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琪 何素艳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2)03-166-03
摘 要 现如今,竞技运动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能是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体能训练是获取比赛胜利的训练中的基础及重要的训练。现阶段的体能训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忽视了体能训练带给运动员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心理调控,存在训练体系不完善、缺少专业人员等问题。研究探索体心结合的训练模式,使心理调控促进体能训练,助力竞技比赛,以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 竞技运动 体能训练 心理调控
随着竞技体育的深入推进,体能训练已成为竞技体育领域发展中的热点。怎么增强运动员体能?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又该如何培养?这些问题已成为体育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取得的各项傲人成绩的背后,无一不显示着体能训练在竞技运动中所占的比重,运动员在长期的体能训练中,不仅会对体能进行一定的消耗,更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心理训练在体育运动领域中作出了极大贡献[1]。因此,在体能训练时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控,是十分必要的。
一、体能训练与心理调控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体能训练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专家认为运动员的体能是由遗传因素及后天的锻炼共同影响的[2]。竞技运动员的体能在后天训练中表现出持久的运动能力,这为提高技战术能力及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基础[3]。
在现代的竞技体育运动中,我们所感受到的运动员精美的技术动作,近乎到达人体极限的运动成绩以及不屈不挠,热血拼搏的体育精神都是在极佳的体能加持下完成的。体能训练已成为是竞技体育训练的核心目标,要全面的提高运动水平,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运动员的身体潜力,在大赛前保持高水平的竞技状态[4]。
竞技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多是在艰苦环境下为提高身体运动能力进行的大强度、高负荷、长时间的训练。体能训练又根据项目的不同而训练的侧重点不同,但最终的目的都是通过超负荷的适应训练使人体的各个组织得到锻炼,夯实技术,在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培养出顽强拼搏的精神。
体育赛事不断增多,竞争氛围日益浓烈,这对运动员的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体育科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中,进一步明确了体能及体能训练重要地位,虽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方法,但体能训练的成绩仍不够理想。多位学者提出竞技运动对抗的关键是体能的对抗,而我国运动员体能相对国外来说是一大难点[5],其中的力量水平与国外运动员差距较大,需要加强训练,同时要学习国外的体能训练方法,结合本国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提高我国运动员体能水平的方法。
在与体育发达国家的交流中,学习到先进的训练理念,了解到美国的训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以体能训练作为其他训练的基础,并以此为关键点,科学系统地进行体能训练,以达到在提高运动员专项技术的同时防止其因过量运动导致伤病,从而达到提高运动水平的效果。
(二)心理调控相关研究
体能训练在体育发达的国家发展相对成熟,心理调控措施的加入更是如虎添翼。在竞技体育强国背景下,对运动员的体质及心理要求较高。心理训练融入体能训练是竞技运动员体能训练的重要特征[6]。心理调控在体能训练中的作用愈加明显,在体能训练中进行心理调控的效果已在竞技比赛上得到证明[7]。
伴随着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演进,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视角不断拓宽,呈现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趋势,运动心理学者始终对运动员特别是竞技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焦虑、应激、抑郁、动机等是研究的重点[8]。
在体能训练时运动员担心训练结果不理想,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正念训练已被实践结果证明可以改善焦虑及紧张的情绪。正念训练的方法适用于个人和团体,实践方法简单方便、對该方法的使用条件要求较低,即使短期的正念训练仍然有显著的效果[9],能够使运动员在体能训练的枯燥环境中能够稳定训练,逐步提高体能成绩,在日后紧张激烈的竞赛环境中得以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体能训练中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不仅与自身训练的水平有关,更与教练有很大的关联。优秀的体能教练员会在运动员训练时主动观察学员状态并根据不同状态将心理训练悄无声息地融入技、战术训练实践中。实践证明训练中加入心理训练能够提高训练成绩,但是将心理训练真实融入日常的训练实践中却比较罕见。
身体健康是人体得以活动的最基本要求,心理健康则是保证一切顺利开展,使之保持良好的活动状态,使人们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及保证具备最基础的活动能力。由此可见,躯体健康及心理健康在日常活动中的重要性,在竞技体育训练中更是如此,竞技训练对于运动员的体能及心理的状态都有更高级别的要求。
有研究表明,竞技运动员的训练效果的影响因素众多,根据其影响因素来源大致可以分为主体因素、客体因素及环境因素这三部分。所谓的主体因素是运动员自身的影响因素,包括其竞技能力水平,日常训练负荷以及心理状态等,主体因素是可控且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心理状态在专业人员帮助下仍需要运动员进行自我的调控,给予肯定的心理暗示。
二、体能训练与心理调控存在的问题
(一)体能训练下的心理问题
在实际训练中我国运动队与国外相比多注重技战术训练,体能训练方式较少,更容易忽视在训练中进行心理调控。在体育理论的不断发展后,体能训练得到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运动员的体能,使得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得到更好的发挥,但同时在训练中产生心理压力,或轻或重,轻则促进运动员体育活动能力的提升,重则加大运动员的心理负担,使其竞技能力不增反减。
一般运动训练环境相对封闭,体能训练存在着重复性和枯燥性。尤其是在大赛前的都会进行封闭性的集训,从日常的训练突然进入紧张的备赛环境,接受严格的体能训练。这种训练方式下运动员的情绪不高涨,没有良好的训练氛围,更加难以调动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比如运动员在具有重复性的体能训练反复刺激下,心理负荷达到难以承受的阶段,使人产生心理疲劳,对自我认知产生消极状态,训练动机不坚定,运动积极性及自我评价降低,社会支持不够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通常会引起反应迟钝、意志力不强、注意力不集中、运动能力下降及其厌倦训练等生理反应,还会因不确定因素产生焦虑及反感现象。焦虑是一把双刃剑,有研究表明焦虑心理与训练的成绩呈倒U型曲线,过低或过高的焦虑心理都不会使训练成绩过高,适度的焦虑心理带给运动员适当的压力,使其不会懈怠训练[10]。体能训练成绩有时会不增反减,会对体能训练产生逆反心理,对事物表现出反对,抵触等格格不入的心理状态。在逆反情绪下,会表现出不配合训练甚至会出现一些偏激态度,更加难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11]。因此,在竞技体育中运用心理调控措施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进行干预,才能有利于运动员心理问题有效解决,提高运动员的心理调适能力,为竞技优异成绩的取得打下基础。
(二)运动员及教练员对心理调控的认知问题
目前部分竞技运动员对心理训练都还存有一定的误区,认为参加心理训练的都是有问题的人,使得部分运动员在体能训练时出现焦虑、抑郁、甚至厌恶等心理问题时不愿求助专业人士,导致其训练成绩下滑[12],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甚至引起非训练所带来的不良生理反应。
相关理论研究与训练实践证明,科学系统的心理干预对运动员在体能训练成绩中的重要性,渐渐地,运动员及教练员改变对心理的看法,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干预措施应用于训练中,使得训练成绩斐然。
(三)体能教练缺少心理调控方式的问题
运动员在体能训练中不仅会耗费过多的体力,同时也会消耗过量的精力与心力,在乏味单调的体能训练中,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保证体能训练的效果。心理训练的价值愈发得到重视,但仍有部分体能教练缺乏对心理调控的正确认识,简单地以思想教育代替心理调控,这不仅不会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更可能在教练的思想教育下心理状态更为过激,训练能力进一步下降。
三、心理调控措施在体能训练中的应用
心理调控措施多种多样,不同的运动员在面对同一境况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针对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异,采用特定的心理调控方式,结合训练时的情形,提出心理调控的具体方法与注意事项,从而缓解运动员在体能训练时的心理问题。
正式消极情绪,合理发泄。人在遇到不利事件时多会使自己的情绪产生波动,心理状态不佳导致不良的生理反应。在体能训练成绩不理想或出现其他坏影响时,运动员会产生消极情绪,消极的能量不断积累,会在某一刻达到顶点,这种负面情绪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发泄出来,将坏情绪扼杀在萌芽里。处理情绪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与自己和解,在发觉自身情绪有所变化不知该如何解决时,可使用详细预演的方式把自己焦虑的情景想象出来,以局外人的心态观察想象中的自己,感受自己的情绪与行动,引导自己放松,寻找适合自己的宣泄与排解的方式,帮助自己建立一些身体反应,对于自身在现实中再发生焦虑紧张现象有很好地帮助。
休闲娱乐项目不缺席。在体育心理的调控中,体育活动的方式要注意,活动的氛围更是一大关键点。适当轻松的,活动强度低的、集体性的运动项目或游戏项目可以改变人的注意力方向,还可以培养运动队员之间团结的精神,使运动员从消极的情景中走出来,使紧张情绪得到放松。比如团建活动游戏项目——兔子舞,兔子舞的音乐节奏欢快,有动感,能调动起运动员的兴趣,在舞蹈中律动身体,可以帮助训练没有进步的运动员在欢快的氛围中体验快乐,重建自信[13]。
传统养生方式来加持。中华传统养生功法按照中医健身养生原理,已被学者通过研究证明传统养生功法能够帮助习练者缓解焦虑、抑郁及逆反心理[14]。在习练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传统养生功法时,伴随着轻缓的音乐,调身、调息、调心,三调促进三和,达到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在吐纳导引中实现增强体质的同时人的形、神、意、气得到自然调控。
对抗项目助严重情绪及时发泄。运动员在长时间压力极大的体能训练时不仅会产生逆反心理,更有甚者会出现谩骂行为及过激的暴力行为,此时的心理调控措施首先要做的就是释放出运动员的愤怒情绪,选择具有对抗性的项目,先褪去运动员的力量,再对其的注意力等进行有意识的调控。可采用沙袋等道具让运动员发泄。对于更为严重的运动员可进行团队活动,对团队活动要有一定的要求,既要满足具有情绪发泄的环节也要有精准度的环节,使运动员的情绪得到发泄的同时也对力量及注意力进行控制从而使运动员对自己情绪进行有意识的调节。在所以活动后要注意身体的放松,在轻缓音乐中进行按摩放松、冥想放松等。
四、对策与建议
1.对运动员、教练员全方位普及心理训练知识和技能。目前部分运动员对心理训练都还存有一定的误区,认为参加心理训练的都是有问题的人,使得部分运动员在体能训练时出现焦虑、抑郁甚至厌恶等心理问题时不愿求助专业人士,导致其训练成绩下滑[1],心理压力不断增加甚至引起非训练所带来的不良生理反应。同时,运动员的训练效果与教练员有着很大的关系,教练员也应学习心理调控相关知识、实施方法等,向运动员深度普及心理训练知识,体验、学习、掌握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提高运动员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效果。
2.将心理调控加入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中。运动员日常体能训练负荷大,在大赛前的集训更是任务重、时间紧,因此教练员在训练量的安排上比较紧凑,训练内容多,负荷重。在训练中极少有对运动员心理方面的辅导与帮助,更加缺乏心理训练的内容。部分想要获得心理训练及心理支持的运动员却因训练没有时间或者没有专业的心理人员而中断。即使运动队有相应的心理咨询但在时间上会与运动员训练时间存在冲突,出现徒劳无益的尴尬局面。由此可见,心理训练加入到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中是必不可少的,将体能训练与心理调控有机结合,开设相关课程,组织运动员进行学习,将心理训练的宗旨、原则、方法融入与体能训练中,探索“体心”结合的训练模式,加强心理调控的宣传力度,让运动员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受益于心理调控。
3.成立心理健康训练营,健全心理调控体制机制。在竞技体育中,所有的运动健儿的运动技术几乎没有差别,在势均力敌的技战术下,体能便影响竞赛获胜的首选因素,运动竞赛的级别越高,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就更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运动员在枯燥重复的体能训练中保持优异成绩的关键。但由于心理训练没有纳入正常训练,加之没有既懂体能训练又能实施心理调控的专业教练员,無法跟进运动员训练时产生的心理问题。不同的运动员在不同等级的训练中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具有心理调控能力、能够开展多方面心理训练的专业人员有限,限制心理调控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要设立专门岗位,引进专业人才,遴选有经验的教练员辅佐指导,成立心理训练营。由心理训练营人员对运动员的心理状况进行管理,结合体育项目体能专项训练的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心理咨询,开展个别心理训练或团体训练,为运动员提供心理支持。
4.政府长期投入并进行心理援助。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发展体育工作,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体育强国建设之路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成功,需要一代代体育人进行长期的奋斗准备,持之以恒,也需要各级力量的帮助,坚持谋实事,打长期战,为体育事业出谋划策。政府需要承担体育心理援助的主要工作,进行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培养专业人才,促进体能训练与心理调控更为有效地结合。
五、结语
体能训练与心理调控结合是不能急于求成的,体能可以通过加强运动负荷,丰富体能训练形式等得以提升,但心理调控之路任重道远,不是简简单单一两天就能使竞技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得以缓解。竞技运动不仅需要良好的技战术,体力,心理状态也是影响日常训练及竞赛的一大因素。
参考文献:
[1]周君一,杨丹,陈素峰,等.竞技体育中的运动心理学分析[J].心理月刊,2021,16(19):228-230+151.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杨世勇主编.体能训练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宋旭峰.我国体能教练专业化培养体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
[5]孙民治,赵芳,李明达,刘小明.论世界竞技篮球运动的当代对抗特征——兼析我国男篮对抗差距[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01):70-74+111.
[6]潘志国,李元伟.中国国家女子篮球队体能训练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05):120-125+130.
[7]陈小平,褚云芳,纪晓楠.竞技体能训练理论与实践热点及启示[J].体育科学,2014,34(02):3-10.
[8]Kabat-Zinn Jon. An outpatient program in behavioral medicine for chronic pain pati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and preliminary results[J].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1982,4(01):33-47.
[9]马海鹰,刘涛生,江楠楠,等.正念冥想概论及其在军事医学中的应用[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7,24(03):249-251.
[10]李忠,軍事体能训练中常见的心理障碍分析[J].21世纪:理论实践探索,2010(05):300-301.
[11]张海明,王芙蓉.功能性军事体能训练与心理训练结合运用探索——以新兵体能训练为例[J].国防科技,2018,39(06):122-127.
[12]陈玲丽,程小冬.发挥心理训练在体能联考中的助力作用[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6,32(02):136.
[13]李献青,彭波.体育心理调控方法在5.12地震灾区心理重建中的运用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2,7(02):308-310.
[14]崔永胜,虞定海.“健身气功·五禽戏”锻炼对中老年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504-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