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志愿服务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及生涯教育内化的实践探索

2022-04-18 21:29蔡榕桦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11期
关键词:生涯教育志愿服务

蔡榕桦

摘要:借鉴对精神自我和生涯教育方式的研究,针对自我可塑性较强的青少年(主要指中学和大学在校学生),通过提高精神性的“知/情/意/行”发展模式,以志愿服务为主要训练途径,寻求提高青少年精神自我修养的方法,借此希望为中学生涯教育的实施和内化寻求新的突破口,使学校生涯教育能与社会现实及人的终身发展相结合。

关键词:生涯教育;精神自我;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2)11-0062-03

随着“新高考”模式的全面铺开,广东省2018年宣布加入新高考队伍,实施“3+1+2模式”。高中生涯规划教育是普通高中一种系统的教育构想,是引导高中学校积极应对教育改革,重建课程体系,全面关注学生学业评价与综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高中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转型。高考政策的改变,要求学生从过去过于关注学业成绩转变为更加关注自我发展的层面,会更加关注精神自我的发展。

精神性(spirituality)一词来源于“spiritus”,是“内部自我”的活动。青少年是发展自我的关键时期,如何内化生涯教育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精神自我,帮助其突破狭隘的自我,摒除极端利己的观念,将关系到青少年未来一生的发展。

目前,普及性生涯教育研究大多集中在认知层面的生涯课堂设计及活动层面的外部世界体验游戏方面,大部分课程主要针对如何选科、升学和择业,活动主要是如模拟职业招聘会之类的大型校园活动。而校外的生活实践也很重要,社区志愿服务体验式的教育应该是生涯教育中的重要版块。现在部分学校已经意识到生涯活动探索的重要性,但大多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华南师范大学宋春燕博士研究认为,生涯教育行动包括学习领域、支持体系、行动路径、实现方式四大模块,本文将着重从“实现方式”这个版块进行探讨研究。以高中学生的志愿服务实践为主要训练途径,详细分析了志愿服务实践对于学生精神自我水平提高的作用,并探讨如何让学生最终成为一个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社会人,实现幸福的人生。

本文主要分为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阶段,在调查研究阶段,对青少年志愿者群体的精神自我现状进行调查,得出不同性别、学习阶段、参与志愿服务次数、参与志愿服务角色的学生精神自我的特点;实验研究阶段是教育实践研究,将27名被试分配参加对应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实践活动。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得出结论: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促进其与世界的和谐相处,有利于学生自我发展及生涯教育的内化。

一、调查环节:青少年志愿者精神自我的现状调查研究

随机抽取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些青少年志愿者组织中的320名志愿者进行了调查,调查工具采用Howden编写的“精神性评定量表”,问卷采用六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其中,各维度分别是:维度一:生命的目的和意义;维度二:内心的应变力;维度三:天地万物的一体感;维度四:超越性。量表的得分为各条目的分数相加,分数越高代表个体的精神性越高,最后进行统计分析。本调查研究一共发出320份问卷,回收30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6%。其人口统计学情况见表1。

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志愿者群体在精神性的得分上总体呈中等偏上水平,在各维度上表现出不平衡状况,但差异不明显。其中,在维度一(生命的目的和意义)上得分最高,另外,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和承担的角色对于青少年精神自我的提升有明显的作用。在志愿服务次数上,次数越多精神性越高;在志愿服务角色上,策划者优于参与者。具体数据见表2、表3和表4。

由表2可发现,志愿者群体的总体精神性水平处于中等偏上,其中的四个维度中,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超过平均值(>4),只有在第三个维度,天地万物的一体感上,介乎有点不符合和有点符合之间,说明志愿者群体在生命的追求和意义上有自己的目标,无论身处危机、平静或沉着时,有着较高的内心应变力,这也是生涯教育很重要的培养目标。

方差分析发现:在不同的志愿服务次数上志愿者群体精神自我的各个维度均差异非常显著,其中,在维度一和二上,次数越多精神性越高;在维度三上,精神性水平随志愿服务次数的增加而减少;在维度四上,在5~9次的志愿服务次数上,精神性水平最高。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研究志愿服务角色在志愿者群体精神自我各维度上的差异情况,结果表明:在志愿服务角色上志愿者群體精神自我的各个维度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且在各个维度上均是策划者优于参与者。(见表4)

二、实验环节:青少年志愿服务模式实验研究

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青少年志愿者群体在精神自我方面普遍水平较高,且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在志愿服务角色、参与志愿服务次数上有不同的体现。精神自我中生命的目的和意义、内心的应变力、天地万物的一体感和超越性,其实跟学校生涯教育的目标一致,即让学生具有自我概念、了解社会角色,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位、方向和方法,与世界和谐相处,帮助学生实现终身生涯的发展。所以,提高学生的精神自我有助于学生生涯教育的内化。

在实验环节,我们制定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实践,并随机选取一批大一新入学学生加入某志愿组织(非团委、学生会等有专职教师进行指导的重要组织)。在实践过程中,研究者加入固定的规划和引导,提前制定好相应的制度并坚持执行,如必须小组共同备课、每次实践后需进行个人感悟分享及小组经验总结,目的在于细化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及对志愿服务的感悟。最后进行前测、后测比较,得出结论:大多数维度经过处理后均差异显著,且各维度后测数据均值均大于前测均值。可以认为,差异显著是由于测试有效性而导致的,学生的精神自我经过实验操作后均得到提升,具体见表5。

三、结果与讨论

现阶段,国内很多初高中学校都在努力构建本校的生涯课堂设计,每年也愿意倾全校之力举办大型的职业探索活动,但对高考综合测评系统中要求的志愿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也没有特定的规划和引导。

本文通过对志愿者群体的现状进行调查及后期进行实验对比研究,根据青少年精神自我的特点,以志愿服务实践为切入口,在成长过程中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干预。最终得到结论:普通高中的生涯规划教育需重视志愿服务实践,志愿服务实践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自我成长,更有助于生涯教育的内化,能帮助青少年明确自我的概念,了解社会角色,学会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方位、方向和方法,提高与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夫胜.大学生世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系统论思考[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8-51.

[2]冉小先.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国家德育生活化、实践化的基本做法及启示[J].前沿(思想政治教育),2007(4):92-95.

[3]赵芬樱,宋春燕.基于“生涯风车”模型的生涯规划课程[J],中国德育,2018(24):21-24.

[4]宋兴川,乐国安.大学生生活满意度与精神信仰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4,10(4):39-43.

[5]尤佩娜.中国汉族大学生的精神性及其对心境的影响[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

[6]刘书瑜.大学生的精神性及其心理弹性的关系[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7]朱凌云.生涯适应力:青少年生涯教育与辅导的新视角[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9):92-100.

[8]刘靖文. 高中生涯教育的实践与反思:认识层次与定位[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6):16-18.

[9]孙竞.香港中学生涯教育概述及对内地的启发和借鉴[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7(6):101-105.

[10]宋春燕.新高考背景下的学生选择:高中生涯探索与决策[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生涯教育志愿服务
校园心理剧在中学生涯教育中的应用的案例分析
强机制 重课堂 多践行
且行且思考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学生情绪智力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生涯中的选择
北京中学课堂兴起“生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