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爽 李英菁 彭瑞敏
当前,落实“双减”是推动基础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双减”能“减”下去,关键是学校教育治理能力、课堂教学质量要“增”上来。如何“增”才能有实效?这是摆在北京市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以下简称“海淀实验二小”)校长张国立面前的重要课题。张国立引领海淀实验二小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已走过了11年的发展历程,智慧教育成为助力学校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打开了学校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强调:教育信息化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快速复制传播、呈现手段丰富的独特优势,必将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必将成为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实现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必将带来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高。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成为“双减”之下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然趋势。
平板课堂、云端学习和编程、机器人课程等走进中小学早已不是稀奇事,让信息化与教育实现深度融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而不仅是停留在“求新、求异”的层面,成为海淀实验二小在迈向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道路上不断求解的教育命题。
领导力——让智慧融入教育行为
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校长必须充分发挥其领导力的效用,优化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保持对教育前沿动态的敏锐嗅觉,具备前瞻性的眼光。张国立认为,前瞻性是一名校长引领团队前进的必备素养,这需要对新时代的教育方法、手段、技术,以及教育政策导向的敏锐洞察力。
2011年,国家相继颁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文件,适逢校园里的教学楼正准备在假期进行翻新加固,张国立萌生出这样一个想法:既然已经要动工,不如以此为契机,对教学设备进行系统化升级,推动数字化校园建设。
张国立回忆,起初教师们的热情并不高,这让她感到有些沮丧:“大家都觉得——‘我用原先的那套教学设备挺好,为什么又要添一个麻烦?教师们并没有更新自己教育教学设备的内驱力。”而要真正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进程,让教师们会用新技术,愿用新技术,主动融入教育信息化潮流,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先试先行,由点及面推广智慧教学。2012年,在张国立的牵头下,海淀实验二小与北京师范大学以课题方式展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尝试,成为北京市首批百所数字校园示范校。除了更新常规教学设备以外,学校还新建了一间“PAD互动教室”,一部分年轻教师出于自身的教学需求,加入了先行先试的行列,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优化自己的教学方式,一些教师从中尝到了甜头,主动对学校信息技术部门提出了改进需求,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步伐不断向前推进。
本着“实践求真,验问达明”的精神,学校又根据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现实需求,开展了人工智能、科学实验、VR教学等课程,逐步健全平台上的内容与功能。引入最新技术、设备,让教师在体验的过程中找到兴趣点,再由信息技术部门做深入的研究,最终呈现在课堂中,并由先行榜样带动整个学科组和更多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是海淀实验二小课程信息化改革发展的原动力。
2021年,海淀實验二小与企业合作研发全新的作业系统。张国立在一次教育装备发布会上发现一款关于作业的产品,敏锐捕捉到其与教改方向的一致性,在与信息部门进行充分讨论和研判后引进学校。设备引入后,首先在数学学科上得到应用,经过先行教师在实践中的反复探索与磨合,推动作业库体系的不断完善,并准备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
“学习很重要,不断有信息化方面的学习和观摩,请进来、走出去,让教师们开阔视野,让他们感受到信息化教学在助推教育质量提升中的作用,教师们自然会慢慢接受。”张国立认为,“要发挥榜样教师的力量,哪怕最初只是一点烛光,也能把黑暗驱散,慢慢两支、三支蜡烛的光就可以连成线,形成片,一片一片的光汇聚起来,最终就可以辐射全校发展。”
行政推动,评价系统逆推教学改革。评价标准的改变是教学模式变革的最直接动力。为了推动数字化设备和教学手段的普及,海淀实验二小制定考核标准与激励措施,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作为教师课堂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以行政措施助推,与先行先试的模范带动作用形成联动,激发教师积极性。
技能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教师有了兴趣和需求,就需要学校的培训手段跟进。海淀实验二小智慧校园开发的19个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平台要投入使用,必须先让教师学会如何操作。
据张国立介绍,从2013年到现在,学校每学期针对教师的专业技术类培训、指导已经累计200多次,每年有300多位教师参与培训。2019年开始,学校将所有的培训转化成知识学习图谱。“因为学校系统的平台比较多,每年培训完,教师们可能当时学会某个功能,但后面又忘记了。建立知识学习地图后,教师就可以通过移动端查找、回顾相应的培训视频,进行再次学习。”学校的培训还有考核机制,如果考核不通过则必须继续接受培训,这种培训制度全面提升了新老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硬件先行,使用习惯改变行为逻辑。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平台,让日常教学与管理改革的过渡更加平稳,学校在2011年进行第一个数字校园系统建设时,沿用了之前持续使用7年的OA办公系统的一些设计。信息部门对教师OA系统的数据进行了基础分析,并按照教师的使用习惯研发新平台,使得新平台获得身份的延续性和与教师操作水平更高的适配性。张国立拿起手机向记者边演示边解释道:“教师在日常工作、教学中会形成使用惯性,就像使用微信一样,现在教师早上来到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里的智慧平台查看消息与安排,快速完成学生请假审批等工作。教师通过云平台开展教学、实施辅导,学生通过云平台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差异化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可以说,‘双减背景下,更凸显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重要性。”
疫情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信息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线上教学的需要使得所有教师都必须熟悉网课直播、录屏、线上作业批改等功能。复课后,线下教学回归主导地位。“如何发挥线上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使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成为常态,有效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疫情不断反复,如何自如切换线上与线下教学,推进融合教学?”张国立不断思考这些问题,并引导教研团队进行持续研究和探索。如今,海淀实验二小很多教师都能“玩转云课堂”。
联通力——智慧系统全覆盖
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互联互通为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要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教育也必须协调各方力量,互联互通。为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实现海淀实验二小“为孩子的未来奠基”的办学理念,张国立孜孜以求,与学校教师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路径,为未来人才培养奠基。
2011年开始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后,海淀实验二小为将校园内的各个工作环节链接起来做出了许多尝试,并于2014年根据《海淀区智慧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布局,将目标升级为智慧校园建设。以统一数据中心为核心,学校搭建了基础数据库与19个应用平台;以信息化为心脏,为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工作输送血液,推进学校的整体规划与设计。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智慧校园建设,海淀实验二小从底层基础设施做起,搭建核心硬件设备,并不断升级优化数据存储空间,将学校的教学教研成果、学生信息、日常管理及校园安全保障情况汇总至私有云端,形成专属的大媒体资源中心,融生智慧校园新生态。
整合优质资源,推动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提升。海淀实验二小与超星学习通资源库合作,建立校园微服务平台。在平台上,家长和学生可以通过不同主题的活动广场发现学习资源,比如图书馆课程、冬奥主题实践课程等,并参与线上的项目式学习。海淀实验二小信息中心主任王琳介绍,学校的线上平台也会针对不同学科、年级筛选书目,并开放相应的阅读课程,供家长和学生阅读打卡。同时,学生可以在班级中组织读书会,进行线下联动。
当前,体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学校在班级小组里添加了体育模块。“拥有相应权限的学生、家长和教师每天都能看到学生的打卡记录,比如暑期的体育‘每日一练等。”王琳说。
学校打通了校级平台与国家智慧教育公共资源平台、海淀云课堂之间的联系,让教师通过学校智慧系统更便捷地访问两个平台上的空中课堂等优质免费资源。在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库的同时,海淀实验二小还开辟了内部的资源中心,将全校6个年级,万余个课内外资源整合到一起,形成个性化学习资源库。
这些校内外资源被分类整理,形成不同的资源包,可供学校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一站式取用。课程中心和各学科组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对平台上的资源进行二次筛选,优中选优,辅助教研工作。
应用全新技术,更新课程互动模式。以英语学科为例,学校课程中心设计了二十四节气主题的课程,并将其植入智慧课程服务平台。平台按时发布每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需要落实的学习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追蹤,形成相应的学习图谱,为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提供帮助。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和问题,也可以在“读后感”等互动版块留言,教师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抓取,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解决知识疑难,将学习过程前置,提高教学效率。
未来,海淀实验二小将在学校“十四五”规划中完成统一数据中台的规划建设,实现对学生学习情况更深入精准的个性化分析,根据抓取到的数据找到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推送阅读材料、习题等。
升级管理方式,让日常工作更加便捷、可控。推动校园智慧化升级,管理是必不可少的模块。海淀实验二小将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纳入智慧平台,致力于实现移动终端全覆盖。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应用平台功能需要由开发团队预先进行设定,但海淀实验二小的平台不同。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自行在平台上编制流程,设置具体的操作,做出一个新的模块,以适应学校工作中可能面临的紧急需求,如防疫信息的收集、物品的临时采购等。”这也是智慧校园发展的新生态、新模式,张国立介绍道。
在统计考勤状况和校园安全情况等工作上,智慧平台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一人一卡的刷卡进校制度,学校总务部门及相关负责人可以迅速掌握当天的教师出勤、学生入校情况,再与后台的请假情况进行汇总,就可以抓取出当天的出勤记录,并观测实时数据变化。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引入专门的课后服务师资力量,使得进出学校人员的构成更加复杂。学校保卫部门提出需求,希望能够有更加便捷的方式来核实校外人员身份,让入校流程更加简洁。针对这个需求,海淀实验二小正在研发新功能,将校外人员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课后服务和社团管理教师;第二类是外来访客,如家长、外校参观人员等;第三类是临时办事人员,包括维修人员等。针对这三类访客,学校安排不同的负责人与其进行确认,填写相关信息并生成专属的电子二维码,作为身份识别工具,在入校时通过保卫室的刷码机直接刷码入校,后台自动登记进出时间。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大大节省入校登记时间,也能保障校门的畅通。
学校的智慧微服务新生态平台功能搭建完善后,无论是报修还是调课,都不需要像以前一样打电话、跑办公室,只需要动动手指在系统上进行提交,就可以通过终端直接进行审批操作。智慧平台超越时间与空间,联通校园生活的各个环节,极大提升了学校的日常管理效率与教师的工作体验。
执行力——让智慧资源有效融入课程
张国立认为:“信息化时代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更好的数字教育资源和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智慧教育赋能孩子们的未来,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有了资源与平台,怎样将理念执行到位,让新的技术手段有效融入课堂,真正参与课堂,推动教育教学的整体提升?张国立带领学校教师不断探索,优化提升。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学校科技中心主任刘晔说:“每次走进教室上课,我都会先把手机和教室里的电脑连接。通过手机操作投屏,可以将我的资源展示给学生,即时在大屏上演示。比如,在讲授地球科学内容时,我可以通过手机上的天文App给学生们展示星图,并通过改变手机的方位,让学生对天体的位置建立更直观的认知。”
学校多媒体触控一体机上配置了一套专门的互动软件,学生可以使用移动终端直接答题。教师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所有学生的回答数据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答疑,推动了授课模式的转变。
海淀实验二小毗邻中关村软件园,周边多为互联网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从事高新技术工作的家长对教育有更高需求,他们希望下一代能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家长的殷切期待成为学校智慧教育发展和革新的一个重要动力,在张国立的大力支持下,学校科技中心研发了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校本必修课程。2011年,学校以四年级的一个班为试点开展机器人课程,利用北京师范大学测评工具对课程价值及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行评估,下决心推广到整个年级。2017年,海淀实验二小实现了三至六年级的机器人课程全覆盖。
智慧校园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最终目的都是要服务学生,虽然通常从行政和管理的层面开始推进,但其最终落脚点必然是让学生接受最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育。张国立强调,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当代小学生与移动互联技术是共生的,要成为未来的创造者,对各类信息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真正需要的。2019年人工智能成为主流概念,海淀实验二小系统迭代机器人课程,通过校企联合开发,最终升级为人工智能课程,计划2023年全面推广。
此外,海淀实验二小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远程研修,辐射外校、外区和更远的地区,为他们的教学研究助力。目前海淀实验二小与合肥高新创新实验小学正在开展“京庐两地线上教研专题活动”,线上实时异地教研,教师们通过互动问答与异地教师进行交流碰撞,实现跨区域线上研修,受益匪浅。
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海淀实验二小11年的教育信息化改革之路,从最初简单地将不同的应用模块集中到一起,到有意识地建立资源库,将平台的不同功能联系起来进行统筹,形成了发展和进阶。张国立表示:“下一阶段,海淀实验二小要做的,是更加关注智慧平台的生长功能,让智慧平台从单纯的被使用到生成更完整的、动态变化的教育教学地图,探索覆盖面更广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推动学校治理的更深层次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