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运动及启示

2022-04-16 16:25徐东辉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淮北民兵根据地

余 洋,徐东辉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关键字: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运动;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各个抗日根据地有序开展农民抗日武装、乡村政权建设、经济生产建设等农民运动。农民运动不仅发展和巩固了根据地建设,而且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在对敌斗争乃至抗战的胜利方面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如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新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1]

淮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一,其农民运动的成功实践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史上写下了光辉的历程。但学界以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运动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罕有论及。故本文试图从农民运动这一研究视角,纵向深入对淮北抗日根据地的考察。

1 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运动的历史背景

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运动的兴起,不仅基于得天独厚抗日作战的位置优势,也是适应战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更是贯彻中共中央抗日救国方针的指示。

1.1 基于抗日作战的位置优势

淮北抗日根据地东依运河,西达黄泛区,南临淮河,北抵陇海路,跨津浦铁路东西两侧,纵横豫、皖、苏、鲁四省,主要由豫皖苏、皖东北、邳(县)睢(宁)铜(山)三块根据地组成,是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辖区域共设有3个行政专署、24个县政府、168个区公所、1 048个乡政权。[2]345拥有人口617.3470万人,总面积达4.13万平方公里。[2]21该根据地地处中原,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不仅是联通华北、华中的交通要点,还是华北和华中两大敌后战场的联系枢纽,对于塑造广阔的敌后抗日主战场,形成八路军、新四军南北配合的有利作战态势,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具有重要战略价值。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书记处就分别致电新四军负责人项英和长江局,指出新四军应积极深入到敌人后方去,建立模范根据地;9月初,周恩来、叶剑英向彭雪枫提出工作重心应移向豫东,“创造苏鲁皖边新局面”[3];11月9日,中共中央宣布成立由刘少奇同志任书记的中原局,指导河南和湖北、安徽、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党的工作;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把开辟淮北地区作为对日作战基地称为“一项关系战争全局的重要任务”。[4]

1.2 适应战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推行“中、日、满农业一体化”和“以战养战”的方针,而淮北平原地广物丰,历史上就是农业主产区,有水稻、小麦、大豆、玉米、高粱、花生等农副产品,日军因此大肆搜刮各类农产品以维持其持久作战。首先,对占领区农民加重田赋。在皖北地区,小麦登场后农民缴纳的田赋占总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秋季还要再征,田赋负担就占据农民收成的五分之三左右。[5]279其次,日军采取“强行购买”的手段收购粮食。1943年,日伪在淮北地区收购小麦价值伪联合券达10亿元,收购小麦总额为10亿公斤左右,1944年的收购量比1943年多两倍。[6]最后,对农产品严格管制,规定严格的运销办法,凡商民向封锁线外携带粮食5斤以上者,予以没收和处罚。[5]279-280由于日军残酷掠夺和经济破坏、加之自然灾害频发致使淮北地区农业生产困顿,粮食产量低,农民生活困苦。所以,为赢得抗战的胜利就必须开展对日的经济斗争,中国共产党一方面通过发展敌后民众的游击战争,动摇敌伪政权,让其无法征收田赋和捐税,阻滞其掠夺和利用中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维持其战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组织农业生产,改善民众生活,满足持久抗战的迫切需要。

1.3 贯彻中共中央抗日救国方针的指示

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农民革命,农村为革命战争提供了广阔的回旋空间,农村根据地作为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重要支柱。毛主席高度重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土地革命时期他就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1936年在会见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时,他强调“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了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7]。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共中央做出了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作战的方针,并在《告全国同胞、全部将士和国共两党同志书》中指出:“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的团结一致,拥护和参加长期抗战,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最基本的保证”[8]。毛主席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和《战争和战略问题》等文章中论证了游击战争在抗战中的战略地位,指出以农村为主体的广大敌后游击区的经营“是非常要紧的”,要从各方面发展,因为抗日战争是长期的,“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9]473-474,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总结道,中国革命中的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9]692中国革命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与,没有农民运动就没有中国革命的发展。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运动正是在中共中央抗日救国方针指示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 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运动的主要内容

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运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精神,淮北区党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起来。具体可概括为农民抗日武装运动、乡村政权改造运动、经济生产建设运动。

2.1 农民抗日武装运动

为了不断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坚持农民战争。淮北抗日根据地积极组建民兵组织,使其在配合正规军开展游击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2.1.1 民兵组织的建立与发展

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抗日武装离不开民兵建设。朱德曾指出:“民兵是坚持敌后抗战中配合与补充正规军,保卫与巩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基础”。[10]抗战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抗日武装作用愈发显现出来。农民武装斗争的意识和积极性提高,淮北抗日根据地在发展抗日自卫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民兵组织。民兵是半军事性质的初级武装组织,具有群众性、地方性、分散性的特点。担负站岗放哨、侦查敌情、掩护主力、袭扰敌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等义务,同时对根据地建设也起到重要作用。民兵组织以乡为单位,党员雇贫农为骨干组织民兵基干大队,其余青壮年编为普通民兵。到抗战胜利时,全区共组织普通民兵20多万人,基干民兵5.9万人。[11]203

在民兵迅速发展时期,淮北区党委对农民抗日武装给予积极引导。1943年7月,淮北苏皖边区举行第一次民兵工作会议通过了《抗日自卫队与民兵暂行组织条例》,条例规定了自卫队与民兵的基本任务:配合抗日正规军与游击兵团进行群众游击战争;维护地方治安;担任战场勤务;进行独立自卫战等任务。[12]192同时,针对民兵发展不平衡、组织健全不够,民兵干部不强等问题。1943年11月,淮北区党委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发出了《关于整顿民兵加强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切实考察与调整干部,将民兵掌握在共产党员及中农以下成分的进步分子手中;改造民兵成分,必须由群众斗争、武装斗争的工农积极分子组成;派遣好的共产党员参加民兵,在民兵中发展党员,务须做到党员占民兵全数三分之一,以加强党对民兵的领导等。[13]511-512此外,为扩大民兵数量,提高民兵质量,淮北区党委提出了“三化”要求。一是普遍化,即每乡每村都要有民兵,基干民兵数量要达到当地总人口的4%-5%;二是精干化,民兵不仅数量要多,而且质量要好,参加民兵的人必须自觉自愿,有一定的政治觉悟,要真正以工农为中心;三是战斗化,民兵都要学会打仗的本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12]192

2.1.2 配合正规军开展游击战争

农民抗日武装作为淮北抗日根据地军事力量的后备军,在抗战时期积极配合正规军开展游击战争。其根据敌后游击战争的基本准则,创造了自身特有的作战方式,如麻雀战、破击战、围困战、地雷战、伏击战、捕捉战、攻心战、联防战等作战方式配合主力部队打击日军[11]203。如泗南游击区的农民武装,多次前往泗县城郊游击,以土炮炮轰方式,袭扰敌伪据点,使驻守县城的日伪军坐卧不安;淮宝县灵北区、林集区农民武装时常到淮阴杨家庙一带伺机搜捕伪军,震慑伪军使其不敢袭扰根据地;泗南县归仁集区民兵组织,安排人员破坏日伪军电话线、交通线、扰乱日伪军,当主力部队攻打洋河罗圩据点时,先后有数千名民兵配合作战;邳睢铜睢宁8区3人民兵小组,1人化妆成新媳妇坐小车,2人推小车袭击叶场哨兵,为主力开路。[11]203邳睢铜的民兵组织在实战过程中发明“死狗战术”,配合主力部队围困敌伪据点,将狗打死并投于敌伪井水中,迫使敌人投降。[12]192泗县、宿东等地农民武装,在阻击日伪军运输队等方面,都曾创造出辉煌的战绩。

2.2 乡村政权改造运动

乡村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中的基层政权,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毛泽东强调:“农民是目前中国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中坚力量。”[14]抗战前,淮北地区以大地主专政为主,他们欺压农民,对其进行封建剥削,农民生活在极其困苦之中。为了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有切实维护农民自身权益,对乡村政权进行改造,才能调动农民投身抗战事业的积极性。

淮北行政公署(以下简称淮北行署)成立后,把改造基层乡村政权、建立各级民意机关、实行各级政府民选、树立基层民主政治的新风,作为淮北行署施政纲领的重要内容。淮北行署主任刘瑞龙在《实现苏皖边区施政纲领而斗争》的施政报告中强调,各级机关要按照“三三制”调整,首先从基层政权改起。为使基层政权改造有据可依,1942年4月,淮北行署公布《关于行政区域划分的决定》《关于苏皖边区区行政委员会组织条例》《淮北苏皖边区区级选举委员会组织法》《淮北苏皖边区乡(镇)公所组织法》等法规条例。[15]802-816这些法规的颁布,促进了乡村政权改造的进程。同年5月,刘瑞龙在《关于改造基层行政实行民选的指示》一文中,进一步强调:“使边区基层民主化,使基层政权成为农民群众所管理、为农民服务的民主政权,以便广泛吸收广大农民参加政权,密切政府与农民之间的联系”。[15]274

按照淮北行署指示要求,各县开始进行乡选,均取得较好的成绩,初步积累了经验,但问题也相应出现。如有的县重视程度不够,对旧保甲制在工作上的阻碍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主观领导上对乡选工作采取了迟疑消极的态度。同时,对区乡干部的思想教育不够,未能深刻了解民主改造的真实意图。针对这些问题,1943年8月,淮北行署主任刘瑞龙、副主任陈荫南联合发出《关于继续开展民主运动改造基层行政的指示》,决定把彻底改造基层行政作为今后3个月工作中心之一,认真完成基层行政的民选,改革机构、训练干部等具体工作。[15]314-317经过不懈努力,截止1943年12月,根据地全区14个县已有8个县进行了县选,基本区520个乡,完成乡选计202个,占39%;其中,泗南72个乡,已有58个乡进行乡选;泗阳全县47个乡,有24个进行了乡选;淮泗48个乡,有39个进行乡选,占81%。[15]397

随着淮北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所辖乡增多。为加快做好基层乡村政权改造的工作,1944年1月,淮北区党委发出《贯彻各级政权民主改造的指示》,明确提出在皖东北地区废除保甲制,实行代表制;邳睢铜地区大部实行代表制;在尚未具备实行代表制的地区,除游击区外一律实行乡村制;在已经实现代表制的地区,进行必要的到期改选。[13]527至1944年8月,淮北地区乡政府初步改造任务完成。8个基本县加上邳睢铜地区,实行乡选及乡村制的乡已有687个,占总乡数的79%。[12]185

2.3 经济生产建设运动

淮北抗日根据地大部处于农村,农民是根据地经济生产建设的主力军。淮北区党委尤其重视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相继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大生产运动、劳动互助合作运动。

2.3.1 减租减息运动

1939年1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入群众工作的决定》中要求贯彻减租减息政策,深入发动群众。[16]根据党中央指示精神,淮北行署颁布《边区修正改善人民生活各种办法》《边区减租缴租条例》,提出“二五减租”“分半付息”的规定。淮北地区减租减息运动由此展开,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积累了重要经验。

第一,通过大规模的减租减息斗争,淮北农民群众思想觉悟提高。一方面,相继建立群众组织。1944年1月,据延安《解放日报》报道,边区已有80%的地区建立了农民组织,在边区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敌后抗战的各种斗争。[17]150-151邓子恢在《政治形势与努力方向》报告中指出,1944年底,全边区参加组织的群众共计105.1052万人。[17]151另一方面,农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参军。仅1944年,淮北地区就动员1万人参军,培训10个独立团,发展了民兵10万人。[18]

第二,农民经济上升,地主经济下降,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如淮宝丰乐乡一个村的调查:减租前地主11户有地2.240千亩,减租后有地1.358千亩,每户减少98亩;佃户18户,减租前有地238亩,减租后有地409亩,每户增加9亩。泗宿新行二村的调查:地主11户,原有地8.468千亩,减租后,有地7.027千亩;农民方面,有21户买进地225亩七分,有88户当进地677亩三分,有20户算旧账进地223亩七分。[2]342-343

第三,减租减息为淮北抗日根据地广大贫雇农、中农群众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积极变化。1943年11月,在邳睢铜秋季群众运动会议上刘玉柱指出:减租斗争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地主阶级“在农村的统治力量被冲垮了。他们在群众压迫之前, 政治上变得开明些了, 自然他们经济上的削弱也是很大的”[19]316。富农“经济上一般是没什么大变动的, 只有一些带封建性的富农被斗后经济上受到部分损失, 社会地位也就削弱了些;另有一些因工资一增再增, 生产情绪表现消极”[19]318。中农、贫农是减租斗争的受益者, “不少的中贫农大都得到了许多实际的现成利益, 许多参加了群众团体, 一天天的觉悟起来”[19]320。

2.3.2 大生产运动

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解决根据地军需民食,淮北区党委根据毛泽东“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政策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组织农民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主要围绕开展垦荒工作、兴修水利工程、发放农业贷款、开展纺织运动展开。

第一,开展垦荒工作。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扩大根据地的耕地面积,以解决部分农民的土地问题。1942年,淮北行署颁布《垦殖暂行条例》《垦殖实施办法》,用以解决无地和少地农民的土地问题,鼓励和奖励垦殖,规定:不论公荒、私荒一律准许民众垦殖。至1943年底,全区共垦荒474.21顷,其中泗南县230.76顷,泗阳县120顷,泗五灵凤县30顷,洪泽县44顷,盱凤嘉49.45顷,对新开垦的荒地,采取领放方式,规定每户领20亩,共有2370户农民领到了土地。[11]208-209

第二,兴修水利工程。水利设施建设是区域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淮北地区是淮河流域的主要,由于国民政府的腐败,两岸水利年久失修,洪涝灾害十分严重。为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淮北行署决定兴修水利。1943年11月,根据实地勘察,淮北区党委发出了《关于开展生产建设的决定》,确定了以防水为主,兼顾排水蓄水的方针。相继成立边区和各级水利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同时发放水利贷款,按照受益地亩,合理负担工程费用。这些举措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淮北地区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并取得巨大成就。1943年,淮北行署在8个基本县以工代赈,先后两个月,共挖大小河沟106条,筑堤6条,计长25.3194丈,挖土125万余方,每方工资粮5至12斤。[20]1944年春,据不完全统计,全区组织开挖大小堤坝沟河410条,总长4 226里半,受益地亩达3.7892万顷,起土方135.0419万方,另建有淮河大堤、双峰大堤、淮宝人字堤等大型工程。[17]162

第三,发放农业贷款。为了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1943年11月,刘瑞龙在《关于开展生产建设的决定》一文中指出:政府每年发放农业贷款,帮助农民解决口粮、种子、耕牛、农具等方面的诉求。至1943年底,全年共发放农业贷款793万元,解决了部分农民口粮和缺少牲口农具问题;抵押贷款稳定了粮价和市场;渔民贷款成立了湖腌庄炕房,发动草民割草、裁草等。[11]209政府贷款48.5万元给垦户买牛买工具;有些群众三、四户合买官牛,公养公用,部分解决了贫农中无牛力的问题。[2]268-2691944年,政府再次发放2千万元贷款给农民合伙买牛;淮北地方银号也给予巨额生产贷款,如小本工商贷款6千担粮;麦收贷款2.8千石粮;水灾区灾民及渔民救济生产贷款110万边币。[17]158

第四,开展纺织运动。淮北抗日根据地历来经济发展滞后,不仅缺少近代纺织工业,土纺土织也较为稀有,棉纱布匹以敌占区进口为主,而且日伪对其实行经济封锁、断绝细纱物资、抬高棉布价格,致使根据地军民穿衣用布成为困难。为了破解军民穿衣难题,1943年12月,淮北区党委在《关于开展纺织运动的决定》一文中指出:解决布匹问题的基本方针,是发展根据地广大农民群众的纺织运动,并制定了开展纺织工作的措施,如建立边区、县、区乡各级纺织推广委员会,加强对纺织运动的领导;推动和奖励植棉;号召并资助外来难民前往根据地纺织,传授技术;开办培训班等。同时,淮北行署发放300万贷款推动纺织运动的开展。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淮北地区随即开展轰轰烈烈的纺织运动。到1944年6月,9个直属县,已有纺织车3.668万辆,织布机2 686架,促成了“村村有织机,户户有纺车”的新局面。[12]233

2.3.3 劳动互助合作运动

劳动互助合作是解决生产问题的重要环节,优势在于适当分工,从而减少劳动力的浪费,是合理组织和使用劳动力的好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广大村民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积极开展劳动互助。如人力互助、牛力互助、人力换牛力等多种形式。到1944年春,据不完全统计,劳动互助在直属四个县(淮宝、盱凤嘉、淮泗、泗县)中,组织了全劳动力4.0395万人,半劳动力6.843千人,在邳睢铜组织了全劳动力1.4375万人,半劳动力7.276千人;在淮宝、淮泗、盱凤嘉三个县不完全统计,组织牛力3.011千头,驴390头。[2]334在劳动互助合作基础上,合作社也相继发展起来,全区在61个区368个乡都成立了合作社,社员人数23.4065万人,股金1 625.5883万元。[17]157

3 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运动的启示

淮北抗日根据地在结合抗战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农民运动。通过整理、分析、研究其农民运动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以下重要启示。

3.1 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绝对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是群众工作开展的首要前提。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运动的成功践行,离不开中共中央和淮北区党委的统一政治领导。淮北行署和各专员专署、各县政府多次颁布关于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利民惠民举措,有力地促进农民运动的稳步推进。刘少奇在皖东北时,关心农民运动的发动问题并亲自起草了夏收减租运动的指示。刘瑞龙经常深入农村对农民生活状况和农民运动进展情况进行深刻调查,其撰写的《淮北五年来群众工作总结》一文,对淮北农民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指导作用。

新时代下,做好农村工作,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发展,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必然要强化党对农村工作的绝对领导。全面小康实现后,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是党在农村工作下的重中之重。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力度推动乡村振兴。”[21]乡村能否实现“五个振兴”,基层党组织起到“主心骨”的作用。为此,要加强农村干部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基层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党领导的核心作用。立足民情和实际,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群众路线。积极引导农村团体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活动,方能确保农村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以投身到乡村振兴建设中来。

3.2 农村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动摇是开展农民运动的基本原则。邓子恢强调,要取得战争胜利,就必须更进一步依靠群众,而要发动群众,就必须改善群众生活与随时解决群众生活上的困难问题。[11]199淮北区党委始终坚持以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通过乡村政权改造与经济生产建设运动以改善民生;另一方面,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运动中最为显著的表现方式是群众组织的建立,先后创建了农、工、青、妇等抗日救国会,这些群众组织的建立有效保障了群众的相关利益。1943年,全边区500多个乡200万人口中,有400多个乡组织了工救会会员2.8090万人,农救会会员42.6934万人。[22]到1944年底,农工青妇等抗日救国会群众组织发展到100多万人,约占淮北区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23]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把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前进目标;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好坏的评判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21]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迈向乡村振兴这一新征程。农村作为中国最广阔的区域,农民是最广大的群体。只有实现乡村振兴,从而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生活,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因此,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保障其根本利益,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推动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

3.3 统筹协调农村工作一体化进程

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运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淮北区党委统筹协调农民运动一体化进程。开展农民武装运动,建设民兵,有利于打击日军,为基层乡村政权的改造运动和经济生产建设运动提供了稳定发展的外部环境。基层乡村政权的改造运动,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主政权,密切了农民和政府之间的血肉联系,更好的团结和发挥各阶层人民抗战的巨大力量,从而进一步发动、组织群众,积极参加农民抗日武装和经济生产建设。经济生产建设运动的开展,不仅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而且促进了根据地建设,提供了战时可靠的物质保障。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激发了群众主动参与农民抗日武装运动和乡村政权改造积极性。

在新发展阶段,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要统筹协调农村工作一体化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21]首先,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责任制,协调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乡镇集体经济发展转型,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其次,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党员培训活动,吸取德才兼备人才队伍,纳入党组织,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再次,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把城市、农村、工业、农业整体统筹协调;规划城乡整体布局,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最后,健全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改革村民自治方式,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强化党员服务意识。

总之,淮北抗日根据地农民运动的成功实践,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根据地建设,密切了军民团结,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其形成的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绝对领导、农村工作坚持人民立场为依归、统筹协调农村工作一体化进程的历史启示,对当前我们振兴乡村具有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淮北民兵根据地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国有企业民兵武装工作探讨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南炮台女民兵:无悔青春献海防
飒爽英姿女民兵
《淮北枳》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