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新基建驱动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2-04-23 07:06王绍媛杨础瑞
国际贸易 2022年1期
关键词:高质量贸易数字

王绍媛 杨础瑞

完善便利的基础设施网络是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重要保障。随着生产和生活的不断升级,传统基础设施已经逐渐无法很好地满足和服务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扩大高水平开放,多措并举稳定外贸。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住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近年来,数字贸易①2012年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USBEA)在《数字化服务贸易的趋势》中提出“可数字化服务贸易”概念,认为数字贸易指的就是可数字化的服务贸易。占世界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宅经济”“数字经济”等多种线上线下融合经济借“疫”蓬勃发展,也促使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蓬勃发展。作为中国对外贸易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贸易多年逆差,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多种因素交织下的新时代,如何发展和壮大中国服务贸易,已成为中国经济如何才能稳定健康发展的一道“必答题”。2021年中国服贸会选择以“数字开启未来,服务促进发展”为主题,展现出数字经济、数字贸易的蓬勃生机与活力,更体现出新基建驱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在新发展阶段部署、发展、培育、壮大“新基建”,不仅可以推动中国在新一代信息工业革命中引领浪潮,更有助于构建服务贸易“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推动新时代“中国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

《“十四五”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提出,2035年全面确立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格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和实现新时代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既是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的共同焦点,也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由之路。明确新时代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服务贸易竞争实力增强

据商务部统计,2020年中国服务进出口6617.2亿美元,规模居世界第二位,占全球总额的6.9%。2015—2020年,中国服务贸易持续大额逆差,服务贸易的综合实力在国际上仍然缺乏显著竞争力,旅行、运输等项目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见表1)。特别是知识产权使用费逆差持续高企,标志着我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出口竞争实力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向服务贸易价值链高端持续攀升。服务贸易规模稳步扩大,服务贸易逆差不断缩小,服务贸易竞争实力不断增强,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最主要内涵。

表1 2015—2020年中国服务贸易差额分项目表单位:亿美元

(二)服务贸易创新水平提高

创新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更是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的最根本来源。创新服务贸易新模式、新业态是构建服务贸易升级的重要路径。数字贸易是打通服务贸易堵点、痛点的重要机制,是新时代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当前全球数字贸易发展高度集中,中国是为数不多且居于领先的发展中国家。如表2所示,中国数字贸易规模由2006年的609.1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939.8亿美元,贸易差额由2006年的逆差182.6亿美元转变为2020年的顺差147.7亿美元,数字贸易已成为中国服务贸易最具竞争力的内容。

表2 2006—2020年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情况单位:亿美元,%

(三)服务贸易协调均衡发展

服务贸易协调、均衡发展是把握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律的科学之举。提高服务贸易畅通循环能力,有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助于深化服务贸易开放合作,是新时代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流通保证。统筹城乡、东西、国内国际、知识密集型与其他型服务贸易发展是实现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要求。均衡服务进出口、优化服务贸易国内布局,进一步扩展和完善服务贸易国际市场布局,是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

(四)完善服务贸易制度体系

完善的服务贸易制度体系是新时代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前提是不断完善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促进机制和监管模式,不断优化和创造服务贸易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经营环境,稳步提高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实现制度开放。

二、新基建驱动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超前布局新基建建设的国家之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新基建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为中国进一步驱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物质保障。但受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水平待提高等因素制约,新基建驱动我国服务贸易转型升级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

(一)地域结构性供需失衡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快新基建各领域建设进度,但仍未达到广覆盖、深覆盖的水平。由于经济、人口、产业结构、消费特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性,中国新基建的区域建设差异水平较为明显,呈现出东部沿海领先于内陆、南方领先于北方等特点。东部地区数据流量大,增速较快,数字贸易基础好、基数大、用户黏性强,对数据处理和数据中心的需求较大;受到5G基站、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耗能较高且亟需挤占水、电等资源的影响,东部地区相关设施的新建存在着严格的规模、数量限制,造成了供需矛盾。西部地区数字贸易基数小、潜力大,但数字基础设施规模体系不够健全。受当前技术条件限制,跨区域调用数据中心资源远程服务存在时延,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失衡,但无法解决如网络游戏、付费结算等对时延要求极高的数据处理需求。我国新基建地域上的结构性失衡,一定程度制约了驱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二)融合发展效果不显著

根据新基建的设计构想和发展理念,其融合应用涉及行业较多,且相关各行业专业性较强,能够促进服务贸易融合发展。但当前相关行业领域与信息通信领域尚未建立深度的交流合作机制和对接平台,跨行业融合发展面临一定困难。面对各行各业千差万别的数字化、无线化需求,新基建尚未涉及行业核心业务,较为碎片化的新基建应用不利于大规模推广使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基建ICT技术深度融合仍需在算法、算力和连接力方面进行均衡协调。部分新基建应用的商业模式不够清晰,产业生态尚未建成,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基建驱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三)技术和供应链国际竞争严峻复杂

新基建属于新兴产业,相关概念、范畴、技术和国际规则是大国竞争的重要焦点,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将数字贸易纳入国家战略,数字安全问题日益凸显。2021年11月,美国众议院通过拜登政府提出的《基建法案》,标志着美国新一轮基础设施投资的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试图以技术和芯片遏制中国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致使我国新基建技术和供应链存在“卡脖子”现象,涉及新基建的关键技术、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关键软件等重点领域核心技术面临国际上的严峻竞争和封锁。这种封锁和限制,不仅制约新基建自身健康稳定发展,也制约新基建驱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三、新基建驱动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机制

(一)新基建驱动服务贸易发展的理论机制

1.新基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新基建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助力实现“三去一降一补”①“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推动和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当前,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 “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所面临的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新基建推动网络信息技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和延伸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工业形态,推动工业互联网高速发展,既有效帮助企业去产能、去库存、甩掉过剩产能的“包袱”,又有效带来新业态、新模式、新理念、新思路、新产品。企业依托新基建对生产制造、流通、运行、服务等环节和要素实现更科学、更有效的分配调动,实现数字化转型,有助于企业更加合理地了解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动态,及时采取富有针对性的生产决策方案,有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新基建助力企业成本结构数字化升级的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包括物流成本在内的企业贸易成本,推动更多企业加入原本不属于企业盈利范围内的进出口贸易。依托数字平台的引入和使用,企业生产的边际成本不断降低,企业在市场搜寻和匹配的成本和支付交易费用不断降低,新基建实现“全过程”的成本降低,企业可以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生产,不断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信息化的需求,开拓多样化业务,助推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同时,借助新基建,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能够更容易嵌入发达经济体、大企业主导的服务贸易价值链中,企业参与国际服务贸易循环的便捷性大幅提高。

2.新基建助力需求侧改革,助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新基建通过改变消费者消费方式,从数量和种类两个维度实现内需扩大,扩增服务贸易消费需求,驱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更加注重需求侧改革的新基建将有效打通现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市场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双向高水平动态平衡,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

新基建建设依托强大的运算体系、通信体系,打破传统消费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改变消费者传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根据冰山贸易成本理论和消费者行为理论,新基建降低交易成本、物流成本、信息成本,使得消费者在旧有预算约束内能够购买到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商品,消费者逐渐形成更加丰富多元的消费需求。由于消费具有“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受疫情冲击等因素造成的短期内收入下降几乎不会影响消费者借助新消费模式、新消费手段已经养成的消费习惯。依托新基建新业态,消费者的消费模式、消费行为逐渐从线下到线上线下融合消费转化。短期内收入下降或物价上涨无法满足的消费需求通过金融借贷手段跨期消费实现。电子跨境支付、跨境远程教学、境外远程维修指导等一系列非接触跨境服务贸易得以实现,逐步扩大的消费需求将助推服务贸易不断创新发展。

3.新基建赋能新业态,直接促进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新基建为新业态、新服务升级赋能,引领涉及知识产权、信息技术、加工保养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布局新基建所需建设和维护的如数据中心、处理中心,其包括的如维护和维修服务、建设、加工服务、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本身就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可直接带动服务贸易提质增速、扩能发展。同时,新基建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赋能的新业态、新模式也将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层面同时催生和推动如远程医疗、跨境文化交流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为发展研发、设计、测试、国际展览等新兴服务贸易行业的升级带来新机遇。

4.新基建克服贸易壁垒,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

新基建及其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有效衔接、整合了供给侧平台和需求侧平台,构建起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在内的高效互动市场,实现了现有资源约束下市场、消费者、生产者的多方帕累托最优。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对交易成本降低的边际效应逐步减弱。新基建依靠互联网、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平台构建虚拟网络空间,有效改善要素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将全球价值链由制造业生产延伸至服务贸易范畴,克服国际服务贸易交易壁垒,促进各类要素市场化流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新基建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递的速度、范围和便利程度,传统信息传递的壁垒被不断打破,过去根据冰山贸易成本不可贸易的商品由于贸易壁垒和交易费用的降低变为可贸易品,促进了国际市场商品的自由流动。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发展使得市场的交易、搜寻、匹配成本下降,市场不再受传统的时间、空间条件限制,技术、资本、服务等要素的流动性不断增强,也可降低跨境提供、商业存在等要素服务贸易领域的交易成本。与商品市场不同,要素市场的建设基本不需要有人流的密集接触。无工厂化生产①无工厂化生产即跨国公司通过在海外购买工厂、外包等形式授权其他地区工厂进行生产,其本质是与知识产权转让有关的服务贸易。、远程办公、无接触交流等新业态、新模式较传统见面交流更加经济、便捷,并使得现代国际贸易的增值部分扩展到生产之外的营销、服务、知识产权转让等其他要素收入贸易手段,不断推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国内贸易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二)新基建推动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1.新基建助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实现地域结构性供需平衡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全球贸易的新领域,数字贸易已成为当前全球贸易新引擎。信息基础设施孕育的数据交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平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使得消费者了解到过去不曾了解和使用过的商品和服务。传统物流的“单向流动”依托数字平台实现“双向流动”转型,在构建国际价值链的同时,能够极大地挖掘消费市场的潜力,激发消费新动能。此外,新基建还能够助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让企业借助信息化手段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和购买行为的差异性,把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具有某种相似特征的客户群,以精准的“细分市场”经营管理策略选择和确定特定目标市场。依托数字平台,企业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可以更加经济、更加便捷地嵌入国际价值链循环,且能结合市场现有的地域结构性特点精准布局国内、国际的生产、销售、流动,以数字手段科学实现地域结构性的供需平衡。云计算、5G、物联网等新技术手段使得跨境电子商务、跨境服务贸易成为现实和流行趋势,海外仓、智能物流等国际物流作为交通运输服务贸易的新内容,更加有效降低了商品和服务的运输成本、中间成本;统筹国内东西不均、南北不均的市场发展,建立更加精准科学的布局体系,做到因地施策、因需施策,助力解决国内国际循环不畅、地域失衡的问题,构建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路径。

2.新基建驱动智慧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各领域融合发展效果

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消费者数量超过一定数量易造成交通拥堵,产生外部的负效应。而信息基础设施等新基建投资具有用户越多,价值越大的正外部效应。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领域,包括的各个服务大类均可以借助新基建升级为智慧服务(见表3)。同时,智慧服务的不断发展也带来更多新基建的软硬件建设需求,实现新基建与服务贸易高质量互动发展。以5G、数字科技为代表的新基建为实现无人驾驶、智能感知、云上健康监测等服务升级赋能,引领包括知识产权、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可直接带动服务贸易提质增速、扩能发展。同时,新基建催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赋能的新业态、新模式也将催生和推动如远程医疗、跨境文化交流等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不仅能够为新兴服务贸易行业的升级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也将为服务贸易各个类别之间、新基建与服务贸易之间、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表3 智慧服务层级和代表项目

3.新基建助推就业和服务投资高质量发展,加速服务贸易转型升级

新基建使5G在产业互联网的应用交叉融合更加深入,将为其延伸出的应用、平台、融合网络、融合终端、软件等各个行业带来新发展机遇。新基建的不断发展也将在上下游产业催生如VR摄影师、自动驾驶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等许多新兴工作岗位。5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将增加如软件工程师、系统架构工程师等通用型中高端人才需求,加速中国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使得中国劳动力市场从低技术岗位向高技术岗位转移,提升中国整体的就业质量,催生中国人才培养体系的转型升级,为各类科研机构攻关提供人才支持和人才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属于投资的一种,具备投资的乘数效应特点。中国新基建将吸引更多海外投资,也将助力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步伐。国内和国外的技术进步孕育新的投资机会,也带动新一轮国际服务投资的高质量发展。依托于新基建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物流行业实现数字化服务化转型,远程维修、远程指导、远程交付等新型服务贸易将吸引更多企业增加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投资。相较于传统以铁路、公路、航空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新基建具有产出效益高、成本能接受、回收周期适当的特点。政府部门科学有效编制新基建投资规划,有助于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有助于更好发挥出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构成良性投资循环,实现国际服务投资高质量发展。

四、新基建驱动中国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新基建引领和支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以适应新发展格局下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在当前阶段,应继续完整、全面、准确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高水平新基建驱动新时代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一)关注有效投资,实现创新发展

新基建及其互动影响的数字贸易兼顾有效需求的短期扩张和有效供给的长期扩张,将在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方面发挥综合性重大作用,将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基建是新技术、新生产要素在全社会广泛普及的必要物质基础,也是新产品、新业态、新经济板块快速成长的关键支撑。作为投资的重要内容,应以新基建为主要抓手,做好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培育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应关注有效投资,针对新基建项目基于定向金融扶持政策,适度扩张涉及新基建领域的信贷规模,取代传统“大水漫灌”的粗放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模式。坚持适度超前原则,匹配适用发展路径和节奏,精准规划、布局、推进新基建建设,形成“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的良性发展模式。可探索进一步优化减税降费的方式,发挥功能财政作用,以扩大新基建的投资效应。

当前中国在一些基础元器件、系统等方面的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应持续鼓励基础和应用研究,重视基础研究对新基建技术研发的重要作用,在基础研究上加大有效投资和转移支付。应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造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新平台,深度推动要素收入贸易高质量发展,引导中国向全球服务贸易价值链高端攀升。政府部门应在研发税费减让、人才体系培养等方面给予研发机构更多支持,注重遵循产业迭代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创新驱动,同步加强和推动基础和应用研究,引导产业链进一步做大做强。应继续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创新引领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二)升级服务外包,实现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存在进口与出口、货物与服务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问题。新基建及其衍生的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内容业态是信息基础服务外包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将进一步促进服务外包的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应按照《“十四五”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的要求,借助新基建培育云外包、众包、平台分包等新模式,积极发展包括跨境研发、合作设计、远程维修、跨国咨询、国际检验检测等在内的国际生产性服务外包,推进服务外包创新发展,构建稳定的国际生产和供应链。

应继续实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统筹我国国内东西、城乡新基建均衡发展。考虑本地政策制定和本地基础设施建设的外溢效应,将新基建规划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协同考虑,让新基建与新一轮城市群、都市圈的建设协调推进,共同构建区域内和区域间的良性经济发展互动体系。规划部门应更加注重有效投资的新发展理念,做好科学统筹规划,杜绝“一拥而上”重复建设和“一刀切”,让新基建真正发挥出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应以需求为导向精准规划施策,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地可在巩固传统基础设施提质升级的基础上,做好新基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能转换的相关配套服务。可盘活利用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资源,建立动态评估调整机制,逐步取消地方差异化政策,因城施策,因地制宜,减小和避免因政策差异导致的无序竞争和“各自为政”现象,推动信息技术专业化、垂直化升级,协调相关分工领域,突出各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功能性、价值性、品牌性。

(三)助力中和达峰,实现绿色发展

数据中心、5G等项目不仅是支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公共基础设施,也是新基建节能降耗的最关键环节。新基建投资规模可视需求变化弹性增加,其自然垄断性大幅下降。应加强制度引导,加强新基建各领域协同合作,优化能耗管理,推进先进、节能、低碳的新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快推动以交通、水利、能源、市政等领域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为代表的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统筹集约开展新基建建设,以绿色新基建驱动绿色服务贸易,助力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鼓励、支持、引导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丰富绿色信贷和绿色投资产品种类,加强金融类服务贸易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推广绿色、包容、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四)对接先进规则,实现开放发展

新基建打破传统服务贸易的交易壁垒,有助于构建服务贸易发展的新模式,也已成为各国关注和竞争的焦点。当前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数据安全、数字贸易治理方面的主张主要体现在国内的法律法规中,对国际服务贸易格局的影响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国际社会针对数据产品交付、数据跨境流动等定义和规则尚未达成明确共识,中国应抓住此轮新基建契机,主动融入对接如DEPA、CPTPP等协定在内的高标准国际服务贸易规则,做到“主动对接,先行先试”,争取参与制定数字基建国际新规则和国际数字贸易治理体系。应利用RCEP生效契机,推进实施竞争中立政策,在境内全面推广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进一步推进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应尽快学习核准WTO《服务贸易国内规制参考文件》,持续优化服务业领域许可审批流程,改善服务贸易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国内也应加快推动制定数字安全的相关配套法律、法规,推进跨设施、跨领域、跨时空的数字基础设施之间的数据资源共享和开放,促进数据有序、可控、安全流动。可整合利用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探索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通过改革不断提升市场动能,进一步提升跨境服务贸易制度型开放水平。继续办好进博会、服贸会、软交会、广交会等各类大型展会,向世界展示更多中国新基建引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提升中国服务贸易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推动“中国服务”高质量发展。

(五)发展数字服贸,实现共享发展

新基建助推传统制造业服务化、数字化升级,为广大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新机遇。政府应积极引导平台企业探索将数字经济服务产品与实体经济订制融合发展的互联网服务新模式,以实现设计、生产、运营、维护、管理等全流程数字化功能集成。应大力发展数字贸易,从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三个领域入手,深挖消费潜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贸易市场化发展。在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和细分领域,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服务贸易企业,支持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积极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和全球价值链循环。数字贸易新业态所展示出的普惠性、共享性、包容性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理念高度一致。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加快“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实现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世界的繁荣、和平、稳定贡献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高质量贸易数字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答数字
贸易统计
数字看G20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