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
——以包头师范学院为例*

2022-04-25 04:16
阴山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政融合大学生

冯 平

(包头师范学院 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30)

思政教育旨在通过对国家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培养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建设者。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培养,激发创新创业的内生动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培养自觉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创新创业者,去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和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根本任务。[1]如何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合,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区域经济文化等要素与思创教育贯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地方高等院校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明确要求:“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2]包头师范学院积极推进思创融合,探索了地方高校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途径,先后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自治区级示范性创业园”“全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等系列荣誉称号。该实践探索对促进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契入点

(一)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9年,教育部提出“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3]显然,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当今高校发展和“一流”建设的时代主题。围绕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新时代培养人才的根本问题,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将随着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成为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指导思想。

(二)提升思政教育和双创教育工作融合的实效性

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是高校提升思政和双创工作实效性的有力举措。

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教学内容上具有相通性、教学方法和功能上具有契合性。[4]在此基础上,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将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提升创新创业勇气,磨练创新创业斗志,不断提高大学生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核心竞争力。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指出:“通过‘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活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建设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这一明确要求,再度体现了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的重要性,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课程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促进思创工作的有效性。

在思创融合的过程中,开展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资源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大学生不仅了解高校所在区域的社会需求,挖掘地方的创新创业资源,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而且能够在区域文化的熏陶中提升自身的价值观。只有这样,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快速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在不同的行业中发挥自身的潜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融入地方特色的思创融合教育,不仅能够促进思创教育小课堂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且能够形成有温度、有情怀的思创大课堂,增强大学生研究社会、深入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动力,最终实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思创融合的机制不健全

目前,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都比较重视,分别成立了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推动着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统筹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业教学与其它院系的思政基础课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主要由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具体负责,统筹全校创新创业工作规划、计划的制定,部署落实上级部门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相关文件要求,指导二级学院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组织各类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做好创业园、众创空间、科技园等实践基地的建设、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实验室的建设,实践和实训平台的建设等工作。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却平行独立开展,没有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工作领导机构。高校对于两者融合的认识度不足,导致没能有效开展思想政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措施。[5]这种工作机制很难实现思创教育的一体化建设,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也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有机地结合起来,难以促进思创教育的融合推进。这种分离的机制不仅使各部门置身事外而互相推诿,而且严重干扰了高校思创教育融合的推进深化。

(二)思创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强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逐步配齐配强。思政教育的师资大都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或马哲系部从事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师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主要由大学生辅导员、团学干部、招生就业工作的教师以及管理学院、经济学院遴选出来的教师负责。这两支师资队伍在知识结构、工作经验、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专业强项。

但是,这些由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组成的两部分师资,如同平行的轨道,没有机会进行交叉融合。高校的师资力量明显不足也导致思想政治与创新创业教育无法全面开展,甚至由其他课程的教师负责,或者由辅导员进行培养,最终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5]思政教育的教师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各自为战,思政教育的教师不了解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对思政教育无从着手,二者不能形成很好的合力,影响着高校思创教育融合的推进。从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整体需求上看,这两类老师都不足以支撑整个教学工作。[6]同时,处于“象牙塔”中的很多教师教材本位现象严重,社会关怀意识淡薄,淡化教育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也很少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使教育缺少了温度和情怀。思创融合师资队伍建设的薄弱,使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难度加大,使思创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陷入困境。

(三)思创融合的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目前,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较高。然而,二者开展的教学形式相对比较单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上;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侧重在实践环节,注重创业实践过程中带来的经济效益。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中,缺少学习激情与进取精神,同时由于缺少必要的实践机会,导致大学生难以将创新创业相关理论知识转化成综合实践能力,教学成效也因此而大打折扣。[6]部分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更多的是做形象工程,实质内容严重缺失。[7]单纯的课堂思政灌输消释着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渗入大学生的内心深处;追求经济效益的创新创业实践则将他们引入了利益至上的误区,缺少社会担当与家国情怀。

通过学生访谈发现,大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着强烈的渴望,以期在进入社会前能够获得正确的社会认知和价值观念;同样,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也有着迫切的需求,希望怀揣满腔热忱进行创新创业,能够服务于祖国和家乡。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线下的思政课堂远不及“互联网+”线上内容丰富,注重经济效益的创新创业实践则忽视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文、公益等情感要素,不仅影响着思想意识的升华和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而且还可能丧失了创新创业的匠心精神和探索初心。这种沿袭传统经验的单一教学形式,不仅会抑制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能容易滋生“知识无用论”意识。显然,单一的思创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要求。

(四)思创融合的实践基地较缺乏

当前,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基地陆续建立,许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孵化园等,呈现出良好的教育改革发展势头。但是,这些实践基地的功能定位比较单一,主要服务于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很好地融入思政教育的内容。

思政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内化过程。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在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过程中,鲜有创业者素养、企业家精神等意志品质的传承,也很少将具有思政教育元素的文化演变和民俗风情贯穿于项目推进和产品打磨过程中。即使在创新创业教育“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虽然能够挖掘乡村振兴、环境保护、扶贫脱贫等思想性、政治性很强的思创融合内容,却依然存在着利益至上的工具性思维,将创新创业项目作为谋取利益的主要动因,无法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思想情感的升华,也无法培养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观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基地建设亟待优化和升级。

(五)思创融合的氛围不够浓厚

思创融合是一个贯通多部门、多主体的系统工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工作,没有形成上下一致的共识,很多管理者和教师也没有充分意识到思创融合的教育改革的引领作用,各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地协调配合,致使思创融合的氛围不够浓厚。

多年的工作经验积淀,我认为从事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和管理者还存在着多方面的困惑:一是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属教育范畴的两个不同理论体系,相互独立的两种教育如何促进融合,需要顶层设计,否则无法深入开展;二是虽然意识到思创融合理论与实践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但多年教育管理形成的路径依赖,不能将快速变革中领先的创新方法和科技应用植入教育教学;三是观念与认识上的错位直接产生行动上的缓慢,不能积极主动地迎接思创融合的挑战,也不能很好地营造思创融合的氛围,影响着思创融合工作的快速推进。

三、地方高校思创融合的实践探索

当前,思政教育与双创教育的融合,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趋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既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需求,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等相关文件中多次强调,要加强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包头师范学院作为地方高校,位居包头,该区域虽然汉族居多,但也是蒙古族、回族、达斡尔、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聚居地,既兼具了游牧文化、人类遗迹和移民文化等多元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还是草原钢城、稀土之都、军工装备制造等国家产业基地,为开展思创教育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地方资源。

(一)构建融合机制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德树人,培育新时代的政治素质过硬、专业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一直是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构建了“五位一体”教育模式,通过“课程模块、社会实践、项目实训、服务保障、文化营造”等五个方面促进思创融合(图1)。

首先,构建思创融合课程模块,包括思创融合的通识课程、专创课程等,同时将代表地方特色的草原文化、民族文化演变、产业发展等纳入教学设计;其次,开展思创融合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乌兰牧骑、草原生态、蒙古族文化、那达慕大会、西口情景剧场等代表地方特色的典型实践,增强大学生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与探索兴趣,扩大思创教育的实效性;再次,组织思创实训项目,在项目中挖掘适合思创教育的课堂小项目、双创大项目,利用项目推进引领思想、渗透情感,增强思创教育的针对性;第四,强化思创融合的服务保障,在机构、场地、人员、经费等方面,建立一条龙的服务保障体系,促进大学生校内、校外思创教育的顺利开展,形成思创融合的服务意识;最后,营造思创融合的文化氛围,通过多种形式、多种媒介营造丰富的思创融合氛围,赋予学生思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地方文化自豪感。思创融合“五位一体”模式,有效地推进了思创融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高校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思创融合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学校努力实现教师职业培训、终身学习全覆盖,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将培训学分作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教师考核的必备条件。[3]学校高度重视思创融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各项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教师既能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又能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学校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教师搭建了校内外多元发展平台,特别以培养培训为关键点,组织研修活动,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一方面,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思创融合的学习和培训,促进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以及精神追求等素质的提升,并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教学工具指导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断提升思创融合的效果;另一方面,强化教师队伍的思创教育实践,通过红色教育参观、传统文化基地、地方国有企业考察、乡村和社区调研等方式,了解浓郁的民风民俗民情,洞察社会经济发展,如移民文化演变、草原钢城与稀土之都崛起的历程等,贴近社会生活,引导广大教师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扎根祖国大地,挖掘社会需求和创业机会,提升教师队伍开展思创融合的能力和水平。

(三)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也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课程是以实现教育目标为目的而制定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思创课程作为贯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不断完善,形成有机的融合教育体系,才能让学生内化思创教育。完善的思创课程体系,不仅能够让学生形成系统的专业教育体系,而且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探究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演变史,形成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良好品质,沿着先辈的足迹开创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服务基层、服务人民。

学校以思创教育理念为引领,结合地方特点,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教育需求,实施了不同层级、不同模块的思创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了思创教育的个性化与精细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分层方面,建设了不同年级的思创课程体系,在一年级开展思创通识课程,在二、三年级开展思创专业课程,在四年级开展思创项目实践。在不同模块方面,架构了红色教育模块、社会经济演变模块、思创融合教育模块、思创项目实践模块等。红色教育模块包括先烈旧址、草原英雄、西口文化、民族融合等。社会经济演变模块包括草原钢城、稀土产业、草原生态、农村牧区、那达慕文化等的演变;思创融合教育模块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思维、创业路演、“互联网+”、商业模式、融媒体等;思创项目实践模块包括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挑战杯”“创青春”等。这种思创课程体系,形成了不同分层与不同模块之间的相互交叉、逐级进阶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地方高校思创教育的融合,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四)升级实践基地

教育实践基地是高校开展思创教育融合的重要平台,也是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途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是高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的多层次资源的实践平台,能够有效减少大学生创业成本和风险,提高项目落地转化率。[8]基地不仅可以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的教育实践训练,而且也是学生科学探索、自主研究的重要实践场所。当前,很多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了大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一些还没有基地的高校,也在加紧创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基地。在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新创建的基地需要升级为思创融合教育实践基地,原有的实践基地需要进行拓展,建设成为校内、校外协同联动的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包头是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之间的交通枢纽,既有多民族聚居区的文化特征,又具有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特征。因此,思创融合教育实践基地的升级需要兼具两方面的特点,将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以包头师范学院的实践教育基地为例,基地逐步形成了校内外共建与思创融合的实践基地建设思路和格局。第一,融入思政与地方特色要素,创新性建设校内思创融合教育实践基地。随着思创融合的推进,在原有基础上对基地进行升级,将包头的红色教育、民族团结、草原文化、草原工业的演进、稀土产业群等元素融入基地,方便师生开展区域性的思创融合教育实践;第二,拓展思创融合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形成协同联动效应。这些校外基地涵盖了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红色教育、产教协同等相关基地,包括王若飞纪念馆、百灵庙起义旧址、固阳烈士陵园、北方兵器工业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包头市转业军人创业园、包头市文化产业创业园、九曲华街创业园、包钢工业园等,能够让师生了解并服务于地方,为地方的经济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校内外教育实践基地的协同联动,其突出性优势就在于可以提升资本的利用效果,不同经济体彼此之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可以帮助学校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图2)。[9]第三,学校把握新发展阶段规律,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包头市打造创新创业型城市的新格局,提升思创融合建设质量,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具有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大学生创业园(众创空间),引进优质项目,让创业带动就业,孵化了256家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带动大学毕业生就业1050人,孵化出一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增加了地方税收,促进了地方中小微企业的转型发展;构建了“一园多基地”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与北京大学科技园包头分园等建立了10多个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12个校内创新创业工作室、2个创新创业实训中心、1个创新创业实验室、1个党群服务中心等。通过实践基地的不断升级,推进思创有机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了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图2 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升级路径图

(五)营造文化氛围

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离不开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地方特色、文化宣传为主要内容的思创融合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展现大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激发大学生的时代追求。校园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熏陶着全校师生思想的转化、价值的认同、美好行为的养成,也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热情,养成开拓创业精神,而且可以更好地激励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10]在营造思创融合文化氛围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各专业特点、产业前沿、行业龙头等,促进思创文化建设,讲好高校自己的故事,打造高校自己的品牌,全面提升思创融合的文化品位。

作为地方高校,包头师范学院围绕思创融合的本质规律,采用了开展活动、先进人物汇聚、地方特色、思创讲堂、文化宣传等各种形式,营造了立体式、全方面的思创融合文化氛围(表1)。在活动开展方面,以“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通过组织丰富的校园活动,比如校园文化节、师生“五四”宣誓大会、“红色筑梦之旅”“你创我创”“创客翼企秀”“优秀企业家论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草原最美青年创业评选等,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式、探究式地参与到活动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品质修养。在先进人物汇聚方面,开辟专区将科学家、劳模人物、榜样力量、地方名人、行业专家等典型事迹,聚集一堂,用为国献身、科技创新的人物事迹感化学生,树立学生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的宏愿。在地方特色方面,将反映地方社会经济特色的历史进程、行业前沿等主题内容,如包头的草原生态、民族共同体、西口文化、草原钢城、稀土之都等设置专区或学科特色区,让学生随时了解地方的社会经济概况和学科前沿,增强本土化区域性发展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思创讲堂方面,通过邀请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学者、行业专家、地方名人、创业企业家、地方民族文化研究的学者、草原钢城建设的见证者、稀土之都产业发展的突出人物,还有跨区域的知名思创教育专家等到校开展讲座,开展热点类、名人类、学术类、文化类等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让学生能够零距离触及心灵,迸发智慧,感受社会,增进服务社会的热情。在文化宣传方面,通过创建精神激励专栏、崛起新星长廊、成果展示墙报等,将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依托本土资源成长的思创典型、创新创业人物、大赛创新创业项目成果等,在自媒体、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培养了大学生依托本土资源进行创新创业的精神,涌现出了如“全国脱贫先进个人”的大学生创业者齐晓景等数十个典型人物。学生的一些创新创业成果也多次被“央视综合频道”“新华网”“光明网”“内蒙古电视台”《实践》杂志等多家媒体报道。[11]通过这些举措,营造了良好的思创融合教育文化氛围。

表1 思创融合的文化氛围营造

四、结束语

教育是思想的碰撞与交流,真正的教育充满着人性、智慧与启迪,是拨动学生心弦、打开学生心扉的教育。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方法和路径,是增强学校办学影响力和办学声誉、实现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包头师范学院通过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特色,激发学生思创融合教育的灵感,挖掘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思创融合项目,深化了地方高校思创教育的融合,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思政融合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