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探究

2022-04-19 13:14沈天怡
教育界·A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摘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需要贯穿数学教学始终的任务,教师要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关注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及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此外,教师还要考虑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发展状态,帮助他们在探索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散思维。文章分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并基于此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引言

小學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能力的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其中一个重点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教师不能一味地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上,还应在教授学生基础的数学知识,提升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与效率的同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与思考习惯,通过由浅入深的数学问题引导和激发小学生去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为了更好地在数学教学中锻炼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师要及时分析教学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的创新,设计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课堂中设计相关的逻辑思维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分析具体问题要求,实现分析能力、判断能力的提升,进而促进其良好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数学教师还应及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的综合性评价,帮助他们进行提升优化,以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首先,数学教师应当明白,思维能力是学生能够从学科学习中受益终身的能力之一。数学的思维能力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整理、鉴别、消化以及加工等能力。于数学学科而言,其本质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选择学习方法方面的综合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相应的思维能力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效率,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学会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媒介,并为今后学习更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奠定牢固的基础。

其次,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提升学习效果,甚至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效率的提升,对个人未来产生持续性的、有效的影响。对学生而言,思维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他们未来在社会生活、工作中的能力。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才能不断促进自身的进步。

最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比较强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系统的数学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发展优秀的学习能力和培养创造力。与知识储备量相比,思维能力是长久持续的发展能力。知识储备是经由积累的过程而得的,而思维发展则是由创新来促进。小学生难以长时间、大批量地进行机械记忆,因此,掌握学习方法对他们顺利地学习各学科的知识是非常关键的。借助数学逻辑性较强的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让学生实现从“学什么”到“怎么学”的转变,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举一反三,提升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思维

小学生天性活泼,往往想象力丰富,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主动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获得真实感和体验感,让他们在情境教学中学习知识。小学生对晦涩难懂的数学原理难以产生兴趣,也难以将抽象的数学原理自主转变为具象的认知,教师如果不运用适合的教学方式减少学生获取知识的难度,将阻碍教学的整体进程,也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教师在讲解数学概念或者习题时,如果采取直接讲授的方式,极容易超越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让学生难以接受和消化这部分知识。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数学公式、模型等借助具体案例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数学概念,启迪其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进行联想,对知识形成自己的理解,让数学教材中抽象的概念转化为自己能接受的知识。

以教学小学五年级数学《多边形的面积》为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寻找和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多边形物体,或与课本上展现的多边形形状相似的实体,让他们对多边形有更多的了解。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就自己的课前观察进行讨论:“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多边形,它们又被应用在哪些领域?”学生在讨论之后回答:“有的地砖是蜂巢形状的,整体呈六边形;我们在制作手抄报的时候会画各种各样的多边形来合理利用空间,比如菱形和梯形等。”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再进行总结,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应用多边形的地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后,教师再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设计以下情境:“这位先生遇到了麻烦,需要更换一面新的挡风玻璃,请大家帮助他,算一算他需要买多大面积的挡风玻璃。”在此情境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小组之间互相合作,引导学生结合之前所学的长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等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计算玻璃的面积。这样的情境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发散思维,结合所学知识,想办法计算挡风玻璃的面积。有的小组考虑将不规则的玻璃切割成熟悉的、便于计算面积的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等,再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最后各图形面积相加,得出挡风玻璃的面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很快计算出答案,还会主动利用剩余的时间帮助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发现了其他小组同学不同的分割方法,于是在多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最终找到最合理、最好计算的分割方式计算挡风玻璃的面积。对如何计算挡风玻璃的面积进行探讨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实际动手去以不同的方式拼接出梯形,帮助学生探究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一步,教师需要走下讲台去观察学生如何进行拼接,以便及时指导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了小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欲望,为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让他们在辩证思考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

(二)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它需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进行,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教学中,设计巧妙的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但是,每个人的思维能力是不一样的,小学生之间也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之前,需要观察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设计由浅入深的引导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巩固,让他们学会调动相关的知识储备去了解新知识,主动分析与探索数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相应的数学概念,让学生在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的纵深发展。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教师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发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数学概念,进一步了解关于空间图形的知识,加强其对有关数学图形的概念的认知,发展数学空间思维。在课堂导入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可以进行提问引导:“请大家找出教室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进一步观察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小学生就着教师的问题,纷纷去探索。有的学生发现了课本是长方体,并进行观察;有的学生拿出了课间休息时把玩的魔方。而后,教师让学生发言,讲述自己观察到的关于正方体与长方体的特征。学生发现,长方体表面的长和宽长度不一,长方体每一面上下的两个边长长度相等,左右两边的边长长度也相等,而正方体每一面的四条边长都相等。在学生探究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的边长的长度关系之后,教师再进一步提问:“除了长度关系不一样,正方体和长方体各边的位置关系还有什么特征呢?”基于教师的问题,学生再对图形的位置关系进行观察与思考,有的学生先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每一面上下的两条边是平行的关系,然后再进行论证。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引导,学生不仅明确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定义,更对其性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概念后,教师继续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在展示正方体时,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正方体的棱数有多少条,学生基于自己对概念的理解,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数数、从正方形的边数入手、从棱的概念入手等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数学问题是让小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愿意去主动思考。

(三)归纳总结深化学生思维

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小学生学习效率的重点,这能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思考的习惯,对发展小学生的辩证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小学生的身心与认知能力还处于发展的阶段,对如何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足够的认知,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归纳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梳理所学知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通过对知识的再加工,完善自身的知识系统,进一步提升思维能力。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之前,需要帮助学生进行简单的迁移练习,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任务,再让学生尝试总结不同知识之间的异同,帮助学生构建学习数学的信心,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以教学小学数学六年级的《分数除法》为例,在教授学生不同式子的分数除法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式子的分数除法的异同点,初步引导学生从除法的计算方式、式子的特点等方面着手归纳分数除法的特点。教师先帮助学生列举出一个比较异同点的表格,让学生懂得怎么去总结和分析,学生填写表格之后,可以归纳出“A数除以B数(除了零)就等同于A数乘以B数的倒数”这个数学结论。为了提升学生的自主总结能力,教师适当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要求学生自主或分小组去论证这个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分数除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再次梳理概念。有的学生采用了复述的方式,回忆课堂中的推导过程,并且与组员进行交流,通过组员的反馈和补充不断完善总结的内容;有的学生选择利用推导公式的方法再一次巩固和总结分数除法的特点,并且仿照教师提供的思路绘制了表格,再填充内容,最终自主推导出了课本上的结论,真正做到了融会贯通。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计算不同式子的分数除法,强化学生对分数除法法则的认识,深化学生对这部分数学知识的理解,進一步巩固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互相沟通,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思路,使教学更加高效,学生也可以在归纳总结中查漏补缺,再次回顾知识的原理,让思维得以深化,保持活力。

结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要主动尝试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进行思考,以拓宽、拓深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相应的数学情境,帮助小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提问引导,启发学生思考,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总结知识,在归纳分析中增强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云芝.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19):36.

[2]张春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1):203.

[3]周殊梅.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 国际教育论坛,2020,2(10):181.

[4]王大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探究[J]. 时代教育,2017(18):197.

作者简介:沈天怡(1993.10—),女,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一小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