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2022-04-15 03:52王静波
文教资料 2022年18期
关键词:思政评价课堂

王静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1]思政课教学既包括理论教学,也包括实践教学。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2]。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从本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2 个学分,从专科思政课现有学分中划出1 个学分,开展本专科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出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以上规定明确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地位和必要性,为破解目前的教学困境提供了路径选择,指明了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方向。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内涵

(一)实践教学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3]科学实践观充分强调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强调理论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在新形势下,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人类实践的具体形式日益丰富,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必要拓展,是指通过实践的方式,体验客观世界,采取研究讨论、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微电影拍摄、志愿服务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巩固与深化课堂理论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系列社会活动,既包括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展开的课堂实践活动,也包括校园实践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

(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理论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引导大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认识世情、国情、党情,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践教学则是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桥梁,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基层、走向社会,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强化认知,在实践中坚定信念。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体两翼,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路径等方面不尽相同。但二者又是密切联系、不可分离的,都是针对大学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首先,二者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都是通过有效教学的实施,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肩负的历史使命,成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理想信念坚定、有能力敢担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其次,二者内在规律的统一性。思政课是按照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6]来实施统一的教学方案,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二者在内容设计上相互融合,在环节安排上相互贯通,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并指引实践教学的方向;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延伸拓展,是理论知识深化升华的必由之路。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实践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崇高的理想目标要靠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高尚的人生价值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中,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脚踏实地的具体行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是主体,重在参与和体验,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实践研究,确定实践主题、制定实践方案、完成实践内容、总结实践得失,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力和责任意识,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3.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知行合一,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思政课的教学需要落实知行有效转化的问题,其中“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以知引行、以行促知。理论教学重在知识的灌输与传授,实践教学是学生亲自感受和体验客观世界,运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实现知行合一。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05”方案强调高校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7]但在实际教学中,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施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部分学校和思政课教师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偏低,面临多重困境。

(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政策条件保障落实不到位

部分高校虽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置了相应的实践教学课时,也提出了很多具体措施,但缺乏科学的组织和规划,实践教学的目标任务及具体实施与理论教学的关联度不够,思政课程教学体系无法为实践教学提供系统支撑,而且不同课程的实践教学模块之间缺乏统合,各自为政,存在大量简单重复状况。同时,相应的经费保障、基地平台建设、教学考核激励机制跟不上,实践教学被弱化、简化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实践教学师资缺乏,能力水平有欠缺,教学主体参与性不强

部分高校因为师资缺乏,生师比偏低,大多采用大班教学;教师指导不够,师生互动有限;教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对活动组织、主题设计、实践方式、评价标准等把握不到位,导致实践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联系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学生缺乏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由于经费问题、交通问题或安全考虑等原因导致实践教学覆盖面有限,教师精心组织的实践教学活动往往成为个别班级的“实践展示课”或少部分优秀学生的“精英实践课”,实践教学普及面不广,实效性难以保证。

(三)实践教学考核和评价机制不科学,评价手段单一、片面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采用理论教学评价的机制,重结果性考核和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考核,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调查报告、活动总结、视频制作情况作为评分的主要依据,考核维度简单,评价手段单一、片面,难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科学的考量。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少数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依赖网络工具、编造调查数据、剽窃报告内容、开具虚假调研证明等,违反了学术规范,更违背了学术诚信道德。

鉴于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的这些问题,亟须对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在探索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中,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找准学校特色,挖掘地方资源,探索形式多样、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模式,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索

改革和创新是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动力,只有不断创新发展,探索新时代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和新路径,思政课实践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教学内容

实践教学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实现理论体系到课程体系再到教学体系的转化,搭建理论与现实有效融通的桥梁。实践教学通过构建课堂实践教学、校园实践教学、校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多渠道、立体化、全覆盖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是以课堂为主阵地,运用案例讨论、辩论演讲、角色模拟、专题教学、研究性教学等课堂实践方式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效果,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实践教学不仅要注意形式上的多元和创新,还要提升实践教学内容质量。一是紧扣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以学术前沿为导向,将专题教学或研究性教学方式融入思政课堂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理论性,引导学生思考并感受理论魅力。二是针对重难点问题,在突破教材原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理论体系的重新建构和教学设计,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展现思政课程的逻辑体系,把理论问题讲深讲透。三是针对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模糊认识,运用研究性教学、辩论演讲等方式,通过课堂的分析、思考、讨论、质疑、辩论,教师及时进行释疑解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升对多元文化及社会思潮的鉴别能力,形成辩证的思维方式。

课堂实践教学以教师讲授为运行起点,在“辨”与“思”、“讲”与“学”的互动中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水平。课堂实践教学是其他实践教学运行的起点。

2.校园实践教学

校园实践教学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宣传部、教务处、团委、学工处等部门建立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8],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校园文化、校园活动深度融合,借助丰富的校园活动和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辩论比赛、勤工俭学、志愿活动、主题党团日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自觉加强学习、勤奋探索。

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同样蕴含着价值导向作用,高校应借助网络、广播、新媒体等形式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着力提升校园活动品质,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3.校外实践教学

校外实践教学是通过指导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结合,在现实的社会中了解国情民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实践教学形式。校外社会实践资源丰富,更能吸引学生的参与。富有特色、主题鲜明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或志愿服务是校外实践的主要形式。以我校为例,在实践教学中,充分挖掘运河江苏段红色文化资源,带领学生寻访运河红色文化,研究运河文化历史传承及现实价值,厚植爱国情怀,强化价值引导。

(二)整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应将实践教学纳入思政课整体教学规划中,同时也需要学校、政府社区、地方企事业单位通力协作,构建“大思政”格局,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和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线上线下教学融合、校内校外资源共享的实践教学新模式,

1.整合实践教学平台

第一,立足思政课堂。思政课兼具政治性和学理性、知识性和价值性等特征,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学识广度,更新教育观念,拓宽教学视野,同时要密切关注时事、关注现实,结合鲜活案例、典型事件来阐述理论,促进大学生理论素养的提升,使思政课教学由知识传授、思想教育的过程深化为素质提升、信念坚定的过程。

第二,丰富校园课堂。在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思政课教师队伍与辅导员队伍之间搭建桥梁,建设“一体化、规范化、社会化”的思政课校园实践教学体系,把校园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聚合起来,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

第三,拓展社会课堂。思政课实践教学主体数量庞大,需要广泛开发和利用各类教育资源,积极拓展社会课堂。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但缺乏社会的历练,容易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搭建校外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到社会的大舞台、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

2.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思政课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和依托,是社会实践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升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9]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地方优势。以我校为例,我校与江苏省疾控中心、江苏科技馆、江苏省航空运动协会、南京市红十字会等单位和养老机构、福利院、法制教育基地等社会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项目,并与就近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农村建设典型对接,挂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机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

(三)融合科技创新手段,拓展网络实践载体

互联网虚拟空间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存、交往与活动的空间,而且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互联网科技息息相关,因此,充分利用大学生最熟悉的网络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互动性。

1.完善校园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运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手段改革实践教学,能够有效解决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教师人手不足、活动资金短缺、学生外出安全等困难,为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灵活参与实践教学提供了便利。

各高校应根据学校发展特色,打造适合自身特点和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网络学习平台。比如,开发针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政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校园抖音账号等,及时发布线上实践教学资源和相关成果,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探究和课程交流中,提升实践教学的吸引力。

2.整合优秀网络资源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教学载体,在完善校园网络平台的基础上,还应充分整合优秀网络资源,推进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提升思政课时代感。依托新华网全国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服务平台、慕课、微课平台、学习强国、超星思政课资源以及自媒体形式下的微视频、时事评论等优秀网络资源以丰富实践教学路径,形成全面立体的信息化实践教学体系。基于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实践教学,具有真实性、灵活性、互动性等特征,弥补了传统实践教学方式的不足,有助于形成不受时空限制的全员全覆盖的实践教学新格局。

3.推动虚拟仿真应用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建设一批国家级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10]在新形势下,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引领思政课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构建“互联网+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高校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是实现虚拟仿真技术与思政课实践教学深度融合的创新之举,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实践教学形式。虚拟仿真体验中心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和平台的应用,借助模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而生成的虚拟环境[11],开展仿真实训活动,教师借助虚拟仿真VR(虚拟现实)实训系统,真实还原国情、民情和典型案例的虚拟现实场景,生动再现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发展成就,让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感知历史和现实、触碰现实问题,有效地增加了课程的生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四)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动态多元评价

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建立科学、持续的多元化考核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评体系是一个关键环节,在考核评价机制上统筹规划,建立起学校、教师、学生、社会机构等多方面主体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评估队伍,考核过程中注重质的要求与量的标准的有机结合,在动态中实现对整个实践过程的跟踪、考核、评价与反馈。

1.评价内容全面化

对思政课教师的考核应从教学方案、活动组织、成绩评定、实践总结等方面展开。对学生的考核应从参与度与完成度两方面进行考核,优化实践教学考评方式,对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行为素养等综合能力进行考核评价,既重视结果性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发展与成长,完善以“知行合一”为目标的考核评价体系。总之,凡是能体现学生思想素养和行为的评价都可成为参照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发展规律,让学生得到全面客观的考评。

2.评价主体多元化

将学生自评、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实践对象评价等几种考核方式相结合,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政治素养、能力提升等方面做出判断,能够意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的内生发展动力,实现自我教育;另一方面,学生自评、同学互评与教师评价、实践对象评价相结合,从不同角度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形成正向激励、朋辈互助的良好氛围。[12]

3.考核评价全程化

设置实践教学的活动开展、成绩评定、表彰奖励三个环节,充分发挥考核评价在思政课实践教学和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激励作用。以我校为例,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大纲》《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成果评优办法》等文件,各门思政课程均按照规定制定执行相应的实践教学方案,每学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章可循,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工作机制。同时,每学期组织全校性的社会实践成果评优活动,对优秀指导教师和获奖小组进行表彰,以课程为单位,将理论性优秀实践成果汇编成册,供学习推广。并且组织思政课实践成果汇报演出,展示实践教学的优秀成果,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思想素质。

四、结语

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要想提高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不断改革和创新,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和地方资源优势,探索实践教学的新路径,以完成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思政评价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美在课堂花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