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物”以情,借“境”记事

2022-04-17 01:23程彬余坤龙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2年14期
关键词:物象

程彬 余坤龙

摘 要:初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的突出问题是忽略文章的内在逻辑结构,不懂如何合理安排文章结构,呈现出叙事详略不当、中心不突出、结构不完整等问题。借助“物象贯穿法”可以有目的地将文章材料串联成一个有机整体,避免结构上的散乱,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详略、明确表达中心;同时借助具体真实的“情境”,让写作的发生有”境“可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想象中去大胆创作。

关键词:一线贯穿;物象;情境作文

记叙文的谋篇布局也是记叙文结构,是初中记叙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谓谋篇布局是指为实现作者的表达意图,对文章内容依据文体结构进行合理安排、组织加工的能力。处于数字化时代的学生们时刻被大量信息所包围,他们不再是信息的主动获取者,逐渐成为了被动接受者,因而缺乏对信息的筛选、重组、加工等锻炼,这就造成了表达大于结构的现实问题。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们的表达欲强烈,表达内容容量大,但是往往出现层次不明、中心不明确等问题,将此反射到作文实践中则是详略不当、中心不突出等问题。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更要去锻炼学生条理清晰,动情有理表达的能力(口头能力和书面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初中阶段应“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1。教育部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会记事”也强调记叙文结构的重要性,指出“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安排内容是记事能力的最基本的要求”。可见,无论是从社会现实,还是课程标准、教材上看,提升记叙文谋篇布局能力应是初中写作教学的重点。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是按照一般规律教授写作技巧,之后布置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写作实践。笔者在之前的作文教学中也是采取这种教学模式,但学生往往苦于下笔,虽然部分也能完成写作,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不理想,因而笔者内心一直很惧怕作文课,也一直在探索该如何上作文课能够让学生习得写作技巧并用运用于实际教学中。在随后的科组学习和工作室的学习中,笔者接触到了“情境作文”这一名词,才解开了笔者的疑惑。“情境作文”打破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不以教授写作技巧而进行教学,而是创设具体真实的情境,指导学生在情境中为了表达的需要学习相应的写作技巧,这就让学生有了发声的依据,为了解决情境,学生会自觉主动的习得写作技巧。

基于此,笔者将上述两种方法进行融合纳入教学实践中,以期提高学生写作期待,培养记叙文结构意识,提升写作能力。

一、“物象贯穿法”教学实践

部编版语文教材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就设置了“学会记事”作文训练,可见如何写清事件是写作时应首先关注的问题。在“学会记事”单元写作中,编者提供了基本的记叙文行文思路,即“起因-经过-结果“或者”起因-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结局,前者关注事件发展的时间维度,容易导致写成”流水账“或不分主次、中心不明,后者难度较高,一旦没有掌握好,“矛盾”的出现和解决就会过于生硬,容易导致作文“程式化”。笔者认为教材中提供的行为思路具有普遍性、同一性,学生即使掌握了这种组织形式,也难以在实际创作中做到有效表达,反而会致使学生表达的空泛化或无力感,即学生只是单纯的记录,表达流于表面,或者写了很多内容,但是却没有得到高分。

作文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头脑中缺少文章的结构组织及图式是造成新手作者写作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基本上对“结构”这一名词概念本身的认知是较为模糊的,更不用说“记叙文的谋篇布局”,但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有了“总分”“总分总”“分总”等课文结构认知,同时也接触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概念。因而,基于对学生学情的整体把握,以及科组集体备课时的观点,笔者将教学聚焦在记叙文谋篇布局系列中的“一线贯穿”。“一线贯穿”即用一根线索贯穿文章始终,用一根可视化的线索,将文章的材料串联起来,这样能够有效地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言之有物。同时,为了贯彻落实 “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摒弃了概念式教授,而是以“物象”为切入点设计教学,指导学生记叙文“一线贯穿”式结构的学习。

在教学设计初期,笔者一直在思考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中让学生习得“物象贯穿法”技巧,在不断推翻、再构的过程中,笔者找到了一条较为明晰的道路,即先让学生了解“一线贯穿”的概念,在脑海中明确其结构图式,通过欣赏例文,引导学生总结相关技法,如“物象”的选择以及写作的顺序,最后创设具体真实的情境,利用思维导图,完成基本的写和说的练习。这是由易到难,从扶着学生到学生自主创作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明晰了“事物”的价值,将抽象的过程性具化到事物本身上,材料选择的方向更为明晰,且目的性或者独特性更为明显,同时借助一定的写作顺序去串联材料,这样最终呈现的就是一个结构完整、中心突出的作品。

二、创设情境 让写作更真实

写作不是空中花园,写作是扎根于真实的生活。因此我们可以说没有情境的写作不能称之为写作,具体真实的情境决定了写作的动机、内容和具体目标。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会有角色感、代入感,会对写作本身产生极大的兴趣,这不正是我们所期待的吗?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笔者借鉴了“情境式写作”,将其变式为一个小的教学环节。笔者在讲解完“物象贯穿法”概念及其技法后,进行了情境创设:

时光匆匆,倏忽难留,如果此时有一座时光博物馆正在征集物品,你想把什么珍品放进去?

提示:

(1)你选择的珍品是什么?

(2)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你和它独特而深刻的故事。

(3)它身上寄托着哪些特殊的情感和意义?

这一情境是笔者根据前期的教学环节設置的写作情境,上文说到“物象”的选择必须具备独特性、故事感以及特殊意义或情感,因而学生所选择的物品大多是与人与事与自身有关,在该情境中,笔者特意设置了“时光博物馆”,刚好映衬着“物象”。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在写作时必须要在脑海中强化“时光博物馆征集令”这一具体情境,让自己“身陷”其中。该情境的产生不仅指向了写作的目的,即学生所选择的这一物品必须符合“征集令”的要求,是对自己很重要的、有着特殊意义或情感的物品;同时还暗示了事件的时间,必须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有了具体真实情境的支撑或限制,学生思考时方向会更为具体。

综上,是笔者在进行此次作文教学实践时的浅薄之见,笔者始终认为时代在变化,我们的作文教学模式也应当发生变化;同时课堂时间有限,我们要尽最大可能聚焦作文中的关键问题,做好取舍,大胆创新和设计,利用具体真实的情境消化写作技巧,驱动写作实践。当然作文结构是多样的,情境的创设又是具体的,从而会导致适应性和普遍性的问题,因而情境创设类型、情境如何和作文结构相融合等问题都是需要再进一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16.

[2]温儒敏.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32

[3]卢杨,借助“叙事弧线”提升记叙文结构能力[J].中学语文教学,2019(5)

猜你喜欢
物象
意象与形象、物象、意境
——“意象”阐释的几组重要范畴的语义辨析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浅析毛泽东诗词中“山”的形象类型
从中国传统山水画看艺术模仿
诗化物象?领悟意境
王安忆小说中的物象分析
管窥中国历法中常用的物象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