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更好的 自己

2022-04-25 23:24:10王福强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教育者大学

王福强

如果你问我教育孩子最理想的境界是什么,我只有一句话: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找到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到最好,把自己的光和热发挥到极致。只有那样,我们才能找到自己,成为自己。要知道,每个人最终都只能做自己——无论你怎么学习怎么模仿怎么努力,你都成不了任何一个他人,就像其他人也不可能成为你一样。不要邯郸学步,也不要东施效颦,要悦纳自我,发挥潜能,做更好的自己。

正如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的那样,教育的意义是要帮助你从孩提时代开始就不要去模仿任何人,永远都做你自己。不论你是丑或是美、羡慕别人或嫉妒别人,永远都要做你自己,并且真的去了解这一切。

而当前教育最大的弊病在于,它总是试图按照社会的主流观念,把学生刻成一个模子,然后进行批量生产。整个过程,完全没有考虑、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美国有一部电影叫《录取通知》,讲述了这樣一个故事:几个即将毕业的高中生没有被大学录取,他们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家人,于是聚集在一起商量。商量过后,他们决定虚构一所大学,然后伪造了几份大学录取通知书,以此来蒙骗父母。可是很不巧,他们的父母听了以后对这所虚构的大学很感兴趣,决定去这所学校看看。这下可把他们几个急坏了,因为这所大学实际上并不存在。怎么办?几个高中生急中生智,决定一起来组建这所大学。他们找到了一处废弃的精神病院,几个人没日没夜地打扫卫生,终于把它收拾得井井有条。接着,他们邀请到了一位被辞退的大学教授来担任校长。他们在网上发出召集令,所有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考这所大学。于是乎,上百名怀揣着梦想的落榜生来到了这所刚刚诞生的大学。他们虽然成绩不佳,但是个个身怀绝技。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天赋在这里得到了尊重和认可,并且他们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课程,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快乐。后来东窗事发,教育部门派人查封了这所违规设立的学校。在听证会上,几个学生代表慷慨陈词,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才能,我们需要这样一所尊重每个人的兴趣和特长、能够让每个人成为自己的学校。最终,这所学校被教育部门承认,正式由虚构走向了现实。

这部电影包含的教育精神值得我们深思。这些年来,中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可是真正优秀、有才能的人却并不多,才华特别出众的就更是凤毛麟角。根源之一就在于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理念总是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怎么样的人才,却从来没有想过尊重学生本人的想法。我们的教育理念是让学生去迎合国家和社会的期望,却从来没有想过让学生成为他自己。

我们要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每一个孩子因完整、独特而健康、美丽。一个完整的孩子由这几部分构成:身体、感觉、情绪、认知、精神。这是一个人的内在环境,是一个系统,而精神是核心。孩子依靠精神世界的成长,借助于这些结构,创造自我,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当孩子会和自己的每一部分相处,并与每一部分连接着,他们就拥有了完整的成长。一个人身体的自由是他走向“人”的开始。当一个人开始感知世界,他就有了感知与情绪,有了思考与认识,最终形成人内在的精神层面的信念与品格。而信念、品格等,又回过头来“指挥”人的身体做什么、不做什么,形成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它们彼此相关,互为因果。任何一个链条的断裂都会产生滞涩,进而影响整个人的成长。作为一个孩子,他就是遵循这样的规律建构和创造自己的。只有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去认识孩子、发现孩子,并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

成人首先要做的不是往孩子的生命上去附着什么东西,而是去发现这个生命,拭去上面的尘埃,使其露出本性、本意。当孩子捡起一片树叶仔细端详的时候,他是在感知叶子的颜色、纹路、形状、大小、温度、质感,他是在认识叶子与树的关系、与季节变化的关系,他是在构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他是在创造他自己。有的老师说,一片破树叶有什么可看的,这不是浪费时间吗?这就是对孩子生命的不理解。这不是无聊,更不是浪费时间,这本身就是生命的成长过程。教育者的伟大之处在于给孩子生命成长的时空,发现孩子一瞬间闪亮的眼眸、紧蹙的眉头、豁然的笑容、丰盈或停顿的内心。教育者的价值则在于在静静的欣赏中发现每一个纤细的生命线头,并顺着其脉络纹理、细胞结构小心翼翼地、及时但有节制地安抚与“填补”。这就是我们说的塑造。

我们还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故事在孩子生活中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其中有生活,有人。故事在生活中发生,因为有生动的情节而让人思考。有故事的孩子意味着他有自己的生活,接地气,成长于“世间百态”的生命才会气象万千;意味着故事中生动的情节会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迹,让他懂得善良的价值、真诚的美好,还有生活中存在种种困顿。这些是孩子形成性格品德的根基,品德不是知识的习得,也非技能的训练,而是情感的体验。在自己与他人的故事中,孩子建构着自己。有故事的孩子还意味着他养成了在思考中生活、在生活中思考的习惯。在故事丝丝缕缕的感染中,孩子会自觉地想,为什么是这样,然后又怎么样了,可不可以是另一个样子——思维的培育尽在其中。

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教育者首先要成为一个有故事、会讲故事的人。从讲一本书、讲孩子熟悉的一个人、讲一件刚刚发生的事开始,逐渐发展到和孩子一起讲他自己的故事,把对孩子的叮嘱、寄予的希望无声无息地融入故事中。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就把故事往那个方向“塑造”,这是在真正塑造孩子。到最后,让孩子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讲生活中的种种经历。此时孩子在真实地“书写”自己,也是进入了真正的生活状态。故事是灵魂的数据,用心书写故事,就会让灵魂闪光。这会让孩子遇到更好的自己。

那么,我们如何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呢?

一、教育孩子拥有信仰

今天的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复杂、变化、不确定性。今天的我们,最累的不是具体做某一件事,而是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面对扑朔迷离的情境、面对错综复杂的关系时,该如何选择。信仰是“选择之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信仰让选择变得更简单。信仰不会让我们每一次都赢,但确实可以让我们在选择关头,成本低、效率高、无大错、可积累。如果把时间放长远看,这样的孩子大概率会“赢”。我曾经在学校提出学生的形象标准,十二个字:文明大气,自立乐学,向上生长。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形象表述呢?“三观”正的孩子大概率会充满进取心,而进取心是积极生命的源头,幸福感是瓜熟蒂落的果实。教育者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三观”。“三观”正的孩子可以抵御时间的侵袭,可以跨越空间的屏障,可以潜入自己的内心,可以飞往浩渺的宇宙。这就是信仰的价值。

二、教孩子做时间的主人

一个优秀的人一定能管理好自己的时间,管理时间的另一面就是自律。一个人使用时间的方式就是塑造自己的方式。对孩子而言,这涉及几个层次。一是养成给时间分类的习惯,比如周一到周五的时间、周末时间、小假期、寒暑假,具体还可以把每一段再细分。二是学会往时间里填充事。必须做的事、喜欢做的事、可做可不做的事、绝对不做的事。不同的时间做不同的事,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喜欢做的事和必须做的事同样重要,当然两者一个是生命本身的兴趣所在,另一个是职责使然,两者不是固定不变的。兴趣靠发现,同样靠“养育”。三是自己选择完成的方式、过程和对结果的预期。四是行动,在行动中调整、坚持,不放弃。时间管理的这四个环节是逐级递进、越来越“较劲”的过程。前两个可以靠老师、家长帮忙,而后两个则完全靠孩子的能力与自律,由孩子自己选择方式、预判结果、决定过程,很多孩子都是在这个环节败下阵来。我们经常说的“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做事,用不用心,认不认真,肯不肯吃苦,能不能下功夫是关键。人谋划事是“知与识”的统一,而真正做事就是曾国藩说的“结硬寨、打呆仗”,需要坚持,需要实在劲儿,任何投机取巧都会导致功亏一篑。

三、引导孩子爱上无用之用

让孩子做更好的自己,是一种大追求、大智慧。人生的更好在哪里?是财富的不断增加、职位的不断高升,还是各种欲念的不断被满足?财富与职位都不是坏事,用好了能给自己带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推动社会的改良与发展出力,但是人终究会回到内心的层面,也是我提到的一个完整的人的最后一部分——精神层面。真正支撑、丰盈一个人内心的是什么?是真、善、美。它们哪一个实用?而它们哪一个没有大用?能力接近、学识不相上下的人到最后“拼”的是什么?是无用之用的“大用”。比如,爱上阅读、音乐、绘画、运动等。

在这个智能化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行业在一一瓦解,过去的许多标准不复存在。未来已来,我们不得不生活在一个日益“陌生”的世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喧嚣中做更好的自己,我们更需要这些能让自己安静下来的、回到内心深处的“无用之用”。这是看似远、实则近的做更好的自己之道。

四、培育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独立思考就是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能把知识用于新的场景中,知道选择背后的原因。只有独立思考,才能建立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与因果关系,才能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才能在一个更大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才能在建立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中丰富自己。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关键在于教育者与他们的“对话”,在对话中帮助他们发现事物的本质。教育者要把更多心思放在问题上,对答案保持好奇、开放的认知。这些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起点。这需要开放的课堂,讓孩子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去判断、去选择、去承担。放开我们的手,孩子们才能更好地回来。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教育者大学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工会博览(2023年1期)2023-02-11 11:57:46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谈独立思考
求知导刊(2017年26期)2018-01-04 16:03:17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谈独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