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近自然融合配置理念的植物多样性恢复研究
——以南昌市梅岭风景区象公山景点为例

2022-04-16 12:31王小慧
园林 2022年4期
关键词:梅岭风景区群落

张 悦 陈 瑜 徐 磊 王小慧 万 路

(南昌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园林科学技术研究所,南昌 330045)

为应对园林植物生态空间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促进本土植物多样性的恢复,依据生态建设应具有的植物多样性恢复生态观(包括重现观、动态观和系统观),提出近自然融合配置理念,即尊重植物生态规律,追求环境自然和谐与“植物友好”的同步实现,充分发挥本土植物的生态价值,构建近自然植物多样性群落。以此理念为指导,在南昌市梅岭风景区象公山景点开展近自然林融合配置理念植物群落示范地建设,结合梅岭风景区地带性和潜在性植被群落和树种,推出构建目标群落树种30种,采用异龄复层—常绿混交—灌木草本的植物配置方式,提出6种配置模式,为今后近自然林植物多样性恢复提供参考。

风景区;近自然;配置模式;植物多样性恢复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植物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植物多样性丧失严重,近年来保护植物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受损的植物多样性,已是全人类共识和关心的热点问题[1-3]。如何恢复和重建,并提高植物的多样性,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着不同的声音。目前主要有4种植物恢复营造方式:(1)单一混交种植方式。这是目前较为主流的方式,针叶树常用杉木、马尾松、油松、落地松,阔叶树主要选择速生树种,北方常用杨树,南方则常用泡桐等。这种营造方式使用单种单层,用材或农田防护的目的大于植物生态系统的恢复,从植物多样性的恢复方面考虑,品种选择过于单一[4-5]。(2)多品种搭配种植方式。营造园林效果的景观林,较为注重树种的选择,推广试种在城市街头绿地、道路两侧公园广场,但面积相对较小,生态功能作用不突出,植物多样性恢复不明显,主要原因为营造景观的植物选择多为外来引种,在引入地的适应性和能否作为园林推广树种有待探讨[6-7]。(3)多树种群落种植方式。此观点是德国林学家Gayer于1898年提出,自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其用于植被恢复,其目的主要是解决人工林群落结构不稳定和地力衰退的问题[8-10]。Gayer认为类似自然林是基于利用森林生态系统潜在的自然特性及其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主要由乡土树种组成的多树种混交,保证立地和森林动态稳定的一种真正贴近自然的森林经营管理模式[11],将这种理念与实际林地恢复结合后的具体对策还需进一步深化。(4)近自然环境林配置方式。这是植被恢复的一种新理念,由日本著名生态学家宫胁昭教授提出,其以生态学群落演替和潜在自然植被理论为基础,提倡用乡土树种建造乡土森林,通过人工营造和植被自然生长相结合,在调查区域自然植被类型的基础上,寻找植被的顶级群落,推断出地区潜在自然植被类型[12-15]。此理念在植被恢复建设中主要采用树木幼苗,以营造耐阴的幼苗林为主要方式,树木恢复成林和近期景观效果恢复的时间相对较长。

目前,中国较为认可近自然林的理念,同时不断探索近自然林的营造方式。如何构建与自然本底相适宜的乡土植物群落是问题的关键,包括乡土树种的选择、配置模式的构建和单一造林与植物造景的结合,做到既满足植被生态系统功能,又能恢复植物多样性,还可以提升环境景观效果。文章基于对南昌市梅岭风景区的调查实践及理论思考,以尊重自然、崇尚自然观为指导,提出近自然融合配置理念及其构建途径,希望为今后的植物多样性恢复建设提供借鉴。

1 植物多样性恢复的近自然融合配置理念

1.1 植物多样性恢复的“三观”

中国古代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要崇尚自然,主张回归自然,充分体现了生命本真的自然关怀,认为自然的就是最好、最合理的存在[16]。因而,基于自然所富含的哲学内涵,植物多样性恢复的终极目标是构建植物在自然环境中和谐共生的舒适状态,并具备在环境中自我优化的自驱生命力,保持相互适应、良性发展的积极态势。因而,对植物多样性恢复的理解也应当遵循“三观”,即重现观、动态观和系统观[17]。重现观视角下的植物多样性是一个对自然模拟的、尊重自然的生命体;动态观强调植物多样性是一个遵循由简单向复杂、由初级向顶级动态发展的有机体;系统观则强调植物与自然是互利共生的融合体,是乔木—灌木—草本融合配置的典型代表[18]。植物多样性的最终发展形态是一个自然重现、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共同体。

1.2 近自然融合配置理念实践途径

自然的回归为乡土植物栖息提供空间,也是满足当今乡土植物的第一大生命需求。作为植物多样性近自然融合配置,“三生”(生态环境、生态习性、生态因子)法则是植物多样性融合配置的重要近自然保障。在构建过程中,植物多样性恢复的三观应贯彻于“植物融合配置设计”的全过程,其核心理念和途径是尊重植物生态规律,追求环境自然与谐和“植物友好”的同步实现[19]。以生态学群落演替和潜在自然植被理论为基础,了解并掌握当地天然植被类型,提倡用乡土树种建造乡土森林,尤其是在气候、土壤条件达成稳定平衡,对原产地环境具有天然的适应性树种。以乡土树种作为群落的优势种或建群种,充分发挥乡土植物的生态价值,基于调查区域自然植被类型,寻找植被的顶级群落,推断出地区潜在自然植被类型。依据推断结果,结合植物学知识,从潜在植被群落中,优选出构建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树种[20-21]。考虑到近远期效果景观,采用异龄复层的常绿混交林为主基调,搭配种植观花果灌木和观色叶、花草本植物,以播种苗、容器苗和林下萌发苗三者相结合的种源选择方式,作为景观效果上的长远期规划,尤其是林下萌发苗,因有一定高度且适宜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所以更易成活,适应性更强,长势也更快,适宜作为构建近自然森林的首选苗源。

2 梅岭风景名胜区植物多样性现状

梅岭风景名胜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东临鄱阳湖,北与庐山对峙,占地150 km2左右,为避暑胜地、中国古典音律和道教净明宗的发源地。自然环境较好,森林覆盖率高(图1)。通过调查统计,梅岭共有维管植物840种,占全市植物总种数的47.3%,分别隶属于167科、462属,其中蕨类植物45种(26科、35属);裸子植物7科、14属、18种;被子植物134科、413属、777种。野生植物共有158科、434属、795种,其中蕨类植物有45种(26科、35属)[22]。

图1 梅岭风景区自然植被夏景和秋景Fig. 1 Summer and autumn views of natural vegetation in Meiling Scenic Area

结合历史资料和近几年部分学者对梅岭风景区植物资源的调查统计得出:梅岭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较好,但森林群落类型多为人工林,如毛竹林、马尾松林、杉木林等,群落类型较为单一,季相变化不明显,加上人为活动频繁,对野生植物的干扰较大,导致梅岭植物种类相对较少。作为江西省内主要风景区,提升景区森林景观环境,弥补秋季少花、色彩单调的植物景观,丰富植物多样性,注重彩化、美化、珍贵化植物的应用尤为关键(图2)。

图2 梅岭风景区调查现状图Fig. 2 Survey status map in Meiling Scenic Area

3 梅岭风景区近自然融合配置理念的构建实践

3.1 植被现状

象公山位于梅岭左麓,主峰海拔高度279.6 m,相对高度189 m,景点内植物以杜鹃、油茶、杨梅、北美红枫等小乔木为主,大乔木有木荷、榆树、水杉和杉木,群落结构简单,林相单一,植物层次不丰富,林下空间面积较大,季相变化不明显,与周围景区自然林对比突出,亟需对其进行植被恢复改造(图3)。

图3 象公山现状植被Fig. 3 Current vegetation in Xianggong Mountain

3.2 配置理念

2019年10月,结合梅岭风景区美化彩化珍贵化树种优选融合配置模式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梅岭风景区象公山景点进行近自然融合配置理念植物群落示范地建设。示范地在建设时借鉴了国内外近自然理念和生态工法[23],以及浙江千岛湖风景名胜区近自然林建设实践[24],利用景点内松材线虫废弃地,对整个景点开展了近自然林建设(图4)。

图4 象公山植被改建点位Fig. 4 Vegetation reconstruction points in Xianggong Mountain

对梅岭风景区进行实地调查,分析梅岭的原生植被、分布类型及演替过程,结合调查发现在梅岭风景区中长势较好的群落,如枫香、檫木群落,青冈、苦槠群落,鹅掌楸、南酸枣群落等,选择当地地带性自然植被作为构建种,如樟科、壳斗科和山茶科等树种,借鉴江西省内风景区、林场常用树种,推出潜在自然植被漆树科和金缕梅科。共选择木本植物30种作为目标树种,其中常绿针叶树1种(南方红豆杉)、常绿阔叶树种13种(苦槠、闽楠、桢楠、刨花楠、红花木莲、浙江楠、栲树、木荷、青冈、醉香含笑、米槠、铁冬青和冬青)、落叶阔叶树种16种(千年桐、无患子、麻栎、枫香、鹅掌楸、三角枫、檫木、山乌桕、盐肤木、南酸枣、泡桐、榉树、锥栗、山合欢、黄连木和鸡爪槭)。同时开展对优选群落土壤的调查、测定,用于研究群落植被生长的土壤环境,在现状原有树种的基础上,了解目的树种丰缺情况,结合优选目标树种,为下一步构建、改良近自然群落土壤作参考。

3.3 配置模式

依据象公山现状树种原有种植方式,包括(乔木层林、灌木层林、乔灌木层林、无乔木层林),基于近自然融合配置理念的构建途径,采用多树种、多层次和多龄级的融合配置模式,展开对象公山近自然林示范地建设。依据现状原有树种种植方式,在象公山景点选取6个点位,作为示范地建设点。依据近自然融合配置模式,即异龄复层—常绿混交—灌木草本配置方式,在现状原有树种的基础上,了解目的树种丰缺情况,结合优选目标树种,基于植物学、生态学知识,将优选的目标树种依据配置数量比例分为三个级别(Ⅰ∶Ⅱ∶Ⅲ=5∶3∶2),充分利用林缘和林下空间,对空间展开观花果、色叶的灌木和草本植物配置,突出空间配置特点和观赏特色,发挥常绿乔木观绿的背景,强调落叶乔木观色叶的林相,烘托春景观花和观新叶、衬托秋景观果和观红叶,从而营造具有园林景观特色的近自然林示范地。总结6种近自然林配置模式如表1。

表1 6种树种配置模式设计Tab. 1 Configuration pattern design of 6 tree species in Xianggong Mountain

3.4 植物品种选择

为了进一步提升象公山景点植物景观,形成春季有花(图5)、夏季有景(图6)、秋季有色(图7)和冬季有赏的植物景观特色,丰富林下和林缘空间,基于多年的园林植物基地新品种引种物候观察经验,优选出一批适宜于南昌市景区生长的灌木类、草本类、藤本类和彩叶类植物,共计86种,希望能为南昌市的植物多样性恢复提供参考[25]。依据四季观赏特点,分为春夏季观花叶、秋季观色(果、花)和冬季观花(果)。

图5 象公山改造后春景Fig. 5 Spring landscape after the renovation of Xianggong Mountain

图6 象公山改造后夏景Fig. 6 Summer landscape after the renovation of Xianggong Mountain

图7 象公山改造后秋景Fig. 7 Autumn landscape after the renovation of XianggongMountain

(1)春季观花叶:灌木类植物7种,包括喷雪花、芫花、埃比胡颓子、花叶香桃木、贴梗海棠、美国金钟花、下江忍冬;草本类植物4种,包括毛茛、鸢尾类、马蔺、美丽月见草;藤本类植物4种,包括常春油麻藤、花叶络石、蔓长春花、木香花。

(2)夏季观花叶:灌木类植物8种,包括菱叶绣线菊、荚蒾、溲疏、金叶风箱果、紫叶风箱果、金叶接骨木、金叶大花六道木、金丝桃;草本类15种,包括柳叶马鞭草、矮紫薇、蜀葵、大丽花、大花萱草、石蒜、韭兰、紫娇花、葱兰、醉鱼草、翠芦莉、宿根福禄考、百子莲、千鸟花、朱顶红;藤本类植物4种,包括金银花、藤本月季、凌霄、京九红忍冬。

(3)秋季观色(果、花):灌木类植物8种,包括穗花牡荆、山胡椒、卫矛、木芙蓉、南天竹、紫珠、车轮梅、圆齿野鸦椿;草本类植物1种为墨西哥鼠尾草;藤本类植物3种,包括爬山虎、南蛇藤、花叶常春藤。

(4)冬季观花(果)类:灌木类植物7种,包括山茶、茶梅、火棘、银霜女贞、银姬小蜡、构骨、红瑞木;草本类植物1种为黄金菊。

因冬季观花类植物有限,可以考虑将彩叶草本类植物应用于冬季植物配置之中。彩叶草本类植物有11种,包括变色龙鱼腥草、紫叶酢浆草、紫叶鸭趾草、紫叶狼尾草、花叶燕麦草、花叶芦竹、银叶蒲苇、金边阔叶麦冬、银纹沿阶草、花叶玉簪、芒草类。

4 结语

以往植物多样性的恢复主要强调乔木等上层植被,采用的方式主要围绕常绿乔木和落叶乔木的树种选择、树龄复层,在园林景观搭配上对于植物多样性的恢复考虑还有所欠缺,大部分研究更注重树木造林,并且侧重于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指标去衡量植被恢复效果,这在恢复植物多样性上所起的作用有限,表达园林植物景观效果方面不够突显。在乡土树种的选择上,单一考虑乡土树种的适应性,乡土树种的观赏特点、珍贵性、树叶色彩变化、花期观赏时间等方面融合不多。基于此,本文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结合近自然融合配置理念的构建途径,将潜在和原有自然森林作为恢复目标,应用接近自然、模拟自然的技术功法,营造由乡土植物构建的异龄复层—常绿混交—灌木草本配置模式,形成具有区域自然风貌,完全融入自然的近自然新群落,破解当前植物多样性恢复的难题,并基于梅岭风景区的实践,提出6种植物多样性恢复配置模式。本文介绍的示范地是其中一个典型案例,尽管建设至今年限尚短,但在本土植物多样性恢复方面已初获成效,待发育成林后,便可以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这种配置模式构建适用于以植物多样性保育、美化彩化环境质量、景观提升为目的的风景区绿化建设,可以作为风景区生态功能节点的主要途径,以促进风景区本土植物多样性恢复,满足游人亲近自然的愿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场景。

猜你喜欢
梅岭风景区群落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大学生牙龈炎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
读陈毅元帅《梅岭三章》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南昌梅岭风景区旅游开发策划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议如何平衡风景区建设再投入和收益平衡
视界
叶用芥菜盐渍过程中微生物群落分析
怪树惊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