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南江”:基于“诗意栖居”人居思想的乡村线性景观设计

2022-04-16 12:29金敏丽江晓薇程秋怡
园林 2022年4期
关键词:南江画里人居

金敏丽 江晓薇 程秋怡

(1.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杭州 311300;2.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杭州 3113000)

义乌市美丽乡村“画里南江”山水休闲精品线是将“诗意栖居”的人居环境观融入乡村线性景观中的实践探索。以南江流域的乡村人居环境为研究对象,调研沿岸现状,发现生态、生产、生活、人文等方面的问题,以“诗意栖居”的人居思想为理论基础,追溯南江历史文化,提炼传统人居环境的构成要素,从生态、生产、生活、人文4个层面营建主题场景,提出乡村线性景观的“诗意栖居”营建策略和方法,最终对沿线山水生态修复保育、乡村生活场景优化营造、特色产业带动发展、人文古韵传承彰显,以及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实践经验。

风景园林;诗意栖居;人居环境观;义乌南江;线性景观设计

“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是荷尔德林(Johann Christian Friedrich Holderlin)的诗,同时被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用来阐述人类栖居的本质[1]。海德格尔的“栖居(Dwelling)”思想是一种寻求人与自然本源的“现象学”方法论和世界观[2],他将“天、地、人、神”作为诗意栖居4个不可分割的要素[3]。“诗意栖居”理论的研究从“建筑现象学”“田园城市”发展到“人类聚居学”,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观念的发展与西方异曲同工,甚至更早地追求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4]。从早期的自然山水崇拜到山水观念的形成,从山水之“物”到艺术之“象”,古代文人用诗画艺术描绘出心中的理想家园。传统人居环境观念中将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物与境的“情景交融”、环境营造的“巧于因借”作为理想栖居的模式特征。20世纪80年代,吴良镛结合国情首次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出“人居环境学是科学、人文、艺术之融合”[5],强调中国理想人居环境的“诗意性”和“人文精神”,“诗意栖居”在传统环境观的基础上具有了科学化框架,对后续“山水城市”“三元论”“公园城市”等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6]。

自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国内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多,以“诗意栖居”为理论基础的乡村建设研究集中于乡村聚落形态演化[7]、乡村景观评价[8]、城乡规划[9]、乡村空间营建[10]等方面,而针对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应用方法及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王竹等[11-12]提出“地域基因”和“地域细胞”概念,以及适宜性人居环境营建体系等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理论;俞孔坚[13]提出“生活景观和白化景观”和“为乡村日常生活而设计”的理念对当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有很大启示意义。

线性景观(Linear Landscape)的概念源于西方“绿道”(Greenway),查理斯·莱托将其定义为沿着河岸、溪谷、山脊线的自然廊道或转变为游憩用途的铁路沿线、运河、风景道以及其他线路的线性开放空间,为步行或自行车设立的自然或景观道,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区、文化景观或历史遗迹之间及其聚落的开放空间,一些局部的公园道或绿带[13]。线性景观可以理解为具有线性的形式,同时具有连接开敞空间、自然保护区、各种景观要素的绿色景观廊道,是一个集生态、游憩、文化、美学及土地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13]。狭义上,线性景观可以延伸到风景道、精品线、文化线路、历史线路、遗产廊道、观光带、绿道、绿带等概念。基于“诗意栖居”人居思想的乡村线性景观设计要点是融合生活、生态、景观、产业、经济等为一体,以激活沿线乡村的发展。

本文所研究的义乌市美丽乡村“画里南江”山水休闲精品线是基于浙江省精品线发展背景,旨在实现城乡联动发展的乡村线性景观。结合“画里南江”线性景观设计的实践案例,从生态、生产、生活、人文4个方面探讨人居环境学的构成要素,以实现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构建理想的乡村诗意栖居模式。

1 南江诗意栖居的资源本底

义乌自秦王政始迄今具有2200多年的历史,凭借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区位条件,孕育出灿烂而独特的历史文化。佛堂镇位于义乌江的两江支流汇合处,素有“千年古镇、清风商埠、佛教圣地”的美誉[14]。南朝时期,印度天竺达摩大师持磬临江一掷,使古镇与佛结下不解之缘,以渡磐寺、双林寺为杰出代表,唐宋时期达到佛教的鼎盛。兴盛的佛教文化和发达的水陆交通吸引八方商贾大户,同时受儒学浸染,广建公祠学堂、孝祠牌坊,古镇成为富贾游商的理想栖居之地。明清时期,借助水运,处于链接城乡交界处的佛堂古镇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浙江中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佛堂镇优越的自然山水环境映衬着鼎盛的佛教礼数、商会繁荣。义乌江贯穿全镇,形成南北向的冲击平原,南有八宝山余脉,东有云黄山余脉(图1)。南江作为义乌江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磐安县双峰乡仰曹尖,流经塔山、佛堂、徐江后,同北江汇合入义乌江,《名胜志》中记载其“群山萦连,草木如画”,故又称“画溪”[15]。南江地势东高西低,顺江递减,两岸山峦环抱,时而曲折入坳,江水回环萦绕于山麗之中。得益于特殊的地理地势,南江两岸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7.1℃,雨量充沛,十分适宜动植物生长[15]。

图1 义乌市南江区位图示Fig. 1 Location of Nanjiang River

与佛堂古镇的繁荣景象不同,南江沿岸更具江南山水画般的诗意风情。在群山包围中,藏有风景秀丽的石壁、画坞坑、摇石里等古村落,以及石壁瀑布、松溪渡口、将军殿、学堂旧址等自然人文遗存,宛然一幅水乡田园、诗意栖居的景象。南江沿岸山水风光秀丽、历史底蕴深厚,但沿岸现状植物杂乱、部分岩石裸露,沿线村庄风貌有待整改,产业发展不充分,品牌影响力弱。因此,南江沿岸生态保育修复、沿线村庄人居环境优化、沿线产业发展和人文传承是“画里南江”精品线设计的思考重点。

2 南江诗意栖居的要素模式构建

“画里南江”作为义乌市重点打造的1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路之一,以南江为纽带(图2),将江岸两侧带状自然山水空间与历史人文资源整合,打造南江独特的“诗意栖居”模式:依托山水生态环境进行“水岸—山林”的景观资源分层式生态修复;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进行生活意境与场景的营造;通过农、文、商、旅产业融合,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整合诗意人文景观资源,延续乡村文态意境(图3)。

图2 “画里南江”沿线资源分布Fig. 2 Distribution of resources along the “Picturesque Nanjiang River”

图3 南江“诗意栖居”要素模式Fig. 3 Element model of “Poetic Dwelling” in Nanjiang River

2.1 生态环境保育

南江以河流湿地为主体,联合森林、滩涂、农田等要素组成丰富而独特的湿地—森林复合生态系统,是浙中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廊道对于破碎化生境中物种种群间的交流十分重要,且生态廊道作为质量较高的生境,可为周边区域提供种源。通过生态廊道的设计,配合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栖息地连通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积极意义[16]。经调研,南江栖息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18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32种、植物748种,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设计从水资源保育、水岸保护修复、栖息地保护三个方面进行沿线生态环境保育。

(1)水资源保育。以保护为前提,限制水域开发利用,禁止在湿地范围内采沙,新建拦河闸、坝等工程;保持上下游湿地环境的连续性,尊重河流等水域的自然地貌特征和生态连通性。

(2)水岸保护修复。以水岸植被恢复为主,在满足水质、流速、水位变化等水文特征的前提下,对水陆交错带、陆域部分进行合理的植物配置。水陆交错带常水位以下部分种植挺水植物和湿生植物,以减缓水流对岸带的冲刷;常水位以上部分种植养护成本低、固坡能力强的乡土植物;陆域营建湿地疏林的自然式群落(图4)。

图4 南江水岸滩林保护实景Fig. 4 Beach forest protection scene of Nanjiang River

(3)栖息地保护。通过野生动物保护、近自然生境营造等措施维护栖息地的生物多样性。针对南江常见的野生鸳鸯、绿翅鸭、白鹭、池鹭、青脚鹬、䴙䴘等各类水鸟,实施栖息地保护工程,减少对鸟类觅食、栖息等活动的行为干扰[17]。近自然生境主要通过植物配置进行营造,根据动物对栖息地的要求,充分利用湿地滩涂、沼泽类的水岸环境,按照物种生态习性配置植物群落,营造4种主要的湿地生境、6种植被类型(图5),吸引不同鸟类筑巢栖息。

图5 栖息地植被与湿地生境类型Fig. 5 Types of habitat vegetation and wetland habitat

2.2 生活场景优化

“画里南江”精品线景观设计充分利用沿线自然山水与文化资源,重点围绕摇石里、八岭坑、坑口、梅林等村落,从宏观主题序列控制、中观公共空间组织,微观节点景观设计三个方面,打造主题生活场景,突显南江乡村生活的特色与乡土文化。

(1)宏观层面。根据南江两岸环境特征将沿线分为“山居、水居、田居、园居”4大主题空间区段,塑造易识别的村庄整体形象,结合生产性、观赏性植物景观表达不同生活场景。山居段在摇石里、画坞坑等村庄的房前屋后种植柿、松、爬山虎、凌霄等营造“初开洞中路,深处转松梯”之境;水居段结合傍水而居的钟村、石壁村,通过柳、杉、枫杨与江堤的结合,感受“眼洗三春清露净,颦含一点绿波鲜”的浪漫意境;田居段梳理现状集中连片的稻田,沿路种植南酸枣等果树形成农田林网,追忆“新葵郁北牖,嘉穟养南畴”的农耕生活;园居段结合现有生产型梅园、梨园、桃园,营造“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生产性景观效果。

(2)中观层面。梳理村庄街巷空间,营造功能丰富的公共空间,增加村庄标识与服务设施等。设计以石壁村、钟村、摇石里为重点村落,依据土地利用现状,结合功能需求进行村落整体风貌提升,增加特色公共开放空间;因地制宜,改造利用沿线废弃的三处红糖厂为服务配套设施,同时沿乡村绿道增设导视标识,布置座椅、休息亭廊等公共设施,使乡村空间更具人性化。

(3)微观层面。打造乡村特色节点,注重场所中尺度与材料形成的“归属感”。重点对民居围墙、房前屋后、建筑转角等灰色空间进行整理与改造,增设石槽、臼、竹木等乡土器具与材料,搭配乡土植物、蔬果,增添乡土氛围与生活气息。同时增加建筑视觉层次,美化建筑立面,使建筑风貌和环境相协调。

2.3 业态发展引导

乡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是乡村“诗意栖居”可持续的内在动力。“画里南江”精品线的产业发展,在夯实现有农田、果园、渔业等传统农业基础上,挖掘潜在的特色产业,营造“慢生活”的休闲乡村体验,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优化农业产业体系,融合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产业品牌效应。引导沿线村民种植黄花梨、双林枣、甘蔗等农产品名优品种;打造以“南江”为品牌的区域农产品体系,通过乡村特色的电商平台、广告媒体及线下销售大力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18]。

(2)建设“慢生活体验式”休闲绿道(图6),以休闲绿道为纽带将沿线自然山水和梨园、桃园、梅园等农业产业资源,将军殿、佛堂禅寺、文化民俗村等人文资源串联成网,发展农文旅结合的区域主题旅游综合体[19],构筑包含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精品民宿、农事体验等于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感受南江的“慢山慢水慢生活”。

图6 “画里南江”绿道建成实景Fig. 6 Greenway scene of “Picturesque Nanjiang River”

2.4 人文意境塑造

“诗意栖居”的精神内核是地域文化。通过文化资源整合与保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传承来构建乡土文明,可满足人们对传统南江乡村文化与记忆的情感依恋和精神需求。

设计将南江周边代表性传统村落民居、宗祠禅寺、古道遗存以及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因地制宜地保持地域乡土文化的多样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弘扬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以传统聚落与文化景观为核心,保护乡村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发展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寻求传统文化保护的经济驱动力。

通过文化景点营造和诗情画意的景名升华景观,高度概括突显园林景点的内涵,从“景形”和“景义”两方面打造“画里南江”的12处诗意场景:石壁精舍、摇石觅境、将殿映霞、八岭古道、梨园听江、梅林舟渡、日出石碧、鸢飞洲头、溪谷松涛、一里稻香、情漫江湾和蔗糖记驿。

3 “画里南江”的场景营造

“画里南江”的微观节点设计以南江的“诗意栖居”模式为基础,从生态环境、诗意生活、生产引导、人文意境4方面进行12个主题场景的营造(图7)。

图7 模式构成要素与场景营造图Fig. 7 Pattern elements and scene construction

3.1 生态环境

项目前期对地貌水文、动植物资源等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调研,在生态保育的基础上进行生境营造和自然教育。

(1)“鸢飞洲头”。在坑口村的江洲上,有大量鹭鸟觅食,设计通过岸线修复,保护利用原有江洲生态岛,修复现有鸳鸯、鹭鸟等的栖息地环境,达到天、人、动物的和谐。同时在沿江绿道布设导览解说牌,局部用步道连接岛屿,在保证最小干扰的前提下,增加人与自然的接触,提供自然科普教育功能。

(2)“溪谷松涛”。《义乌县志》中记载:“八岭坑,即松溪。”得益于南江朦胧的山水诗意,深藏于八岭坑中的小溪与古道尤显自然韵味。溪边是一条千年古道,古道一侧是翠绿色的松杉碧草,一侧是悬崖峭石。设计减少人工干预,保持自然的朴实无华,设立游憩标识与休息座椅,补植松、杉。行走于古道中,便可听见簌簌的松涛声在谷中回响,感受自然的静谧。

(3)“日出石碧”。景名取自李鹤鸣的《石壁》①《石壁》载于嘉庆《义乌县志》卷二,是明时义乌人太常博士,吏科、兵科给事中,大理寺右丞李鹤鸣所作。:“碧石日初上,春山风乍晴。”“石壁”又叫“画坞涵碧”,是古代“义乌八景”之一,位于石壁村临江处,描绘了天朗气清时石壁受光线照射后反射出的碧色景象。设计利用开敞的江岸布置亲水活动空间与缓坡草阶,形成隔岸观赏画壁巨石、湿地浅滩的最佳景点(图8)。

图8 “日出石碧”效果图Fig. 8 Renderings of“Green shines from Boulder”

3.2 生活场景

(1)“蔗糖记驿”。清顺治年间(1644-1664年),燕里村贾氏第五代传人贾维承对红糖制作技术的应用,使义乌红糖成为远近闻名的“土特产”,之后佛堂镇陆续兴建了大大小小的红糖厂,红砖、灰墙、烟囱成为红糖厂建筑的符号。“蔗糖记驿”位于南王店村村口,通过对废弃红糖厂建筑的立面改造和空间重塑,重新赋予建筑休憩驿站的功能,并成为村口的标志性建筑,唤醒了古村的制糖记忆(图9)。

图9 “蔗糖记驿”建成实景Fig. 9 Scene of “Sweet Rest Station”

(2)“摇石觅境”。画坞坑中有一山村名“摇石里”,《义乌县志》载:“大数十围,巨岩侧立,似空中坠者,摇之微动,隐然有声。下有深谷,水从石罅出,望如挂帘。”其“摇石”下的瀑布飞流三十尺,直泻而下,流入南江[20]。摇石里村村居七八户,泥墙土瓦、炊烟袅袅、鸡犬相闻,设计以石材、夯土墙为元素改造建筑表皮,体现传统山居特色。

(3)“石壁精舍”。用竹构件、蔬菜、老物件为装饰,结合景墙、建筑立面等改造古村落特色公共空间,还原“结庐投老瞰群峰,隐隐松杉曲径通”的村居场景和水居生活。石壁村临江一侧,通过粉饰外立面、增加装饰构件等方法,提升村庄沿江风貌,并通过种植乔灌木软化沿江视线通廊。用夯土墙、石墙、老石板、茅草、竹瓦片乃至废弃拖拉机、手推车等地域乡土材料与器具,提高乡土资源的利用率,增强景观的可识别性,寄托乡愁情感(图10)。

图10 乡土材料的应用Fig. 10 Application of local materials

3.3 生产引导

依据旅游产业优化思路,在沿线山林地与滩地中,设计宽1.5 m~2 m步行道,南侧与双林景区、白岩山相通;北侧借八岭坑古道与东郊森林公园、东阳市形成空间上的联系,打造以“慢生活体验”为主题的休闲绿道网络,串联旅游资源。同时,挖掘资源深层价值,整合沿线三产资源和产品,设计独特的“南江”品牌,发展系列产品。品牌标识以南江自然元素为主体,通过山、水、落日、船、白鹭等元素的演化,充分融入“画里南江,山水诗意”理念,实现诗画转译(图11)。“南江”品牌标识的设计,不仅为沿线农副产品、手工艺商品、精品民宿等形成品牌环境,同时统一了“画里南江”旅游服务设施体系,贯穿标识标牌、路灯、座凳、垃圾桶等基础设施以及景墙、公厕、驿站等建筑小品,成为地区旅游的文化名片。

图11 南江品牌设计图Fig. 11 Design of Nanjiang brand

(1)“情慢江湾”。以沿线重点发展村“钟村”为基础,设计围绕“钟爱一生”的爱情主题打造多功能的乡村公园,引水入园,活跃场地氛围,布置婚庆浪漫大草坪、亲水观景平台等开敞空间,同时打造玻璃花房、萤火虫游径、紫藤长廊、囍事茶屋等主题景点,为丰富婚庆形式提供更多可能。

(2)“一里稻香”。在开展采摘、观光、游览、耕作、猎鱼等农事体验的基础上,开设农产品集市发展田园综合体(图12),推出“南江”品牌特色产品,实现品牌驱动、营销驱动、组织驱动的全流程开发模式,实现农、文、商、旅一体的产业结构体系。

图12 “一里稻香”田园综合体效果图Fig. 12 Renderings of “Paddy field Rural Complex”

(3)“梨园听江”。景点位于东上村,此地盛产翠蜜梨、黄花梨,设计打造生产与游赏兼顾的农业园。梨园春季赏梨花,成为自然欣赏、艺术创作、摄影写生的绝佳场地;夏季举行农作物采摘、农产品集市等休闲活动;秋冬季进行梨果周边产品的二次创意加工展示与体验,如梨酥、雪梨酱、梨饼、梨花茶等,实现梨产业的三产融合发展。

3.4 人文意境

中国传统文学中讲究诗画同源,从诗画的景名中可以表现出景观空间的形态和色彩,引发读者想象和共情,诗情画意之感油然而生。另外,古典园林中常用诗词歌赋、佛经道藏、神话传说、志怪野史命名的景点不胜枚举,通过明喻隐喻、象征比兴等手法,或开门见山,或委婉含蓄,确有画龙点睛之妙,使景点有了言志和抒情的诗意[21]。南江沿线的人文意境场景在设计与命名时,就以“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为理念追求。

(1)“将殿映霞”。“将殿”为“将军殿”,位于石壁村西,为纪念北宋军事将领王彦超而建。景名描绘了“夕阳的余晖洒在南江之上,将军宝殿与波光粼粼的溪水交相辉映,霞光闪闪、富丽堂皇”的诗意景象。

(2)“梅林舟渡”。“梅林”取自“梅林村”①梅林村祖先于1712年定居建宅,周围有金狮岩、后山、田山、弯塘山环绕,古时梅树遍村,古木参天,风光秀丽。,有“梅开五福”之意。“舟渡”为纪念距今300年历史的松溪古渡,古载松溪渡“岁给舟需,复构庐其旁,俾舟人处之”,后因双林大桥的建造使得渡口逐渐被遗忘而消失于历史中。“梅林舟渡”景点的打造,保留了原有枫杨、柳树林立的漫滩,重整场地、重塑岸线,建成后岸边几艘旧渔船随波沉浮,俨然一幅“野渡无人舟自横”的人文意境(图13)。

图13 “梅林舟渡”建成实景Fig. 13 Scene of “Ferry in the Plum Backdrop”

(3)“八岭古道”。古道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两侧遍植松、杉,有“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②该诗句引自唐朝李白的《鸣皋歌奉饯从翁清归五崖山居》:“青松来风吹古道,绿萝飞花覆烟草。我家仙翁爱清真,才雄草圣凌古人,欲卧鸣皋绝世尘。鸣皋微茫在何处,五崖峡水横樵路。”描写山居生活的朴素闲适。之味。设计保留古道的“原乡记忆”,修复提升步行石阶、山溪的自然石驳坎,补种垂柳、枫杨与湿生植物,设置简洁的导览标识与休憩座椅等设施,使其流露出自然的“树根草蔓遮古道”①该诗句引自唐朝诗人岑参的《函谷关歌送刘评事使关西》:“树根草蔓遮古道,空谷千年长不改。”之景。

4 结语

“画里南江”线性景观设计是传统的“诗意栖居”人居思想在现代乡村景观提升实践中的积极探索。尊重自然、彰显人文、再现山水、修复生态为主旨,依据“诗意栖居”人居思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塑造了“山居、水居、田居、园居”主题空间,优化沿线产业结构,挖掘沿线生态、生活、产业、人文4个方面的在地资源,营造富有人文意境的12处场景,创建独具生态特色的“南江”品牌。本文通过具体实践来研究东方智慧下“诗意栖居”的发展模式,为广大乡村地区实现两山理论转化模式和共同富裕做出了初步的探索。

注:图1改绘自《义乌县志》义乌市地形图;图10-11引自美丽乡村“画里南江”山水休闲精品线路项目设计文本;其余图均由作者自绘/摄。

猜你喜欢
南江画里人居
墨韵书香
依山数流云——写在春天的画里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他的画里藏着“永葆青春”的秘诀
南江才措的诗
秋天的早晨,我与一片观音莲相遇
童心童画
我的祝福在我的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