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卿 余 静
(湖北大学 武汉 430062)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当今世界格局由单极向多极转变,职业教育也应实现本土化与国际化的统一,“双高计划”将国际化建设作为高职院校重点建设的任务之一,反映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与要求。自“双高计划”提出后,56所“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逐渐探索出了适切的国际化发展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群像特征,为其他1400余所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也在新形势下不断提升自身发展水平,努力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力军,并在把握国际发展大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道路,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培育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立足未来发展路向,开辟高职国际化发展新路线是实现各国职业教育互联互通的必要环节,是“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跻身于世界一流高职院校的必然要求。马克思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人类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杰出人物甚至能够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引导历史发展的走向。同理,就高职国际化建设而言,人才是高职国际化发展新路线中的关键与核心,如何最大化发挥出人才在国际化进程中的作用,是高职院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加快留学事业发展,加强高端引领,提升我国教育实力和教育创新能力。56所双高校遵循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重点部署要求,将教育国际化作为高职院校新时代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师生培养为突破口,打通国内外人才流动互通路径,实现高水平人才引进与输出的双向共进。从对内引进的视角出发,56所双高校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交流理念,面向全球引进国际高层次科研创新人才,完善来华留学制度,大力推进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与高质量人力资源储备,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强大后备动力。如,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外国文教专家聘用工作,坚持“以我为主、按需聘请、择优选聘、保证质量、用其所长、讲求实效”原则,构建了“校长主管、国际交流合作处主抓、人事处及教学部门紧密配合”的三级管理服务体系,累计聘用各类长短期外国文教专家200余人次[2]。从对外输出的视角出发,56所双高校致力于加大优秀教师与专家学者对外访问交流力度,加强学生出国留学服务建设,为师生进行对外交流营造良好畅通的环境。如,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要派出由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管理干部组成的培训团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进行“办学理念与教学管理”的专题研修,迄今已有110余名教师和管理干部到新加坡学习培训[3]。坚持人才“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已然成为56所双高校的基本遵循,积极探索高职国际化办学路径,打通国际化人才交流平台,实现跨国别、跨文化、跨领域的教育理念共通,打造出“高水平、高质量、国际化”的高职院校。
对国际优质职教资源的引进与吸收,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实现职业教育国际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资源依赖理论,所有开放的系统都会受到外部环境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4],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同样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理应置身于国际发展的宏大语境下,最大化借助环境优势,打造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资源交流平台,为职业教育注入新的活力。2019年,“双高计划”提出,高职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这不仅加强了对高职院校建立“对外开放”国际化新发展理念的引导,还为推进学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方向指引。56所双高院校始终立足于国家发展全局,坚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借鉴国内外优秀教育成果,将外部可利用资源转化为内部实践成果,实现国内外职教协同发展,从而加快推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职教领域新发展格局(见表1)。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引进与应用是高职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入全球高质量的教学、课程等丰富资源,大大充实了我国的职教资源数据库,在资源储备丰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的变革与更新,为培养适应国际发展趋势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提供前提条件。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顺应21世纪全球互联网发展潮流,引进澳方“跨境电商类”培训包“有效沟通”“组织商品进出口”“电子商务实务”“跨境电商B2B,B2C”“国际金融与保险”“网络营销计划”“领导组织变革”等课程,基于国际认可的关键职业能力实施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5]。另一方面,人才培训力度是检验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状况的重要标准之一。56所双高校利用短期即时的培训方式,切实推进优质物质资源与精神文化资源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通过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开发,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形成职业教育整体合力。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已与UK NARIC开展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的国际认证工作,此次被授予“中英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筹建单位,将有利于学校引进英国先进的职业教育资源,开发师资培训课程,并联合开展师资培训,以拓展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国际化视野[6]。推动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进程需要“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全力打造职业教育新发展格局,实现国内国外教育资源的双向循环,推进与落实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改革,加大人才培训力度,以期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表1 部分样本双高校“开放包容”的发展特征
续表1
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级别会议上强调,“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打造职教命运共同体亦是职教发展的应有之义,56所双高校要以自主发展、共建共享、多元协同为建设理念,通过把握国际先进专业建设,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参与制定国际教育标准,强化高职院校责任担当。
2016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39届国际标准化组织大会的贺信中提出,“世界需要标准协同发展,标准促进世界互联互通”。国际化建设是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立足国际市场的基础与保障。推进国际化建设的关键在于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构建与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与各个国家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宏大格局,而建立起国际化、开放化的教育标准则是为各个国家搭建了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为构建起标准统一、协同共进的多元化国际平台提供了前提条件。“双高计划”提到,要“开发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质量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从56所院校的典型做法来看,他们积极参与到职业教育标准建设工作中,将课程标准、教学标准、管理标准、评价标准等作为职业院校国际化标准开发的工作重点,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标准,加强中外标准共建、国际间标准共享的行动,发挥高职院校在国际化标准建设中的责任担当与中国力量。开发国际化教育标准需要与国际标准接轨,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提升我国职业教育标准的国际化水平与质量,以国际化的教育标准为导向引领我国职业教育的变革与更新。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先后与德国柏林汽车专业技术行会、英国汽车工业协会等合作,引入IMI、IHK等国际职业资格认证,引进国际职业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将国际职业教育最好水平和行业最高标准作为专业群建设与改革的对标系[7]。此外,“双高计划”学校坚持共建共享的建设理念,强调发挥职教命运共同体的作用,推动形成国际化标准建设合力,开发出国际通用的专业标准体系。如,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国际学生培养标准研讨会”,来自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的18所院校共37人齐聚一堂,共商国际学生培养标准[8]。开发国际化标准,统一质量认证体系已是职业教育未来发展路向的势在必行之举,我国56所双高校也在不断凝聚力量,向国际化标准看齐,致力于开创“互通互鉴,共建共享,共同繁荣”的新局面,在优化中国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内涵的同时,也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要“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推进国际化专业建设的发展是实现高职院校“首善标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奋斗目标[9]的有力支撑,而构建职教命运共同体,加强高职院校国际参与性则为我国专业特色化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纵观56所双高校,学校均重视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并且在不断探寻与摸索中,逐渐找到适切的专业设置方式,既跟随国际上现代化、应用型、前沿性的专业建设步伐,构建起契合全球发展趋势的专业课程体系,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打造具有本土化、个性化、特色化的专业类型,打响属于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见表2)。一方面,56所双高校积极加入国际职教合作组织,不断扩宽国际化视野,吸纳与借鉴国际前沿性的专业设置与优秀专业建设方案,依托国际化专业建设工程项目,提升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与层次。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将在机电一体化、精密机械加工、工业产品设计等12个专业中,采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结合基于本土工业元素的项目载体训练模式,针对高端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人才培养合作[10]。另一方面,56所双高校也尝试在区域性专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其他周边国家共同推进专业建设发展,通过深入发掘我国特色专业,并结合合作国家的专业发展趋向,实现特色化品牌专业建设的共建共享,推动和辐射其他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如,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与哈萨克斯坦斋桑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拟定了园艺技术、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5个专业的联合人才培养方案,并结合中亚及巴基斯坦等沿线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于2020年启动了畜牧兽医、园艺技术、种子生产与加工、商务管理等4个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建设任务[11]。通过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破解发展难题,越来越成为各大高职院校的共识,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为主体,在把握国际先进专业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品牌,凝心聚力,持续深化国际化品牌专业建设,加快构建职教命运共同体。
表2 部分样本双高校“共建共享”的建设特征
续表2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我们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各国加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人文互通”。职业教育也为国家之间进行友好往来开辟了新的渠道,56所双高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提升职业教育对外服务能力,不仅增强了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也加快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
加拿大教育家简·奈特(Knight J.)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将国际跨文化维度整合到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中的过程[12],这也与高等教育育人、科研、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相契合,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要根据全球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培育国际化人才,把握前沿性问题推进科研进展,也需要从社会服务着手推进国际化进程,树立起“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双高计划”也强调高职院校提升国际化水平需要“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开展国际职业教育服务”,因此,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已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从56所双高校的实践经历来看,学校均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重视加强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努力与各个国家的学校之间构建对话协商、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充分利用自身区域发展优势,加强对外服务职能建设。56所双高校充分发挥了三类服务职能。一是传承中华文化,实现跨文化共鸣。国际交流的核心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因此,双高校始终坚持在国际交流中弘扬中华文化,展现中华文化深厚底蕴,促进中外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如,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国际教育学院的在校国际学生举办了“2021年度国际学生中国文化知识竞赛”,比赛内容涵盖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旨在了解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认识,丰富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13]。二是传播知识与技术。各高职院校通过增强与国际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对外分享我国先进的职业技术与知识成果。如,扬州大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现代农业技术提升培训班学员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交流学习,学习期间,学员们分别在学院实训基地了解了草莓生产、无土栽培以及茶叶种植等知识,并实地参观了风景园林学院园林规划和木材加工实训场所[14]。三是促进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发挥大国力量,各高职院校不断加强经济文化对外输出,带动其他国家共同繁荣发展。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兴、招商港口等一批世界一流企业“走出去”,并在马来西亚建立了两个汉语语言文化中心,在保加利亚建立了首家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15],为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职业教育国际化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56所双高校在国际舞台上呈现大国担当,彰显中国智慧,弘扬中华文化,在国际交流中加强对外服务,与他国家共享发展成果,是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立足更高站位,实现开放、协调、可持续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在于促进互联互通,推动国家间的深度合作与共同繁荣,这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建设存在着高度耦合关联。“双高计划”表明,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打造与“一带一路”经济格局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已乃应然之举。基于此,我国56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将“国际化”作为对外发展的第一要义,坚持以“校际交流”为突破口,积极与沿线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以“产业合作”为发展动力,构建国家之间和谐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以“培养国际人才”为着力点,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育人新生态(见表3)。交流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56所双高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搭建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平台,将我国优质的职业教育成果向外输出,为推进国际间高职院校的联动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也为沿线国家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分享了有效经验。如,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交通职业学院两校联合,分别与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和开罗高级维修技术学校合作在埃及建设了两个鲁班工坊,并凭借鲁班工坊这一平台,向埃及青年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为构建埃及中高职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打造了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新模式[16]。其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56所双高校加强校际间各教育要素自由流动、资源共建共享以及产业深度合作,坚持对话协商,致力于推动沿线国家开展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交流合作。如,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加强与锡亚尔科特大学在合作办学、来华留学、师生交流、联合科研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中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提升合作的质量与水平,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17]。“双高计划”高职院校通过对国际化道路的建设与探索发现,校际间的协同发展意识、共享交流平台、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关键,亦是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合力。
表3 部分样本双高校“对话协商”的交流特征
续表3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指出,“世界是各国人民的世界,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形势下,国际合作已然成为推动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国际化发展的驱动下,56所“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致力于变革高职办学形式,打造中外项目合作模式,凝心聚力,构建多元化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关键,优化高职院校办学形式是国际化建设有序开展的必要条件,凝聚国际办学合力、创建多元开放格局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结构主义理论大师彼特·布劳(Peter M.Blau)的结构变迁理论认为,社会结构的异质性会给社会交往设置障碍,但随着异质性不断增加反而会提高群际交往的可能性[18]。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与世界格局,反而为各个国家的职业教育走上协同并进、合作共赢的道路提供了方向引领,囿于国内、校内的封闭式办学方式显然已无法满足全球化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以开放、合作、共享、发展为核心的国际新环境为国际化办学方式的变革注入了新活力。正因为如此,56所双高校在明确当前国际局势的前提下,理清发展思路,探索出了一条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与人才培养要求的崭新办学道路,并通过不断完善中外合作机制,创新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增强了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动能。“双高计划”学校推进中外合作办学的形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发挥国内国外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效能,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职业标准、教材教法、专业课程和教育资源等,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持续引进国外先进教育教学资源,覆盖三个专业大类,受益学生广泛,有效促进了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9]。二是发挥与利用中外合办项目的示范效应,将国际化的先进办学理念和实践成果辐射到管理、师资、资源建设、信息技术等多个领域以及其他专业[20],最大程度发挥中外合办项目的优势,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柬埔寨吴哥国家理工学院在优质教学资源输出、招收留学生、共建海外“丝路学院”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与交流,并达成合作意向,且双方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共同拓展在国际教育、产教融合、技能培训、科技研发、创业创新、实践教学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进一步合作机会[21]。构建多元化对外开放格局旨在为中外合作办学创造有利环境,“双高计划”学校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基点,以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与专业理论成果为主线,保障高职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全面性与独特性,更好地为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提供助力。
与行业企业共筑命运共同体是职业教育界的共识。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onnies)认为共同体是通过某种积极关系而形成的现实的和有机的生命体[22]。高职院校旨在基于市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在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企业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在国际化道路中亦是如此,任何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都要发挥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共同作用。因此,“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要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始终遵循“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双赢之路”的基本原则,搭建优质办学资源、产业资源互融互通的国际化信息共享平台与合作交流平台,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海外企业、行业组织的合作,探索国外市场人才培养需求,创新国际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见表4)。一方面,56所双高校秉承“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在校企合作国际化的背景下,探索对外项目合作模式,协同国内外校企多方力量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理论教学、实训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全方位服务企业人才培养需求。如,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一直重视国际交流工作,目前该校已与加拿大百年应用文理与技术学院、英国奥斯特大学、沃尔沃重型机械公司、宝马公司、丰田公司、日产公司等多所国外大学和多家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派出百余名教师、学生赴境外学习[23]。另一方面,56所双高校坚持依托自身教学、科研与服务优势,联合国际知名企业、行业组织共同搭建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深化对外合作项目内涵建设,构建独具特色的校企运行模式与组织结构,进一步提升学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推进国内外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共同发展。如,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中方发起单位,与芬兰书米国际教育有限公司等40多个政府机构、学校和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了“中芬养老国际联盟”,聚焦“智慧养老惠泽万家,中外携手共育人材”的主题,共商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共谋后疫情时期智慧养老产业发展[24]。“双高计划”学校聚焦人才培养质量,与国际化企业、行业组织协同并进,既能够满足国际市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又能提升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打造产教融合同频共振、校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国际化发展新趋势。
表4 部分样本双高校“互利共赢”的合作特征
续表4
2017年1月,时任教育部部长的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工作报告》中提出:“我们的舞台是全球舞台,坐标是国际坐标,竞争是国际竞争”。“双高计划”高职院校置身于国际发展的大环境,加快推进国际化建设是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大变革的必然要求,其在国际化进程中积累的经验也为我国其他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开放指的不仅是发展路线、行动方案上的全面开放,亦是思维意识、理念视野上的全面开放。拥有开放意识是高职院校顺利推行国际化建设的重要前提,56所双高校在理念构建上为高职院校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在全球化视野与国际化理念下,“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始终坚持开放包容、共建共享、对话协商、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观,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凝聚多元主体力量,打造职教命运共同体,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因而,高职院校须厚植国际化发展理念,改变其国际化发展意识薄弱、国际合作积极性不高的现状,深刻认识到“走出国门、面向世界”的必要性,强化自身责任担当,站在全球化的战略高度,积极投身到国际化发展建设中去;须以开放意识为引领,迈出对外开放与交流的实质性一步,积极主动地寻求与他国的合作,在职业教育标准、教学方案、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学校管理等方面与他国进行深入沟通与探讨,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发展理念与教育模式,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拓宽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格局;须认清自身发展形势,从学校培养目标、发展路线、工作准则等方面入手制订适切可行的国际化办学方案,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进程。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首要目标,而教学则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在教学标准开发、课程建设、师资培训、学生培养等方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订,提升我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基于国际化发展背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始终坚持将教学改革作为高校国际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将国际化理念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主线,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教育教学能力,着力培养国际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基于此,高职院校应借鉴56所双高校在国际化建设中的成功经验,实现推进师资国际化、教学国际化、育人国际化的现实目标。在全球化浪潮下,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实践教学经验丰富、品格高尚的师资队伍,构建国际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与教学经验交流平台,是高职院校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势在必行之举。
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高等学校、职业院校要立足各自发展战略和本地区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规划,与沿线各国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交流,重点做好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来华留学质量、优化境外合作办学、助推企业成长等各项工作的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为高职院校建设国际化合作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契机,56所双高校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主动搭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以期在国际互联互通中展现中国智慧,在国际交流互鉴中呈现中国特色,在国际合作共赢中开发中国方案。因此,高职院校理应把握发展机遇,及时投入到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中,在立足本地区发展特色与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与他国深度合作,发挥其在国际化理念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成果共享平台建设上的重要作用。此外,高职院校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为产教融合发展创造的有益环境与广阔发展空间,推进与国外高职院校、企业行业等多元组织合作办学项目的实施,肩负起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对外开放中主张“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责任担当,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双高计划”提出,加强国际化建设是“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双高计划”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的渠道和模式”。56所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建设上的群像特征,既有利于“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把握自身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与改善其国际化建设的缺陷与不足,又为我国其他高职院校推进国际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与示范,有利于营造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发展环境,提高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建设的整体水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面貌的现代化高等职业教育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