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

2022-04-16 16:25燕,石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思政专业

沈 燕,石 林

(合肥学院 设计学院,合肥 230601)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所有课程,目的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全面推进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2]2017年,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同时又提出要“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3]这一政策不仅对专业课中的思政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对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一政策指导下,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开始着手构建相应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本文将以合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探讨如何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在课程思政建设基础上进行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

1 产品设计专业传统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现代产品设计教育可以追溯到二战前的德国设计学院——包豪斯,校长格罗佩斯在办学之初就致力于将包豪斯建成为一所与企业生产密切联系的学校。二战后的德国乌尔姆学院也秉持这一办学理念,在与博朗公司的合作中成就斐然。“乌尔姆造型学院与德国博朗股份公司的合作是设计直接服务于工业的典范。这种合作产生了丰硕的成果。”[4]这些经典案例都成了中国产品设计教育早期实践教学仿效的模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产品专业实践教学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计划、教学结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都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在传统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课程思政长期缺位、思政内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缺少思政内容评价等问题。首先,在传统的产品专业教学中,很多专业课教师常常以为课程思政应该由专门的思政课程及相关思政教师来承担。尤其在产品设计实践课程中,由于涉及专业技术内容较多,专业课老师在潜意识中将思政内容排除在专业实践课之外,这就导致课程思政在实践教学中长期缺席。其次,思政课程没有形成符合学生价值观培养规律的课程逻辑关系。在国家提倡课程思政之后,部分老师开始尝试在课程中体现思政内容,但总体来说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思政内容独立有余而联系不足,呈现出零碎化、表面化的特征,没有形成内在的层次化与逻辑联系,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也有限。再次,传统的实践教学限制了课程思政的内容转化与有序表达。因为学生在实践课程中与企业的联系有限,对市场情况了解不够透彻,设计方案浮于表面,学生很难将自己掌握的课程思政内容结合企业项目实现真实的设计转化。最后,传统的实践教学缺少思政内容评价,导致学生在设计操作中缺乏清晰的思政标准作为导向,不利于学生将知识储备中的思政内容有序地传达出来。

第二,在传统的产品实践教学课程计划中,实践课程高度集中在大学高年级,导致学生缺少充分的实践能力培养周期。传统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往往集中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这样设置的初衷认为学生只有在高年级对专业基础知识有了基本与全面的了解之后,才有能力去解决实际的产品设计问题。这种设置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导致的不良后果也很明显:一方面,低年级学生脱离了市场规律与企业现实情况去学习专业知识。在此期间,学生仅仅将课程学习当作一次作业而非一个真实的项目对待,课程成绩也只是分数上的高低,学生很难体会到市场的残酷与企业生存的艰难。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周期较短。高年级学生虽然已经完成了基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有能力完成实际项目,但因为实践课程时间较短,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对企业产品进行创新与深化设计。以合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传统的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主要设置了文化通识能力、造型设计基础能力等九大模块,其中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只有产品项目实践能力与跨专业设计实践能力两大模块课程,而且这两大模块课程都被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总体而言,传统的产品专业实践教学因计划安排不合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无法得到很好的培养。

第三,在传统的实践教学课程结构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形成符合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逻辑关系。表面上看,以前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常常因为引入各种实践项目而显得内容很丰富,但实际上因为没有实践教学基地做支撑,没有统一规划,课程中使用的实践项目往往都来自于各个代课老师自己的临时安排,使得实践课程之间都是独立有余而联系不足,没有形成符合能力培养规律的逻辑关系。这样导致“实践教学活动之间相互独立,脱离‘层层递进、逐层拔高’的思想,以至于对单独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概念有纲领,但是整体来看思路不清晰,相互之间联系不够。”[5]因为不是长期与某些固定的企业保持持续、深度的联系,所以会导致每一次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如蜻蜓点水一般。看上去实践教学课程丰富多彩,实则没有遵循知识积累的内在逻辑,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呈现出零碎化、表面化等特征。

第四,传统实践教学课程内容设计趋于表面化,无法较大程度匹配企业真实需求。传统实践教学常常会在课程开课时临时借用某一个企业项目或某一个比赛项目去完成一门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趋于表面化。看似是将项目带入了教学,让学生有了设计实践经验,但事实上常常因为一门课的教学时间太短,很难让学生对企业情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导致学生的设计方案往往浮于表面,很难被企业采纳。从学生方面来看,因为每一门课都会面对一个新的企业,没有前期大量充分的调研与深度浸入,学生很难发现企业目前遭遇的问题与瓶颈、未来的发展走向、想要开发的产品以及这个产品在企业整体产品群中的价值与意义,很难以一种整体观、大局观去完成设计。从企业方面来看,因为学生不了解企业整体情况、市场走向、营销方式等,学生设计的产品常常停留于纸上谈兵,没有多少商业价值。

第五,传统实践教学评价因为没有企业参与,评价结果往往脱离市场而趋于平面化。传统的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与企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评价结果主要由任课教师打分完成,评价内容往往由学生考勤、过程作业、实验报告、课题训练等几方面组成。这样的评价机制导致教师、学生在心理上远离市场,很难实现实践能力的真正提升,评价结果平面化。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目前学校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偏少,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应聘进来,缺乏实践能力,实践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很难给予学生市场层面的评价。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参与考评,无法从市场角度对学生实战经验、创新能力、思考能力等内容进行全面考核。

鉴于传统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合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近几年先后与十几个设计公司、企业等合作共建了创新实践教育基地。在基地众多项目支撑下,对实践教学中的课程思政与教学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构建。这些公司、企业包括徽州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安徽博物院、合肥富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合肥为先产品设计有限公司、合肥橘子工业产品有限公司、安徽颂智实业有限公司等,其中很多公司不仅是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 有机融合课程思政的实践教学课程全覆盖

要想实现课程思政有效的价值引领,需要将思政内容全面、有机地融入实践教学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合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在制定新的实践教学课程计划之初,就致力于将中国设计、中国文化等思政内容全面、有序地安排进实践教学,实现思政内容对实践课程的全方位融入与渗透。以基地竹艺轩公司为例,公司开发的项目包括故宫文化创意产品、中国传统家具等。在将公司故宫文创项目引入大一课程时,让学生了解到“故宫文创的成功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借鉴,更是对中国传统设计文化与精神的继承与发扬。”[6]在将公司家具设计项目贯穿大二、大三课程时,让同学们了解了中国家具史、中国明式家具、徽州家具等内容,对中国传统设计的审美与认识得到了提高。在课程内容潜移默化的熏染下,学生不仅完成了项目设计,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继承,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

在课程思政全面融入的前提下,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首先从课程计划入手,将基地项目引入模块化课程,完成实践教学课程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全覆盖。越早建立起学生的实践意识将越有利于其后期产品专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因此有必要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将基地真实项目引入课程教学,让学生初步了解企业,接触市场,考虑成本、材料、定价、营销等与设计相关的问题。在基地项目的支持下,合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始终坚持将基地项目实践贯穿模块化课程教学中,实现了实践教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课程全覆盖。比如合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在大一的设计史课程中选择了基地竹艺轩公司的故宫文化创意产品项目,让学生结合传统工艺美术品或故宫藏品进行文创产品设计。“以设计实践贯穿学习始终,实现学生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学与思的过程中完成史论课的学习。”[6]此后,在大一下学期产品二维表现III(手绘产品效果图),大二上学期产品二维表现V(综合表现效果图)、造型设计基础III(产品形态构成基础),大三下学期产品项目实践I(家居产品设计)等持续地将该企业茶道、香道、家具等产品设计引入课程,这一过程既加强了学生对产品设计的学习与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践思维能力。

3 课程思政有序进阶的实践教学结构层层递进

课程思政并非平面化的教学过程,伴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课程思政在内容安排上也是一个有序进阶的过程。一般而言,设计专业思政课程应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几个层面的文化认同:第一层面是对中国传统设计元素的审美认同;第二层面是对中国传统设计的历史认同;第三层面是对中国设计宇宙观的哲学认同。这三个层面的难度呈梯次上升,只有到达最高层才能真正理解中国设计,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自信。合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安排实践教学内容时,将以上三个层面分别匹配进不同年级、不同项目实践教学中。比如在大一的实践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工艺经典造型与图案的教育,加强对其审美认同的训练,要学生用设计说出“美的故事”;在大二、三的实践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关于经典造型与图案背后历史文化的理解,加强对其中国设计历史文化认同的培养,要学生用设计说好“中国故事”;在大四的项目设计与毕业设计中注重加强学生在中华文化与设计哲学方面的提升,实现对其设计哲学认同的教育,要把“中国故事”说成设计中“经典故事”。总体而言,让学生在思政学习中从审美认同、历史认同,最终走向哲学认同,实现文化自信。这样的思政课程结构设计才能培养出真正从内心认可并热爱中国文化与设计的设计师。

在此基础上,遵循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规律,形成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是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建立互相衔接、支撑的实践课程群,课程彼此之间应形成互相联系、互为因果、互相加强的系统化课程教学体系。[7]以合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为例,为完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不同阶段目标,事先对基地及项目特点统一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将基地项目匹配进不同年级与不同课程,实现实践教学课程内在结构的层层递进与逻辑联系。在与竹艺轩公司合作开发产品时,将该公司的文创设计匹配进大一设计史论、设计工程制图基础、AUTOCAD等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初步了解企业情况,熟悉产品设计调研、设计、生产、销售全过程,另一方面将学习的几门课程连贯起来,实现学习能力的综合贯通,实现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大学二年级二维表现、三维表现等课程中,学生一方面将前期开发的产品往前继续推进,另一方面接触公司合作的家具与品牌箱包等项目,熟悉真实的市场环境,实现对产品结构、造型、材料的进一步了解与掌握。此外,学生以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契机为公司设计产品,在学院老师与公司设计师共同指导下完成设计并申请专利。在大三的产品项目实践、跨专业设计实践等课程中,以公司合作的上下品牌家具设计等为课程内容进行实践学习,从品牌打造、市场竞争、渠道营销等方面开发产品。大四时,学生以公司的实际项目作为毕业设计,由学院老师与公司设计师共同担任指导老师,真题真做,完成毕业设计。

总体来说,以基地为依托的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建构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体,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学习特点,随着年级由低到高,思政与实践教学内容也由浅入深、梯次安排,实现了教学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及课程内容的体系化与关联化。

4 课程思政逐步递延的实践教学内容项目化

课程思政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的道德引领层面,最终要从课程思政走向实践思政,完成学校思政向社会思政的递延,实现“大思政课”。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8]就产品设计专业而言,在与企业、市场无缝对接基础上,课程思政内容不仅可以转化为真实的产品设计,成为开拓市场的利器,还可以在市场中实现“大思政课”对学生自己以及产品受众的影响。比如,当下“中国风、国潮等成了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关键词。在这股国风国潮热中,设计无疑充当了桥头堡和先行者的角色,几乎在人们衣、食、行的各个设计相关领域,都闪烁着国风国潮的亮点。”[9]这一现象事实上就是思政教育的递延与辐射,是学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拓展与推广。合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学生在对基地企业进行深度调研的基础上,从传统工艺、徽州文化等中提炼典型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流行趋势,设计出符合00后审美趋向的现代“国潮”产品。从IP形象到产品,再到周边,学生充分展示了自身专业上的优势,传达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与感悟,在实现了自身的专业成长的同时,成功完成了思政课程的市场转化与社会递延。

在与基地企业深度对接基础上,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需求最大程度匹配。实际上,只有在与企业进行深度沟通中,学生才能发现企业的真实需求,甚至发现企业发展与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与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打破原有思维中对大型企业的“神话与崇拜”现象,从而增强自信,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专业素养与价值,实现专业上的快速成长。以竹艺轩公司为例,在学生对企业情况进行调研与分析时就发现了该企业现存的一些问题:首先是设计过时问题。竹艺轩公司成立于2006年,前身是成立于1997年的黄山徽州竹艺轩雕刻工艺厂,是一家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竹木工艺品设计、生产及销售一体化企业,虽然公司早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转型,但目前产品多表现为传统的徽州雕刻内容,与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倾向不符。其次是品牌老化问题,公司旗下目前只有“徽字号”一个自有品牌,其品牌面对的主要消费群体是45岁及以上高收入人群,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将不可避免地逐渐萎缩。再次是设计人才缺失问题。公司地处安徽黄山,因为不是一、二线或省会城市,所以不是高端设计人才的首选之地。在深入分析公司情况后,学生便不再受公司以往风格的限制,根据自己对中国传统设计及传统徽州文化的了解,设计出适合00后年轻人的产品。

5 课程思政评价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立体化

以基地为依托的产品实践教学体系建构,课程思政成为教学评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呈现多元化特征。首先思政评价主体多元化。因为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课程思政评价主体不再只有老师,企业也成为重要的参与者。其次思政评价内容多元化。对企业而言,面对“国潮”流行,产品设计中显现出的中国文化不仅可以提升品牌的文化品位,也会给企业带来较大的利润。因此,企业很自然地将“中国品味”作为学生项目设计的评价标准。再次,思政评价方式多元化。与传统的仅仅以考试为评价方式不同,专利申报、市场销量等都进入了评价体系。在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指引下,近几年,合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老师与学生先后参与了基地项目设计,其中十几项主打中国文化的设计专利被公司采用。2022年,合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同学为竹艺轩公司设计的“中国”风砚台与“万字纹”皮带扣已经分别获得了专利并进入市场销售,反响良好。

总体上,以基地为依托形成实践教学校企共评机制,实现实践教学评价结果市场化、立体化。学生在深度了解企业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匹配企业需求做产品设计,这些产品设计很容易引起企业的兴趣。企业希望从学生的设计作品中发现可以开发与使用的设计方案,因此也很乐于参与学生作业的考评。与学校老师考评不同,企业考评的标准更多是成本控制,技术实现,市场销售,品牌延续,产品利润等方面。在老师与企业的共同参与下,考评结果呈现出市场化、立体化等特点。合肥学院产品设计专业从日常实践课程教学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再到毕业设计,选题都来自基地企业项目,同时由企业专家和校内老师共同指导,共同评价,确保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不同就业需要的实践要求,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形成校企共评机制。

6 结 语

以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在课程思政建设基础上进行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构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具体而言,改革效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课程思政与产品设计专业实践课程的全面有机融合,初步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0]的理念。第二,通过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引导学生有计划、全方位地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开发,使学生较早地接触企业与市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第三,通过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制订了科学合理的产品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提升了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教育质量。第四,通过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构造项目—实践—教学—服务四位一体的联动实践体系,建立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学校、企业、社会共赢。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思政专业
智能产品设计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冷·暖》
《教堂之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