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
读陶行知,有时候感觉是在读苏霍姆林斯基。二者的文字都很深刻,往往让我读着读着就被其思想打动,进而浮想联翩;同时,他们的文字都非常朴素——相比同时代的一些教育论著,陶行知的文字通俗易懂,但又绝不肤浅。另外,和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一样,陶行知的文章总是从字里行间散发出一种温馨的感情,他当然不是刻意煽情,而是自然而然地带着感情在写教育、谈教育。
深刻、朴素而充满感情,这是我对陶行知文字特点的感受。尤其是写给孩子的文字,这样的特点就更鲜明了。
比如,我今天读到了陶行知先生写给一个叫吴立邦的小朋友的三封回信。
吴立邦小朋友虽然当时年仅13岁,却已经是平民教育的小老师了。他在参与平民教育时碰到一些困难,比如去动员一些老太婆学识字,却碰了钉子。于是吴立邦小朋友写信给陶行知,诉说苦恼,并向陶行知请教。
陶行知的回信,并没有开门见山地回答小朋友的问题,而是先“抒”了一段“情”——
世上有十八岁的老翁,八十岁的青年。要想一世到老都有青年的精神,就须时常与青年人往来,所以我很愿意和青年人通信,尤其欢喜和小孩子通信。平时得小孩子一封信,如得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的泉源!
“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的泉源!”读到这里,我的心好像被融化了!得有一颗怎样爱孩子的心,才会如此把小孩看作自己“精神的泉源”啊!
接下来,陶行知把小朋友参与平民教育提到“爱国”的高度——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个个人的本分。顾亭林先生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觉得凡是脚站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不过各人所处地位不同,爱国的方法也不能尽同。小孩们用心读书,用力体操,学做好人,就是爱国。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你说等到年纪长大点也要服务社会,这是很好的志尚。社会的范围很不一定,大而言之就是天下;小一点就是国家;再小就是一省,一县,一村;再小就是我们自己的家庭。大凡服务社会,要“远处着眼,近处着手”。学生在学习服务社会的时候,就可以从自己的家里学起,做起。一面学,一面做;一面做,一面学。我们在家里服务的事也很多,把不识字的家庭化为识字的家庭,就是这许多事当中的一种。
看,跟孩子说话,得用他能够懂的语言,得结合他的生活体验。比如,“小孩们用心读书,用力体操,学做好人,就是爱国”,一下把“爱国”这个看似有些空洞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具体,让小朋友知道“爱国”不是“道理”,而是日常的行动甚至细小的行为。
对吴立邦小朋友说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解惑同样生动而形象——
你信上说到贵处的老太婆们如何顽固,如何不易开通,这也是自然的现象。我们在社会上做事就要预备碰钉子。我在这几个月当中,也碰了四五个钉子。碰钉子的时候有两个法子解决:第一是硬起头皮来碰,假使钉是铁做的,我们的头皮就要硬到钢一样,叫铁钉一碰到钢做头皮上就弯了起来;第二是要把我们的热心架起火来,把钉子烧化掉。我们只怕心不热,不怕钉子厉害,你看如何?
太有趣了!钢头碰铁钉,多么形象的比喻!尤其是“要把我们的热心架起火来,把钉子烧化掉。我们只怕心不热,不怕釘子厉害”,不但形象,而且富有智慧。
第二封回信回答的是吴立邦小朋友想拜陶行知先生为师的问题。陶行知写道:“你信上说要拜我做老师,本来是不敢当。不过古人有相学相师的道理,如果你愿意做我的老师,我一定愿意做你的老师。我现在最小的学生是四岁,最老的学生是六十六岁。他们都是我的学生,也都是我的老师。他们教我,我教他们,别有兴味。”
在这里,陶行知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相学相师。虽然这是古人的理念,但陶行知将其化为具体的行动:“如果你愿意做我的老师,我一定愿意做你的老师。”而且他已经有许多互为师生的朋友,从中体会到了乐趣:“他们教我,我教他们,别有兴味。”
这点尤其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学习。已经进入21世纪的我们,应该更有民主情怀,更容易和学生建立互助互学的平等关系,但很遗憾,“师道尊严”依然在一些教育者头脑中根深蒂固。在某些学校,师生关系成了“我管你从”的关系;在某些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专制色彩。因此,当年陶行知所倡导的“相学相师”在今天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认识到,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来说,教师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民主的教育态度,首先应表现为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并且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在求知道路上探索前进的朋友和同志。
陶行知还在这封信里回应了小朋友请他教写诗的请求。陶行知先说自己好久写不出诗了,不能勉强写,否则写不好。在这里,他强调了写诗的真情实感:“等到你觉得肚子里有块东西,不得不吐到笔里,笔里有点东西,不得不写在纸上的时候,那时你的诗就自然而然的来了。”他还说:“世界上诗做得多,好的少,就是因为做诗的人,不能把生命放在诗里,不能把诗放在生命里,不能把诗和生命合而为一,换句话说:‘没有诗的生命,决做不出生命的诗。’”
我们知道,陶行知写了许多非常有独特味道的诗,这个“独特味道”其实就是陶行知独特的精神、情感和生命。他的每一首诗都是这几句话的注释。
在第三封信里,他继续和小朋友谈诗:“你说随地随时都可以做诗,这句话是很对的。我只想补充两句:随时随地都是诗;随时随地都可以做诗;随时随地都不可以勉强做诗。诗贵自然,充天地间都是诗的材料,诗人随意拈来都成好诗。”
“诗贵自然”,强调的依然是真情实感。陶行知还把自己前一天在旅馆里写的一首小诗抄给吴立邦小朋友——
自勉并勉同志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多少白发翁,蹉跎悔歧路。
寄语少年人,莫将少年误。
一个33岁的成年人和一个13岁的小朋友,完全像平等的朋友,或者说“诗友”,互相交流,互相切磋。
信的最后一句也让我感动:“你如有诗,也请送我几首读读。这封信是火车上写的,所以很不整齐,请你原谅。”
平等,谦卑,诚恳。如果孤立地看这几句结尾的话,我们完全看不出是一个教育家写给一个小孩子的。陶行知这三封信,教我们如何尊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