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梦茜
摘要:隨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接收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特别是初中生,他们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这时候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时机。而新课改明确指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务必要与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信息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旨在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德育渗透有效策略作出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德育;有效策略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先进性和时代性,不得不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相应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些学生逐渐发展成为了“网瘾少年”,全然不顾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的学生被网络上多种多样的信息冲昏了头脑,产生了混淆,不知到底该如何辨别信息的真假,甚至信息的不确定性还影响着不少学生的三观建立,这些统统与新时代国家和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完全不符。基于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迫在眉睫,也是相有意义的。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采集数据做研究相关内容为例,详细阐述在教学中应该如何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
1在数据采集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最初信息技术课,我们称之为计算机课,从称呼的改变,不难发现,国家和社会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格外重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仅仅指的是单纯的手指操作,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步骤已经不再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点了,其重心逐渐向高等信息技术、复杂的操作步骤靠拢,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对待信息正确的思想观念,并且由传统的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逐步转变为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导,老师从旁辅导和引导,最终构建老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美好画面。另外,如今信息技术课程的重点不再只是关注学生怎样学,而更关注的是学到了什么,如何运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适当地渗透德育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良好的素养以及正确的观念。
例如,在学习完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之后,为了巩固学生相关的知识,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到底如何,老师可以安排学生选择一个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来深入研究,如“参照青少年营养健康标准,通过调查班级内同学的饮食习惯,对他们的饮食状况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并以此为依据,给学校的食堂提出一些关于配餐的可行性建议”。在前期进行数据的采集过程中,首先老师要告诉学生要懂得尊重每一位同学的饮食习惯并对一些特殊的情况要采取保密的措施,同学是否配合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要以平常心对待等等,采集后的数据要借助excel表格进行登记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上述操作,学生不仅能熟练应用excel表格的相关功能,同时也能增进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感情和交流,不管是对于个人今后的健康发展还是班级整体良好氛围的建设,都极其有利。当然,通过这一课题,老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节约粮食、保护环境”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工作。
2在数据分析与研究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数据分析与研究中,首先老师可以进行的德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意识,还需要学会与人合作,因为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需要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因此,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过程中,主观看法有时候不一定是正确的,只有将团队中每一个人的看法进行有机整合,最终得出的结论才更有参考价值,更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还是从上面的例子出发,首先老师可以将班级内的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负责收集组内同学的建议和想法并进行整理,与老师分享与沟通。当然,这个组长也不是固定的,可以几天一更换,其实这里就涉及到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渗透,培养他们的责任感,有担当,有所为,才是新时代青少年应该有的精神面貌。其次,老师需要让各小组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互相吸取长处和参考其他组较为新颖的观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主动分享、虚心学习的精神。
3在评价与总结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最终评价与总结的部分,需要学生们各自总结在整个过程中有哪些是做的好的,有哪些是有待于改进的,从而让学生明白,只有团队协作,运用较为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才更有说服力。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究能力。当然,这个过程也是自我审视的最好时机,只有正确看待自己,才有更大的进步空间。
结语
总之,对于初中生来说,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前提,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社会的必要措施,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要保持常态化,为学生形成更好的信息素养蓄力,也为课程育人教育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荆超.探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5):62.
[2]王勇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探析[J].文渊(中学版),2020(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