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鑫
摘 要 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各科课程应与思政相结合,开展融合教育,达到协同效应助力学生成长。体育作为高职院校的主要课程之一,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更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面对未来发展道路中出现的各类学习和生活问题,不论对于学生目前成长还是未来发展而言都会起到相对积极的作用。因此,必须做好思政与体育课程的完美融合。就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开拓新的路径为学生营造更为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体育教学 高职院校
一、前言
开展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绝非易事,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实现身体素质上的提升,让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的基础上,得到身心上的健康发展。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心理和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所积累的社会和生活经验较少。课程思政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课程思政的引导下所开展的体育课程,更能为学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实现教学活动的多元化,使学生在体育课程中感受到思政的魅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思政元素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意义
(一)培养全能型人才
新时代下,对于人才的需求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更能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体育课程本身关注到学生身心发展,也蕴含丰富的体育元素和教育价值,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更能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学生多处于成长阶段,其对于事物的评判标准大多来源于教师,但教师并不能一生陪伴学生左右,需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能够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而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更是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能力的同时,使其更坦然且正确的面对各类事物,形成正确看法[1]。另外,课程思政和体育的结合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荣誉感,激发学生团体精神,使学生能够充分明确集体对于个人未来发展而言的重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更为积极的投身到集体活动中。体育课程本身具有较为多样的体育运动,并且会涉及一些团队协作项目,若想真正的在这些项目中取得胜利,便需要学生增强与他人合作,学生自身必须具备沟通和写作能力,将集体利益作为项目运动的核心,课程思政更能帮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的精神,使学生在体育运动的同时懂得为大局为他人着想,在锻炼学生沟通能力的基础上,使得学生领悟奉献的精神。
(二)优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体系
以往发展过程中,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许多家长和学生认为体育课程知识为帮助学生实现身体素质的提升,并不能达到生活理念和价值观方面的指引,即使在教学模式的创新下,也知识改变以往教学手段,无法对学生思想上形成正确教育[2]。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的结合,优化原有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多方位发展。首先在基本的体育课程教育方面,融入思政元素能够突出体育精神,彰显体育文化,发挥体育课程育人的整体功能,关注度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政背景下所开展的体育课程,不单只是对学生身体素质形成教育,而是引导学生在锻炼的同时,明确学习体育的意义,使终身体育意识贯彻到学生的方方面面,使每位学生都能具备正确的竞技精神,助力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其次,课程思政与体育的结合,也实现教育事业上的改革,将所提出的新时代教育思想结合到实际教学中,不论对于思政课程或是体育课程而言都打到优化和完善的目的,实现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稳步提升,为学生创造更为光明的未来。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项目较多。为保障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触并领悟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教师的关注重点大多投放在学生运动技巧的掌握方面,希望通過更多的体育知识学习,提高学生自主体育意识,通过体育运动实现身体素质上的提升[3]。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教育背景下更强调学生全方位发展,需要教师在关注到学生体育运动的同时了解学生的思想水平,除将身体素质作为教育的重点外,还要关注到学生心理发育,达到教学资源和理念上的整合,真正发挥思政与体育课程教学的意义。而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大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忽略学生在体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价值每位学生成长情况不同,对于体育的兴趣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教师的这种传统教育理念会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热情,体育课程开展本身便已存在障碍,又何谈思政与体育的融合教育,此模式下,教育效果并不明显。
(二)忽略课程思政重要性
高职院校所开展的体育课程评价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分别是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态度;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技能掌握;学生本身身体素质是否达到标准;理论知识的了解是否符合要求。而在这四方面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到学生身体素质以及技能掌握。学生对课程的印象和认识大多会受到教师所影响,而教师所采用的这种评价机制导致学生片面的认为,提高运动技能掌握、强化身体素质才是学习体育的重点。教学评价本身为反映出一阶段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需要立足于整体角度,分析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的融合策略,在关注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作为课程思政与体育教学融合的开端,为接下来教育策略的实施打好基础。另外,虽然校方和教师已经明确思政课程的重要性,也知晓体育课程对于学生而言的意义,但却始终无法掌握二者结合的方法,导致教学手段无法发挥实质效用。高职院校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尤其对于一些体育意识不强的学生而言,强硬的教学方式更会引起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后续课程的展开。
四、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策略
(一)提高德育水平,实现一体化教育
实际教学期间,教师需充分明确自己的教育职责。作为教学的领导者和学生未来发展道路的引导者,教师需要尊重每位學生主体地位。在实际教学前,教师要了解课程思政与体育之间的融合特点,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水平,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发挥思政教育的优势,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精神。尽可能与其他教师讨论思政与体育课程融合教学经验,为学生打造更符合其成长的教学课堂。另外,针对不同学生发展特点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完善教学体系,使体育课程能够以更为多样的方式呈现,增加学生参与热情[4]。教师所营造的教学环境以及学校内部的体育文化都会对学生思想造成直接影响,为尽快在体育课程中落实思政元素,需加大对于体育文化上的宣传,定期开展体育艺术节或是校园文化节,积极为学生讲述关于体育文化的先进事例,结合当下思政热点开展系统的体育教学课堂。为使每位学生都能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教师应找到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体育精神,强化学生正确体育观念,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的沟通、协作以及创新能力都能在体育课程中得到有效发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政体育一体化发展。
(二)达到政治认同,创新教育课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元思想充斥学生生活,本身学生处于成长阶段,对政治认识不足,这种情况并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影响学生健康发展。若想在体育课程中切实贯彻思政元素,首先需要利用体育课程作为基础,达到学生政治上的认同。实际过程中可从两方面开展,其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二找到政治认同与体育课程之间存在的关联,通过多方位教育,使学生在最正确的体育教学方法下形成良好的思想观念。学生成长环境不同,导致其对于体育课程认识存在一定差异,一些学生身体素质不强,并不能在体育运动中获得成就感,这也导致学生不愿参与体育活动。为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基本情况调整体育训练目标,如若学生本身兴趣度不强,教师可为其讲述关于红色体育的相关故事,激发其好奇心,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使学生能够形成自主训练意识,如此将有助于体育运动的未来发展,在对学生思想观念形成教育的同时,使每位学生都能切实融入到体育运动队伍中[5]。红色体育既包含体育教学的核心,也带有较强的思政元素,可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思政元素,达到政治认同的目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项目训练时为学生讲述关于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过程,将红色体育贯彻于实质,为学生讲述革命先辈在参与红色体育时所秉持的乐观精神。这种精神不但激励当时人民生活和发展,更对现阶段学生成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热情,教师可选择学生更为感兴趣的体育训练项目融入红色体育精神,如在跑步训练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运用革命先辈的名字命名训练队伍,加深学生对红色体育的印象,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强化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体育精神。
五、结语
总之,课程思政本身存在较强优势,能够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全民体育的理念下,教师需要意识到体育课程与思政元素融合的意义,在关注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达到思政和体育教育的目标。课程思政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结合并非一蹴而就,虽然此教育方式符合当下新型教育理念,但实际过程中教师还需不断完善教学计划,创新教学模式,如此才能真正发挥思政教育价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体育运动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活和人生观念,满足学生综合发展需求。
★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编号(ND213839)。
参考文献:
[1]宋伟,吴建伟,周名政.对高职院校学生基于课程思政的体育选项课调查与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2):86-87+92.
[2]黄亚乔.“课程思政”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浅析[J].运动精品,2021,40(10):18-19.
[3]任宇飞.浅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利用[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6):54-57.
[4]罗小玲,邓昭俊,李国明,邹佩.课程思政融入高职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体育视野,2021(17):29-31.
[5]周小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24):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