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 培养模式亟待改革创新

2022-04-16 13:40谢雱曾颖谷香港陈丽娟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科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谢雱 曾颖 谷香港 陈丽娟

摘要:教育硕士生是新时代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后备中坚力量,其高素质与强能力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它在高校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才能让其实现科学合理的快速成长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湖南师大美术学院课题组通过对相关院校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培养情况的调研,发现原有的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困境现象,在分析了原因后,尝试性地提出了“三教”对接“三习”协作培养的新模式,并认为这种新模式为改革创新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的培养方式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  培养模式  改革创新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18年就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教师的综合素养、专业化和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我们要“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要“推进地方政府、高等学校、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创新教师培养形态,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重点培养教育硕士,适度培养教育博士,造就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突出、教育情怀深厚的高素质复合型教师”,“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增加教育硕士招生计划”,“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以实践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② 等。由此可见,教育硕士的培养对于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但他们作为高水平、高层次的教育人才,其能否胜任岗位工作、能否成为中坚力量,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着新时代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面貌。而从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生(以下均简称为教育硕士生)的培养现状看,依据课题组的一定调研,再加上自身的教育体会,我们认为相当部分的教育硕士生无论是素养还是能力均存在着欠缺,原因是原有的培养模式或教育方式存在诸多不足或正处于一定的困境之中,亟待改革创新;否则,这些未来中小学师资急需的“新鲜血液”就难以成为美术学科应有的骨干力量或卓越教师。作为培养单位的高校,我们必须尽到与完成应有的职责,毕竟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一、困境的现象

课题组曾对本院及相关院校近几届的教育硕士生进行了一定的追踪、观察与访谈,发现困境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学能力偏低

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结构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如授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等。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小学高素质教师,理应具备较强的学科教学能力。但从课题组的调研情况看,不少教育硕士生一接触到一线具体教学问题或尝试着进行课堂教学实习时,常常不知所措或无所适从。究其原因是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过于依赖课堂上或书本中的“纸上谈兵”,而对于诸多具体实际的教学问题或教学方法除了生搬硬套、甚至是囫囵吞枣外,别无他法,至于授课内容中重难点的精准把握、语言表达的形象生动、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以及对所教学生的了解、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的有效调控等,就更是难以言状了。显然教学研讨毫无主见及课堂效果不佳便直接实证了其教学能力偏低。

其次是课改意识欠缺

这里的课改是指在中小学课程中实行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或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技能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观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技能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即将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的过程。课改意识是指教师能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并能有意识地在课程教学中主动转变教学方式和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等。可见,教育碩士生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观察者”或研习者,在观摩教师的授课过程中,对于其课程是否需要改进或创新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敏锐度或察觉力。但从目前见习、研习的情况看,他们基本上只能“依样葫芦”地按照教科书内容来谈且很肤浅,很难因地制宜地发现教师个人的教学特长或校内外教学资源的优势并将其纳入教学研讨或课改研习之中,甚至有些教育硕士生还将这种课改研习的训练当成是“走马观花”而敷衍了事。这些主客观的原因自然就造成了其课改意识欠缺。

再次是教研素养不足

教研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应具备的研究素养。它是一种素质与能力的综合体现,既包括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包含教研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它与课改意识紧密联系,但它最明显的是体现在教研项目的研究之中。换句话说,我们只有让教育硕士生积极参与教研项目的学习,他们的教研素养与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而根据课题组的调研发现,目前教育硕士生很难有机会参与校内外中小学美术教研项目的研习活动,即使偶然有机会参与一些教研项目,也很难进入到项目的申报、实验、撰写论文、结项等深层次层面,导致其对教研项目的情况知之甚少,自然就造成了其教研素养不足。

复次是学位论文质量不高

教育硕士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按规定一般只能来源于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属于应用性学位论文。其学位论文的选题,一方面要依据一定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注重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的学位论文才具有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而从目前课题组的调研情况看,其学位论文从选题到撰写,均普遍存着理论部分唱高调而实践探索部分空泛或“实操”的可行性不高、不实等问题。这些都说明其专业学位论文质量不高,教研的应用性亟待提升等问题。

最后是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要求有距离

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包含三个方面:高素质表示教师个人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专业化表示教师个人具备稳定的能够从事学科教育的系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创新型则表示教师个人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动力及能力。当下,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而据课题组的调研情况看,发现有些已毕业的教育硕士生入职中小学教师岗位后,不仅其素质能力很一般,个别人甚至还难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工作的需求,具体点说就是教师专业素养与能力均一般化且创新意识较弱等。所以,课题组认为原有模式下教育硕士生的培养质量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难以满足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特别是振兴农村学校美育发展的需求。

二、产生的原因

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课题组认为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校内设置的各类课程中美术学科技能教学的份量偏少

依据我们对省内两所高校③ 近几年教育硕士培养方案的调研,发现有一个共同点,即校内设置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中绝大部分均为教育理论类或学科教学理论类的课程,与中小学美术课程直接相关的术科教学内容不多,所占比例甚少。显然对于教育硕士的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方向而言,这种忽略中小学美术学科技能教学的教研,如绘画、雕刻、陶艺、纸工、现代设计等技能教学的教研,难以体现出美术学科教学方向的专业性与独特性,也是导致其对中小学美术教研素养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是对校外安排的实训课程要求不严不实

除了校内课程的学习,校外实训课程也是教育硕士生重要的学习内容,因为只有在校外实训过程中,他们才有机会将所学的、特别是美术教学知识应用于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之中,并在实训中提升素养与能力。但从课题组了解的情况看,由于学校或导师对这类校外实训课程重视不够或要求不严,导致这类课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由于实训效果不严不实,自然就造成了其课改意识欠缺与教学能力偏低。

其三是参与课改与教研的机会太少

教育硕士生在读期间的一项重要学习任务就是要尽力参与校内外开展的课改实验与教研项目,其目的是切实提升他们的教研素养与课改能力,进而使其达到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目标。而从课题组的调研情况看,不少教育硕士生在读期间很难遇到这样的机会或者是偶遇了这样的机会但深度参与又得不到保障,造成其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研实践脱节,导致其既欠缺课改的意识,又未能提升其教研能力,自然也就影响到了其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性质量。

其四是缺乏应有的实训基地与协作单位的支持

教育硕士生的高质量培养应该说离不开中小学这个实训基地及其协作的支持。目前全国所有高校的师范专业都与中小学建立了协作培训关系,包括师范生的教育见习、研习、实习等。这些有益的举措其实也为我们教育硕士生的联合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应有的条件,当然对于教育硕士生的培养则更多的体现为让其参与课改及教研活动。但遗憾的是,许多有条件的高校对于教育硕士生的培养却没有再层层递进地发挥这一优势,使之成为教育硕士生最大化提升与成长的实训平台,而往往是浅尝辄止地停留于师范本科生阶段就偃旗息鼓了,导致当下不少有条件的高校在培养教育硕士生时缺乏应有的实训基地与其协作的合力支持。

三、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培养模式的新探索

导师组在调研和思考了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与中小学建立的协作培训机制的基础之上,尝试性地提出了“三教”对接“三习”协作培养教育硕士生的新模式。

第一、“三教”对接“三习”的内容与形式要求

“三教”指教学课程、教改实验课与教研项目,“三习”指教育见习、教育研习与教育实习。其内容与形式的要求:1. 每学年要求教育硕士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长沙市芙蓉区科教中心及相关中小学的教改实验课或教研项目中进行学习,并要求每位硕士生的学习项目不少于1项,且要求提供研习报告;2. 每学期组织教育硕士生以参与培训者的身份参与芙蓉区科教中心(含区教师进修学校)或相关中小学组织开展的常规美术教研活动,并要求每位硕士生一学期的学习活动不少于3次,且要求提供研习报告;3. 组织教育硕士生以参与者或合作者的身份进入相关中小学参加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并要求每位硕士生一学期的学习不少于5次,且要求提供研习报告;4、组织教育硕士生以多种形式参与本科生的教育见习、研习与实习活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与适应中小学一线美术教师的角色,为其学位论文寻找最佳的教研视角与应用性的论题,并促使他们在教研活动中成长与发展。

第二、能夯实教育硕士生的教研实训活动

要求教育硕士生参与中小学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是为了让他们以自已亲眼目睹的现实美术教育教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为了让其拥有较强的问题意识与提升其教师职业应有的教研素养及能力。因为在这些“三教”对接“三习”的教研活动中,他们不仅身入其中,体会深切,其参与中小学备课、听课、评课及撰写研习报告等活动,能确保其学有所获与学有所用;其参与或撰写的课改方案与教研项目等活动,能为其以后独立开展课改实验或申报教研项目积累经验等。例如他們在参与这些美术教研活动中,就有机会聆听到优秀美术教师、美术教研人员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成功案例,汲取有用的观点及经验,为自己以后的求职就业打牢教师职业的基础;同时能深刻体会到美术教师的课改与教研精神与工作状况,培养自身的创新性的教研素养及能力。此外,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在这些活动中观察、收集到真实的信息或素材,为自己的学位论文的选题与发现有价值的教研问题打下可靠的实践(事实)基础,从而提高学位论文教研的可信度、应用价值与整体质量水平。

第三、有利于发挥协作培养的整体功能及综合效应

课题组认为,若能将高校、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的协作联合培养作为教育硕士生成长与发展的平台,必将能优化其整体功能与综合效应,并着重体现在这么三个方面:一是从高校培养人才的角度出发,它能整合多方面的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学、研、用”一体化的“互动”环境,让教育硕士生通过多种“互动”的研习活动实现其学用的“互通”与“迁移”,增强其活学活用的能动性与创新性;二是让他们在读期间参与校外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组织的教研活动,事实上就已对其进行了职前与职后一体化的培养,有利于其入职后在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节约了培养成本,更能杜绝其在求职就业上出现不应有的教育(师)资源流失现象;三是由于其教师职业素养与教研能力均普遍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从而能“多、快、好、省”地达成把他们培养成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的教育目标,使之成为新时代中小学教育发展亟需的中坚力量与卓越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想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教育硕士生培养过程中出现的诸种问题或困境,课题组认为除了要找准其产生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解决的办法或途径,而学院导师组有的放矢地提出“三教”对接“三习”协作培养的新模式,或许不失为一种新思路或一条捷径。因此,本文的探索,就当是开个头,来抛砖引玉吧。

(本文为湖南师范大学2019年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教‘三习对接的协作培养新模式——以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为例”的成果之一,编号:JCJY1907)

注释

① 教育硕士系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一类,属应用型专业学位。其培养目标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骨干教师或卓越教师,其招生与培养现分为两种:一种是全日制的;另一种是非全日制的。我院由于情况特殊,近十几年来招收的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生均为非全日制。仅就近几年的招生情况看,其中非在职的学生就占到了80%左右,其培养过程也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再加上一定比例的中小学教育见习与研习活动;而从目前已毕业的几届硕士生看,质量不甚理想,其最大的缺陷就是参与一线教育教学及其课改实验、教研项目的实训不足。

②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Z].2018。

③ 就全国高校而言,目前培养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的单位很多,但就湖南省的高校而言,目前仅只有湖南师范大学与湖南科技大学在招生与培养且均为非全日制,所以课题组在本省的调研主要是这两所高校。

作者简介:谢雱,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曾颖、谷香港、陈丽娟均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生。

猜你喜欢
学科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
在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与方法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新时期高校体育管理创新的理性思考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