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萍 岳沛磊 雷润玲
(1.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2.陕西民办教育协会,陕西 西安 710077)
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08-27,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 738所,其中民办高校771所(含独立学院241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8.2%。从招生人数来看,民办高校本专科招生236.07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的24.4%,比上年增长7.5%;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为791.34万人,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的24.1%,比上年增长11.6%。可见,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宏大目标。2021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推进民办教育规范发展,持续做好高等教育资源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工作”。可见,国家高度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规范化及质量提升问题。如何开展内涵建设、优化结构,与公办高校共同助力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是目前民办高校亟须思考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科学知识图谱法,从时空分布、学术影响力、研究主体特征等方面梳理以“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为研究主题的学术论文,旨在从广度和深度上廓清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的发展脉络,进一步厘清该领域的重点研究内容、特点及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深入开展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提供借鉴。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以“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为主题在期刊上公开发表的,并能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所有学术论文。此外,“民办大学”这个主题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名称,在研究中存在“民办高校”“民办院校”“民办本科高校”“民办本科院校”“民办高等学校”等相近名称混用和并用的情况。因此,笔者在CNKI期刊数据库检索主题为“民办大学或民办高校或民办院校”“高水平或一流或高质量或优质”的研究成果,剔除外文文献、会议摘要、学校简介等无关文章后,共获得778篇论文(2)检索日期为2021年5月20日。。选用Endnote、VOSviewer和Citespace等工具进行数据处理。VOSviewer是荷兰莱顿大学开发的一个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基于文献的共引和共被引原理,主要用于构建和查看文献计量知识图谱。Citespace是美籍华人陈超美研发的一个基于科学计量学和数据可视背景下的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本文结合两种软件处理数据后,形成了比较直观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关键词突现图谱等,能多角度呈现该研究领域的结构分布、动态展示该领域研究态势。
1997—2021年关于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7—2010年,该时期学术论文数量增长平缓,年均产出论文15篇。第二阶段为2011—2021年,该时期论文数量增长较快,年均产出论文60篇,是前一阶段的4倍。其中,2020年发表103篇,达到历史峰值(见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该主题研究发展较快,契合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实施阶段,业界和学界积极响应“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等要求,由此掀起了高水平大学建设包括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研究热潮。
图1 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发文量年度变化情况/篇
进一步分析刊载以“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为研究主题的出版物情况,在排名前10的出版物中,核心期刊刊载的数量不多,大部分在普刊上发表。其中,《浙江树人大学学报》刊载该主题的论文最多,其次是《黄河科技学院学报》《中国高等教育》。可见,民办高校学报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效应,包括提供发表平台、传播学术思想、培养学术新人等。
从发表论文排名前20的研究机构来看,民办高校有15所,占75%;公办高校有5所,占25%(见表1)。这表明,对该主题关注最多的还是民办高校自身。其中,浙江树人大学成果最多,共25篇;公办高校中,厦门大学成果最多,共15篇。按地域分布来看,从事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的高校数量和地域分布较不平衡:陕西省最多,共7所(含1所公办高校——陕西师范大学),发文量占总数的35%;研究成果也最多,共80篇,发文量占总数的38%。
表1 发表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论文数排名前20的研究机构
从研究个体来看,一个作者的学术活跃程度可根据其发表论文的数量加以判断,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对该主题的持续关注程度和研究深度。因此,对高产作者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力量。用VOSviewer处理数据后发现,788篇论文共有502位作者,其中,发文量仅 1 篇的作者达340人,占67.7%;发文量为 2 篇的作者共80人,占 15.9%。这表明,开展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的作者群体较大,稿件来源较为广泛。发文量为3—5篇的有19个作者,其中不乏知名学者,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钟秉林(3篇)、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3篇)。发文量在5篇以上的共有4位作者:阙明坤(17篇)、徐绪卿(10篇)、王一涛(9篇)、邱均平(7篇)。
除了从发文量角度来分析学者活跃度外,被引频次也是学界公认的反映学术论文水平高低和学术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该研究领域被引频次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王庆如(2012)的《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提升策略研究——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被引112次)、张应强(2002)的《体制创新与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被引67次)、徐绪卿等(2013)的《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从“规范”向“扶持”的转型》(被引50次)、陈武元(2011)的《中国民办高校如何走出办学水平不高的困境——经费来源结构的视角》(被引48次)以及汪向东(2014)的《创建高水平民办高校必须加大科研工作力度》(被引19次)。
另外,从基金项目的层次和数量来考察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主题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后发现,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获得最多的基金项目是国家级项目,其中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4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2项;其次是省部级项目,共10项;其余均为地市级项目。
一直以来,“高水平大学”多指我国高水平公办大学,如之前的“985”“211”大学和现在的“双一流”大学,相关研究也是围绕这些高校的建设情况而展开的。不过,民办高校也在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道路上作了诸多探索。从论文数量来看,2010年前研究成果较少,2010年后呈快速增长的态势。从研究主体来看,大部分是民办高校自身,在公办高校中厦门大学独树一帜。从研究个体来看,公办和民办背景的学者各占一半,且不乏一些有影响力的学者。在这些研究中,能产生较高影响力的主题多涉及体制创新、政策研究、提高办学水平等,说明在这些方面民办高校确实有待突破。从研究内容来看,也基本以2010年为分水岭。2010年以前,学者多针对开展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进行论述。如:张应强(2002)从论述民办高校繁荣发展中存在的深层危机这个角度,从反面论证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重要性(3)张应强:《体制创新与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第28-31页。;宋秋蓉(2005)从中国民办高校要进入高等教育主要市场,必须考虑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进行阐述(4)宋秋蓉:《超越营利与高水平民办大学》,《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第11期,第67-69页。。《规划纲要》颁布后,该主题的研究重点转向如何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思考上。如:杨雪梅(2012)认为,实施差异化发展是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必然路径(5)杨雪梅:《构建我国民办高校品牌自我评价体系的思考与前瞻》,《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9期,第76-81页。;石猛等(2013)把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与现代大学制度结合起来研究(6)石猛、夏季亭:《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1期,第45-48页。;徐绪卿(2020)认为,作为“双一流”建设工程的重要延伸和深化,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方案把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列为国家重点项目,同时做好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7)徐绪卿:《国家级高水平民办院校建设的若干思考》,《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年第1期,第21-27页。;阙明坤(2021)认为,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需要落实法制体系,建立民办高校分类评价机制,民办高校自身也要狠抓质量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拓宽经费筹措渠道(8)阙明坤:《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6期,第57-58页。。虽然2010年之后论文数量是前一阶段的4倍,但观点较为分散、重复度高,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
民办高校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国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稳步提升办学层次。2000年,黄河科技学院升格为本科高校,成为我国第一所“专升本”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从此拉开了我国民办本科高校发展的序幕。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高校241所(9)教育部:《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08-27,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555004.html。。随着规模不断扩大、法人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民办高校在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上均取得显著发展,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成果数量逐年增加,研究内容日益丰富,且表现出极强的时代特点。
关键词是学术核心思想的凝练。两个或更多关键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称为关键词共现(10)陈秀娟、张志强:《国际科研合作对科研绩效的影响研究综述》,《图书情报工作》2019年第15期,第127-139页。。关键词共现分析是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一种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主题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识别学术研究的脉络及热点问题。本文利用VOSviewer软件,对778篇论文中出现的2 612个关键词信息进行共现分析,获得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自《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颁布后,民办高校开始从外延式发展向规范化建设转变。该时期学者们讨论的焦点是规范办学和提高质量。学界普遍认为,规范办学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提高质量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前者涉及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证教育的公益性。后者涵盖办学定位、深化教学改革、突出特色、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同时,学者们开始关注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开启了中外民办(私立)高校的比较研究(11)张应强:《体制创新与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第28-31页。。
图2 关键词共现图谱
《规划纲要》颁布后,民办高校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如何落实纲要对民办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成为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的主要内容,如:实施分类管理后,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如何发展,独立学院如何转制和规范发展,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深入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此外,“创新”“应用型大学”“应用型人才”等成为学者们使用的高频关键词。他们针对民办高校面临的资源配置不均、学校定位不准、专业结构趋同、师资队伍不稳等现实困境,就民办高校的高水平发展出谋划策。特别是2017年教育部公布“双一流”建设名单后,业界开始积极思考民办高校如何助力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于是,围绕“内涵式发展”“办学理念”“现代大学制度”“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的研究多了起来(12)徐绪卿:《科研工作: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的着力点》,《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第1期,第2页。,有学者建议将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大学章程与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联系起来(13)张晋生:《提高质量是办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必然选择》,《学理论》2013年第26期,第328-330页。。
研究热点是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14)周朝成:《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与政府公共财政政策选择》,《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11-16页。。民办高等教育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供给方式,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其间,出现了许多基于时代特点的热点。从图2可见,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上到国家政策、下到学校规章制度,大到国家体制机制、小到学校内部治理,涵盖教育、文化、财政等方方面面。我国民办高校大多是新建院校,办学水平还不能与高水平公办大学相提并论,因此,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建”展开。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主要从内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外部环境研究首先涉及国家宏观层面的政策研究。学者们提出国家需要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新型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配套政策文件,包括优化政策设计、加强民办高校发展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教育捐赠激励制度等(15)王一涛:《探索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可行性》,《中国教育报》2016年4月7日,第12版。。其次是法律法规研究。通过相关立法保障民办高校的合法地位和权益,保障政府和社会对民办高校的管理、评估与监督等(16)阙明坤:《建设我国高水平民办应用技术大学的对策研究》,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第56页。。最后是体制、制度研究。学者们希望国家能进一步扩大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以促进其体制机制创新(17)周朝成:《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与政府公共财政政策选择》,《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第11-16页。,并降低硬件(特别是土地)要求,通过分类管理推进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18)徐绪卿:《开展分类管理 推进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第12-15页。。
内部环境研究首先是关注办学理念或定位研究。学者们提出民办高校要坚持办学的非营利性、和谐创新性;以服务本土经济社会发展为基本着力点,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精准设计办学定位,聚焦人才培养目标,为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凝聚学科竞争力(19)石猛:《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1期,第45-48页。。其次是内部治理研究。学者们认为,应促进新型高水平民办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后是监管研究。要健全监事、督导专员制度,实现信息公开,保障公众的知情权(20)仇玉坤、顾冠华:《供给侧改革视域中的一流民办大学建设》,《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年第8期,第80-84页。。
质量是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内容之一。民办高等教育发展40多年来,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一直都是民办大学追求的目标。学者们分别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创设等方面展开讨论。尤其是在高水平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研究较多,学者们普遍认为,高水平民办大学必须要有水平领先、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这可能也是受民办高等教育研究泰斗潘懋元教授“排名一流大学,不如排名一流专业;建设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建设一流学科”(21)宋晓梦:《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排名一流大学不如排名一流专业》,《光明日报》2010年5月28日,第2版。理念的影响。此外,师资队伍建设也是重要的质量提升要素。除了优化师资结构、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完善教师考核和激励机制外,要建成高水平民办大学,必须重视科研工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使科研工作反哺教学工作(22)钟秉林:《创建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1期,第8页。。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开展一些教学研究,包括教学法的研究,这同样也是科研,可以取得高水平的成果,可以让学生直接从中受益。
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抓手建设民办高校的品牌,是学界和业界普遍认可的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有效路径。高校一旦拥有品牌,也就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度(23)郁政宏、李云涛:《基于结构功能理论的民办本科高校可持续发展路径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14年第12期,第99-102页。。因此,凝练大学特色,结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专业建设等优势综合构建一批专业特色、管理特色、职业特色鲜明的民办高校,从而避免与公办高校和其他民办高校同质化、趋同化的发展,这既是民办高校错位发展的关键举措,也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杨雪梅(2012)提出,应当对民办高校品牌的建设情况、品牌的价值与发展方向、发展前景进行评价,构建一个较为成熟的评价体系(24)杨雪梅:《构建我国民办高校品牌自我评价体系的思考与前瞻》,《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9期,第76-81页。。尤其是在生源日益萎缩的情况下,民办高校招生越来越难,更要注意不能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热点学科、用短期特色项目替代长期可持续发展专业,以免影响学校的整体发展和长远进步。
“陕西现象”已成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的高频词,这一点从关键词共现图谱也可以看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在办学规模和内涵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李维民(2017)认为,陕西进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形成了办学新格局;盘活社会资源,扩大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存量和增量;创新地方民办高等教育政策,推动了陕西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25)李维民:《陕西高水平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2-40页。。梁克荫(2016)认为,陕西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成就有赖于一批先驱者的努力,一批思想解放、意识超前、具有开拓精神和市场应变能力的学校带头人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6)梁克荫:《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以陕西6所民办本科高校为例》,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65-70页。。这也是“智库”一词出现的研究背景。
梁克荫较早提出“智库”一词。他认为,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的“陕西现象”离不开智库的智力支持,因此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需要高水平智库的支持(27)梁克荫、惠向红:《论“陕西现象”与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智库建设》,《新西部》2020年第3期,第39-40页。。伴随着民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相继成立了许多民办教育研究机构。20世纪90年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成立了民办教育研究中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也成立了有关民办教育研究机构,如北京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上海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等;公办高校中浙江大学成立了教育学院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所民办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民办高校中西安外事学院成立了七方教育研究院,浙江树人大学成立了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院。这些机构无疑都起到了智库的作用,它们从多层次、多视角展开学术研究、交流和讨论,为我国民办高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值得注意的是,智库除了要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外,高水平民办大学水平之“高”也应体现在智库建设的水平之高。它要在民办高校参与国家决策咨询、服务社会行业、面向广大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甚至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等事务中,起到积极的“参谋”作用,为提高我国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贡献力量。
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的理论成果丰硕,理论与实际联系密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理论产生于实践,又对民办教育改革创新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但该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下文将对此作出阐述。
科研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科研工作中,合作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驱动力(28)De Solla Price D J, 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pp.60-70.,有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数量、提升学术影响力、加快知识的扩散和传播、产生新知识和新技术并得以广泛应用等。本文利用VOSviewer中Co-authorship功能对该主题作者的合作情况绘制图谱后发现,在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研究中,以团队形式开展研究的较少,仅有3支团队:浙江树人大学的徐绪卿、王一涛团队,东北师范大学的王小梅、辛华和徐晶团队,中国人民大学的周光礼、周详团队。可见,该主题还未形成较强的开放型团队研究模式,仍以单打独斗的个人研究为主,导致民办高校之间科研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学术资源、知识信息、技术设备等无法共享,学术成果数量多但重复度较高、实践多但理论水平较低、覆盖广但系统性不强。此外,从研究内容来看,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尤其是在民办高校的研究机构和个人中,普遍存在“研究内容广但不精”的现象。这种不作细分和深耕的研究方式,难以形成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且创新成果也较少。研究还发现,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匮乏,基本都是本校、本部门、本学科或本专业的科研人员和教师在做学术研究,研究视角单一、思维固化,研究个体创新意识较弱,很难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随着现代学科体系的日渐庞杂和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更需要团队合作。团队合作可以通过人员分工、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项目安排等形式,弥补个人研究的不足,且团队强有力的组织性和计划性有利于强化课题、项目管理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团队型研究模式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具有很强的继承性,长期以来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新成员也可以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从而避免因人员流动造成的成果丢失现象。因此,加强团队与团队之间、团队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协作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虽然民办高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其“高水平”概念还未真正产生。对高水平民办大学如何“建”研究得较多,对抽象概念研究得很少,且还未达成共识。张应强(2002)认为,采用集团化发展模式和现代大学制度,是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必由之路(29)张应强:《体制创新与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第28-31页。。徐绪卿等(2009)认为,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是指根据《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在全国民办高校开展的以加强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民办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为目标的民办高校质量建设工作,强调“建设”的概念(30)徐绪卿、王一涛、冯淑娟:《上下联动 内外结合 打造民办高校品牌——全国优质民办高校建设专题研讨会综述》,《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第4期,第84-87页。。钟秉林(2013)认为,民办高校走向成功的关键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声誉得到教育界、社会的认可,为此,必须扎实开展内涵建设,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等(31)钟秉林:《创建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1期,第8页。。阙明坤等(2020)认为,新型高水平民办大学是指高起点新建的,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定位,具有高水平师资、设施、生源、办学质量的民办高校(32)阙明坤、陈春梅、王华:《我国建设新型高水平民办大学的背景、挑战与策略——以西湖大学为例》,《高校教育管理》2020年第4期,第32-41页。。可见,学者们对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概念表述有相同点,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事业起步晚、基础弱,基本制度不健全,政府主体责任不到位,民办高校长期以来把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这也解释了为何发展路径和机制研究的论文明显多于纯理论概念研究的论文。概念研究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人们对事物的基本认识。当前,民办高校面临新的发展时期,如果无法明确“高水平”的概念,那么这种模糊性会导致民办高校在满足国家教育教学评估标准后,还是按本校管理者的思路在办学,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统一的精细化发展规划。这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目标的推进。因此,学界应重视概念研究,明晰高水平民办大学的主要特征,为业界提供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
除了对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概念内涵尚未达成共识外,对如何“建”这个问题上,现有文献呈多种视角,或是办学者基于实践的思考,或是学者基于个人经验和实证的分析,观点较为分散。如:徐绪卿(2013)提出要从坚持办学的非营利性、教育质量得到社会公认、专业学科优势突显、人才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校园文化特色彰显、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等方面来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33)徐绪卿:《论我国高水平民办高校建设及其特征》,《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第15-19页。;陈文联等(2015)提出,高水平民办大学应有五个检验标准,包括坚持办学的非营利性、具有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具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与良好的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高水平的管理机制与管理水平(34)陈文联、刘姗姗:《困境与超越: 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第6-10页。;阙明坤(2021)认为,优化外部政策环境、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多元筹集办学资金是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支撑(35)阙明坤:《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挑战与路径》,《中国高等教育》2021年第6期,第57-58页。;夏季亭等(2014)认为,民办高校要调整内部制度结构,坚持依法治校(36)夏季亭、蔡云:《论高水平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创建》,《山东高等教育》2014年第11期,第69-75页。;付强等(2019)从完善民办高校分类管理制度、健全民办高校多元化筹资体系、强化政府责任、构建差别化自主体系和增强政府财政杠杆功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37)付强、王玲:《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费政策40年:历程、反思与走向》,《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147-156页。。可以看出,在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路径和机制研究层面,学者们多从个人视角进行探讨。由于各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参差不齐、学校条件和学校管理各有特点,他们的观点互有交叉、各有侧重,虽然在政府支持、完善内部治理、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达成了基本共识,但是在政府出台什么政策来扶持、民办高校如何完善内部治理等方面未形成规范的、可供操作的实施细则。
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5个高频关键词突现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测2000—2020年该领域研究主题兴起或者衰落的情况(见图3)。一直以来,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多重理论探索,缺乏评价指标体系的定量研究,未发现关于“高水平民办大学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且政府也未设立针对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估机构和评价体系。面向大学综合实力的排行榜很多,如“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评榜”等,也有一些专门针对民办高校的排行榜。这些排行榜的研制机构均有高水平公办大学的背景,其评价标准是否符合民办高校所处的办学阶段和发展目标,是否考虑到民办高校现行的特点,是否对民办高校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均有待商榷。随着民办高校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有必要根据民办高校实际建立一套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它不仅可以为民办高校指明发展方向、提高办学质量,也可以为政府监管民办高校提供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实施科学管理、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民办高校分层次向高水平目标迈进。因此,这项工作需要民办高等教育的资深研究者和深谙民办高校办学实际的办学者共同研制一份基于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切实为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具有操作性的标准。
图3 高水平民办大学研究前25个关键词突现图
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只有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才能使实践取得成效。对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研究亦是如此。只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提高和凝聚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提升办学水平重要性的认识,带动一批优质民办高校实施高水平建设,形成行业标杆,助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科研工作一直都是高校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武器。民办高校在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科研的价值,纷纷成立民办教育研究机构,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不断提升科研实力。面对新的业态发展,民办高校应继续加强民办高等教育研究,通过完善现有科研形式和研究方法、拓宽校内外合作模式等,实现质的突破。一是继续重视组建研究团队。民办高校要有自己的研究团队,这是学校科研工作的基础。要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根据专业、特长和能力等差异,构建年龄、学历、职称等要素布局合理的研究梯队,可以按“专职科研人员+教师”“教师+教师”“教师+行政人员”“教师+学生”的模式,组成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二是加强与其他民办高校、公办高校、政府研究机构的合作甚至是跨区域合作,建立专门的研究基地、研究联盟等,构建多元合作模式,以课题参与、举办会议、学术论坛等方式搭建公平活跃的学术交流平台,让不同的学术思想相互碰撞,让不同层次的研究者互相借力,达到多维度开展学术研究的目的。另外,要在明确研究方向和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长效合作机制,在拓展研究领域、关注热点问题等方面广泛合作,研究方向可以是学校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未来发展的建设目标,在形成最大合力的状态下开创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理论研究的制高点。三是重视跨学科、跨部门的团队组建。跨学科科研合作是新时代学术研究的重要形式和趋势,对科学创新和社会进步都具有推动作用(38)曾粤亮、司莉:《跨学科科研合作:背景、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图书情报工作》2021年第10期,第127-140页。。目前,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理论研究的创新成果不多,主要原因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在选择团队成员时,应注重选拔相近或相关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的专业人才,也可以适当从管理部门或相关部门选拔合适的人才,通过跨界合作、有效协作,达到人员之间信息资源共享、资金共享、设备共享,实现“专业+技术+学术”的有效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团队潜能、强化创新意识、产出创新成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优化调整以及公众对教育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向内涵式发展的路径已成定局,这也是加强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理论研究的现实需要。学界和业界应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加快探讨,明晰高水平民办大学基本的建设目标、建设路径和机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具体包括两方面。一是加快概念研究。要对高水平民办大学进行清晰的界定。从概念内涵来看,要解决如下问题:民办高校在办学层次和水平上达到哪些标准可以算是高水平;这些标准是以民办高校的平均办学水平来设立,还是以公办高校的标准为参考;最终衡量高水平的比较对象是同类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如果是与公办高校比较,是以公办高校的平均办学水平还是以“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来衡量。从概念外延来看,要解决如下问题:预测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数量和占比,是否符合理论研究的目的和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及需要;涉及的范围有哪些,只有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民办高校能入选,还是专科层次的民办高校也能涵盖;是否包括独立学院。二是确保研究的系统性。涉及民办高等教育的研究主题主要有政策研究、制度管理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现有研究重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热点问题的探讨,大部分属于就问题论问题,观点较为分散,较少能从古今中外民办(私立)教育发展史这个纵向维度、当代民办(私立)教育发展体制机制这个横向维度来进行综合研究,存在视野较窄、理论深度不足的问题。因此,只有对某一领域持续开展研究并注重拉长时间维度、拓宽研究视角,才能架构起具有可操作性的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理论框架。
在开展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理论研究中,应重视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研究。这既是目标引领的明灯,又是学校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内外部资源的长效手段。尤其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民办高校更应该加强统筹规划,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一是对标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如五年规划、十年规划等。民办高校可以制定五年或十年的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以此作为指导性文件,逐步推进建设过程。如,在改善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决策监督机制以及建立健全学术组织、权力监督和监管等方面,根据五年或十年规划来细化年度工作计划,根据每年目标的完成情况调整下一年度的工作任务,以此类推,最终达成改革目标。二是围绕内涵建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学校的科研工作既要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工作紧密结合,更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重大需求,适应地方经济产业发展,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如,在重视学科建设的同时,通过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专业方向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与岗位相匹配。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要顺应信息时代和新冠肺炎疫情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通过校内课题的形式,引导教师积极尝试个性化、多样化的授课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从而摸索出高效可行的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三是重视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可以对风险进行预警,从而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风险防控,这是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保障。为此,要坚持对国家政策的研究,尤其是对一些新政的解读和分析,及时评估政策对行业和学校的影响。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地方相关管理部门加强联系。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这份文件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的根本标准,破除了“五唯”的顽瘴痼疾。高水平民办大学的评价体系和指标研究也要以此为指导精神,遵循教育规律,聚焦民办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在评价方法上体现多元化,在评价指标体系上更具针对性及合理性。从世界私立高校的发展历程来看,评价标准通常包括学校的目标与愿景、政策与资源、课程、师资、学生服务、国际化、社会服务及成果转化等方面(39)匡海波、买生、张旭:《企业社会责任》,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5-182页。,更重视教育教学、科研与服务的过程。这些标准比较分散,难以使人们对高等教育质量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认识与把握。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中既要参考国际成熟的经验,又要根据我国国情区别对待。一是要分类评价,对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进行区分,各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评价应聚焦其公益性,再根据各校办学实际制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标。值得注意的是,也要区分非营利性民办高校与非营利组织。我国针对非营利组织已有较成熟的评价指标体系,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资金多来自创办者个人,很少有社会捐赠。这就需要建立一套适合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价其办学绩效。二是根据系统理论等设计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框架。可结合民办高校规范建设的若干方面(如党建、内部治理、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等)设立一级指标,并赋予分值;每个一级指标下再设立具体的二级指标进行中观层面的考核,合理分解总分布局;二级指标下还要有三级指标,以便从微观层面进行观测,细化该项分值,并通过设置权重的方式形成重点突出、内容有异的定量评价体系。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和分析,从中找出研究特点、时代热点和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后续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研究提供参考。研究发现,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且呈现出较强的时代特点;内外部环境是学者们关注的两个主要视角,外部环境聚焦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等宏观层面,内部环境则关注民办高校自身建设,从定位、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结构等中观层面探讨高水平民办大学内涵式发展路径。其中,提升办学质量是该主题的研究核心。研究同时发现,关于高水平民办大学的概念和建设路径研究不足,尤其是缺少基于具体指标的评价体系研究,这将是学界今后需加强和深入研究的方面。需要说明的是,该主题学术论文较多,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在文本分析时,主要以核心期刊和知名学者的学术论文为参考开展研究。下阶段可关注国外关于高水平私立大学建设的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拓宽研究范围,进一步挖掘国外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我国高水平民办大学建设的理论研究提供更加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