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三角形》举例

2022-04-18 07:34李青芳
考试与评价 2022年3期
关键词:习题分层三角形

李青芳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小学教师需要对现有的数学教材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教学调整,才能够有效地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融入到数学分层教学的每一个阶段。除此之外,在小学数学课程当中,除了要传授基本的数学知识,还必须要引进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本论文就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和解题的方法,同时也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那么究竟如何才能够在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展开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呢?

一、分层教学法的理论依据和优势作用

(一)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法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法或教学理念,在我国传统教学中,早已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国外许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关的教学理论。已故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就提出“教育最优化”理论,强调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不同的学生其能力和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对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和自制力等都不尽相同,如果教师总是“千人一面”“万人一方”地去教,一定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由此看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优势作用

实践证明,将分层教学法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中,不仅有益于学生,对教师也不乏好处。就学生而言,分层教学法可以使教学面向每一个学生、适合每一个学生、作用于每一个学生,符合个体的差异性和目标的驱动性。因此,课堂教学就不会出现“优等生的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学困生则跟不上教学进度”的不利局面,各类学生都会学有所获、共同提高。如今,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将分层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全面优化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灵活性与实效性,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时,既要让优等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又要保障学困生能够达成预期目标。此外,教师还需要对分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充分准备,确保教学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过程更落实,方法更实效,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教师业务素质的角度来说,通过分层教学,可以实现教学策略的灵活性,锻炼教师的组织能力和应变能力,助力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

二、在核心素养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内容的分层

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必须要立足于数学教材,掌握好教学课程教学目标、教学理念和教学性质等多方面的内容,然后根据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在彻底了解数学核心素养的前提之下,对学生的数学课程进行合理的整合,同时增加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才能够有效吸引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完成数学法则、公式、概念的学习。在数学方案的设计上,教师除了要立足数学教材之外,还必须要确保设计方案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见到的三角形,让学生回答之后,再让学生根据这个三角形来试着归纳一些三角形的特点;然后再得出三角形的定义。当学生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教师再深入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并进行问题设计:给出一个由多个复杂图形组成的图形,让学生分别算一下其中三角形的个数。通过计算,学生能够认识到三角形的规律,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基本内涵。

三、根据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

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兴趣、能力、知识水平、智力水平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层次划分,将学生分为A、B、C三层。例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我提前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水平进行了研判并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其中A组学生为优等生,有较强的计算能力且对三角形有所了解,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和预习。所以,我要求A组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学三角形的内容,为构建新知做好准备;B组学生为普通生,这组学生有基本的理解,但学习能力和自制力等次于A组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一般可以完成学习任务。所以B组学生在学习时以掌握方程概念和解法为主;C组学生为学困生,他们不仅学习能力差、基础知识欠缺,主要是缺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自律能力,学习没有自主性和自觉性,有的根本无法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多加关注和引导。

四、根据学生分层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教师将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就要根据学生的分层情况为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时,我将学生分组后分别制定教学目标。首先,以让每个学生都理解三角形的算理,掌握它的计算方法为总体目标,再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细化教学目标。其中,A组学生需要在教学前进行课前预习,除了完成基础教学目标外,还要适当进行“三角形”的拓展与延伸,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更灵活地掌握小数和计算有关的知识并加以适当拓展;B组学生以夯实基础为主,著重掌握三角形的计算法则,并适度进行计算灵活性的训练,以掌握三角形计算方法和灵活运用为教学目标;C组学生以掌握教材知识为教学目标,主要强化该组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理解,避免该组学生落后于B组学生。

五、练习布置分层化

在进行数学练习布置时,要重视习题的分层化,在大多数情况下,一般将数学习题分为三层:第一层包括引导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理解,对基础概念进行深入掌握;第二层主要是提升学生对学习技巧的关注;第三层主要是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解题思路,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布置习题时,要充分地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将练习内容进行有技巧地布置,通过习题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练习。同时要对数学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在习题设置上做好难度的把控,以免因为习题难度过大进而使得其失去学习的信心,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除此之外,教师要将习题的类型进行分层布置,这样能够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控程度,推动学生能力的不断提升。

六、加强评价制度

高年级小学生正处在需要认可和鼓励的阶段,尤其是来自教师的赞赏会使其学习动力得到大大提升。教师在分层练习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和评价,在练习布置的过程中,要对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有效评价,提升其成就感,随后再以鼓励的方式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指证,学生能够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加重视,并重点改正,不断提升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七、开展小组合作,培养探究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上课的时候走神、不认真听讲是非常容易出现的情况。教师一方面要理解这种情况出现的背景,另一方面,也要深刻探究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小学生在课堂上走神,而不认真听讲,基本都是因为教师的课堂組织形式过于枯燥。在此背景下,适当融入小组合作,给学生提供探究机会,综合学习单元知识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三角形单元的全部知识。比如教材中给出了三角形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的定义和概念性内容,教师可以先给每一个小组分发若干个纸张裁剪出来的三角形。引导学生一边观察这些三角形的特点,一边探究教材中的概念性知识。小组讨论环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随机邀请不同小组的成员回答问题,就刚刚讨论的概念性知识进行展示。

八、引入趣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数学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认真听课的原因都非常单纯,就是觉得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太没有新意,课堂上讲解的内容过于枯燥等等,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当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点,适当与学生的学习喜好结合起来,开展更加趣味性的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兴趣。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探索之后,笔者发现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这样可以非常快速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这一单元时,教师发现班级里有很多学生不会主动思考公式背后的道理,也不愿意用公式去解决数学问题,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喜好,制定特殊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整合单元知识,在多媒体上投放一张动画人物“派大星”的图片。派大星作为小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人物之一,当教师第一次把这张图片投放到多媒体上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就已经被带动起来了。这个时候教师可以继续设计趣味化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派大星的身材看作一个三角形,那么派大星的最大横截面面积应该是多少呢?当教师把原本枯燥的数学问题与学生喜爱的动画人物结合起来的时候,教师就会明显感觉到学生计算这一问题的积极性变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氛围一下子就浓厚了起来,引导学生跨课时进行单元整体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题会变得更容易,有助于全面提高整合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现代教学越来越强调个性化与差异性,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践行教学原则,积极开展分层教学,从学生、目标、内容等多个层面入手,使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

猜你喜欢
习题分层三角形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三角形,不扭腰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三角形表演秀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