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高校英雄主义教育研究

2022-04-15 03:52
文教资料 2022年18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英雄媒介

李 雍

(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7)

英雄主义是一种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价值尺度,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信仰,是一个国家与民族价值体系最为核心、最为突出的体现。在后现代主义与消费主义影响下,带有商业化、娱乐化特征的大众文化随之崛起。由于后现代主义具有去中心化、不确定性等特征,解构主义大行其道,使得经典被祛魅,英雄精神在历史虚无主义中有被矮化与消解的风险。近几年,像《战狼Ⅱ》《红海行动》《长津湖》等国产英雄题材电影相继爆红,国内出现了“返英雄化”的趋势。英雄主义精神要通过媒介来展示,融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融合发展,书籍、电影、电视等媒介取长补短,微信、微博、哔哩哔哩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层出不穷、形影相随,移动互联网深刻改变着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媒介化。融媒体时代,在“英雄归来”的潮流中,要更加注重开展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加强英雄的媒介塑造和媒介传播,通过弘扬英雄主义精神,塑造核心价值,构建国家形象。

一、英雄主义及其精神价值

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需要在理解英雄主义的概念、内涵与精神价值的基础上开展,英雄主义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公认的定义,但英雄叙事却是人类文明史中经久不衰的一个母题。塑造英雄、歌颂英雄是世界上不同民族文化的永恒主题,从英雄史诗、传记文学、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到小说、散文、电影、动漫、纪录片等,无不涉及英雄叙事的书写与英雄形象的塑造。中西方都曾对英雄做过阐释,在英雄观念上同中有异。英雄主义产生于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中,是民族自我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的再现,英雄主义有着独特的精神价值。

(一)英雄主义的内涵

对于英雄主义,中西方的观念各有不同,对英雄概念的理解也经历了一定的变迁。英雄在中国文化中作为一个重要的观念存在,中国的四大名著中的三部属于英雄叙事,中国古代也有关于英雄的论述。如刘劭在其《人物志》中专门论述过英雄的概念,阐释为“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进而指出“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从文与武两个角度指出英雄的特质。[1]在西方,英雄首先指称的是古希腊神话与史诗中的半人半神的英雄,之后卡莱尔将西方英雄的概念进行了扩大,他在《英雄和英雄崇拜》一书中分析了六种英雄,提出了“英雄即伟人”的观点;爱默生在《论英雄主义》中对英雄进行了个性化与人性化的解读;尼采也通过“超人哲学”发展了西方的英雄主义理论;悉尼·胡克在《历史中的英雄》中对英雄进行了改造,将英雄与历史相关联,重视英雄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中西方文化互为异质文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不同,对西方神话英雄的评价往往着眼于力量与智慧,对东方神话英雄的评价往往立足于道德。另外,英雄主义在中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西方的英雄主义往往表现为个人主义价值取向,而东方的英雄主义具有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卡莱尔说:“只要人存在,英雄崇拜就永远存在。”[2]可以说英雄崇拜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具有时空超越性,从个体的角度而言,“英雄主义来源于对自我的认可和实现,来源于渴望创造更大的价值冲动,可以说它是人性的自然生成,具有积极的一面”[3];从集体的角度看,英雄主义可以看作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或者说集体意愿的产物,英雄作为民族意识中的理想“自我”,成为民族的自我改造与能力提升的一种想象,包含着一种对自我形象的“预期”,成为一个共同体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对于自我可能形象的一种理想化的价值构建。英雄是一个变动的概念,中西方文化中的英雄主义又存在着差异,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英雄观为观察视角,对英雄主义的精神价值进行概括与阐释。

(二)英雄主义的价值

超越性与现实性是英雄主义的精神品格。所谓英雄主义的超越性是指英雄身上所蕴含的高于普通人的特质,这也是英雄能成为英雄的重要原因。例如勇气、力量、牺牲精神、反抗精神等等,这些因子使得英雄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继而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正是由于英雄所具有的这种超越性的特质,英雄主义逐渐成为一种价值尺度。英雄主义在拥有超越性品格的同时,也具有现实性的属性。所谓英雄主义的现实性是指英雄身上蕴含的有关人性的光辉。黑格尔说:“人民就是丰收的大地,英雄们像是从大地里长出来的花朵和树干,他们的整个的生存是要受这种土壤制约的。”[4]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5]。英雄虽然是一种理想化的构建,然而这一形象毕竟是基于人的价值的想象,本身带有人的普遍特征,包含着人类固有的情感模式,杂糅着一种人性的真实感。

崇高与悲壮是英雄主义的精神追求。英雄主义本身显然带有一种崇高感与悲剧性的色彩,也可以看作是英雄主义的美学风格。英雄不仅仅表现为勇敢、力量、光明等崇高的品质,其中最为独特的便是英雄的自我牺牲精神。如被马克思称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的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盗取天火,饱含着对人类的怜悯情怀。英雄的结局往往伴随着自我牺牲,有时甚至为了群体而牺牲生命,牺牲生命成为悲剧性的最高表现形式。悲剧性的结局往往成为突出崇高的重要方式,英雄的死亡成为引发哲理思考的手段,虽然英雄的肉体毁灭了,但是英雄的力量、价值与光辉得到了升华。

二、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与媒介的交互关系

英雄主义在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过无数英雄,尤其是近代以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中涌现了无数的革命英雄。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又诞生了数不清的时代英雄,还有更多默默奉献、爱岗敬业的人民英雄,英雄主义的精神价值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供着强大的推动力量。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民族的未来,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尤其需要教育、引导。融媒体时代开展英雄主义的媒介化教育,根源于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与媒介之间的交互关系,可以说主要是两者之间的以下三种交互属性。

(一)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与媒介融合性相统一

当前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教育效果不佳,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对于英雄主义的教育尚未建立起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并且相关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也有待提高。具体而言,一是英雄主义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对英雄主义教育材料的挖掘力度不够;二是在英雄主义教育方法上存在“灌输式”教育,不注重互动和体验;三是英雄的宣传方式存在短板,缺乏亲和力和吸引力。从现实情况看,媒介成为青年英雄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在现代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英雄精神的感知大多来源于媒介的传播和叙述”[6],媒介的融合性又极大地提高了英雄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不论是书籍、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还是社交媒体、网络、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媒介的广泛融合增强了英雄主义精神的传播力,提升了青年大学生的接受度。

(二)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的渗透性与媒介化生存相统一

英雄主义教育的渗透性是指教育主体将英雄主义精神价值融入各类载体之中,以增强教育对象接受效果的一种教育原则。这种渗透性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渗”,指的是教育者将英雄主义精神价值融入各类教育载体,并将教育对象引入教育环境中的过程;二是“透”,指的是教育对象将英雄主义内化为个人的价值观并外化为行动的一种过程。当前,媒介充斥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媒介化生存已成为当前公民的一种生存现实,大学生的媒介依赖程度又远大于社会中的其他群体,媒介的融合发展不断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发生改变,媒介化生存的现实与英雄主义教育的渗透性相一致,为开展大学生英雄主义媒介化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基础。

(三)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的主体间性与媒介对话性相统一

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的主体间性问题来源于主体间性理论。主体间性也称交互主体性,是对西方主客二元对立的主体性哲学的一种反思与发展,重在解决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对话、互动问题。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的主体间性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教育对象,关注教育对象原有的期待视野、行为特征等要素,让教育过程走向主体交流、互动的双向对话模式。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主体间性的特征要求教育者要与教育对象积极互动、对话,让教育对象在平等的主体地位中将教育内容内化为价值信仰。融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使得信息传播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改变了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的内在结构与相互关系,媒介的对话性开始凸显,为传播主体与传播对象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契机,为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主体间性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三、融媒体时代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路径

当前英雄主义教育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密切,这种密切来源于英雄主义教育的紧迫性以及现实需求。教育者需要从媒介融合的视角重新思考大学生英雄主义的构建、接受与传播问题,深入阐释大学生英雄主义媒介化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从如何提升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层面对媒介化教育的内在规律进行剖析。

(一)丰富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的媒介生产模式

开展大学生英雄主义的媒介化教育,最先要解决的就是教育内容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好英雄叙事的创作、英雄形象的塑造这两个关键问题,不断丰富媒介生产模式。一要深入挖掘英雄故事,提高真实感。现在的青年大学生已经远离了很多英雄故事发生的“历史现场”,在进行内容生产时要深入挖掘英雄故事及其精神内涵,还原英雄故事的历史画面,还原英雄作为“人”的真实感与亲切感,杜绝“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提升真实性,努力平衡好英雄主义的超越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二要丰富英雄类型,体现时代性。英雄的类型有很多种,要通过多元英雄形象的塑造对接大学生的英雄观念的变迁,同时要赋予英雄鲜明的时代感,让英雄精神回归时代精神的潮流。

(二)创新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的媒介接受机制

融媒体为当前大学生英雄主义媒介化教育提供了多元媒介载体,不同类型的媒介各有特点、各有所长,我们要将媒介的属性与青年大学生心理特点、接受习惯相对接,在尊重其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接受的实现与价值观的内化。第一,对接图像化的接受需求。融媒体时代,“图像化”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和习惯,教育者要对接这种图像化的接受需求,对英雄主义教育内容的输出媒介进行创新。“读屏时代”,要借助新媒体手段强化影像的视听效果,带给青年大学生更多的感官冲击,增强互动与对话,深入对接大学生的图像化需求。第二,关注日常化的认知转向。大学生英雄主义观的“日常化”转向指的是“他们对英雄主义的理解更日常生活化、更符合现实需求”[7]。对于这种“日常化”转向,我们需要将英雄主义媒介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尤其是校园生活。比如举办线上英雄电影配音大赛,结合雷锋纪念日、建党节、建军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英雄影像作品的集中观看、观后感征文活动,等等。

(三)畅通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的媒介传播渠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极为高效的媒介已经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交媒体也成为大学生放眼世界的重要窗口。教育者要使用好互联网畅通大学生英雄主义教育的媒介传播渠道,提高议题设置的能力。

第一,要加强思想宣传队伍建设,提高网络媒介素养。高校多措并举提升思想宣传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英雄观理论水平,把握“时、度、效”原则,了解差异化的传播技巧,“尊重分众传播规律,根据受众年龄、心理、需求、爱好等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英雄精神的精准宣教”[8],不断丰富网络传播知识,掌握网络传播规律,提升媒介素养。第二,要强化校园媒体育人功能,营造良好舆论环境。高校要利用好校园网络媒体,强化媒体育人功能,综合使用学校官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贴吧、手机校报等校园媒体,讲述英雄故事,传播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可以在整合校园媒体的前提下创建舆论宣传教育的专门平台,构建起全媒体、立体化、互动性的传播渠道,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结语

英雄主义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认同色彩,是国家形象构建的重要精神资源,大学生的英雄主义教育与媒介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从英雄主义教育的媒介生产模式、媒介接受机制、媒介传播渠道三个层面寻求加强融媒体时代高校英雄主义教育的路径,提升青年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推动构建新的文化共同体。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英雄媒介
英雄犬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重走英雄路
消解英雄主义:反讽与直观——《骑兵军》阅读启示
自古英雄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