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岭娜,韩芳芳,王建新,范严君,邢文霞
(河南省人民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不健康饮食习惯是导致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反复发作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采取中医辨证分型的膳食调节有助于改善患者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1]。同时IBS-C是一种脑肠互动异常性疾病,与患者精神、心理等因素相关。心理弹性较好者在面对逆境、疾病等困难时,能够逐渐恢复并良好适应,但心理弹性较差者往往会因为这些困难而产生不良情绪,从而引发疾病,影响生活质量[2]。自我效能干预是一种从患者心理、行为方法等进行干预的方法,通过潜在影响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从而保障治疗效果,但自我效能干预改善IBS-C症状是否涉及心理弹性的变化尚未报道[3]。2020年8月1日~10月1日,我们对63例IBS-C患者给予自我效能干预联合膳食调节,为临床IBS-C的干预治疗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126例IBS-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VI标准》[4]中IBS-C诊断标准,并经肠镜、实验室等检查首次确诊者;②病程≥6个月者;③年龄≥18岁者;④均自愿参与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者。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史者;②哺乳或妊娠期妇女;③既往肿瘤疾病史、代谢异常史或合并肝、肾功能障碍者;④肠癌、肠粘连等其他疾病引起便秘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观察组男33例(52.38%)、女30例(47.62%),年龄(44.45±5.03)岁;体质量指数(BMI)(23.59±2.29);病程(11.23±1.86)个月;医疗费用支出方式:公费4例(6.35%),医疗保险44例(69.84%),自费15例(23.81%);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4例(69.84%),高中及中专16例(25.40%),大专及以上3例(4.76%)。对照组男28例(44.44%)、女35例(55.56%),年龄(43.99±5.57)岁;BMI(22.89±2.97);病程(10.94±1.70)个月;医疗费用支出方式:公费6例(9.52%),医疗保险42例(66.67%),自费15例(23.81%);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42例(66.67%),高中及中专15例(23.81%),大专及以上6例(9.5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审批件(2019)伦审第(09)号]。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膳食调节,并根据患者喜好制订相应的膳食计划,并将内容整理为纸质版和电子版发送给患者。同时护理人员嘱患者及家属以少量多餐的方式进食,饮食需粗细粮合理搭配,禁食不洁或生冷食物,烹调食物尽量以蒸、煮、炖、煨为主。干预1个月。
1.2.2 观察组 给予自我效能干预联合膳食调节,干预1个月,干预措施见表1。
表1 自我效能干预护理措施
1.3 评价指标 ①心理弹性: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此量表共25个条目,其中坚韧13个条目、自强8个条目、乐观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0~4分),4分表示几乎都是这样,0分表示完全不是这样,总分为各条目总分,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弹性越好。本量表Cronbach′s α为 0.91,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②生活质量:在干预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应用肠易激综合征-生存质量量表(IBS-QOL)进行评估,共34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1~5分)评估每个条目,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评分<28分为生活质量基本不受影响,28~50分为受轻度影响,51~75分为受中度影响,76~100分为受较重影响,>100分为受严重影响。③临床疗效标准[5]:显效为干预后患者粪便性状和排便困难程度明显改善,每周排便次数为5~7次;有效为粪便症状及排便困难程度有所改善,每周排便次数为3~4次;无效为粪便症状及排便困难程度无明显变化,甚至有所加重,每周排便次数<3次。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CD-RISC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IBS-QOL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IBS-QOL评分比较(分,
IBS-C是较常见的一种肠易激综合征,在女性中发病率较高,虽不会造成器质性损害,但长期反复发作会对患者身心造成损害,降低生活质量[6]。临床实践显示,大多患者感觉由饮食诱发,调节饮食后症状会有所改善,导致膳食调节成为改善IBS-C症状的一种方式,但至今为止我国尚未出台IBS膳食调节相关指南[7]。
本研究中采用膳食调节是基于患者体质的一种调节方法,根据患者体质制订不同的膳食调节计划,如气虚质者多食用健脾益气类食物,通过食用适量的粗纤维刺激胃肠道蠕动,降低胃肠道内压力,促进排便[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膳食调节在改善IBS-C症状上疗效较好,但仍有一定改善空间。既往报道显示,IBS-C的发生不仅与饮食有关,还与抑郁、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有关[9]。而自我效能低是产生这些不良情绪的关键,因此,在膳食调节基础上增加自我效能干预,以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念。自我效能可通过认知干预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从而改善患者因未知恐惧等而产生的不良情绪,调动患者潜能,建立良好护患关系[10]。通过健康技能训练的方式,提高患者情绪调节能力和按摩保健能力,从而提高改善IBS-C症状。
心理弹性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nthony提出的,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一般认为其是个体适应压力、挫折、创伤等消极应激事件的能力,心理弹性的高低决定个体消极事件后自我恢复能力的高低,与自我效能关系密切,心理弹性越高者往往自我效能较好[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CD-RISC评分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P<0.01);干预后,两组IBS-QOL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自我效能干预联合膳食调节可能通过改善患者心理弹性而减轻疾病症状,有效减轻IBS-C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能原因为:自我效能干预使患者心理弹性提升,面对疾病时适应能力提升,有效改善IBS-C症状,降低疾病对生活的影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自我效能干预联合膳食调节对IBS-C患者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心理弹性和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