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传记电影的 青年书写与历史选择

2022-04-25 23:42:41程志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革命者李大钊主义

程志

作为一部建党百年的献礼片,《革命者》与当前《觉醒年代》《1921》《三湾改编》《红船》《中国医生》《守岛人》《我的父亲焦裕禄》等影视剧共同构筑了建党百年影像化表达的思想矩阵,它们都意在呈现早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先辈和当代共产党人始终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光辉形象。当然,经由这些献礼意味的影视剧,我们可以再度确认作为记忆容器的影视媒介和作为历史材料的影视艺术之间的关联性,甚而,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经由视听影像的“逼真还原”,做一次“历史的返场”。以《革命者》为代表的影视剧不但让共产党员而且让更多的普通民众知晓“百年光阴”的不易,人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当然,也再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选择中的正当性、历史性与合法性,更加确立了作为一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的宗旨。

一、青年的意义

《革命者》自然是有其价值所在的,作为民族和文化载体的影像文本,用著名学者扬·阿斯曼的话说,它成为人们记忆中“延伸的场景”,它“创造了一个远远眺向过去的自有时间性的视野”。是的,《革命者》是一个立足现代语境来阐释过去历史的逻辑链条的影像符码,它指征着意识形态化的政党概念,同时也希图以影像文本的意识形态腹语术召唤当代青年的家国想象与情感认同。笔者以为,这部电影的讨论价值在于它试图以革命浪漫主义的情感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手法写就一个关于“青年传奇”的“现代性寓言”。

根据历史常识可知,李大钊就义时年方38岁。按照当前对年龄的划分,18岁至40岁都属于青年,其中18岁到28岁属于(青年)青春期,29岁至40岁属于(青年)成熟期;而世界卫生组织对青年年龄的界定是44岁以下。无论从哪个层面看,李大钊的革命都属于青年者的革命,或者说李大钊就是五四时代的“青年变革者”——关于这一点,我想是毋庸置疑的。而这部电影也开宗明义地写到李大钊一生的愿望乃是“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

青年是这部电影同时也是那个时代不可回避的关键词,青年对于时代的焦虑和国家的担忧,展现出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五四运动,某种意义上是青年的运动,是学生的运动,是在京高校大学生们的家国热血所造就的运动。而革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那样的背景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天然地跟青年有着血脉联系。翻开相关史料,可以发现中共一大的与会者中,最小的刘仁静年方19岁,而年龄最大的何叔衡也才45岁;30岁以下的9人,占五分之三;15位出席者的平均年龄是28岁,恰巧是毛泽东当时的年龄。不难看出,青年之于中国共产党的意义。因此《革命者》与其说是一部展现李大钊先生的个人传记片,不如说是一部书写青年改变国家命运的电影。

二、信仰的力量

李大钊以现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和传统士大夫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感,自觉走向广大的工农中间,将革命的火种和革命的理念传播到群众中去。他第一次向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他也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开启世界新纪元的意义。他当然也知道,在一个“主义”盛行的年代里,选择自己坚定的“主义”,找到一条救亡图存的路径,是那个时代知识青年内心普遍的想法。至于北大“问题与主义”之争今天姑且不论,笔者认为在一个可以选择苟安的年代里,宁愿选择慷慨赴死以唤醒国人麻木之精神与灵魂的人无疑是高尚者。这一点是李大钊给人们的榜样和示范。这是一种全然的信仰,全然的对“主义”的信仰。

因此,笔者由影片《革命者》想到了关于“五四”的意义。笔者以为“五四”永远是年轻的,或者说“五四”的意义永远是青年的“五四”,它代表着一种青年的救赎,代表着一种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代表着一个民族不屈的灵魂。笔者以为这才是《革命者》中李大钊先生要传达给当代青年的意义。所谓“革命”无非是一种青年内在的觉醒,而这种觉醒是青年谨守本心、始于良知本能、尊于道德律令的行动,它是以一种对现实的反叛而对内心的顺应的形式而呈现的。所谓“革命者”,乃是基于自由意志、选择为信仰而斗争的人们。李大钊先生是一个忠于自己“主义”的人,他也让自己信仰的这种“主义”成为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的力量源泉和精神动力。

《革命者》是一部充满革命英雄气质和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的电影,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革命活动而展开。电影以交叉剪辑的方式将镜头对准李大钊生前38小时内的时空,以交替叙事的方式将李大钊生前最重要的事迹缝合进电影文本之中,把“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全过程,以及从1912年至1927年间,李大钊追寻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全景式地呈现了出来。影片以一种可歌可泣的方式,把作为知识分子的李大钊和作为社会活动家的李大钊以及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李大钊展现在观众面前。

三、历史的选择

作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之所以不遗余力地译介、推广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他从俄国革命中找到了代表着“多数派”价值诉求的布尔什维主义,他也坚定地认为这种来自俄国的“主义”是可以拯救中国的。众所周知,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近代仁人志士的探索史,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开眼看世界,到“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无一不是以失败而告终。历史证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无法带领中国走上救亡图存、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而站在历史的岔路口,是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无產阶级革命家和知识分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革命大无畏精神舍生取义,以此成就了亿万人民的信仰之路、光明之路和理想之路。

在电影《革命者》中,李大钊面对着“庆子”的救助,他说:“从古至今,没有一场革命的胜利,不是用血换来的。如果我死了,能够唤醒那些麻木的人,能够让活着的同志更加奋勇地前进,我可以去死,我应该去死。”李大钊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从革命伊始,便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因为他知道若中国不变,后人将永远生活在这人不如牲畜的“人间地狱”。从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到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再到李大钊的“为功为罪,所不暇计”,无数仁人志士共同构成了一条长长的历史锁链,横亘在中华大地之上,牵引着无数青年追随他们的脚步,前赴后继,跋涉在中国近代史的征程之中。他们以历史的自觉拓展了革命英雄主义的边界,也深化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内涵。电影中,李大钊面对死亡,慷慨赴义,始终有一种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让他忘却个人疼痛,甚至忘却了生死,正如他的绝命书所言:“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他之所以“所不暇计”,乃是因为他知道这是正确的历史潮流,他要在历史之中确立自己的价值坐标,要在历史之中复活“另一个世界的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

猜你喜欢
革命者李大钊主义
李大钊《青春》
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 05:51:36
与李大钊一起就义的路友于烈士
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 01:48:48
李大钊
西江月(2021年3期)2021-11-13 08:56:04
新写意主义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英勇就义前后
文史春秋(2019年11期)2020-01-15 00:44:30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文史春秋(2019年10期)2019-12-21 01:40:50
近光灯主义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冬日 新碰撞主义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3:05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
中国青年(1961年10期)1961-08-16 03: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