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富,葆乐心
(河北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韩国专科大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韩国经济起飞之际,为适应第二次经济转型,在国家推动下整合改编初级大学、实业高等专科学校、专科学校而形成的一种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它不是普通四年制大学的下位阶段,而是与之并行的独立机构。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的专科大学,和以学术研究为中心的普通大学,共同构成了韩国高等教育的二元制结构。
在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韩国专科大学经历了创建之初量的增长,以及危机变革之后质的深化,目前学校数量占韩国高校总数的42%,累计培养近600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现拥有学士学位、专业学士学位和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22年开始)(1)韩国教育部2021年9月发布《2022学年专科大学专业技术硕士课程基本计划》。。专科大学具有学制短、见效快、体制活、学科多、特色化、就业率高等优点,被誉为韩国经济的“发动机”、高等职业教育的脊梁。研究韩国专科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办学特点,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972年朴正熙政府制定了“第三个经济开发五年计划”,将经济发展重点由劳动密集型轻工业转向技术密集型重化学工业,第二年发表了《重化学工业宣言》,对重点企业定点扶持,著名的三星、SK、LG 等国际企业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壮大的。但随后国际市场发生“石油危机”,原油价格上涨,自然资源贫乏的韩国唯有依靠大量高素质、廉价的技术人才才能扭转形势。根据政府制定的《加强重化工教育方案》,预计到1981年韩国需要培养出重化工领域的技术人员1 015 400人[1]。但是,当时承担这一领域和层次人才培养职能的初级大学、实业高等专科学校、专科学校等机构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初级大学多为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符;实业高等专科学校5年学制过长,造成学生流失严重;专科学校数量增长过快,教学质量不高,社会认同度低。为解决这一问题,1972年,文教部专门成立委员会,制定改善对策,提出要设立一种本科阶段的实验性大学,通过采取调整进修课程、降低毕业学分、引进统合教育课程、加强现场实习、不同能力毕业制等对策,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形态。
1976年,文教部进行了有关改善韩国短期高等教育制度的研究,并据此开始讨论具体实施方案。文教部科学教育局为此专门设立“专科学校教育制度改善研究委员会”,在委员会统筹下制定了包括3个阶段的具体改善方案,发布了《大学实验实习设施基准令》,并组建示范教育课程研究委员会,按照各科类别研究设定课程体系。
1977年,文教部对《教育法》进行了修订,根据修订后的《教育法》,自1979年1月1日起,专科学校、初级大学等多种形式的短期高等教育机构统一改编为专科大学,“专科大学以教授、研究社会各领域有关的专门知识和理论、锤炼才能,培养国家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中坚职业人才为目的。修业年限2—3年,高中毕业后方有资格入学”[2]。
经过整合,10所初级大学和112所专科学校(实业高等专科学校1975年后逐步改编为专科学校)全部改编为专科大学,此外政府还新建了5所专科大学。至此,韩国专科大学以127所学校(其中37所国公立学校)、625个学科、学生数78 455人的规模开启了新的篇章(表1),学科设置亦趋向国家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工科。
表1 1979年专科大学情况
新成立的专科大学以“高等教育”的学制出现,从此形成了韩国高等教育的“二元制”结构。专科大学成立后,明确了入学资格,充实了教育内容与专业化,强化了实验设施,地位得到了提高,并引导了此后以专科大学为中心的高等教育扩张和职业技术教育强化的趋势。专科大学的创立对于确保产业人才、社会公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它向弱势群体提供了职业教育选择,提供了通过教育增加收入和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可能性。
20世纪80年代是韩国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经济上,国内工业化进程加速,产业社会高层次化,人力结构复杂化,对骨干技术人才需求增加,这是导致这一时期韩国专科大学数量激增的重要因素。政治上,随着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席卷东亚,韩国中产阶级迅速崛起,民众反对独裁、要求民主的斗争不断发生,而当时保守的统治集团依旧想维持权威主义政治形态,与反权威、争民主的广大民众之间相互斗争博弈。因此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韩国国家政策的重心在于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和正当性,这期间的教育政策也服务于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目标。
韩国素有“卖掉黄牛也上学”的重教民风,这一时期民众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热情不断高涨,但由于此前朴正熙执政时期采用入学定员制,严格控制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导致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课外辅导费剧增”“复读生过热”等严重社会问题。为缓和社会矛盾,1981年全斗焕政府进行了“7·30”教育改革,实行宽进严出的毕业定员制,即在各大学规定的毕业名额之上,本科院校增加30%、专科大学增加15%的录取名额,毕业时则按照定员增加数进行淘汰[3]。受此影响,韩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毛入学率到1984年即达到15%,步入大众化阶段;1985年专科大学学生人数为242 114人,是1979年的3倍。但实行毕业定员制后,专科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名额持续暴涨,导致出现了院校间抢夺生源的现象,一些专科大学面临无法足额招生的窘境。为此,政府调整政策,一方面缩减专科大学数量,缓解竞争,将部分专科大学改编为四年制开放大学或升为普通本科;另一方面,专科大学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增强竞争力。这一系列举措与当时韩国社会高度产业化,对技术人才需求增加的趋势相契合,使得专科大学的就业率逐年提升。1981年首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仅为27%,1982年增至42.7%,1985年增至57.2%,此后一直远远高于四年制本科大学,1990年达到71.8%,1996年为80.0%。就业率是检验教育成果的重要依据,也反衬出这一阶段专科大学办学的日趋成熟。
20世纪90年代初期,产业社会职业结构的多样化,对毕业生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对此韩国迅速采取新设专科大学、定员自主制等措施,使专科大学迎来了新的增长。1991—1996年,专科大学增至152所,涨幅近30%;而同期普通本科院校从115所增加到131所,只增长了13.9%。另外,专科大学的学生规模也从1991年的359 049人增至1996年的642 697人,增长了78.3%;同期普通本科大学学生数只增长了约13%。可以说,专科大学为韩国高等教育人口基数的激增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由于专科大学中女生数量不断上升,因而它也极大提升了女性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表2 韩国专科大学学生数和学校数量变化
专科大学成立初期,工业专业是比重最大的专业,同时也设有农业、水产海洋、社会等实务专业。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农业、水产海洋学科出现退潮现象。随着新职业群的产生和分化,以工业、社会实务等为代表的学科专业大幅分化与增加。在最初10年里,工业学科从29种分化为60种,1979年仅有2种的社会实务学科在1989年增至80种。这两类学科在此时期成为专科大学的主流学科。到1996年,专科大学学科种类进一步增加到365种,涵盖2 179个学科,比最初时种类增加了2.3倍,总数增加了4.1倍。其中,开设最多的是自然科学类,包括理科、工科、农业水产科、家政科等,设置了162种、949个学科,而这其中占比最高的又是工科,占自然科学种类的63%,学科数量的76.8%。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专科大学教师人数持续增加,从1980年的5 488人增加到1996年的11 515人,增长了2.1倍。从教师职称上看,国公立专科大学中教授和副教授的占比约为50%,而在私立专科大学中的占比只有30%左右。学历上,专科大学设立初期,专职教师学历以硕士为主,但此后随着知识和技术的变革,为了通过技术开发进行实质性的产学合作,专科大学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持续上升。
20世纪90年代,信息化催动了产业结构迅速分化,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对国际竞争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产业人力需求集中于第二产业,而20世纪90年代产业结构开始向以高新科技为中心的技术密集型转变。为适应这种变化,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韩国政府认为必须提升教育质量,构建新的职业教育体制。金泳三政府在1992年发表了《教育发展的基本构想》,提出建立以“新韩国创造”为代表的文人政府国家基调教育体制的构想。1995 年政府制定了旨在建立主导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的教育改革方案(Ⅰ)即著名的“5·31教育改革方案”。第二年又发布了教育改革方案(Ⅱ)即“2·9教育改革方案”,将改革重点着眼于职业教育上[4]。
“5·31教育改革方案”的目标是建立以需求者为中心的开放式终身职业教育体制,给予大学更多办学自主权。一方面推行大学设立准入主义,摒弃以往的“认可制”,新设学校只设置最低标准;一方面保障教育财政投入,1995—1998年规定每年确保教育财政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2·9教育改革方案”规定:专科大学入学录取方法实行定员自主化,毕业生授予专业学士学位,强化专科大学的职业教育职能,新设技能大学,改编国家技术资格制度,设立“韩国职业能力开发院”等。两项改革方案的发布将职业教育的中心、改革的重点转移到了专科大学,成为专科大学发展的重要转折。其中“5·31教育改革方案”是专科大学飞跃的决定性契机,“2·9教育改革方案”则是专科大学发展的重要基石。这两项改革方案使职业教育成为每个公民一生都要接受的教育,也是体现个人天生素质和性格的教育。政府构想的新教育体制是希望通过终生教育将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以此增加国民的受教育机会。就此而言,这两次教育改革是对传统职业技术教育观念的超越。另外,“5·31教育改革方案”实施了大学设立准入主义和定员自主化,即从1996年开始,新设大学只要符合最基本的设立标准,就可以自由设立。这些措施推动了大学的多样化和数量上的激增。
随着两次教育改革的实施,专科大学的教育运营制度也趋于多样。例如,引进了企业委托教育制度、职业高中和专科大学教育课程联结运营制度等,学校也可自主延长授课年限,为增加职业高中的升学机会,还提高了特别录取比例。
1980—1996年,专科大学在学校数量、学生人数、就业率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学科设置、师资力量、多种教育运营制度等方面也日趋成熟,有效培养了能够应对环境急剧变化的以实务为指向的专业人员,构建了可以支撑终身学习的体制。但与20世纪90年代初相比,专科大学中国公立学校比例持续下降,私立学校不断增加,教育质量出现整体滑坡,内部竞争加剧,地方大学招生不足,这为专科大学此后的危机埋下了隐患。
20世纪90年代中期,韩国实现了民主政治转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管理由严格控制转向宏观调控并兼顾市场,强调政策引导、财政支援,并赋予了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范围内互联网、多媒体、多文化的爆炸性发展推动新学科不断出现,以往很多热门学科逐渐被时代淘汰,专科大学也在这场变革的漩涡中面临重重危机。
同时,学龄人口不断减少也对专科大学造成了冲击。据统计,韩国15—29 岁的青年人口比重从1990年的41.1%减少到2000年的32.4%,2010年减少到25.4%。学龄人口减少导致学校招生出现严重缺口,如2006年的招生缺口达到了22 000人[5]。同时,政府还进行了大学结构调整,增设了与专科大学相类似的产业大学(1985年)和技术大学(1996年),高等教育二元制结构被打破。此外,普通本科院校也开始把重心从知识教育转到实用教育上,开设了之前专科大学特有的专业。这样一来,专科大学的高等职业教育功能被蚕食,竞争逐步深化。从外部环境看,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造成韩国出现了大量的中青年失业,毕业生陷入就业困境。在这种背景下,专科大学唯有通过改革才能化解危机,而这场改革的核心就是“特性化”。
1997年韩国政府秉承“5·31教育改革方案”宗旨,制定了《高等教育法》。其中第47条规定:专科大学的教育目的由过去培养中坚职业人才改为培养专业职业人才。其目的反映了现代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迫切需求,教育需求及供应正在向更高层次转变。20世纪70年代末,专科大学以培养中坚职业人才为目的,以从事简单重复技术的仿制品生产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八九十年代,为适应重化工业需求,主要以培养骨干技工和中间层次技师为主;21世纪初,以科学技术为支撑的知识产业跃升为国家战略产业,以培养专业职业人才为主。同时为适应数字型经济、信息化产业、服务业及各种新兴行业不断增加的现实,政府调整专科大学发展模式,由大批量、小品种过渡到小批量、多品种的发展模式。小规模、特性化专业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而专科大学学科设立的“准入主义”原则,使得新设小规模特性化专科大学成为可能。特别是1996年颁布的《大学设立·运营规定》将之具体化,摒弃了以往整齐划一的学校设立标准,根据学校设立目标和特点,制定了多种学校设立标准,如设施、设备、教员及适当的财政规模等,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自由设立[6]118。
此后韩国政府又进行了多次规划。1999年发布教育发展五年规划;2000年国民政府成立“新教育共同体委员会”,针对专科大学提出建立灵活多元的运营体制,如设置面向普通家庭、地区社会居民、产业委托生的职业课程,建立区域终身职业教育支持中心等;2005年颁布《职业教育体制革新方案》,进一步完善了终身职业教育体制,促进各级各类学校连接,强化从工作岗位到学校的顺利衔接。
为实现专科大学特性化,提升办学层次,韩国借鉴美国初级学院“副学士学位”制和日本专门士、准学士等学位制度[7],开始授予专科大学毕业生“专业学士学位”。2006年《高等教育法修正案》第61条规定设立专科大学学士学位专业深化课程,毕业后可授予“学士学位”。2021年教育部再次修订《高等教育法》,第58条规定将从2022年起在5所专科大学试点运营尖端新技术、产业需求领域特性化学科实施专业技术硕士课程。学位的授予全面提升了专科大学培养层次,提高了专科大学地位,使之成为了职业教育的中枢。
特性化项目是由国家推动扶持的项目,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80—90年代末由于韩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发展重点集中在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基础设施的扩建上,大学特性化进程趋缓[8]。进入21世纪,特性化成为化解专科大学危机的主要举措,政府也开始着力加强政策引导和财政投入,先后支持实施了多个特性项目计划。如1997—2003年间的“专科大学多样化与特性化支援项目”,旨在加强专科大学与地区发展联系,建立区域特性化,以培养大量优秀实务技术人才;2003—2008年间的“新大学区域创新项目”(NURI),更突出了区域特性化,项目由28所专科大学共同参与,旨在加强专科大学和临近产业集团技术创新,突出职业特色,加强产学研合作,并于2011年选出7所专科大学,打造世界级职业技术学府。为支持项目建设,韩国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仅在2011—2015年的5年内就向优秀专科大学集中投入1兆2 400亿韩元(约合11.4亿美元)。2019年实施《大学创新改革支持计划》,2020年又启动了《地方政府—大学区域合作创新项目(暂定)》,旨在推动地方政府、企业与专科大学进行合作,形成区域特色。
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韩国政府发布多项政策整合专科大学专业结构,引导实现专科大学特性化,确保提升其竞争力。1999年,教育部提出“第二次教育立国”,并制定了“教育发展五年计划”。2001年教育人力资源部制定《专科大学综合发展方案》,其目的是通过对专科大学专业结构调整,促进特性化。这是自1979年专科大学成立以来首次为专科大学制定的政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2004年《大学构造改革方案》出台,该方案提出通过自评引导大学自主推进结构改革,并据此来进行特性化财政支援。方案提出同时面向国立、私立大学的合并推进结构改革方案。不仅是国立大学的合并,私立大学也是如此,即大学间、专科大学间、大学与专科大学间合并后改编为四年制大学,以及由同一法人运营的四年制大学和专科大学合并等。此外,还制定了《结构改革特别法(暂行)》,激活了退出制度,强化了新建大学条件,通过财政支援事业进行了结构改革,还讨论了高等教育评价院的设立[9]。
通过改革,专科大学的学科数从1980年的961个增加到2005年的6 118个,2008年达到6 570个,是28年前的6.8倍。特别是1995—2000年5年间增加3.3倍。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技术领域和融合学科的出现,新设或改编特色学科的步伐加快,例如远东信息大学机器人设计专业、亚洲汽车大学混合动力汽车专业、全州视觉大学新再生能源专业相继开设。与此同时,同一领域细分倾向明显,例如经营相关学科分为服务经营系、创业经营系、品质系、数字营销系、电话营销系、经营信息系等;与生活质量相关领域的学科不断增长,其他饱和专业被压缩,例如IT 专业或缩减招生名额或停招;部分学科还合并了2—3个专业,改编成新的学科,儿童保育福利科是保育科和社会福利科合并的新学科。总之,随着大学特性化、多样化政策的推进,适应社会要求的实用性、特性化学科持续开设。特性化专业成为招揽新生战略性的一环,显示出专科大学在职业领域的巨大潜力和显著竞争力。
除了特性化,专科大学还在多领域内持续改革。如政府推进专科大学“自律化”管理,招生自主化、校名自主化、学校法人化;开展多学期制、学分银行制、企业委托教育、订单式教育,开设协议专业和特约专业,进一步强化产学合作;与普通高校教师资格标准及薪酬规定统一化;采取国际化背景下多种教育项目的开发等举措(表3)。专科大学不仅在学校数、学科数、学生数等指标上占比很大,教育质量上也成绩卓著,在教育满意度、就业率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如大林大学的汽车工学专业录取分数比国立本科院校还高。专科大学为韩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及韩国经济腾飞作出了巨大贡献,真正成为韩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枢纽。
表3 专科大学相关制度的变更情况(1995—2022年)
无论是办学之初以“本科院校”为改革目标,还是之后不断改革创新,进而可颁发“专业学士学位”“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甚至探索博士课程的终结式学校,韩国专科大学始终秉承高水平、专业化的定位,在同一时期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上领先世界。正因如此,专科大学毕业生较好地适应了韩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其就业率远远高于普通本科院校,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了学生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后又转回专科大学学习的“U-turn”现象,且人数持续增加,2008年增加到4 595人[4]。其办学水平赢得了韩国社会的高度认可。
专科大学创办之初,韩国经济刚刚起步,为集中力量办学,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国家最急需短缺的专业上,政府在专科大学的学科设置上注重顶层设计,实行分类设置、工科实业先行的政策。国立、公立专科大学优先在关系国家命脉的机械工程、造船、化工、应用软件、信息通信等领域设置学科专业,而私立专科大学更多设置与民生相关的社会福利、艺术和体育等专业。这种工科实业先行,其他学科兼顾的做法,既为韩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又满足了韩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型、适用性人才。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韩国产业分化进程加快,专科大学根据市场需求细化专业,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领域,改集中专业大批量为多学科小批量的培养模式。专科大学纷纷建立特色学科,如昌原专科大学特殊装备专业、清江文化产业大学食品设计师专业、朝鲜理工大学国防特殊技术专业、徐罗堡大学小资本创业专业、创新大学直升机维修专业都是2000年以后新建的特色专业。此外大林大学的汽车工学、机电工学,东洋未来大学的云计算,永进专科大学的超精密模型技术,东义科学大学的康复理疗学均是首批专科大学“硕士点”专业。它们形成了韩国专科大学多学科、特性化、小批量办学模式,使专科大学切实实现了质的提升和增强了社会适应性。
韩国专科大学的产学合作十分紧密,远远超越了单纯的现场实习教育层面。如学校与企业在应用研究、高科技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技术服务等不同层次进行合作,与教学相结合,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知识技术生产体系。1997年为了巩固产学合作制度,政府制定了被称为“职业三法”的《职业教育促进法及施行令》《资格基本法及施行令》《韩国职业能力开发法及施行令》,特别将产学合作科指定为校内首席部门,进一步强调了专科大学产学合作的重要性。产学合作扩大到为企业提供技术开发研究支援、创业支援等,并开始构筑多种形式的产学合作活动。参与产学合作的主体也扩大到大学、产业体、研究所、政府等,产学合作活动真正实现了互促互利。也就是说,专科大学已经突破了作为教育机构的单一性质,开始具有研究和创收的企业性质。
韩国专科大学由最初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职能,扩展到继续教育、地区社会教育服务、企业教育、技术研发等多种职能于一身,极大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力,拓展了生存空间。1995年的“5·31教育改革方案”拓展了专科大学的终身教育职能,韩国之所以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迅速恢复经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专科大学的继续教育职能给予大量失业青壮年回炉深造的机会。另外,专科大学还强调为地区社会服务的功能,通过社区服务、设施及教育内容开放等方式,满足社区教育文化需求。特别是与四年制大学相比,专科大学不仅设立在大城市,而且也分布于广大农渔村等偏远地区,通过参与地区社会服务,为地区社会发展注入活力。
经过40年的发展,专科大学已成为韩国高等教育中极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定位明确、灵活高效、办学层次领先、学科设置科学、产学结合紧密的办学特色吸引了众多学生,为韩国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等领域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能型职业技术人才,极大地推动了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韩国与中国一衣带水,同属汉文化圈,文化传统及社会价值理念较为相似,自古以来,存在尚文轻技观念,如何提高专科院校的培养质量、办学层次,提升社会认可度,韩国专科大学的实践经验值得借鉴。此外,韩国的高等教育同中国类似,采取的都是国家宏观主导的发展模式,且中韩两国高等教育均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韩国专科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历程,相比西方国家更值得中国研究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