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茂 华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等教育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神魔小说《西游记》自问世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胡适、郑振铎等一批学者考证出《西游记》作者为淮安嘉靖中岁贡生吴承恩,由此开启《西游记》现代学术研究,时越百年,成绩斐然。其中《西游记》作者和版本、主题与文化、成书与人物原型研究等热点问题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将《西游记》研究推进到新的学术高度[1]172-173。然而,《西游记》作者研究还缺乏新证据,小说中有关蓬瀛仙境内容鲜有研究。本文分析比较《西游记》和《射阳先生存稿》中蓬瀛仙境的文化内蕴,探索两部著作中的内在联系,以期为吴承恩著作《西游记》提供证据,为前人的考证作一注脚。
蓬瀛仙境,海上三神山也,亦称三壶:一曰蓬壶,则蓬莱[2]141;二曰方壶,则方丈;三曰瀛壶,则瀛洲。此三山形如壶器,上广中狭下方,皆如工制,犹华山之似削成[2]141。据东方朔《十洲记》,三神山上长满仙草灵药,出产奇珍异宝,有金玉琉璃宫殿,居住着神仙长老,泉水甘甜如醴醪,饮之即醉,令人长生。蓬瀛仙境即三神山,上有仙人居住,有仙药仙果,逸境缥缈。寻找蓬瀛仙境始于战国时期海滨诸侯国王,《史记·封禅书》载: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白银为宫阙[2]141。未至,望之如云;及到,三神山反居水下。临之,风辄引去,终莫能至云[2]141。表明蓬瀛仙境离海岸并不遥远,可视、可观、可临,但无法到达,确如海市蜃楼。寻找蓬瀛仙境再度兴盛源于秦始皇,“始皇既平六国,凡平生志欲无不遂者。唯不可必得志者,寿耳。”[3]14于是信方士之言,遣徐福入海寻三神山,访神仙,求长生药。《史记·秦始皇本纪》三次记载秦始皇东巡会见徐福,相隔约十年,期间徐福入海求仙药,花费巨大,却未成功。当徐福第三次被召见时,恐始皇治罪,精心编造一个谎言,称自己到过蓬莱仙山,见到了仙人和不死之药,但因礼物太少而没能求得。秦始皇信以为真,遂遣徐福率童男女和百工,携带金银财宝,再次出海寻找蓬瀛仙境。《汉书·蒯伍江息夫传》曰:“(始皇)又使徐福入海求仙药,多赍珍宝,童男女三千人,五谷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大泽,止王不来。”[4]321诸多史料证实:方士徐福曾为秦始皇寻找蓬瀛仙境数年,徐福或许成功东渡蓬瀛,但徐福一去不返,始皇无法得到仙药,也不知仙境何处。至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也加入探寻蓬瀛仙境的行列,七次巡游东海,寻找仙境未果,在建章宫内开凿太液池,筑起三座小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以此寄托他的神仙理想,这种具有秦汉典范的“一池三山”造型,后来演化成中国传统园林景观模式[5]215。寻找蓬瀛仙境的传说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信仰——蓬莱神话。
蓬莱神话一直在民间流传,成为人们生活的理想追求,直到神魔小说《西游记》出现,蓬莱神话为神魔小说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蓬瀛仙境不仅可以在海中,可以在陆地,亦可以在上界天堂及极乐世界,渐渐演化为世间名山大川的“福地洞天”。《西游记》中蓬瀛仙境描写多以诗词歌赋形式,且数量巨大,为古代小说史上无出右者。李贽认为此类环境描写只为说唱押韵、堆砌奇字异文、不合文理、无研究价值[6]81。其实则不然,诗词歌赋描写能渲染环境氛围,丰富故事内涵,暗示人物的身份地位,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提升小说的艺术空间,语简意长、象征性强,也反映出作者的人生感悟和价值取向。《西游记》中蓬瀛仙境描写共有23回28处之多,从第1回到100回,如草蛇灰线贯穿始终,成为小说叙事线索。为行文方便将小说中的蓬瀛仙境分为三层境界:代表天界统治层的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观音菩萨所居住的海天佛国为第一境界;陆地海洋中仙翁圣老所居住的仙山圣水为第二境界;有修行来历的妖魔藏匿所居的险山恶水为第三境界,试分而论之。
《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居所在天宫,第4回太白金星招安孙悟空,猴子初登天堂,眼花缭乱:“金光万道滚红霓,瑞气千条喷紫雾。”“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宫,一宫宫脊吞金稳兽;又有七十二重宝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寿星台上,有千千年不卸的名花;炼药炉边,有万万载常青的瑞草。”“正是天宫异物般般有,世上如他件件无。”[7]37用名花、瑞草、红霓和紫雾来显示祥瑞,以孙悟空的视觉去审视天宫中的灵霄殿,金碧辉煌,仙气缭绕;兜率宫仙台白莲开,好景胜蓬莱;蟠桃园夭夭灼灼、神奇绚丽;瑶池仙境琼香萦绕、瑞霭缤纷,具有寿星、瑞草、祥云、金兽的天宫境界如同蓬瀛仙境。如来佛祖居所天竺国灵山雷音寺的景象:“灵鹫峰头聚霞光,极乐世界集祥云”“元气流通天地远,威风飞彻满台花”“正是清虚灵秀地,庄严大觉佛家风”[7]610灵山指向神圣,雷音指向庄严,用霞光、祥云、威风、灵秀表示圣地佛天的胜景,为环境描写蒙上了佛教色彩,营造出某种宗教氛围,词赋描述西天的极乐世界也胜过蓬瀛仙境。再看观音菩萨修行地,小说中描述过3次,第17回才见观音真胜境,试看南海落伽山:“汪洋海远,水势连天。祥光笼宇宙,瑞气照山川。千层雪浪吼青霄,万迭烟波滔白昼。水飞四野振轰雷,浪滚周遭鸣霹雳。”“山峰高耸,顶透虚空。中间有千样奇花,百般瑞草。风摇宝树,日映金莲。观音殿瓦盖琉璃,潮音洞门铺袱帽。绿杨影里语鹦哥,紫竹林中啼孔雀。”第57回落伽山:“四海相连同地脉,仙方洲岛各仙宫。休言满地蓬莱,且看普陀云洞。”[7]672海上仙山、祥光瑞气、金莲瑞草、百鸟朝凤、仙宫云洞、空灵缥缈,正是蓬瀛仙境的范式。美轮美奂的景致描写暗示玉帝、如来至高无上的地位,重点凸显观音菩萨“解八难,度群生,大慈悯”的救世主形象,为小说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保驾护航的佛母身份做了铺垫。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出生地傲来国花果山,第1回描写花果山:“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势镇汪洋,威宁瑶海。丹崖怪石,削壁奇峰。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十洲记》所载“海上十洲”是道教神仙的福地仙阙,有三神山但没有花果山,小说中花果山与蓬莱、方丈、瀛洲相提并论,并说“十洲、三岛”皆因它而衍生,突出花果山位置重要,根基坚固,表明花果山与三神山同根同源,环境相似,地位相同。第57回沙僧去寻孙悟空“望仙山渡过瀛洲,向东方直抵花果山。”进一步明确花果山毗邻海上三神山。“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7]2彩凤、麒麟、龙、玄鹤、寿鹿、松柏、仙桃具有美好祥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鹿)寿(桃)禧,松鹤延年都是富贵吉祥的象征,营造出太平祥和的氛围,也是蓬瀛仙境应有的物种。反之,豺狼虎豹出没、险象环生的恶境,则“覆巢毁卵,凤凰不翔;刳胎焚夭,麒麟不至。”[6]82孙悟空住地水帘洞,石碣上镌刻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福地洞天的花果山仙气缭绕、花果飘香,充满了祥和与生机,暗示孙悟空天生道胎仙骨,来历非凡,为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第30回猪八戒请悟空救师傅时,八戒眼中的花果山“乾坤结秀赛蓬莱,清浊育成真洞府。洞天福地人间有,遍山新树与新花。”[7]345八戒满心欢喜,羡慕不已:“好去处!果然是天下第一名山!……若是老猪有这一处山场,也不做什么和尚了!”[7]344此处的山场能引起只满足口腹之欲、不讲究穿着住行的八戒嫉妒,表明花果山的仙境真不一般,环境描写还具有承上启下作用,到第33回大圣遇见了莲花洞巡山的妖怪,摇身一变,变成一老真人,对妖怪说“我是蓬莱山来的”就不足为怪了,蓬莱是海中仙山的代表,世人皆知的神仙居所,报名蓬莱真人,凸显孙悟空的身份地位,合乎情理,无有所悖。还是第1回孙悟空拜师学艺的灵台方寸山三星洞,风光旖旎:“修竹乔松,万载常青欺福地;奇花瑞草,四时不谢赛蓬瀛。”“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7]10这些蓬瀛仙境描写寓意明显,名师出高徒,悟空的住地是蓬瀛仙境,须菩提师祖的宝地自然赛过蓬瀛,拓展故事的叙事空间。
蓬瀛仙境演绎最完美的范例在小说第24—26回,以整整3回内容敷陈唐僧师徒留宿万寿山五庄观引发的人参果纠纷案。镇元子的住所万寿山“乃是仙山真福地,蓬莱阆苑只如然。又见些花开花谢山头景,云去云来岭上峰。”[7]265五庄观“松坡冷淡,竹径清幽。真个是福地灵区,蓬莱云洞。清虚人事少,寂静道心生。”[7]267表明“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为人间第一仙境,暗示与世同君、地仙之祖的镇元子身份特殊。五庄观的镇观之宝人参果树,果子成熟要12 000年,闻一下能活360岁,吃一个能活47 000年,留守庄园的二仙童清风1320岁,明月1200岁,用数字表明人参果的神奇功效也有迹可循。据东方朔《神异经》:南方大荒有树焉,名曰如何。300岁作花,900岁作实。花色朱,实正黄,味如饴,实有核,形如棘子,金刀剖之则酸,芦刀剖之则辛,食之得地仙[8]51。可以看出,该仙果具有人参果的雏形,且与五行相畏。人参果唤名“草还丹”,据宋《圣济总录》记载,草还丹是由“菊花、巴戟天、枸杞子、肉苁蓉”四味药组成的味甘、性温、补益肝肾的复方蜜丸,具有补虚冷、调元气、壮筋骨、抗衰老、驻容颜、延年益寿之功效[9]546。以此看来,地仙之祖的人参果之所以与王母娘娘的蟠桃、太上老君的仙丹成为《西游记》中的三味长生不老药,令神仙圣老垂涎,是作者综合了神话传说与传统医学创新的“仙果”,是虚拟与现实的“结晶体”。孙悟空为救树寻找良方,行者自知“方从海上来”的道理,“上东洋大海,遍游三岛十洲,访问仙翁圣老,求一个起死回生之法。”孙悟空不假思索的这番话是作者谙熟“蓬莱神话”,将徐福入海求仙药的传说信手拈来植入主人公大脑的结果,不露一丝痕迹。大圣到蓬莱山,蓬岛仙境:“大地仙乡列圣曹,蓬莱分合镇波涛。瑶台影蘸天心冷,巨阙光浮海面高,五色烟霞含玉籁,九霄星月射金鳌,西池王母常来此,奉祝三仙几次桃。”[7]289白云洞外,松荫之下,福、禄、寿三星悠闲下棋,寻找药方未果;大圣到方丈山,方壶仙境“方丈巍峨别是天,太元宫府会神仙。”“福如东海寿如山,壶隐洞天不老丹。圣号东华大帝君,烟霞第一神仙眷。”[7]293见东华帝君在贝阙仙宫、瑶池琼阁悠闲喝茶,邀请大圣喝玉液,寻找良方无果;大圣再到瀛洲岛,瀛台仙境“珠树玲珑照紫烟,瀛洲宫阙接诸天。世人罔究壶中景,象外春光亿万年。缭绕丹霞出宝林,瀛洲九老来相接。”[7]294丹崖珠树下九位仙老悠闲饮酒着棋,谈笑讴歌,邀请大圣饮琼浆、食碧藕,寻找仙方也无果,仙翁圣老不能医活地仙之祖的人参果树,只有观音菩萨出手救治。第26回的描述,看似悟空海上求方失败,实际向世人展示蓬瀛仙境的神仙生活:有神仙圣老,饮琼浆玉液,食碧藕仙桃,琴棋书画诗酒茶,生活逍遥自在,以诗词描摹的意境拓展了小说的艺术空间。耐人寻味的第66回孙悟空斗不过小雷音寺妖魔,到南赡部洲搬救兵,悟空首先想到向荡魔天尊求助,武当山好去处:“地设名山雄宇宙,天开仙境透空虚。玉虚师相真仙地,金阙仁慈治世门。”祖师遣五大神龙和龟蛇二将擒拿黄眉怪,未果;日值功曹又推荐泗州大圣国师王菩萨给孙悟空,看到盱眙山景象:“白云横不度,幽鸟倦还鸣。说甚泰嵩衡华秀,此间仙景若蓬瀛。”[7]770王菩萨派小张太子领四将去战黄眉怪,也未果。这里且不论战况如何,小说有意安排王菩萨与荡魔天尊同台,盱眙山与武当山比肩,并将盱眙山比若蓬瀛仙境渲染一番,无疑抬高盱眙山和王菩萨的地位身份,表明作者深谙盱眙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历史,是对家乡情感至诚的宣露[10]190,也露出了创作的斧痕。
《西游记》小说中妖魔鬼怪的藏身之处有些是险山恶水、阴森恐怖,有些却是风光秀丽、景色无边,不同的环境描写,营造迥异氛围,揭示妖魔的身份和背景。第17回孙行者黑风山大战熊罴怪,熊罴怪藏身的黑风洞“烟霞渺渺,松柏森森。虽然旷野不堪夸,却赛蓬莱山下景”。第21回唐僧师徒黄风岭遭遇貂鼠精,妖怪隐藏的黄风洞“烟波性命浪中流,名利残生随水办。仙山洞府黑攸攸,海岛蓬莱黑暗暗。”[7]231第50回唐僧师徒金兜山遇青牛怪,魔头栖身的金兜洞“烟云凝瑞,苔藓堆青。猿啸鸟啼风景丽,鸾飞凤舞若蓬瀛。”[7]590第79回孙悟空到柳林坡擒老怪,但见清华仙府“烟霞幌亮,日月偷明。一径奇花争艳丽,遍阶瑶草斗芳荣。温暖气,景常春,浑如阆苑,不亚蓬瀛。”[7]928熊罴怪是落伽山守山大神,貂鼠精是灵山得道黄毛貂鼠,青牛怪为太上老君的坐骑,白鹿精是蓬莱寿星的脚力,这些妖怪的前世今生均有背景,有靠山,佛仙、神圣是他们的“庇护神”,当妖怪被降服后,准备“绳之以法”时,佛仙、神圣就会及时出现,将它们庇护起来,它们下界为妖,有恃无恐与其背景相关,其栖身居所自然不同一般。作者将现实生活中“任人唯亲”的官僚腐败现象引用到神话小说中,增加喜剧色彩,寓意深刻。第59回孙大圣翠云山一借芭蕉扇,铁扇公主隐居的芭蕉洞“烟霞含宿润,苔藓助新青。嵯峨势耸欺蓬岛,幽静花香若海瀛。”[7]689第60回孙悟空积雷山二借芭蕉扇,玉面公主仙居的摩云洞“烟霞笼远岫,日月照云屏。不亚天台仙洞,胜如海上蓬瀛。”[7]699铁扇公主、玉面公主是牛魔王的妻妾,牛魔王是孙悟空的结拜兄弟,仙境般住所凸显牛魔王的身份,暗含孙悟空对嫂子的“艳羡”,使得故事更富有人情味,诙谐幽默。
总之,百回本《西游记》中蓬瀛仙境如“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成为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以诗词歌赋形式描写蓬瀛仙境,呈现出诗化的叙事倾向,从而成就了小说的叙事策略[11]34。“蓬瀛”一词反复出现凝固成某种文化符号,成为对仙境向往的抒情媒介,也构成小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吴承恩现存无争议的遗作有《射阳先生存稿》(以下简称《存稿》)共四卷300多篇[12]39。志怪小说《禹鼎志》(已亡佚)仅存序一篇,《花草新编》一部存残本,分类编选唐宋金元词近400阕[12]39。《天启淮安府志》评价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有秦少游之风,复善谐剧。”[12]38研读《存稿》不难发现,吴承恩多才多艺,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利”;通音律“调宫徵而理经纬,可讽可歌”;善书法“金石之文,多出其手”;工绘画“通神佳手”;精博弈“无出其右”;最能展示才华是擅写障词,名震一时。吴承恩经常参加社会名流的社交活动,诗词唱和,留下许多有名诗篇,其诗歌天然率真,师心匠意,不模仿古人,直抒胸臆。梳理《存稿》遴选出18首蓬瀛诗词发现,吴承恩的蓬瀛情结一以贯之,也是以诗词歌赋形式描写蓬瀛仙境,如《宴凤凰台》诗中就有“独倚东风番醉墨,遍题春色对蓬莱。”好友裴天佑高中进士,他写诗祝贺,裴天佑家乡赣榆地处海滨,是传说中神仙居住的三神山,故称裴“瀛洲客”,“海上仙人青凤裘,翩然驾鹤来瀛洲。主人本是瀛洲客,曾向金门驰献策。”[13]24同窗发小沈坤嘉靖二十年高中状元,他也作诗祝贺:“蓬莱雪后烟花满,阊阖天心雨露多。染翰朝朝供研滴,凤池新绿酌恩波。”[13]60患难好友李春芳,嘉靖二十六年高中状元,他也作贺词,李春芳的家乡来自江苏宜兴,华阳洞天福地所在:“瀛洲高步总神仙,道得由来況有传。甲榜题金龙作首,春堂世彩凤相联。”[13]54同窗好友朱曰藩嘉靖二十一年高中进士,吴承恩作诗《赠子价》:“我爱朱郎龙凤种,即今诗思逼刘曹。玉鞭紫气瞻风骨,金殿春云照羽毛。绝世飞扬人未识,致身儒雅道何高。投君海上三山赋,报我花间五色袍。”[13]63这些昔日好友后来在科考中陆续高中进士,具有天才少年美誉的吴承恩却屡屡科考名落孙山,屡困场屋,其失落颓废心情可想而知,尽管如此,吴承恩总是把最美好的祝愿送给他们,祝愿同学生活在蓬瀛仙境中。吴承恩名气大,常应邀为淮安的父老撰写障词、颂文、墓志铭等,深受官商雅士的尊敬。他撰写障词常用“福地洞天”“蓬瀛仙境”“人世蓬壶”“洞天蓬岛”“蓬莱银海”“瑶台仙境”等词汇歌颂,如《寿金月艇八十障词》:“斗冠冕,琴棋罗列,卷湘帘,人世蓬壶,池上洞箫吹彻。”[13]251《贺金秋泉翁媪障词》:“故千岁灵筹,喜双添乎海屋;四时寿酒,幸两接乎蓬莱。”[13]262《贺杨封君七十障词》:“户对三花,卧游嵩少;门环一水,坐对蓬莱。”[13]272《寿许逸菴六十障词》:“笑问黄花,香苞开也未,夜来多少?一年一度,洞天长醉蓬岛。”[13]314《寿乔母郭夫人障词》:“洞天蓬岛,天外乐,声缥缈。看群仙齐降,芳尊玉斝,歌舞同倾倒。”[13]322等等,这些赠贺亲朋好友、达官贵人的障词颂文不乏谀辞、应酬之作,但绝大多数作品文以载道、情为心声,从中看出其择友人品为上的品格。吴承恩《留思录序》曰:“呜呼!是辑也,野人之辞也。吾观于野,而知情之极挚,文之所由生矣;吾观于吾乡,而知王道之易行也。”[13]120真实的感情是文学的源头,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典型反映,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体验和快感。
吴承恩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接受正统儒家教育,读儒书,考科举,具有儒家思想,但他博览群书,爱好奇闻,对道教佛学也有一定研究,《金陵客窗对雪戏柬朱祠曹》[13]16一诗就体现他的道家思想:梦见自己飞龙在天,云端漫步,看星河银装素裹,朔风吹起漫天霁雪;见仙女翩翩起舞,送来环玦,骑龙跨凤,并驾遨游;梦中惊醒,推窗仰视,却见满天飞雪,长天一色;倚窗吹箫,梅香扑鼻,引来仙鹤共鸣;吟诗赏雪,火蔟铜瓶,香茶美酒。亦幻亦实,宛如仙境。吴承恩为漕运总督唐龙的祖母八十寿辰而作的《海鹤蟠桃篇》[13]20则呈现另一神奇仙境:西王母居住昆仑山瑶池苑,那里生长“开花结子六千岁”的蟠桃,吃了可以长生不老,西王母不仅有仙桃还有仙药,嫦娥因偷吃仙药,飞入月宫成了仙女。西王母也曾经驾鹤幸会汉武帝,传他长寿仙药。唐龙祖母年逾八十,福寿双全,西王母送来仙桃仙药,“玉桃玄鹤降西母,披花笑坐丹霞屏。”“八极孤抟海峤风,千年遥寄神仙药。”借以表示祝寿之意[14]125。这两篇诗词不同程度体现吴承恩的道家思想,多少也透露他对仙境的想象和向往。
(一)两部著作中均有“蓬瀛、蓬壶、蓬岛、蓬莱、方壶、瀛台、瑶台仙境、洞天福地”等词汇,频率很高,特别“蓬瀛”一词在两部著作中同时出现,反复提及,是其他小说论著没有的。蓬瀛仙境在《西游记》中被尽情演绎,成为贯穿小说始终的线索,在《存稿》中词频率极高,凝固成一种文化符号,蓬瀛仙境成为联系两部著作的纽带。《存稿》是吴承恩的遗作无争议,这是否意味着吴承恩有写作《西游记》的可能?
(二)以诗词歌赋形式描摹蓬瀛仙境,不仅仅是辞藻华丽、说唱押韵,更是渲染气氛、浓缩精华,暗示人物身份,拓展叙事空间,提升艺术效果,成为叙事方式的一大亮点,其文化意蕴深厚,《西游记》适用,《存稿》同样适用,作者写作手法如出一辙,这是否意味着吴承恩正是《西游记》著作者?此外,比较吴承恩《存稿》与《西游记》相近之处还有不少,如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佛道思想的痕迹均表明,吴承恩具备创作《西游记》的素质和条件[15]24。
(三)最好的写作素材源自生活,《西游记》的创作自然离不开现实生活土壤。小说将盱眙山的蓬瀛仙境植入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中,应是作者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例证;反过来思考,对盱眙山熟悉程度是否可以成为判定《西游记》作者身份的证据?再者,《西游记》中描写蓬莱仙境有“西池王母常来此,奉祝三仙几次桃”诗句,吴承恩《存稿》中《海鹤蟠桃篇》亦有“玉桃玄鹤降西母,千年遥寄神仙药”词句;又有“金门更问东方朔,华表重逢丁令威”一句,在《西游记》第26回中,东方朔修道成仙,成为方丈山东华帝君的茶童曼倩,与悟空十分熟悉,见面相互调侃。这是偶然巧合,还是有意而为?些许蛛丝马迹,多少暴露了创作的斧痕。在明代,海州隶属淮安府管辖,其境内的海上云台山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厚的人文景观,是“蓬瀛仙境”和“东胜神洲”的蓝本。自称“淮海竖儒”的吴承恩与海州赣榆的亲朋好友交往甚密,对海州风物、云台山地理掌故以及“蓬莱神话”耳熟能详,那些“方从海上来”“主人本是瀛洲客”“投君海上三山赋”等诗词警句应是作者取材于家乡生活的例证,这些经历为《西游记》的创作提供丰富素材,理应成为判定《西游记》作者身份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