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新教材培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

2022-04-19 21:25石剑雯
考试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思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宪法教育为核心,为课程注入了丰富的新内容。教育工作者应深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多维教育内容的性质,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途径,提高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教育;思辨性;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2)03-0139-04

2016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编排中融入了较多的与教学实践相关的内容,在教材中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植入了红色基因,使得课程的内容得到了新的丰富,其中也涉及了较多的法治教育内容。为新时期社会主义青少年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进入课堂以来存在许多误区。

第一,课堂教学依旧穿新鞋走老路,缺少思辨性的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的课堂热热闹闹背后缺少思辨性的思考,教师只让学生说正确的话。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说教的多,学生的探究活动体验少。

第二,课堂教学上注重理论灌输,忽略学生学科思维培养。在实际教学中,重视道德说教,轻道德实践,品德课堂变成了道德教条的灌输,缺乏学科素养亲润性、课堂内外兼修性。

第三,“三维目标”被淡化。由于我国长期形成以中考成绩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导致“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演变成重“知识”,其他方面的教育目标被忽视,既没有注重通过过程与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没有注重加强学生情感和价值方面的引导,没有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段重要论述强调了德育的重要价值,为新时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开展指明了重要的方向,奠定了该课程的重要地位,强调了该课程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价值。初中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道德与法治教师责无旁贷。立师德,正师风。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古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亲其师,信其道”。随着时代的发展,强调素质教学的当代,作为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教师必须要明确自身的职业价值,树立起良好的职责意识,从而达到社会对于教师所提出的要求。身为教师,在选择教育事业之后,就需要认真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只有在这样的良好职业道德下,教师才能够不断地规范自身的行為,做到无怨无悔、用心进取,并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的职业具有多种化色彩。将知识、智慧、道德、人格融为一体,是学生人生发展当中的重要引路人,只有教师为学生展现完美的道德形象才能够做到身正为范,用自身高尚的人格以及良好的行为规范来引导学生的发展。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开展中,身为教师也需要在规范自身言行,树立良好形象的基础上来开展教学工作。教育工作者应深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整合多维教育内容的性质,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新途径,提高教学实效性。

一、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当中,涉及众多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师,在为学生创设相应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课堂当中,整个教学内容在具有生活化气息之后,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理,并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从生活实践中来提高对于道德与法治相关理论的认知,并加强对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如笔者在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讲授“公民参与民主监督”发挥作用这一课题时,我把它设计为一题推导性选择题(该体系发挥作用的路径:完善管理体系—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改进政府工作),引导学生思辨性思考,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目前,部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感觉“不想学”“没意思”。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的重视度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时,仍然无法实现小学与初中知识之间的有效连接,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因此,在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够传播相应的知识,实现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

首先,初中生处于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老师有着直接的情感,当学生对于老师产生喜爱或崇拜之情以后,其自身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步提升。因此,作为教师需要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知识内涵,使得学生能够在对于教师产生崇拜之情以后能够获得学生的认可。作为教师,日常教学中需要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以及沟通,通过自身良好的品质,以个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地采取高压性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抵触心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贴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直接学习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道德与法治相关的内容通过幽默风趣的方式来进行表达,为学生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活动,使得教学课堂更加丰富,提升对于学生的感染力。反之,在实际教学中,当教师采取乏味、单调的教学方式来为学生灌输知识时,整个教学的效果会得不到提升。作为教师,需要从多角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借助于实物、模型、多媒体以及其他多种不同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感官,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

再次,合理安排教学流程。合理的教学流程,可以使得课堂内容安排有趣,初中生具有自律性较低、好动的天性。在合理的教学流程下,初中生才能够跟随教师来解决课堂中所遇到的问题。根据这一特点,教学中学生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本解决,学生都不会的教师才引导学生来分析解决。这样的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当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要一味地设置一些难度较高的课程,而是采取阶梯性的教学环节设计,使得学生能够从学习内容当中获得成就感,并体会到道德与法治课程存在的一些难度,从而激发好胜心、求知欲。同时,教师也需要注重教学语言的使用。采取鼓励性的语言来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的进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设法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些成就感。比如借每次批改作业的机会给学生打分,批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努力有成绩,让他们能够充满热情、充满信心去学习。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是让每一个孩子学好,让他们对所学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结合典型案例,采用辩论赛、演讲比赛、主题班会、讲故事、演小品、角色扮演或看录像等形式,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出发,丰富其情感体验,才能使其感悟和理解社会,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促成学生的道德践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些概念学生比较难理解,比如意志、动力等心理学概念性的问题。再加上教师照本宣科给学生讲述知识,这样较为枯燥,如果教师转变上课的方式,比如从网上查找关于中学生青春期方面的视频案例呈现给学生,相信学生都会感兴趣的。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引导,借助一些视频案例鼓励学生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学会尊重他人。让学生学会保持积极阳光的心态,树立自信心,享受到解决困难后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科学设定教学目标,明确育人方向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学目标的设置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始的起点。因此,教学目标需要结合课程的教学要求来进行合理的设定。从学生的思想认知、行为方式等多个方面来开展相应的教学内容,从而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良好的习惯以及科学的观念,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人才。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每一章节以及每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也需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任务的设置都能够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例如在《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程当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来认识生命的价值,那么围绕这一目标,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则需要针对周围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新时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保证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可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在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的基础上了解生命成长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困惑,并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教师科学合理设定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依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切实可操作可落实的目标,做到具体而细致。

四、聚焦新教材、结合时政热点素材,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时政性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突出的亮点,关注国内外大事,关心国家发展,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校的德育活动、利用学校节假日、纪念日开展的主题活动,指导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培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习惯,感受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的力量,提高能力,逐步形成客观理性的价值判断能力。用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感染、影响学生,使学生通过自身在学习和活动中的观察、思考、参与实践中感知感悟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道德、践行法律。

五、立足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积极革新教学模式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对于事物的认知已经积累到了一个程度,认知能力也相对于小学阶段有所提升。但是,初中生受各方面的因素限制,对于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表现层面,对于事物本质的理解能力存在不足,往往无法透过事物现象看到内涵和本质。另一方面,初中生的好奇心非常旺盛,有非常强烈的探索未知的欲望。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改革“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贯彻新时期“以生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还课堂于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主动权和自由的话语权,让学生有问题可以主动提出,回答问题时可以“试错”,这样才能够借助课堂提问充分调动学生思考。而教师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进一步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讲授《认识自己》这一课时,首先要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有些学生并不知道如何真正的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这节课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分析自我和强化自我的方法,能够学会自我分析,更加了解自我,实现自我认识能力的强化。笔者在课前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借助问卷对学生现有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学生普遍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评价,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认知自我。因此,笔者对学生提出问题:“你能在小便利贴上写下你对同桌的评价吗?”同学们纷纷动笔开始写,待学生写完后,我再次提问新问题:“你能在小便利贴上写下你对自己的评价吗?”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往往都能够回答一二,等学生回答完成之后,笔者再让学生与同桌进行交换,对比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是否一致。对比后,部分结果呈现不一致状态。这时,笔者引出了教学问题:认识你自己。然后运用希沃白板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呈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教学内容,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开展教学。在传授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更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指向价值观的生存和提升,这就需要我们对道德与法治进行重构,转变原有的教师掌控课堂的观念,把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上,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而不是讲授者。教师的教材观要与时俱进,让“教教材”转成“用教材”。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单靠照本宣科地讲授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创新不是割裂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创新在于创造性地使用新时代观念和技术,让课堂模式更具时代性和吸引力。首先,创新教学实践观。在活动型课程的教学下,社会活动的重要性也凸显出来。道德与法治课本身的学科特点要求教学要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居委会或者村委会参观,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作用与意义,对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更深入的体验和了解。其次,拓展教學工具。教学工具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能够把握的资源作为教学工具,让课堂教学更为生动形象。例如利用新媒体搜索资料发挥教学功能,让班级、学校的宣传栏充分发挥功能。最后,优化教学活动。合理利用新课标提出的议题中心教学法、综合式教学方式和辨析式学习方式,准确把握这些教学方式的特点和优势。例如,议题式教学要通过争论的议题,真实还原情境,让学生直面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把议题中存在的不同观点展示给学生,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试着调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把学生当作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思辨能力,让课堂成为“能力导向”的课堂。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聚焦新教材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要率先垂范,深入研究新教材内容,设计导学案,助力学生学习;深入研究中考考核要求,熟悉中考考试题型及应试策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道德成长上,教师是学生的同路人;在法治学习上,教师是学生的带路人。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必须以高尚的师德为学生的楷模,用高尚的言行举止带动学生修心立品,以德服人,时时为人师表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新时期,“立德树人”依然是课改的核心任务。应该如何运用道德与法治课程,用好教材为学生打好“中国底色”,让红色种子在学生心灵中生根。

参考文献:

[1]景艳艳.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2018(7):45.

[2]张彬.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有效教学策略[J].中华少年,2018(25):61.

[3]王苏梅.初中政治教学模式的优化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8).

作者简介:石剑雯(1974~),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第一中学(城东校区),研究方向:初中道德与法治。

猜你喜欢
思辨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