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

2022-04-21 15:50:34庄淑怡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进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困境

庄淑怡

摘要:将校园带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学生的交流观念,培养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实践的理性能力得到提升,后现代思潮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全面推进,着重于理论上的救济,忽略实际,注重宏观的宣传,忽略行动,集中于集体活动,注重家庭与学校、社区的协作,忽略了城市建设的重点,也忽略了当地的推广,造成了被忽略的困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校园,必须以实践为中心,通过三个层面的协同落实,即行为规范、实践塑造、生命塑造。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困境

一、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探讨

现代社会对道德和现代道德的需求,仅靠规矩是不行的。西方的实践经验完全违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与实践,在我国有着广阔的战略意义。行动就是我们党积极地构建价值世界。

(一)培养学生沟通中的理性观念

传统的标准理性是一维的,以个体为中心,以“我”为起点。而与之相对的是,传播理性则是一种二维的理性,它更注重分散,主张“个体”。在个体中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谈。参加活动的人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将重点放在可靠度上。在理性的沟通观念的指引下,不同的话题可以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建立起相互尊重和了解。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现代社会的生产、交流、合作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传统的农业社会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为了适应未来的种种可能,现代社会必须不断地重新认识人的发展。必须提前频繁地更改核心价值观。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的文化间的思想碰撞、交流和融合,会给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冲击。“繁荣、强大、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高度吻合,同时也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在与别人沟通时,个体观念上的不同,使个体在与别人进行沟通时,需要有一个恰当、合理的价值观指导。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能够指导学生进行理性的学习。平等、合理地进行沟通,使学生能够正确、理性地沟通。包容、谅解、基于了解的氛围,是学生与他人交流、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

(二)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全面发展思想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思想。当前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学生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当然,先进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是,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按照自己的发展道路去发掘自己的天赋,从而推动他们的全面、自由地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卢梭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培育人,使其能在自主探索中,遵从国内的法律,并能得到自由。杜威对学生的优势表示尊敬,认为所有的教育手段都是必须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出了“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导,从而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理性的发展,道德的完善,以及人类的自由与综合。

(三)培养学生实践理性的能力

实践理性是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认识人的需要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实践概念。康德将事物划分成人类可以了解的和人类无法了解的。人们可以了解的事情,一定要用理论上的原因去理解,无法了解的事情,只有通过道德才能知道。这就是实践的原因。麦考密克认为,“实际合理性”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做出决策的原因。实际上,实践理性是个体运用道德规范个体行为的一种主观能力。一方面,实践的合理性来自于个体的实践,个体在自身的实践中获得了一定的信息,并形成了相应的规范。而现实的合理性则源自个体观念的融合。个体从他人或书籍中吸取过去的经验,以规范和影响将来的实际行动。

实践是价值和个体的联系,实践决定着个体价值的形成,而价值观念则体现在个体的行为中。当代人类主体的自由与主体性得到了加强,但尚未实现最终的解放,人类与自然的不协调因素有扩大的趋势。因此,对学生实践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寻找与他人之间的新的关系,是当代大学生实践理性提升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实践的合理性反映出新的变革与趋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从主体、全局、相互作用的视角,对大学生与他人的关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把握。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中,达成一致的协调和协作。核心价值观对青少年的合理实践能力、与他人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走进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实践之路

在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是实践。成年人可以通过阅读、反思和其它行为来重塑他们的价值观,但是学生们就不一样了。学生的初始体验是在不断的尝试与模仿中逐渐形成的。所以,在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要从实际出发,从制度、行为等方面入手,使其真正融入到学生的生命和心灵之中。

第一,要遵守规定

狭义的学校体制是一种书写规范的体系,可以说,它的实质是一种规则体系。在这种制度下,老师承担起了最根本的职责,在教学内容、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方面,把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深深地植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在教学中,笔者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测试,以使他们能够说出在课堂上印象最深刻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出乎意料的是,这些答案并不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技巧,而是围绕着教师的个性和教学方式进行的。所以,我们能找到这么有意思的逻辑。当然,这样的教师也会更有个性,更积极、更阳光的教师,更受学生的尊敬与喜爱,甚至会被其他同学效仿。由于这种老师拥有一套基本的准则,因此他可以始终坚持自己想要遵守的准则,而这种准则也会使老师感到快乐和尊严。所以,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入校园的时候,教师和学校都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他们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学会变化。

第二,在实质上构成

在课堂上,学校和班上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以检验师生在参加的整个过程中是否能够坚持自由、平等、公正的思维模式。在班级体系的构建中,通过学校、教师的多种活动,实现了对学生的报应与惩戒,从而达到民主、文明、和谐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龚群.胡业平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楊文荚.范宗贤基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0D.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1).

[3]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纲0]1.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

猜你喜欢
进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困境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民族音乐(2018年2期)2018-05-26 03:04:36
优秀剧目进校园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32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13:51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2:56:25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4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