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桂北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活态传承研究
——以桂林市灵川县传统村落为例*

2022-04-24 05:30黄丽言瑶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村落村民传统

黄丽 言瑶

(1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教务处,广西 桂林 541004;2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航空服务与旅游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中,农耕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一环,并植根于村落之中。人们“聚村而根落”,在这里生活劳作、繁衍生息,形成了大量独特的方言俚语、手工技艺、生产方式、习俗规约等等,从而也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文化。这些蕴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珍贵遗产、历史记忆,依赖村落的存在而存在,通过生活在其中村民而展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大量村落特别是传统村落逐渐衰落,甚至消亡了。若失去了生存土壤,传统村落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将消失。

面对严峻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型城镇建设方面做出了“记得住乡愁”的讲话和指示,“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历史文化名村”“美丽乡村”等乡村振兴建设项目相继启动,从党中央到地方都积极行动起来,传统村落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也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来说,尚存的传统村落现状依然不容乐观。

广西传统村落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底蕴浓厚,但其中许多村落的损毁情况也相当严重,保护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本文以桂林市灵川县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在对桂北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内涵及其保护、利用现状等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活态传承提出对策和建议。

1 桂林市灵川县传统村落概况

桂林市灵川县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2个,见表1,属桂林市国家级传统村落最多的一个县,在广西各县区中也位居前列。

表1 灵川县国家级传统村落一览表

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由于自然性、生活性及人为性等因素,灵川县传统村落都有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从保存程度上看,总体上可以分为保存完好、基本完好、部分损毁三大类,见表2。

表2 灵川县传统村落保存程度分类表

2 灵川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利用的现状

2.1 传统村落文化价值内涵

传统村落里的古建筑和周边优美的自然风光,可以让人直观地感受到村落的古风魅力,是一种外在的文化,而融入传统村落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思想观念等内在文化,也是传统村落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灵川县传统村落文化中,既有和中国其他传统村落一样的共性特点,也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点。

2.1.1 宗族文化

传统村落一般是以宗族关系为基础建成的。这种关系明显地体现在村落的布局上,代表建筑就是宗祠。传统村落大都有宗祠,有时还不止一个。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中,大多也会有宗祠的身影。如:江头村的爱莲祠堂,熊村的熊家祠堂、李家祠堂,长岗岭村的莫氏祠堂,太平村的秦氏祠堂,等等。整个宗族的祈愿,凝结着宗祠建筑文化里,开枝散叶、生生不息也罢,光宗耀祖、光大门第也罢,都刻写在宗祠厚重的空间里,体现在它的建筑文化中。宗祠建筑文化,是宗族文化的核心表现。宗祠依袭礼制建造,有着必须遵守的标准,布局比较严谨,不像民居建筑那般随心所欲,灵活多样。这种分化,从一定意义上,反映着雅文化(上层)与俗文化(下层)的分化。

2.1.2 风水观念

中国传统村落的营建,一般都会依风水而定,例如,有山有水,格局完整等。这点在灵川县传统村落中,都可得到印证。即便是地处偏远的老寨、新寨、迪塘村等,都可以感受到古人在选址上的用心,体现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正是因为风水观念深刻,几乎所有古村都把山明水秀看作是地灵人杰的象征,在选址上极尽用心,都希望自己的村子在风水宝地上,为自己的子孙后代带来平安、繁荣。这种精神寄托,是人置身于生存苦难之中的一种支撑,在和自然的关系中,这种祈愿把人们的想象力落在实处,想象和现实的合一,以一种极其自然的方式调节了人与自然的冲突,构筑起三者间的和谐。

2.1.3 崇文重教

灵川县传统村落在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中,也缭绕着不少的书香气息。尊重读书人、崇文重教传统代代传承。例如,江头村的爱莲家祠,在落成之初就承担着教育族中子弟的功能。在民国年间,爱莲家祠还曾作为蒙正民国基础小学,担负了公共教育的责任。明清时期,江头村里出的状元和入仕人数是各传统村落中最多的。据统计有168人之多,任职地方遍及大江南北。这些从江头村出去的为官者,都清正廉洁,享誉一方。江头村由此有了“才子村”“清官村”等美誉,形成了独特的科举仕宦文化。

2.1.4 俗神崇拜

自古中国百姓对宗教所采取的,都是一种实用主义态度,怀着祈愿心理,也不管哪路神仙,只要能保佑,跪倒便拜,遇庙烧香。灵川县各传统村落,处于湘楚文化与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的交融传播之所,形成了多样的俗神崇拜。宗祠庙观等建筑形式,丰富了传统村落的文化形态。由各种祭祀仪式中,又诞生出了多样的民间艺术。这些文化融入当地的生活,又形成了特有的风俗习惯。如长岗岭村的倒山神雕塑,体现出对山神的敬畏和崇拜;毛村的圣母宫,代表的妈祖崇拜。再如,新寨、老寨的盘王节、度戒仪式等。瑶族崇拜盘瓠,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都会举行祭祀仪式。跳盘王,以祈求家族平安、年年丰收、人财兴旺。度戒则是瑶族男人的成人仪式,是瑶族特有一种习俗。只要度戒过关,就是男子汉,能得到神灵的保护,得到社会的承认。

2.1.5 古商道文化

灵川传统村落文化中,还体现出一种浓郁的古商道文化。古时湘桂互通有水、陆两条道,水道为有名的灵渠,陆道则有被喻为“南方的丝绸之路”的湘桂古商道。直至民国湘桂铁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桂黄公路通车,这条古商道才逐渐荒废。历史上,熊村从明代开始设圩,其繁华程度与大圩古镇不相上下。长岗岭村则位于三月岭古道的咽喉之处,明代时就有商人在此开设商铺。茶马古道从上溶流村里穿村而过。悠远的古商道文化,除了可在现存的古建筑、遗迹中略窥一斑,在当地村民身上体现出的诚信、公平、善良的美好品质,也是在古商道文化精神的传承、延续。

2.1.6 清廉(爱莲)文化

爱莲文化,是江头村特有的一种文化情怀。据《灵川县志》记载,作为周敦颐后人的江头村周氏家族,秉承先祖的爱莲思想,立有《周氏家训》,强调为人正直,当官清廉。“爱莲”文化,深深地融进了江头村的建筑风格中。以村中的爱莲家祠为中心,村落的古建筑群大都坐西朝东,面向着东北方道县的方向,借此表达对先人的崇敬和对故乡的思念。江头村现存的古建筑群规模不小,在总体布局上却不显张扬奢华,给人一种简朴而文雅的感觉。从住宅的实用简约来看,可见江头子弟为官之清廉。

2.2 传统村落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

灵川的传统村落,由于地偏一隅,较好地保存了传统的建筑、传统的街道巷陌、传统的生活器皿、传统的生活习俗和娱乐方式。各传统村落具有浓郁桂北民俗风情的特色,是旅游开发不可或缺的亮点元素。灵川县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及文保情况见表3。

表3 灵川县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及文保情况一览表

通过对灵川县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利用情况的调查,笔者认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2.1 传统文化遗产缺失,古建筑损毁破坏严重

传统村落有历史底蕴,但记载村落历史的文献资料却留存不全,比较缺乏。例如,族谱是了解村落世系繁衍、历史发展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珍贵人文资料,但各村族谱普遍存在老版本破损严重、流传不全,甚至缺失的情况。村落里的古建筑、历史遗迹等,或因荒废而颓败,或因破坏而损毁。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因缺乏科学分析和合理规划,对古建筑大拆大建,一方面盲目“拆古”,另一方面又胡乱“仿古”,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毁灭性破坏,令人痛心。而越来越多的青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外出务工、生活,日益严峻的农村空巢化,使得一些传统工艺、生产技艺等后继无人,濒临消亡。

2.2.2 保护建设经费不足,保护法规监管机制缺乏

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建设经费方面,国家和省市目前只对成功收录传统村落名录、成为历史文化名村或者有文物保护单位的村落和古建筑、遗迹划拨一定的经费,但就实际所需资金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若没有获得文保单位的传统村落则更加困难,几乎无从获得经费。村落所属的县级财力薄弱,能投入的经费极为有限,而村民更无力承担起庞大的维护费用。很多古民居因得不到及时维修而坍塌、毁坏。古建筑、遗迹承载着的无形价值,是珍贵而无价的,一旦损毁,就是真正失去。

在监管和执法方面也不够健全,我国还没有专门的传统村落保护法,也无法设置专人进行监管和保护,不能很好地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加之传统村落依然有村民居住,是动态的生活社区,保护难度就更加大了。保护法规、监管机制的缺乏,往往出现保护法规流于空文、制定的保护规划只是规划等现象。

2.2.3 文化利用手段单一,有效运营机制缺乏

当前,有特色的传统村落,多采取文化开发和特色旅游相结合的模式发展经济。单一的运营机制,造成了模式的趋同。当传统村落被确定保护时,开发公司会马上发现机会前来。作为公司是以利益为主要考虑,通常会最大化利用现有资源赚取利润,这对传统村落肯定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湖南凤凰、云南丽江、桂林阳朔、贵州青岩等许多古城古镇都一个模式:成群的游客、街边贩卖民族商品的商店、民宿、酒吧等。然而,在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上,联合国主张的是“利用”,而非“开发”。开发易急功近利,追求利益最大化,容易造成对村落传统的破坏。利用则需要在尊重村落传统、确保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根据传统村落文化特点,凸显其文化魅力,进而获得经济收益。

2.2.4 村民文化保护意识不强,主动参与程度不高

对村民来讲,虽然知道老建筑有价值,但比起那种无形的价值,眼前的利益更加实际。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随着外出打工的居民的增多,很多村子都有“人去楼空”的现象。除了空房外,更多的是“旧房改造”。除了村子里大规模的改造外,居民对现在居住的老建筑也有不同程度地改造:房前屋后电线错综复杂地交叉在一起;院子里的蓄水池被废弃,改装自来水龙头;本应精美绝伦的木雕窗挂满蛛网,破败不堪,甚至被换成极富现代感的塑钢窗等等。现代文明的确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不可否认,这些也给老建筑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现阶段,传统村落保护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又没有很好的激励措施促进工作开展,村民们普遍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去做,主动参与程度不高。

3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活态传承的对策思考

传统村落里的古巷道、历史建筑、生产方式、手工技艺、风土人情等人文资源形成了多元的文化内涵,这些传统文化正是传统村落的灵魂和精髓。失去了灵魂、精髓,村落也就会失去灵气和特色。在为实现乡村振兴而大力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传统村落的文脉不可断、文化传承不可废。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传承,是相辅相成,互为助力的。笔者认为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和活态传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以政府为主导,形成多方合力,将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文化保护作为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一环,并不是孤立的,是长期且系统性的工程,必须依靠各方合力推进。这其中政府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政府对传统村落的重视不能只写在规划和口号中,要落在实处。保护立法,确定保护范围和标准,建立监督与执法机制。同时,要把传统村落保护纳入县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城乡建设总体目标,列入有关乡镇的任务书和考核指标中。县乡可以建立相关部门参加的传统村落保护开发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健全机制,共同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县文化部门和文物保护部门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主动,集思广益,切实做好传统村落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做好国家文保专项经费的申报和使用工作,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办实事,办成事。现阶段当政府部门真正做好主导者、服务者,营造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良好基础和氛围后,激励村民、志愿者和民间组织的参与,再吸引相关公司进入、拓展周边文化项目等则更易水到渠成,形成良性循环。

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也是一门各种学科交叉的项目,涉及建筑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作为县级文物管理部门,引进大量的专业人才有点不现实。与区域内的高校联合,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例如,灵川县各传统村落开展文化保护工作,可以与桂林的高校人才资源联动起来。桂林当地有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如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桂林旅游学院等院校,其科研力量足以支撑上面所涉及的专业和学科开展研究。根据教育部发布的高校四大功能,抢救和保护传统村落正是高校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职责所在。只要县政府出面沟通联系,高校科研人员是非常乐意合作研究,实现双赢。

3.2 科学规划,整体保护,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

传统村落的保护,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原封不动。时代在发展,将传统村落里的村民封闭在古旧时代,是没有道理,也不可能做到的。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并不矛盾,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传统村落的古建筑群是村落核心,场院、巷子、小路、祠堂、庙宇、戏台、池塘、井台也是传统村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们和古建筑共同构成村民的文化空间,村中的人情世故和百态人生发生于此,积淀于此。必须要复活这些元素,才能构成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缺乏这些元素的古建筑是苍白无力的堆砌,更是干涸无华的空壳。然而各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不尽相同,各有特色。在保护和抢救时,不能仅仅只是对原有古建筑翻新、修复,而应该深入了解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核,在尽可能保留并延续传统村落原生态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生活气息的同时,调和传统文化内核与现代文明发展的矛盾,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散发出新的活力。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的传承本来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合理的利用,也是一种保护。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必须科学规划,遵循整体性原则,不仅仅是点对点,还应该全面考虑、区域联动,实现传统村落的活态传承。尊重历史和创造性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3 宣传引导,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提高民众参与度

传统村落的文化保护,单靠政府、专家是不行的,与村落长期共存的是村民,村民是传统村落文化系统中必不可缺的一个因素。只有村民们把文化保护作为一种自觉行动,积极参与其中,村落的文脉才能长久地活态地传承下去。

要转变村民的意识,提高村民的文化自觉,并不是简单一两次宣讲就可以了的,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持续且深入开展。一方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宣传引导,制定激励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机制,鼓励志愿者、民间保护团体和社会各界参与和帮助传统村落文化保护。要让村民知道,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不仅是政府的工作,更是关系到他们个人的事情。同时,也要让村民们认识到,保护传统村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工作。由于视野的局限,村民或多或少有些急功近利。在外来资金充裕且持续不断的时候,村民会配合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保护工作。一旦外来资金缺失,需要传统村落进行自我造血自我修复的时候,村民的积极性会下降。因此,在实际保护中,需要让村民享受到传统村落持续发展的成果。这样日积月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会在村民心中发芽扎根开花。

3.4 深度挖掘,妥善保存,完善村史档案体系

传统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由于种种原因,残缺不全、遗失损毁等现象严重。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按照国家指导意见,建立“一村一档”的村史档案体系很有必要。村史并非简单的村落历史记录,它在挖掘保护村落文化的同时,可以让村民们找到自己的“根”,记住乡愁,进而增强村落的凝聚力,推动村落的建设发展。

村史档案体系的完善,可以在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文化遗产资源实地调查,扩大范围,深度挖掘,在村落历史文献和文物搜集方面尽可能地补缺补漏,同时也应包含村落在现当代以来形成的有特色的新文化成果。将传统与现代、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融合起开,通过用文字、图片、音像、多媒体等手段,让它们以档案、书籍和数据库的形式保存下来,充分展现传统村落的魅力,更好地传承村落的记忆。

3.5 因地制宜,拓展保护利用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

天人合一的建筑格局、悠闲轻松的生活节奏、亲切淳朴的邻里交往是传统村落的基本特质,也是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原点。但传统村落对游客容量是有限的,过多游客带来的压力和影响,是需要做预估和准备的。传统村落的文化可以作为旅游开发的亮点,但不能将旅游开发作为村落发展的唯一出路。

传统村落的特质、风格各不相同。或先祖来源不同,或民族风情各异,有地理位置的区别,有历史功能的差异。可以尝试发挥村落的自身优势,根据村落文化特点,从村落的建筑民居、农业工程、景观、生态农业、特色民俗、农产品生产等探索切入点,打造适宜的旅游品牌和项目。在传统村落文化利用方面,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也是可以探寻的一条发展之路。文化创意产业以创造性为核心驱动力,涉及广播影视、动漫、音像、传媒、雕塑、视觉艺术、环境艺术、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等方面,投入小,产品开发范围却十分广阔。

传统村落还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邀请艺术工作者、专家来村里建立艺术工作室、举办艺术展,或者开辟艺术专业学生写生基地和摄影创作基地。通过学生和老师、专家的前往进行艺术创作,一方面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挖掘、传承颇有益处,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古村落的人文和艺术素养,可以带动村民就业。

猜你喜欢
村落村民传统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