基地,能够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地体验创业过程。政府还可以为高校创业学生提供相关的创业优惠政策,提供工商注册、融资等各种服务,对于有一定创业条件和可行性的项目进行扶持。部分项目的资金短缺问题,可以由政府出面,鼓励、倡导社会风投资金的成立,缓解资金压力。地方的协会、商会等都可以发挥优势,给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足够的支持,让更多的资源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6]。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整合问题,影响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对其资源整合面临的困境开展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帮助高校形成良好的资源整合模式,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帮助社会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