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峰 王 明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困境、能力重构及提升路径*
王石峰 王 明
(珠海科技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41)
基于教育信息化2.0的时代背景,对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困境、评价指标体系与提升路径进行研究。分析认为: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存在着教育教学观念认识不深刻、体育信息化整合应用难、体育信息化建设任务难度大等现实困境。运用AHP层次分析法重构了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25个二级指标,并提出从个人层面教师要转变观念,定准角色,主动发展;教师发展层面学校要职业引领,营造环境,评价导向;社会发展层面主管部门要集中资源,强化保障,统筹推进。
教育信息化2.0;高校教师;体育信息化教学;AHP层次分析法
2018年4月,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发布,以及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的推出,明确了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源性动量,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并为基础和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指明了方向。实施《行动计划》对高校体育教学将会形成场域性变化。首先,促进教育信息化理念的定势,依托“互联网+教育”思维,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引导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其次,促进学科内涵式发展,信息化教学环境使得体育教学内容、教学形态、师生互动方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手段产生相应的变化,如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呈现出线上和线下紧密联系的特征。再次,促进学生自主性与个性化发展。基于智能化与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式、深度式、有效式参与课堂互动,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培养。最后,在后疫情时代,教育部提出“停课不停学”应对政策,线上教学已成为日常教学的常态。为此,文章阐述了体育信息化教学的现实困境,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体育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以期为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在体育教育信息化方面,田烈(2017)通过文献计量的可视化方法,采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有关“体育信息化”主题研究的文献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体育信息化研究领域中出现频次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依次是体育教学、计算机、多媒体、多媒体技术、信息化、体育教育、多媒体课件、计算机技术、CAI及多媒体教学,高中心关键词主要为教学手段、体育教学、体育信息。与体育教学紧密相连的关键词为教学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以此表明,我国体育信息化研究的主要热点在于体育教学领域,具体应用在体育理论课、球类、健美操、田径、游泳、武术等课程之中。
体育信息化除了主要运用在体育教学领域外,通过体育信息和科技手段的结合在运动训练竞赛方面的应用处于第二研究热点,多以计算机辅助系统为主,包含仿真设计、计算机分析(对运动员生理生化指标、技术动作原理的生物力学分析,机能状态监控)、数据库储存等。同时,体育信息化在全民健身、国民体质监测、体育管理、公共体育服务、民族体育、体育传播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但从当前实际应用来看,体育理论和术课课程的信息化教学应用水平不高,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易导致教学质量的差异较为显著,在单元模块教学设计上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没有形成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学科内涵式发展,体育课程教学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信息化课程教学模式。
体育教师对体育信息化教学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学理念未能及时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占据主导,认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体育教师在室外传授运动技能、通过身体练习巩固技术动作;第二,忽视了学生的成长环境,90后和00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群体是电子产品的“土著居民”,一出生就伴随着电子信息产品的成长,对信息化操作具有很强的可接受性;第三,以身体练习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的思维定势,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停留在传统认知上,教学程序相对固定,包含课堂常规、准备部分、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练习方法以讲解示范、分组练习居多,缺乏自主合作与探究的练习方法。
体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度较低,课堂体育教学一直没有形成可复制和可推广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学科教学中,大部分体育理论课程教学是以PPT课件嵌入为主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知识呈现“快进、快出”的流程式教学,学生被动式的接受学习,很难掌握知识点。在术科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实施不完善给体育教学实施造成一定的阻力,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如单一的健美操室与智能网络化的健美操室,后者能对学生的技术动作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提升动作的规范性与合理性。此外,如何在课堂教学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一直困扰着体育教师。因此,亟需要以提高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突破口,建立“互联网+教育”技术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是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入融合的直接表现形式。
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复杂性、综合性的,它是一项系统而又长期的学科交叉工程,涉及体育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深度融合。当前,体育教学数字化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程度较低,培养体育信息化教师团队是破解之关键。首先,由于体育教学环境长期的开放性,体育教师体育信息化素养缺乏,导致教师对于体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技术手段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不足。其次,体育经费受限,每年投入在改善体育场馆、教学科研、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等方面的经费严重欠缺。再次,学科地位不高,体育学科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学科统一协同发展信息化教学,然而在实际中,数学、物理学、计算机、化学、医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学科,普遍存在定位优先发展现象。因此,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体育教师信息化能力发展的“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培训机制,促使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良性循环发展。
为了全面客观有效地反映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在系统科学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采用逆向研究设计论证思维,通过判断矩阵重要性的标度方法,计算其一级指标的权重。首先将信息化专业基础能力指标A1分别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指标A2、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监控能力指标A3、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指标A4、信息化教学创新研究能力指标A5两两对比进行重要程度判断,同理,第三行一级指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指标A2分别与A1、A3、A4、A5、进行两两对比,依据判断矩阵重要性的标度方法得出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能力一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最后通过层次单排序法判断矩阵的权重,层次单排序采用求和法,对应于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λmax的特征向量,经归一化(使向量中各元素之和等于1)后记为W,其原理为计算A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满足:
Aw=λmaxW
公式的特征向量W=(w1,w2,……,wn)T,作为该层次n个要素的优先权重向量。经计算该矩阵的最大特征值λmax=5.026,可以用λ-n数值的大小来衡量A权向量的不一致程度,其一致性检验结果:CI=λx-N/N-1=5.026-5/5-1=0.006,CI越接近于0,则表明A的权向量越具有一致性,通过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依据查表RI=1.12,引入随机一致性指标CR计算公式:CR=CI/RI=0.006/1.12=0.005<0.10,即通过一致性检验。而当CR>0.1时,说明比较判断矩阵不一致性较高,则需要进行修正。依据上述方法得出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表1 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一级指标的判断矩阵
根据上述AHP层次分析法的模糊数学模型,运用德尔菲法,遵循体育信息化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效性等原则,邀请信息化教学专家13人(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专家4人、高校主管信息化教学领导3人、信息化教研员3人、高校体育学科一线骨干教师3人),前后经过2轮对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指标进行筛选并根据专家建议进行反复修正,通过判断矩阵重要性的标度方法来确定各级指标及其权重,即权重确定的一级指标权重之和为1,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权重之和为1,最终构建完整的体育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见表2)。
上述高校体育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在一级指标方面,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指标A2权重最高,达0.468,其次是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监控能力指标A3,为0.260。表明: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实施与监控能力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能力,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二级指标方面,体育信息化教学专业知识是信息化基础能力中相最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体育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是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重要体现,包含教学内容的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媒介的整合等,体育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信息化教学实施与监控能力,体育教学评价方法运用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评价的重点,既要保证教学评价结果的公平性,也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效结合,体育信息化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信息化教学创新研究能力的落脚点,因此,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培养体育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表2 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根据《行动计划》提出的“两高”基本目标:“要求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从教师个人发展来看,首先,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指导下,体育教师对体育信息化教学要有本质的认识,即体育课程教学呈现出体育教学内容的多样化、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化、体育教学对象的个性化及体育教学媒介的智能化等特征。本质认识促发教师角色要精准定位为教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者、教学信息环境的建设者、教学信息资源的整合者以及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引导者。与此同时,体育教师从自身出发多途径、多方位、全过程主动建构信息化教学能力,按照“一课一名师”的要求,打造自己的在线精品课程,反复研磨并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对于高校体育教师而言,体育教学、训练、科研是日常工作当中的三驾马车,并驾齐驱,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其中,教学、训练是生存之道,科研是发展之道,三者皆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然而,教学、训练和科研都离不开信息化的辅助,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可以促进运动成绩,也能提升教师科研水平。因此,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深刻明白,体育信息化已贯穿整个教学育人过程,而且是老师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从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校管理者更要重视体育信息化建设,加大经费投入,聚焦体育教学信息化管理、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竞赛信息化平台建设,面向全体教师,分类别分层级分梯队开展常态化的信息化专项培训课程,并设立信息化课程建设项目供一线教师申报,每学期开展体育信息化教学能力竞赛,建立专业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包含电子教案、课件、授课视频、教学片段等教材资源,供校内师生免费在线学习,营造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体育信息化素养。同时,将体育信息化建设纳入到工作业绩范畴,并作为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社会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变化,现代人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要成为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人,其社会化的主要渠道是学校教育。如今,信息技术与教育行业已经深入融合,成为国际教育的主流形式,如翻转课堂、网络在线教育、在线社区教育等。《行动计划》是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教育主管部门要集中资源优势,发挥体育学科专家团队优势,建设体育学科国家级在线精品共享课程,与MOOC、学堂在线、学银在线等网络教育平台加强合作,资源共享,向校内外广大师生免费开放,同时,地方政府要增加专项经费投入,改善各地方高校体育信息化的基础环境,为建立智慧校园和数字化校园提供物质保障,也为学校建设体育信息化管理创造良好条件。
[1]赵海波.我国体育专业信息化教学的时代逻辑与路径选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1):39-44.
[2]田烈,周浩,谭博.我国体育信息化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7(7):184-189.
[3]王国亮,郭建营,李晓燕,等.体育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历程、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19:3.
[4]王石峰,徐明.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师角色重塑及实现路径[J].体育研究与教育,2021,36(1):75-78.
[5]任昌山.加快推进2.0,打造教育信息化升级版:《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二[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6):29-31.
[6]丛波,金有为.信息化2.0时代高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1):40-48.
On the Dilemma, Ability Reconstruction and Improvement Paths of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formatization Teaching in the Age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2.0
WANG Shifeng,etal.
(Zhuhai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519041, Guangdong, China)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项目(项目编号:2021GXJK080);珠海科技学院2020年教学质量工程基金项目(项目编号:ZLGC20201013)。
王石峰(198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管理、体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